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编辑推荐】
电梯理论专注,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国内无同类图书
【内容简介】
本书介绍和阐述多轿厢电梯设计工程和实施工程方面的知识,包括作者近十年来应用在工程上的相关研究成果,以推动我国多轿厢电梯技术工程的发展。内容包括四部分:多轿厢电梯技术引论和双层轿厢电梯的设计和实施;线性电机电梯和双轿厢电梯的设计和实施;环型电梯和分叉环型电梯的设计和实施;高层建筑、穿梭电梯、多轿厢电梯的综合设计和实施。读者对象:电梯业职工,建筑设计人员,大楼管理人员,特种设备监察检验人员,控制工程硬件、软件研究和设计人员,电梯工程施工人员,有关高等院校师生等
【作者简介】
朱德文,自动化学科教授,主持完成电梯内容的*科技成果3项,正式出版电梯技术专著15部,包括编著共20部,其中在中国电力出版社出版电梯书《电梯群控技术》、《智能控制电梯工程系统》等12部,发表电梯学术论文150多篇。以完成人获省级(电梯)科学技术成果贰等奖4项,叁等奖多项;以第二完成人获省级发明创造壹等奖1项;2015年被中国电梯行业用户优选品牌评选组委会聘为“终选评审专家”。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高层建筑物和多轿厢电梯
1.1.1 高层建筑物设想 1-2
1.1.2 超高层建筑物的实现 1-4
1.1.3 高层建筑物课题 1-12
1.2 单轿厢和多轿厢电梯系统的发展1-14~1-16
1.2.1单轿厢和多轿厢电梯系统发展概述 14
1.2.2 在配置和算法上单轿厢电梯向 双层轿厢电梯的发展 15
1.2.3 双层轿厢电梯向双轿厢电梯的发展 15
1.3 驱动和线性电动机
1.3.1 线性电动机在电梯上的应用及特点 1-16
1.3.2 线性电动机在我国的发展和在电梯上的应用 1-18
1.4 控制和多轿厢电梯 1-18~1-22
1.4.1 智能化大楼和多轿厢电梯 18
1.4.2 数字电梯技术和多轿厢电梯 19
1.4.3 控制算法和多轿厢电梯技术 20
第2章 双层轿厢电梯系统设计和实施
2.1 双层轿厢电梯研究评述
2.1.1 双层轿厢电梯发展评述 2-1
2.1.2 双层轿厢电梯的功能比较 2-2
2.1.3 双层轿厢电梯结构 2-3
2.2 双层轿厢电梯交通分析
2.2.1 双层轿厢电梯结构和功能分析 2-5
2.2.2 双层轿厢电梯控制分析 2-6
2.2.3 传统参数期望值 2-6
2.2.4 乘客到达效果分析 2-7
2.2.5 运行模式分析 2-8
2.3 双层轿厢电梯交通计算
2.3.1 双层轿厢电梯交通参数计算 2-12
2.3.2 双层轿厢电梯交通候梯率 2-15
2.3.3 双层轿厢电梯交通配置公式 2-23
2.4 双层轿厢电梯交通配置和实施 2-25~2-37
2.4.1 双层轿厢电梯运行方式和运行 类型 2-25
2.4.2 双层轿厢电梯的配置 2-27
2.4.3 双层轿厢电梯配置实施流程 2-29
2.4.4 双层轿厢电梯配置在高层建筑中的应用 2-31
2.5 双层轿厢电梯控制和群控 2-37~2-55
2.5.1 轿外召唤预选功能和驱动控制2-37
2.5.2 双层轿厢监控 2-39
2.5.3 使用遗传网络规划的双层电梯系统 2-44
2.5.4 使用遗传网络规划的乘客到达分布效果 2-49
2.6 双层轿厢电梯节能技术 2-55~2-60
2.6.1 单层电梯的有关节能技术 2-55
2.6.2 双层电梯基于TMS9900GATM控制系统的节能技术 2-58
第3章 直线电动机电梯系统设计和实施
3.1 直线电动机种类、特点及技术发展 3-1~3-10
3.1.1 直线电动机种类 3-1
3.1.2 直线电动机结构和特点 3-2
3.1.3 直线电动机技术的发展 3-7
3.2 直线电机电梯运行原理和结构 3-10~3-20
3.2.1 直线感应电机种类和结构 3-10
3.2.2 直线感应电机工作原理和运行分析 3-11
3.2.3 圆筒形直线感应电动机结构3-15
3.2.4 单侧线性感应电机电梯结构3-16
3.2.5线性同步电动机结构及工作原理 3-17
3.2.6直线电机电梯的特点 3-19
3.3直线电机电梯控制技术3-20~3-45
3.3.1 圆筒形直线感应电机电梯硬件设计 3-20
3.3.2 硬件抗干扰设计 3-24
3.3.3 直线转矩控制 3-26
3.3.4 永磁同步直线电动机数学模型及电梯位置控制 3-29
3.3.5 永磁直线同步电机矢量控制3-34
3.3.6 线性感应电机电梯的控制 3-38
3.3.7 多轿厢电梯线性同步电机拖动设计参数及实施 3-40
3.4 线性电机电梯的实施和安全制动 3-45~3-49
3.4.1 由线性电动机驱动的电梯比例模型系统 3-45
3.4.2 线性电机电梯的安全制动系统 3-46
第4章 双轿厢电梯系统的设计与实施
4.1 原始双电梯系统结构及运行分析 4-1~4-6
4.1.1 Sprague双电梯系统结构及运行分析 4-1
4.1.2 Anderson双电梯系统结构及运行分析 4-3
4.2 双轿厢电梯结构和运行分析 4-6~4-13
4.2.1. 双轿厢电梯系统和运行分析 4-6
4.2.2 TWIN电梯系统结构及运行描述 4-7
4.2.3 多轿厢电梯运行结构 4-11
4.2.4 多轿厢线性电机电梯的运行分析 4-12
4.3 双轿厢电梯运行参数的 确定 4-13~4-24
4.3.1 与单层电梯的不同处 4-13
4.3.2双电梯运行计算步骤和流程图4-15
4.3.3 双轿厢电梯运行周期计算和基站、分区设计 4-17
4.3.4 双轿厢电梯的控制描述 4-22
4.4 多轿厢电梯系统控制和优化 4-24~4-46
4.4.1 多轿厢系统控制器 4-24
4.4.2 多轿厢电梯交通敏感控制器设计和多目标优化 4-33
4.4.3 控制器的进化优化 4-39
4.5 多轿厢电梯系统和遗传算法 4-46~4-75
4.5.1 多轿厢使用遗传网络规划的系统 4-46
4.5.2 多轿厢电梯系统基于遗传算法的控制设计 4-56
4.5.3 基于遗传算法的MCE运行控制实施 4-68
4.6 多轿厢电梯避免碰撞问题 4-75~4-90
4.6.1 多轿厢电梯基于优化的避免碰撞 4-75
4.6.2 多轿厢电梯群控避免碰撞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4-84
4.7 TWIN系统的悬挂和布置方式 4-90~4-92
4.8 双轿厢电梯的技术经济分析 4-92~4-101
4.8.1 TWIN系统与常规梯组的比较 4-92
4.8.2 双轿厢电梯系统的应用特点4-93
4.8.3双轿厢电梯输送能力分析 4-96
4.8.4 蒂森克鲁伯双轿厢电梯技术经济分析 4-99
第5章 环型电梯和分叉环型电梯系统的设计和实施
5.1 我国环型电梯配置设计 情况 5-1~5-3
5.2 LT电梯结构和运行控制 5-4~5-27
5.2.1 系统结构和运行控制特点 5-4
5.2.2 多轿厢电梯曳引方式设计 5-5
5.2.3 环型电梯运行转向设计 5-18
5.2.4 使用自动学习算法的多轿厢电梯控制 5-21
5.3 LT电梯配置及工程实现 5-27~5-45
5.3.1 环型电梯(LT)的运行参数比较 5-27
5.3.2 环型电梯输送参数和输送能力 5-32
5.3.3 环型电梯输送能力分析 5-33
5.3.4 环型电梯配置控制 5-35
5.3.5 环型电梯对应的运行控制方式5-37
5.3.6 仿真条件和配置实施 5-39
5.3.7 在上班时和午餐前半时段的仿真结果与研究 5-41
5.3.8 多轿厢电梯群控存在的问题及运行超越研究 5-42
5.4 多轿厢电梯系统的技术经济分析 5-45~5-50
5.4.1 多轿厢线性电机电梯系统输送能力比较 5-45
5.4.2 在高层建筑物的应用比较 5-47
5.5 LTb电梯运行参数分析及工程应用 5-50~5-57
5.5.1 LTb电梯系统工程结构和预备知识 5-50
5.5.2 LTb电梯的输送能力和设计方法 5-51
5.5.3 LTb电梯的运行参数分析 5-55
第6章 各种型式电梯的应用比较
6.1 各种电梯输送能力的比较 6-1~6-6
6.1.1 大楼内输送系统的比较 6-1
6.1.2 输送能力比较 6-2
6.1.3 多轿厢电梯的专用面积比较6-3
6.1.4 安全间隔比较 6-5
6.2 穿梭电梯和多轿厢电梯用于高层建筑 6-7~6-14
6.2.1 世界著名建筑的客梯布置 6-7
6.2.2 穿梭电梯和多轿厢电梯 6-8
6.2.3 空中大厅布置方案 6-10
6.2.4 消防电梯和救援电梯的配合6-12
6.3 超高层大楼的电梯配置 6-14~6-40
6.3.1 提高输送效率的方法 6-14
6.3.2 电梯运行方式 6-15
6.3.3 建筑设计的实施 6-18
6.3.4 超高层大楼电梯设计规划6-21
6.3.5 环球金融中心电梯配置例6-25
6.3.6 高层和低层建筑电梯配置例6-33
6.3.7 哈利法塔结构及电梯配置 6-37
参考文献 41~51

【前言】
前言 广大读者和专业人员关心的是著者为什么写《多轿厢电梯系统设计与实施》这本专著,和该书的内容,以及我们的研究工作做到什么程度这几件事了。
(1)为什么撰写《多轿厢电梯系统设计与实施》? 1)高层建筑和超高层建筑不断拔地而起:1997年在吉隆坡建起的石油大厦、1998年在上海建起的金茂大厦、2004年建起的“台北101大楼”、2008年建起的上海环球金融中心、2010年建成的高828m的迪拜哈利法塔,单层轿厢电梯即通常电梯已不敷需要,需要设置多轿厢电梯,多轿厢电梯系统控制理论应运而生,应时而生。 2)智能控制过去应用在单层轿厢电梯系统中,现在需要应用在多轿厢电梯系统中。从高层建筑物的整体功能出发,过去的智能控制的各种算法,对多轿厢电梯系统已不适用,就是说,在多轿厢电梯系统中需要创立一套新的智能控制系统理论,这正是本书的一项任务。 3)电机拖动技术发展到直线电动机技术理论,应用在多轿厢电梯系统中,实践证明是合适的,但是直线电动机电梯(多轿厢电梯)技术理论在我国,在21世纪初才刚刚开始研究,在国外1983年才开始研究。为了阐述多轿厢电梯系统拖动理论,必须阐述、建立和发展直线电动机电梯拖动理论,这也是本书的一项任务。 4)提高高层建筑物和智能大楼的整体和综合功能,要通过建立和发展多轿厢电梯系统的设计与实施来实现。因为兴建智能建筑已成为当今世界的开发热点,也是各国综合国力的具体表征,这要建立一套新的多轿厢电梯系统控制理论,将通常电梯、穿梭电梯、双层轿厢电梯、双轿厢电梯、环型电梯,及空中候梯厅设备等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充分发挥智能大楼的整体功能,这又是本书的一项任务。
(2)书的内容、特点和我们的工作内容分6章,包括第1章绪论。第2章双层轿厢电梯系统设计和实施,我们的工作主要有:阐述了双层轿厢电梯准双层运行模式的准确概念,给出其运行周期计算公式;提出层间交通可能停站数公式;单层运行的可能停站数各种公式及量化表示;一致停站数的图像表示;非一致停站数的公式表示;各层不同时的可能停站数表示:深入掌握双层轿厢电梯层间交通理论和准双层运行模式的量化是提高其输送能力的切实步骤;将层间交通的可能停站数用其层数或建筑物层数表示是量化的可行之道;在国内外首先提出其麦雷特(Merit)数的有限级数表示和无穷级数表示形式;得出结论:在软件上研究双层轿厢电梯的输送参数,同在硬件上研制和生产智能化的双层轿厢电梯控制单元,是从整体上提高高层建筑物输送能力这一问题的两个方面,二者不可分割。第3章直线电动机电梯系统设计和实施。实验表明:使用线性电机驱动的垂直输送系统将是今后城市高层建筑物中输送系统的发展方向。第4章双轿厢电梯系统的设计与实施。其中,双轿厢电梯运行参数的确定、量化、运行周期公式,及和其他型式的多轿厢电梯的异同是今后研究的重点。第5章环形电梯和分叉环型电梯系统的设计和实施。我们的研究成果主要有:对环型电梯分析和证明了在大楼各层相同条件下,后行轿厢超越先行轿厢的概率和超越次数;并证明:当电梯服务层数不变,轿厢的乘客人数越多时,则发生超越的次数值越小;当轿厢的乘客人数不变,则楼层数越多时,轿厢发生超越的次数值亦越大;用数学分析方法提出和证明了在大楼各层不同的条件下,后行轿厢超越先行轿厢的概率和超越次数,并加量化表示;给出超越次数值及其极值情形,并将结论用图表量化表示;给出了配置和设计环形电梯和多轿厢电梯系统的经验数据,这对配置和设计环形电梯和多轿厢电梯系统十分需要;给出了防止碰撞运行的环型电梯群控系统结构、设计技术条件;轿厢可以反向运行的设计步骤;以及轿厢纵向运行公式,为该系统防止碰撞运行设计和提高输送效率打下了基础;对LTb电梯系统运行参数在大楼各层相同和各层不同条件下,用统计分析方法分别证明了其可能停站概率Pb用单轿厢可能停站数fl和服务楼层数n的表示公式,并进一步提出和证明了用轿厢乘客人数r和服务楼层数n表示的公式;阐述了上述公式的工程应用。第6章各种型式电梯的应用比较。从实现大数量输送,提高大楼内有效使用面积的观点出发,介绍大楼内的输送系统,并比较它们的特性;不仅提出实用化的循环型,还提出独立驱动的多种方式升降系统,测定其输送能力;为了实现原来电梯2倍以上的输送能力,提出所需的各种条件;各种电梯输送能力的比较;空中走廊和双层电梯用于高层建筑;以及超高层大楼的电梯配置等。 举出的多轿厢电梯的类型可以说包括了多轿厢电梯的所有类型。除了双层轿厢电梯和双轿厢电梯在超高层建筑物中已有应用外,其他类型的多轿厢电梯可以说还处于试制和研制阶段。对于双轿厢电梯(我们称为日本型双轿厢电梯)的研制,从1997年起在日本开始兴起;对于双轿厢电梯(我们称为TWIN型电梯,即一井双梯系统)的研制,从2002年起在德国兴起。在世界范围内,成套的多轿厢电梯系统控制理论还未建立起来,还处于试制和研制阶段的控制理论,还是零零碎碎的控制理论,因此搞这一研究方向可以说可有作为,大有作为。
该书由沈阳建筑大学的朱德文教授和沈阳三洋电梯有限公司申益洙总经理合著。十年前从专题科研开始就准备撰写,收集的此专题中外资料和文献异常丰富。得到沈阳三洋电梯有限公司和上海三洋电梯有限公司的大力资助;得到中国电力出版社领导,特别是马淑范副编审的大力支持;又得到了“中国电梯”编辑部、“上海电梯”编辑部的大力支持;参考了浙江大学关于直线电机电梯的相关研究;得到了电梯业界技术人士的多方协助;得到沈阳建筑大学刘剑教授无私的提供资料;得到渤海大学钱伟懿教授、辽宁工业大学徐美进教授、锦州市建筑设计研究院赵晓木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以及渤海大学杨祯山教授的鼓励和指导。著者谨对上述部门和诸位表示由衷的谢意!由于著者理论水准不高,难免有错,诚望有识之士毫不客气地指出。

于沈阳建筑大学 2016-4-8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