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为三辑。*辑是有关读书、编书的随笔,以及与当代著名作家交往的回忆性文章;第二辑集录20多名作家写给作者的信件,反应了内地作家与香港、台湾地区的文学交流史;第三辑是作者早期发表的散文。


【作者简介】

古剑,本名辜健,字康馥,祖籍泉州,现居珠海,是著名编辑兼作家。1939出生于马来西亚,经历过日寇南侵、英殖民地的“紧急法令”。十岁落籍厦门,历经“反右”“文革”风雨。曾就读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师从施蛰存先生,与戴厚英、沙叶新等著名作家是同学,1961年毕业。曾任华侨大学助教,旋即下乡。1974年漂转香港,历任香港《新报》《东方日报》《华侨日报》副刊编辑,担任《良友》画报、《文学世纪》执行主编,与海峡两岸的文学界、出版界交游广泛。近年来出版有《书缘人间》(山东画报,2010年)、《聚散》(海豚出版社,2014年)、《笺注——二十作家书简》(河南文艺,2015年)等,编有《父爱》(香港三联,2009年)一书。


【媒体评论】

于无墨斋


【目录】

辑 书缘札记     

董桥著作版本札记

  董桥传真信五通

  《绝色》里的温情

  叶灵凤叹藏书不易

  旧事说分明

  无尽的思念与艾芜的六封信

  流沙河: 独无兴趣见大人

  黄裳信札随笔

  渡海的暗夜掌灯人姚一苇

  痖弦: 两岸文学交流燕

  巧遇诗人赵瑞蕻

  张弦与《挣不脱的红丝线》

  闲话姚克

  纪念郑子瑜先生

  散文家张秀亚与《良友》

第二辑 作家书简    

苏雪林书信十一则

  林海音书信十七则

  余光中书信四则

  痖弦书信十五则

  纪弦书信一则

  林清玄书信两则

  阿盛书信二则

  李瑞腾书信一则

  高准书信一则

  蔡文甫书信一则

  应凤凰书信三则

  钟丽慧书信二则

  钟玲书信两则

  陈仲玉书信两则

  何怀硕书信十一则

  管执中书信两则

  楚戈书信五则

  李毂摩书信八则

  邵燕祥书信一则

  戴厚英书信二则

  顾城书信二则

古剑与巴金的合影

  梁漱溟书信一则

  许杰书信四则

  贾植芳书信八则

  丛维熙书信四则

  陈丹晨书信一则

  柯灵书信十三则

  汪曾祺书信十八则

  蔡其矫书信一则

  王西彦书简十七封

第三辑 有情人间    

给朋友的信

  五月雨

  六月凤凰

  梦的况味

  小猫的故事

  回忆中的明天

  请给孩子温情

  想起海

  何处是故乡

  坪洲梦

  悼 笔

  桂花、桂花

  忏 悔

  不堪回首

  扫街人

  报摊闲话

  看 稿

目录一览

  信

  泡 茶

  雨花石

  乡愁是一盏灯

  闲 话

  话说是非

  古剑过瘾

  书名小议

  叶圣陶先生的信

  很“国粹”的夜晚

  分水岭上

  吟唱的流沙河

  书简情怀

  伤鹏之旅

古剑与汪曾棋、古华的合影

  倪 匡

  人间有情相忆长

  偶 然

  千里会艾芜

  鲤鱼门接触——也斯印象

附 录 把情意的凝练放在文字精练之上



【前言】

这是我后一本书了。之前曾将海外及台湾作家的信编成《两岸书》,交上海处理,至今未有结果,那就由得它了。

半生为人作嫁,接触海内外作家众多,聚集了不少作家书信。退休后,闲来无事,翻出这些旧物,重温这些书信。不意竟编出了《随缘》《聚散》《笺注》《两岸书》《信是有情》五本书信随笔,为文坛留下一些掌故一些资料,这也对得起那些作家朋友,并聊以自我安慰了。

文学史料专家陈子善兄,曾对我的《书缘人间——作家题赠本纪事》有过溢美。他写道:“这些题赠本就成了这种交谊的可靠见证,成了古剑个人文学历程的一个别有意味的记录,进而也成为上个世纪六十至九十年代海峡两岸文学关系史的一个小小的侧影,甚至可补现当代文学史之阙,不管古剑自己是否意识到这一点。”这几本书信集,我想也可这样看待吧。

我这一生该做的事和能做的事,做完了,余下的唯清风明月。

谢谢浙江大学出版社愿意出版我后的一本书,谢谢编辑人智先生把我早期写的抒情叙事小散文收为第三辑,这是难得而幸运的重现。这也是这本书特别之处。再说一声谢谢。

古 剑

2016年5月16日灯下


【免费在线读】

董桥著作版本札记

董桥著作港台与内地三地一版再版了无数,要考其原始版本确有一定难度。宋浩兄编《董桥写字》,即有意作此尝,“然方开始搜集资料,便发觉此工作之难度超乎编者之想象,绝非一附录可简单交代”。

我藏有董桥由《双城杂记》至《读书人家》一套尚算完整的董桥作品,只前十几本港台两地原始版先后出版有点复杂,自林道群兄主理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后,就一马平川,尽收眼底了。

1. 《双城杂笔》

这是七十年代董桥游学英伦时,应明报之约写的随笔。当时有人出钱,诗人戴天主持,文化工作者翁灵文、编辑与书话家黄俊东任编辑创办了文化生活出版社。董桥的处女著就由他们出版了。1977年12月版刷。

我这本书得来也巧。当时与陶然与梅子正在铜锣湾闹区闲逛,抬头见一新开张的二楼书店——“小说精品店”(后改名“铜锣湾书店”)。三人信步沿窄梯而上,进去见书桌上堆了一叠书,翻阅之下,正是董的《双城杂笔》。每人各买了一本。回来于扉页题了“偶遇于小说精品店,爱而购之。一九九五年三月三十一日”,随即寄至《明报》,请董兄题签。几日后收到董桥寄回的书和一封短柬,都是毛笔沾蓝墨水书之。短柬如下:

古剑兄: 谢谢来信,谢谢买了我的旧作。遵嘱题了数字,博兄一笑。近日较忙,改日当约晤。祝好 董桥 四.六

书上的题签,尤见董桥的谦虚与幽默:

少作教人脸红,深悔当年眼低手低;古剑兄竟将之出土,不敢不认,聊题数语,以志污点。董桥 四.六

以题签的毛笔字与今日比,早年的俊秀,今日则老辣。

2012年牛津以《小品(卷一)》,重印。

2. 《另外一种心情》

这本书是董桥的第二本著作。曾被台湾称为“出版小巨人”的沈登恩,创办了远景出版事业公司,大展拳脚,出版了无数的台湾本地作家作品,又极力引进香港金庸的武侠系列,声势凌厉,一时无两。《另一种心情》,即是董桥在台湾出版的本书,由远景从香港引进,归入“远景丛刊166”,于1980年7月初版。封面木乔设计(应是董桥自己设计)。

此书收二十九篇文章,一辑、二辑九篇是新收入,第三辑的二十篇选自三年前出版的《双城杂笔》。

我始终没买到这本书,后以六百元从网上拍来。董桥题签曰:

辜健拍卖回来之书,太贵了。董桥 二○一○年七月三日

3. 《在马克思的胡须丛中和胡须丛外》

这是董桥的第三本书,是由香港出版的第二本书,素叶出版社1982年6月初版。

素叶出版社值得说一说。这是由香港中青年作家凑份办的出版社,有西西、许迪锵、何福仁等一批本土作家,出版了二十多本中青年作家的作品,涵括了诗、小说、散文、文学评论等四大体裁。

这本印量小,难寻觅,是好友兼旧同事叶辉2006年7月送我的,深感他的高谊。听说此书(非签名本)近在香港新亚拍卖会上,以五六千元拍出。

书上由两位报社社长的题签亦不常见。叶辉写转送辜健,董桥题: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辜健平安 董桥 二○一○年一月卅日

内文选摘

2012年牛津出版了《小品(卷二)》,版权页上有说明: 本书根据《在马克思的胡须丛中和胡须丛外》《另外一种心情》《辩证法的黄昏》及其他集外文重新编排出版。

4. 《这一代的事》

此书又转往台湾出版,是董桥第四本书。归入“圆神丛书9”,由圆神出版社1986年元月初版。这本书由董桥设计封面: 墨绿色打底。由董毛笔自书“这一代的事”(套红色,特别抢眼,有万绿丛中一点红之妙),外套一长方形银色框。作者名亦银色。

这是董桥送我的本书。题:

古剑兄不弃。弟董桥 八十六.三.二十六

让我惊异的是,自序这么短这么精练这么诗意,显出他的学问修养,以散墨、眉批等文言词,插入句中,尤让我喜欢钦佩,记忆深刻。

此书2010年牛津以布面重印出版。

5. 《跟中国的梦赛跑》

此书是由台湾圆神出版社连续出版的第二本书,归入“圆神丛书19”,1987年元月初版。

如何觅得此书?是藏书家林冠中兄送我的。与董桥聚,他题签如下:

辜健尊兄觅得此老书。二○一○年四月九日在陆羽喝茶,座上有道群伉俪和林冠中。董桥

林道群至2013年才以真皮仿皮两种封面在牛津再次印刷了此书。

6. 《辩证法的黄昏》

此书仍由台湾先出原始本,出版社换成合志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归入“当代丛书10”,1988年9月10日初版。迅速销清,两个月后的1988年12月30日再版。由于听说是港版《在马克思的胡须丛中和胡须丛外》的复刻本,没有买。后来听说加了四篇文章,想买时已没踪迹可寻矣。所藏董桥书仅这本是再版本,还是藏书家林冠中送我的。

这本书的内书名页,影印了董桥的一封信,实属难得,录下以供欣赏:

谢谢来信。履新事忙心忙,总要二三个月后始能定下来。中文大学半年,恍如读通一部儒林外史,现在文摘指《读者文摘》。——古按,美国机构也,有点奉使记的味道。但求无哭无祸做一段日子。拙作清样已由中文大学□□□校读一次,当即寄上。你要的文章我试试挤出时间想想写写,不一定能成篇。随缘就是。祝吾兄吾嫂吉祥如意 董桥拜年 八七.冬至日

董桥题签:

辜健得此绝版真难得,我都只存一册。董桥 壬辰十二月

内文选摘

90年代,董桥在《明报》开专栏“英华沉浮录”,明报系的明窗出版社结集出版了十集。初三集皆以“英华沉浮录”命名。董桥曰: 来来去去一个样子,自觉腻烦,从四卷起,改为每卷以其中的一篇篇名为书名。这套书由1996年至1998年完成初版的出版。

7. 《英华沉浮录一》,1996年3月初版

8. 《英华沉浮录二》,1996年7月初版

9. 《英华沉浮录三》,1996年10月初版

10. 《留住文字的绿意》,1997年3月初版

11. 《天气是文字的颜色》,1997年7月初版

12. 《新闻是历史的初稿》,1997年7月初版

13. 《为红袖文化招魂》,1997年9月初版

14. 《人道是伤春悲秋不长进》,1997年10月初版

15. 《给自己的笔进补》,1998年3月初版

16. 《博览一夜书》,1998年3月初版

明窗的这套书出版得格调不高,版式、纸张、装帧都不好,我不喜欢,没有买。后来向董桥讨了套台湾远流版的《董桥作品集》六册。书名如下: (1)天气是文字的颜色;(2)红了文化,绿了文明;(3)竹雕笔筒辩证法;(4)锻句炼字是礼貌;(5)给自己的笔进补;(6)酒肉岁月太匆匆。

这套书以软精装出版,作了归类编辑,书后附录了董桥为明报版写的九篇序言类的文字: 《小序》,《这不是序》,《一点说明》,《楔子》,《引子》,《小序》,《小序》,《自序》,《自序》。这样的编辑就带点学术性的味道了。

……

24. 《小风景》

此书装帧别致,为方形精装本。红色布封面,配红色流云衬底,书内首次附印董桥收藏的齐白石、傅抱石、李可染、胡也佛、陈半丁以下的名家字画(包括英国版画),可以一本小画册视之。一面读文,一面赏画,是双重的享受。牛津2003年初版。再版两次,版本也改了形式。

此书是董桥寄给我的,在他给我的信中,曾提及正在编此书,附录他收藏的字画,并说印出后要送我一册。董桥题签更诗意:

内文选摘

放翁诗云: 人间万事消磨尽,唯有清香似旧时。此书文字风华磨尽,只有那几十幅丹青堪供古剑老兄消闲。 董桥 癸未立秋后三日

写到此可收笔矣,以下的董桥新书原始版本,皆为香港牛津出版。台湾、大陆再无原始版本了。脉络清楚,不拟再录。

2015年8月22日

于无墨斋


【书摘与插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