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1.一部破解人类艺术未解之谜、人类艺术行为的书。作者莫里斯作为一名著名的行为科学家和艺术家,《裸猿的艺术》一书从史前时代人类艺术起源的开始讲起,到现代艺术的整个发展演变的过程。原裸猿三部曲作者的*论著,对人类行为中*复杂、*端的艺术部分做出*阐释。作者以八十高龄,历时多年走访全球百余处考古遗迹、上百家美术馆,博物馆,对什么是人,什么是艺术,对其本源和演变、原则做了精彩的解读。

2.一本书让您全面了解世界范围内人类艺术作品的代表作。

国际化流行开本,四色印刷。书中350幅精美的艺术作品图片,来自拥有世界*博物馆与美术馆,形象的展现了300万年人类艺术演变的历史。


【内容简介】

《裸猿的艺术》是英国著名动物学家、人类行为学家德斯蒙德·莫里斯继国际畅销书《裸猿》《人类动物园》《亲密行为》后又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大作。在《裸猿》中,作者开宗明义地说“人类就是没毛的猿”,《裸猿的艺术》讲述的就是人类艺术的历史。

莫里斯将科学家的严谨分析和艺术家的敏锐直觉结合在一起,对三百万年以来人类从事艺术活动所表现出的行为,进行了有趣的分析,并对艺术在人类社会中发挥的八个功能做了详尽的阐释和深入的剖析。作者从人类艺术起源的史前时代讲起,叙述了从狩猎时代到现代社会艺术演变的整个过程,成功地施展其所长,为我们揭示了艺术活动对于人类演进的重大意义。

全书收录了350多张珍贵的艺术作品图片,生动形象地展示了三百万年人类艺术发展演变的历史。

莫里斯以八十高龄,历时多年走访全球百余处考古遗迹,上百家美术馆、博物馆,对什么是艺术,艺术的本源及其演变和原则做了精彩的全新解读,堪称其畅销50年、售出2000万册的《裸猿》三部曲的续篇。

本书是破解人类艺术之谜和了解人类艺术行为的书。


【作者简介】

德斯蒙德·莫里斯是国际知名畅销书作家、动物学家和主持人。历任伦敦动物园哺乳动物馆馆长、现代美术研究所所长、牛津大学特聘研究员。
他出名的是对人类行为开创性的研究工作。莫里斯著有多部关于人类和动物行为的畅销著作,其中为著名的有《裸猿》《人类动物园》和《亲密行为》,这三本书被称为《裸猿》三部曲,畅销几十年并多次再版。鲜为人知的是,他还是一位成功的超现实主义画家,早有画作在国际上展出。


【媒体评论】

作为英国著名畅销书作家,德斯蒙德·莫里斯身兼多种身份:艺术家、艺术史家、动物学家、人类学家、主持人等。在《裸猿的艺术》一书中,莫里斯以独特的视角、生动的语言与睿智的分析,将人类文明以科学与艺术结合的方式呈现出来。这些描述既是作者亲身考察的成果,又是不同学科知识与方法的交汇。

—— 彭锋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著名批评家与策展人

对于有些年纪的读者来说,莫里斯是不需要被推荐的。对于这本新书来说,之前的《裸猿》三部曲只是前传,本书才开始从艺术的角度来解释什么是真正的人。从讲述艺术史的方法来看,贡布里希注重内在分析,而莫里斯则具有宏大的文化视角。相信本书和他以前的畅销书一样会引起人们对艺术的新的讨论。

 —— 沈语冰 浙江大学教授、现当代艺术史学者


【目录】

感言  4

前言  5

章 引言 8

何为艺术?           

第二章 艺术的起源 14

艺术中的人类学

第三章 非人类的艺术  22

来自动物的草图与绘画     

第四章 儿童艺术 48

艺术冲动的个体演变     

第五章 史前艺术 60

从狩猎采集者到早的农耕者  

第六章 部落艺术 98

部落社会面面观        

第七章 古代艺术 110

文明艺术的诞生       

目 录CONTENTS

第八章 传统艺术 130

从圣坛到沙龙        

第九章 现代艺术 174

摄影艺术之后        

第十章 民间艺术 218

有教养世界中的粗朴艺术   

第十一章 艺术的角色 254

创造力的九种形态      

第十二章 艺术的法则 276

从平凡通往卓越之路     

书目  305

图片出处  310

译后记 318

译后记 172


【前言】

前言

德斯蒙德·莫里斯(Desmond Morris)于85 岁之际开始撰写的《裸猿的艺术》一书,是莫里斯在艺术和科学领域长达六十多年辛勤研究与智慧的结晶,它被视作莫里斯代表性的作品。莫里斯的足迹遍布全球,访问考察了一百多个国家,获取了人类艺术形式的手资料,并亲身经历了书中所述的诸多场景。他在岩洞中手握马卡潘斯盖之石,那是三百万年前人类的珍藏。他实地访问了书中《部落艺术》和《民间艺术》章节中所述的诸多文明,也以广受推崇的超现实主义画家的身份,拜访了很多在《现代艺术》一章中所出现的艺术家。德斯蒙德·莫里斯将人类行为学方面的深厚学识和源自艺术家直觉的个人理解相结合,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关于人类艺术如何演进的故事,此外还生动有趣地分析了人类在艺术方面做出的努力。在我们熟悉的上千种艺术品中,有超过300件在书中都有所论述。从书中,我们能在更为广阔的时间和空间里重新审视我们的文明和社会。后,作者通过定义和分析,提出了八种关于艺术的一般法则。

《裸猿的艺术》是一本相当深刻的著作。它的作者是一位扎根于学术界的科学家,后来他成为一位著名的电视主持人,同时,他又是一位长期活跃于艺术界的超现实主义画家,他的作品在世界范围内被展出和珍藏。


【免费在线读】

引言

何为艺术?

在我过去的著作中,我已经关注过人类同其他动物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性的问题。我审视了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存在的我们人类的原始行为模式和态度:我们的性与养育行为、我们的衣食住行,以及游戏和斗争。在审视这些行为时,我有意忽略了我们生活中与其他动物不同的方面。但是现在我想重点关注那些能够证明我们是独一无二的生物的方式中的一种——艺术。

对我来说,在所有能够将我们同其他生物区分开的活动中,艺术的演变是迷人的一种。过去,这种演变被证明是非常难以定义的,尤其是对那些研究艺术的专家来说。在大多数时候,这些专家都与他们的研究领域站得太近,从而难以清醒地把艺术看作一种人类行为的一般模式。他们将艺术行为的许多方面撇开,结果给出了一些非常狭隘的对艺术的定义。然后他们又为了什么是艺术、什么不是这些问题吵得不可开交。

这些困惑源于这样一个事实,即美学专业的学生往往缺乏关于人类生物学和进化的知识。因此,他们无法看到艺术冲动是如何在我们远祖的部落社会中次崭露头角,同样他们也无法看到在今天,这种冲动是如何开出令人惊叹的艳丽花朵,在我们的周围处处绽放。只有当我们首先考察并了解到艺术的这些生物学根源,我们才能充分领会这些高级的艺术表达形式的微妙之处和细致差别,这也正是我在这本书中极力想要表达的东西。

首先,之前人们所提出的常见的艺术定义是什么?这简直有数百种之多,不过它们中的大部分都是毫无实际意义的。有一种将艺术定义为“制作事物以取悦眼睛”,另一种则认为艺术是“智慧的创造性操作”。还有一种认为艺术是“由人类创造出来并呼应其审美意识的一切”。1606 年,莎士比亚给了我们个有用的定义,他借李尔王之口说艺术就是“化腐朽为神奇”。换句话说,艺术就是一个转化的过程。莎士比亚告诉我们,艺术就是让我们能够把灰暗的现实变成美妙非凡的东西。

在18 世纪,歌德认为“好的艺术是恰到好处”。1814 年,约翰·济慈补充说“艺术至善之处在于化干戈为玉帛”,伊丽莎白·巴雷特·勃朗宁问道:“艺术不就是更广、更高一层的生活吗?”他们三个都强调了艺术能改善事物的品质,使其成为更有力的生活体验这一事实。从这些定义中我们能够开始看到一点共识,也就是说艺术是能放大日常生活的东西。法国艺术家让·弗朗索瓦·米勒使得这一点更加明确,他说:“艺术就是兴高远之志”。 1864 年福楼拜的评论更具戏剧性,他说:“人的一生就一场是悲哀的表演……丑陋、沉重并复杂。除了能驱散负担和痛苦,艺术别无他用。”几十年后,奥斯卡·王尔德得出了他的论断,即“艺术的高明之处就是把残缺之材运用得炉火纯青”。

迈入20 世纪,艺术评论家克莱夫·贝尔告诉我们,艺术是一种“我们借以摆脱现实与麻醉自己”的手段。艾伦·纳亚克表达了同样的想法,但她更清醒,她说:“艺术可以被称为一种创造不凡的实例。”

总结以上观点,艺术可以看作是这样一种人类活动:它让你单调乏味的生活变得有趣并以此作为对你的奖赏。它让庸常变得不凡,为空虚增添愉悦。同样的,它也使得平淡转为热烈,让陈腐变得优雅。数千年来,我们的祖先使用艺术作为其他活动的附属物。我们的工具、武器、服装和建筑都不仅是满足实用的需求,对于其有效功能来说,它们显得要复杂得多。这样的精心制作使之脱颖而出,从而使它们显得要重要得多。它们的视觉强度,所包含的技艺以及在它们身上所花费的时间,都为其增加了一圈意义非凡的光晕。

直到1803 年,本雅明·贡斯当抛出了那句著名的话语:“为艺术而艺术。”这种理念指出只有抛弃一切束缚并臻于自由,艺术才真正能成为艺术。这走向了一个,它意味着一座基督教的圣像是一件毫无意义的艺术品,因为有宗教信息附着其上。即使这件圣像制作很精美,但是作为一件艺术品它却比不上一张毫无宗教或政治意义的风景画。这种理论已经影响了许多现代艺术思想。作为一件艺术品,一辆锃亮的法拉利比不上一座平常的雕像。如果一个人想要对人类艺术获得一种应有的观点,即把人类艺术作为一种根深蒂固的、源远流长的关注,那么这种态度就是不可取的。

鉴于以上讨论,我有必要为这项人类独有的、能将我们同其他物种区别开来的活动提出自己的定义。我们同其他物种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对艺术的追求、对科学的追求和对宗教的追求。其他“更高级的活动”如政治和商业活动,事实上仍然跳不出满足基本动物需求的范畴,同时它们也是在追求这三个关键的目标。

我对艺术、科学和宗教的定义如下:

艺术即化平凡为卓越——为的是娱乐大脑。科学即化繁为简——为的是证明我们的存在。

宗教即变不可信为可信——为的是减弱对死亡的恐惧。

在接下来的文字中,我将试图展现人类非同一般的进化历程如何推动着艺术的发展,使它从一个渺小的羞涩的开端演变成关于人类生存三种伟大的追索之一。为了更易于把握这一宏大的课题,我将把我的论述局限在视觉艺术的框架中。

尽管如此,一些我必须说明的基本原则同样适用于音乐、戏剧、舞蹈、说书、诗歌等艺术,同样还有更加模糊的艺术形式,例如香料制造。在对300 万年的视觉艺术进行一段轻松愉快的旅程之后,从史前到超现代,我都将提供足够的例子来考量所有人类艺术都会采用的八个基本原则。在这里我预先为那些不可避免的疏漏致歉。例如,由于这一领域的丰富性,我需要一千本百科全书才能完全囊括人类艺术的所有知识。我要做的就是,通过呈现所选取例子的平衡来组织材料,用这样经过压缩的形式来使其言之有理,而且我尽可能地避免使用那些过于专业的艺术史和艺术理论术语。

艺术的起源

艺术中的人类学

作为完全发育成熟的灵长类动物,人类在猴子和猩猩之中显得如此的与众不同。如今我们知道,野生黑猩猩偶尔会杀掉弱小的动物并将其吞食,虽然这并不是它们一贯的进食方式。抛开人类不谈,黑猩猩和其他所有的灵长类动物一样,主要以植物为食。它们的菜单主要由水果、浆果、树根和坚果构成,小昆虫和鸟蛋对它们来说,则是珍贵的营养补充品。

作为像猴子这样的素食动物,就会陷入这样尴尬的困境:你不得不花费几乎全部的精力用来寻找食物,一旦你找到了食物,你必须得采摘、准备,后终于将它送到肚子里。更为关键的是,这种觅食的方式是高度重复的行为,并且这个过程不会给你带来一丁点的激情。

大型食肉动物的生活则大不相同。它们花费大量的精力在猎物身上,一旦猎物被捕获,那便意味着短暂歇息的来临和一顿美食盛宴的开始。在这之后它将放松一段时间直到下次狩猎开始。这同样适用于像狮子和猎豹这类大型猫科动物以及原始时代的猎人。但是他们之间也有着很大的不同。狮子在尽情享受它的猎物之后,便呼呼大睡起来。事实上,每天睡眠大约16 个小时才是狮子的生活方式。

但是原始猎人却不同,他们在狩猎上取得成功并不是因为他们进化出了巨大的利齿,强有力的下颌和锋利的爪子,而是因为他们运用了自身的聪明才智。人类通过一系列的进化发展,终使自己居于世界的统治地位,这种特殊的进化发展并不来源于体能力量上的增加,而是在于脑力上的发展。与动物世界的专业杀手相比,人类是渺小的生物,但是他们通过团队合作和机智克服了灵长类动物身体上的弱点。专家们通过人类在语言交流上发展“不规则的呼吸”这一独一无二的演进方式证明了这点。实际上,很多其他的生物早已能通过改变他们的呼吸,来发出尖叫、大声怒吼、小声咕哝以及其他简短的声音,用来传递一些简单的信息,比如“我很生气”、“我好痛”、“我很兴奋”或“我好饿”。但是遗憾的是,没有任何一种生物继续将这些口头音节加以组合,形成类似地球上人类部落所使用的那种语言。

早期的人类狩猎者代代相传,将这些复杂的语言交流形式变得越来越程序化和规范化。故而,每一个小孩,无论是否经过专门的教导,都能在成长中迅速地学会说话。这样,小孩到了成年的时候,便能用语言毫无阻碍地和部落里的其他成员进行沟通。但是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小孩对于一种语言的掌握,仅仅靠自身的领悟是无法达到完美的,语言细节的掌控来自部落其他成员的传授。

由此而来的结果便是:在这种崭新的进化进程里,部落内部的交流变得至关重要起来,而部落和部落之间的交流却被隔断了。即使在如今这个全球交往的时代,数百种不同的语言仍然完整地流传了下来。那么结果便是无论在哪里,当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一起的时候,无穷的麻烦就来了。如此一来,和食肉动物相比,人类作为一种智慧生物在本质上完成了进化。这正是其伟大之处。他们一方面圈养起自己的牲畜,另一方面又不放弃素食的传统,这样,当肉类短缺的时候,他们便能退回到祖辈的果腹生活方式。甚至在肉类充足的时候,人类为了加强多方面营养的摄取,也会采用荤素搭配的进食方式。这样的演变让我们进入了所谓的原始采集狩猎社会。在原始采集狩猎社会,男人和女人之间有着明显的分工——男人从事狩猎,女人负责采集。

正是这样的生活方式创造了人类艺术发生和发展的社会环境,并且开启了人类所有的节日的大门。就像之前所提到的那样,大型猫科动物这类职业捕食者在享用完它的猎物之后,便会去美美地睡上一觉。但是人类狩猎者并不是进化的专家,从一开始,他们就是进化里的机会主义者。这便意味着他们的神经系统被提升至高活性的水平。简而言之,猫咪是懒惰的,而猴子却是很勤劳的。但是当捕获的食物充足,整个部落无忧无虑的时候,那人们又怎样使自己忙碌起来呢?

答案便是选择一个特殊的时刻,制定一个节日。普通的猴子和其他的食草动物没有这样激动人心的美食盛宴。它们的每一天都是一系列冗长而琐碎的行动。但是对于我们遥远的人类先祖,生活会因为特定时刻的伟大胜利而充满欢欣和激情——部落里的猎人勇士将猎物带回家的时刻。人们被鼓励要永远充满活力,因此即使在饱食一顿之后,欢庆的人们也会用一些其他的方法来表达自己此刻的心情,而不是像饱食后的狮子那样,仅仅只是去大睡一觉。等到庆典活动结束以后再去睡觉,这才是合乎常规的做法。

为了让这些狂欢的盛宴显得更有意义,一些其他的元素便被加了进去——这些元素便是如今我们所谓“艺术”的初形态。服饰和装扮开始变得更富有特色,这便是我们视觉艺术的初形式。追捕猎物中的冒险活动被当作传奇故事,口口相传。“逃跑的人”这个猎人传说,或许就是曾经流传的故事里为古老的一个。这便成为诗歌和文学的开端。歌,唱了起来,盘旋而上的旋律向世界宣布着部落的伟大成就。这便是音乐和舞蹈的起源。

通过这种方式,隆重欢庆重大时刻的传统开始流行起来,不久这种传统又扩展到其他特别的时刻,比如生日、成年和结婚。除了庆典之外,同样还有着其他的仪式,这些仪式的主题通常是战争、死亡、先祖祭祀和对未知世界的敬畏。每一种庆典都有自己独特的装扮和仪式,并且和语言文字一样,部落与部落之间是相互区别的。所有的部落都有着有趣而激动人心的庆典——部落里的所有成员都盛装打扮,他们唱歌、跳舞、讲述着故事传说——仅仅只是细节不同而已。

随着部落的成长、壮大、遍布全球,各种各样的庆祝方式也越来越让人印象深刻。如今对于我们来说,关于这些艺术的大量真实凭据早已永远的遗失,因为一旦庆典结束,演出便随之谢幕(就像今日狂欢节上的花车一样)。幸运的是,早期的探险家们将那些与艺术有关的证据带了回来,并将之珍藏于博物馆。在博物馆里,我们依然能够了解和研究它们。并且,部落故事通常以高度变形的神话传说形式保存下来,这些神话传说都是通过一代一代地口述而得以流传。

我们不妨稍作回顾,给艺术——那个能将普通化为非凡的东西,下个定义。

在这里可能需要探讨的是,由于我所描述的原始艺术形式一直被限定在部落生活的特别时刻——捕猎的成功、成年的到来、丧葬事宜的举行等等。初,这些庆典仪式和平凡生活毫不相关。但这并不是重点,他们大可在没有舞蹈和华丽装扮的寂静中享受这节日的盛宴。在部落生活里,大批部落成员的死亡可以被看作另一个寂静时刻的来临。部落里的普通成员用极为简单的方式对待死亡,没有任何的仪式和典礼。在这些场合,并没有任何人去强迫早期的部落成员进行这些精心编排的表演,但他们总是自发地选择去做这些事情。这是部落里日复一日生活状态的改变——从平淡无奇到非凡卓越。人类艺术作为一种凸显那些非凡典礼的方式,总是处于演变的中心地带。

接下来不得不讨论的问题是,人类是如何设法让这些改变发生的呢?各种精心编排的形式使平淡无奇化为非凡卓越,其中的法则是什么呢?又是什么使平淡的故事化为激动人心的传说和让人沉醉的赞歌呢?回答这样的问题是相当困难的,因为哪怕是简单的人类表达形式也是相当复杂的。为了寻求更为简单一点的答案,我们不得不从其他地方着手。

通过观察其他动物的行为,我们能学到很多关于如何从普通向非凡转换的方法。当游鱼、爬虫、飞鸟及其他一些哺乳动物处于进攻或求偶状态的时候,它们通常先会明显地表示恐吓或示爱。这些行为包括变色、独特的动作、夸张的姿势、体形的转换、大声的呼唤、不同寻常的尖叫。伴随着这些行为,这些动物是在向外宣示它此时和平时大不一样,为了迎接即将发生的战斗或交配,它此刻的心情异常激动。

所有这些行为的核心是动物们使自己更加引人注目。而这是相当危险的,因为动物们在为战斗或交配做准备的同时,也使自己暴露在潜在捕猎者的眼里。因此,它们必须具备两种外貌形态:悄无声息的普通形态和引人注目的特别形态。特别形态必须在特殊的场合才能使用,比如受到竞争对手的威胁,或向潜在的配偶示爱的时候。在短暂的特别形态里,动物舍弃了自身的安全,选择了炫目惹眼的自我展示。对它来说,这未尝不是一种冒险。

虽然这些和人类艺术没有半点直接的联系,但是善于自我展示的动物们的形态转变确实包含了从普通平淡向非凡绚烂的突变。从这个方面来看,这和人类艺术的发生是一致的。毫无疑问,这正是我们发现无穷自然之美的原因所在。

我们赞美孔雀尾羽的绚丽色彩、求欢游鱼的盛典之舞、驼背鲸的天籁之歌,恰恰是因为它们正竭尽所能地让自己变得与众不同。它们遵循着很多和人类艺术完全相同的基本法则。

那么,这些法则又是什么呢?总的来说,有八条重要的法则。在本书的结尾,我将详细地对这八条法则进行说明。

是夸张法则。在展示中夸大和变形时有出现。

第二是纯化法则。色彩和形状因为更加纯粹而得以强调。

第三是组合法则。展示按特定的方式进行编排,从而呈现出平衡。

第四是多样性法则。一场展示不能太简单,也不能太复杂。它处在多样性法则里适宜的阶段。

第五是精致法则。不同展示单元之间的间隔由此变得更加清晰。

第六是主题变换法则。一旦一个特定的展示模式被创造出来,那么它就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

第七是尚新法则。幽默需要新奇——所谓的“新玩具”原理,这就要求已被确定的传统必须常常被放弃,为新趋势让路。

第八是语境法则。展示所创造的时间和地点都是细心选择出来的,并且经过了精心的准备。

非人类的艺术

来自动物的草图与绘画

无论怎样审视人类艺术的起源这个问题,我们都不禁会问:是否还有其他的

生物会沉溺于这项活动而不能自拔?这个问题,我们在自然界中无法找到答案。

然而,当动物们拿起绘画工具并且尝试作画时又会发生什么呢?它们能够创作出可以证明它们具有视觉控制能力的图案出来吗?

份证据来自20 世纪初俄国的一项研究,它证明了除人以外的其他动物,在适当的激励下是能够创作出一些视觉图案的。1913 年,娜杰日达·拉德金娜·柯茨对一只名叫乔尼的青年雄性黑猩猩开始了一场为期三年的研究。一次,她给了乔尼一支铅笔,结果乔尼拿起笔在纸上画起了图线。这是已知早的由人以外其他动物创作的图画。之后,柯茨在自己年幼的儿子身上做了同样的测试。在谈及黑猩猩绘画和人类儿童绘画之间的差异时,她说:“虽然进行了大量的练习,但黑猩猩还是只会画一些直线,偶尔会画出交叉的线条,这些线条杂乱无章地排列在纸上。”刚开始她的儿子罗迪也是如此,但是不久之后罗迪就开始画一些比较复杂的形状了。“乔尼的绘画单调毫无变化,而罗迪的绘画则反映了他快速进步的画技和多样化的思维。”

乔尼创作的绘画显示:虽然黑猩猩从未达到能创作形象化图像的阶段,但是他笔下的抽象线条图案还是显示出了些许的进步。在乔尼初期的图画中,只有看上去似乎是随机出现的长线条,这些线条不断地重复。然而在之后的绘画中,乔尼显示出了他在视觉控制上的能力,因为在他后期的图画里,长短不一的线条开始频繁地交叉出现了。柯茨接着说,在研究中,自始至终她都没有发现黑猩猩对“模仿人类儿童活动”产生兴趣,也没发现黑猩猩试着在纸上创作出可识别的图形。她介绍了这一有趣之处:“实际上,乔尼对绘画的热情不比罗迪少。乔尼会一直吵着要铅笔,你必须费很大劲儿才能从他1 手上把铅笔拿走。乔尼对画画表现出非常浓厚的兴趣,看东西也异常的专注。当没有铅笔的时候,乔尼曾经用手指蘸着墨水去作过画。”

柯茨对黑猩猩作画的细致研究不同于以往的任何研究,她得出了三个相当重要的结论:

1. 一只青年雄性黑猩猩在得到一支铅笔后不仅仅只是在纸上胡涂乱抹,他会慢慢地修改这些画作,从而表现出一定的视觉控制能力;

2. 黑猩猩会发现画画是件很有趣的事情,如果制止他画画,他就会不开心;

3. 为了画画,黑猩猩会在得不到铅笔的时候发明一个替代物。

柯茨也无法解释,为什么一只黑猩猩会因为被阻止做某件事而不高兴,而这件事似乎并不能给他带来明显的物质回报?

他所画的这些画对他来说毫无用处,但这至少是他的创作,这对动物来说便具有了一定的价值。在我们探寻艺术起源的研究中,黑猩猩的绘画活动本身比他们所创作的作品更有意义。这些线条图案可能有些无聊,但是他们在作画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强烈兴趣却很引人注目。似乎绘画这项活动以某种方式引导了这种高级灵长类动物的思维,使他得以全神贯注地创作 。尽管这些图画本身非常简单,甚至是无意识的胡涂乱抹。阿尔法实验对于非人类的绘画的研究来说,下一个重要阶段的来临是在1951 年,一篇完全致力于研究黑猩猩绘画的科学研究报告的出版,它的作者是美国心理学家保罗·席勒,在美国著名的佛罗里达耶基斯灵长动物研究中心工作。他的研究围绕着一只名叫阿尔法的老年母猩猩而进行。这个研究明确了在一只黑猩猩的绘画中,有可能证明不仅存在着像柯茨发现的那种风格的改变,同样还有明显的毫无疑问的设计和图样的感觉。席勒制作了一些有着不同标记的实验卡片,他把这些卡片给了阿尔法并允许他在卡片上画画。席勒一次又一次地观察到,卡片上的标记影响着阿尔法在卡片上绘画的方式。这些可以证明黑猩猩的绘画绝不是随机的,而是经过视觉组织和控制的。这也证明了在实验中操纵动物的绘画是可能的。

总结从阿尔法实验中所获取的信息,有可能得出以下关于黑猩猩创作的趋势:

● 将绘画的范围控制在纸张的表面;

● 在填满一张白纸前在白纸的角落里做记号;

● 标记一个中心构形;

● 平衡偏移图形;

● 完成未完成的图形;

● 交叉强线成直角;

● 围绕三角分布对称标记。

刚果试验

至少黑猩猩具有一定的视觉控制能力来在纸张上做出标记。带着这个确凿的证据,我决定将研究深入下去。1956 年5 月,当我在伦敦动物协会负责照料一只年轻的公猩猩刚果时,研究才得以展开。他的幅作品创作于那年的十一月,而且他已经证明了自己也具有像阿尔法那样的运用视觉控制的能力,来定位自己所画的线条。这一点的发现是个偶然,因为在他所画的幅画的卡片上有一个小点,而且刚果将他所画的线条聚焦在这个点上。

同样地,我也观察到刚果在画这些线条时精神高度集中。三岁的刚果,精力充沛,充满了好奇心,而且动作粗暴。他的行为特征显著,当他得到一支笔开始画画,暂时的,所有的精力、充沛的嬉闹都抑制住了。

他是如此的着迷,当线条从他的笔端流淌到卡片上时,他静静地坐在那里,被这种新游戏深深地迷住了。一旦他结束绘画,他就站起来恢复成了往昔的样子。

我从多方面研究刚果的行为,但是两个星期后,也就是1956 年12 月,我为他做了一个更加细致的实验。现在他有了一个喜欢的图示,一个从纸张的上部,没有方向的,向四周发射的扇形,指向他的身体。这成了一个固定的图形,这项研究从1956 年的11月持续到1958 年的11 月,刚果共创作了384张画,这样的图示就重复出现了90 多次。我从刚果那里获取图画的方式与席勒有所不同。在接受测试时,阿尔法是个成年猩猩,她所有的绘画创作都是在笼子里进行的,研究人员在外面。这使得实验的标准化变得困难。这种远程控制方法的缺点在于获取绘画,无法保证阿尔法在作画时的位置总是保持相同。和刚果一起工作是我的幸运,因为在整个两年时间的实验过程中,他一直不到四岁,对待他就像对待一个小孩子一样。在实验阶段,他被放在一个儿童高脚椅上,一个大平板(43 厘米×51 厘米)固定在椅子上。坐在这样的椅子上可以帮助他减少无关的移动,把他的注意力都集中在眼前发生的事情上。这也意味着他的身体的角度相对于纸张或者卡片来说是保持不变的。

我们十分注意避免影响到刚果自己作画的方式。把一张纸放在他面前的板子上,再递给他一支铅笔或者粉笔,然后让他开始作画。刚果对作画的热情如此的浓厚,他毫不犹豫地就开始了。他马上就开始在纸上做标记并持续到他觉得完成为止。他的绘画总是以三种方式中的一种结束。他会把笔交还给实验员,或者把笔放在板子的下面,或者开始玩笔,滚动它或者放在嘴里。如果他没有把笔交还给实验员,那么实验员就会摊开手等待刚果把笔放在他手里。之后,画好的画就会被拿走,一张新纸或一张新卡片会被放在板子上。在对新的纸张仔细审视几秒种后,刚果会重新拿到笔,整个过程会再重复一次。

一个典型的绘画过程会持续15 到30 分钟,一般可以完成5 到10 幅作品。有时候,在完成初的几幅作品后,刚果会情绪不佳,失去兴趣。在其他时候,他不知疲倦,有一个令人难忘的场景,他持续画了一个小时,完成了33 幅作品。

但这两种情况都很短并且持续时间很长的情况很少发生。在刚果的绘画创作课程中,他的工作强度令人惊讶。他的努力得不到食物的奖赏。绘画创作本身就是他的奖励。他也不会特意去检查已完成的作品,但是创作行为本身让他着迷。另外他知道他什么时候完成作品,如果鼓励他继续画下去,他会拒绝。但是如果给他一张新纸,他就会开开心心地马上开始新的创作。有那么一两次,因为一些紧急原因,实验员必须停止课程,当试图去打扰他正在进行的创作时,他会以尖叫作为回应,有一次甚至勃然大怒。一只黑猩猩会因为被终止像画画这样的专业活动而感到心烦意乱,这一点看起来比较奇怪。在地球上怎么会有这么一种动物,对在野外没有的活动表现出如此强烈的渴望呢?

刚果的实验过程在一个安静的不受外界干扰的房间进行,对他仅有的一次拍摄,是为了获取一个永久的记录。他也在电视直播中证明过自己的绘画创作能力。

他准备将全部的精力都投入这项非凡活动的事实,在电影或电视剧组成员面前是如此的不同寻常。随着他年龄的增长,“家庭”纽带的变强,他对于陌生人擅自闯入的反应变得更加具有敌意。

刚果创作的绘画主要有三种类型:在空白纸张上的画作、在原本就画有几何图形的纸张上的画作和在有色纸上的画作。在空白纸上作画大部分是在实验的初阶段使用的,为的是让刚果熟悉整个绘画的流程,事先做好标记的纸张上的绘画是为了验证席勒关于阿尔法的研究声明。在实验开始后的五个月,绘画被用来测试刚果对色彩的反应。从刚果拿到画笔的那一刻开始,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刚果觉得笔刷要比铅笔绘画有趣得多。看上去大概是因为付出同样强度的体力劳动,笔刷能够产生比细线更宽、更粗的笔触。这是“放大的奖励”的一个个案,一个行动带来了比预期更多效果的反映。

灵长类动物图画创作的早期研究,随着大量的图片的产生终将告一段落。刚果是个创作绘画的非人类。他的幅作品完成于1957 年5 月17 日,之后他又创作了更多,他的后一幅作品创作于1958 年11 月9 日。早期的作品显得有一点犹疑不定,随着他对新媒介的逐渐熟悉,后期的作品,虽然粗野,但已经开始表现出对整个过程厌倦的迹象。但在这两个之间,有一个时期,这时的刚果达到了一个视觉控制的,每一笔都熟练而准确地画在了他想要的位置,很少或者没有偶然因素的侵扰。刚果的中期绘画代表了非人类艺术所创造的不同寻常的个案。

......


【书摘与插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