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编辑推荐】

1.这是一本用来重新塑造自我人格的书。人格是一个极不稳定的变量,没有定数,没有定式。这就意味着,你每天的人格都处在各种各样的变化当中,而这种变化的根源是什么? 本书以物理学的观照视角,揭示了每个人自我人格结构中的能量流变性性特征。

2.你知道你是谁吗?你是由哪些元素组合而成的?你知道你现有人格的基本组元和基本架构吗?这些问题好像很简单,其实你可能未必能给出令人满意的答案!

3.要知道,你的人格未必如你想象的那么高尚,也未必如你想象的那么糟糕?到底是什么东西在支撑着你的人格?本书给出的答案或许会让你茅塞顿开,恍然大悟!


【内容简介】

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观念、情感倾向、精神境界、心理品质及行为表现的特殊统合模式。它不是从一个人个别属性而是从整体属性上区别于另一个人的基本特征。本书根据能量转化与守恒原理,创造性地提出了人类自我人格的能结构理论,同时借助量子物理学理论的崭新研究成果,揭示了欲望与意识的能量性特征,并对自我人格结构的内部组元以及自我意识的运行机理探赜索隐,条分缕析,为人们更好地解读自我意识、诠释自我人格、探索人性奥秘开创了全新的理论通道,提供了独特的透析平台。


【媒体评论】

1.本书对自我人格结构进行分解与还原,开创性地建立了自我人格的质能结构理论和十能自我结构模型,揭示了自我人格在能量转化过程中的流变性质和互激原理。

2.本书用大量图片描绘了自我人格以及自我意识的形成过程及其递升原理,人类的自我意识是在特定欲望力所驱动的方向上形成的。没有欲望力的指引,便永远形不成自我意识。

3.本书按照欲望动力心理学原理,在自我人格结构中分解出了五个自我形式,提出了五个自我理论模型,对于人类充分认识自我、解读自我和塑造自我人格,提供的全新的观照视角和诠释途径。

4.人格的核心是人内在的心理事件,这些心理事件发动了行为,或构成了行为的意图。人的行为的动机来源在于心理能量,这些能量来自先天的驱力和本能。行为的动机通常是无意识的。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

5.从能量的观点看,人的心理功能便是里比多的表现形式,它在理论上是永恒不变的,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它与物理力一样被看成是物理能量的形式或暂时的显现。人格就是由心理能量支撑起来的气质、魅力和品格。

——荣格《心理类型学》


【目录】
前言:一本解释世界并改变自我的书

章 我是宇宙的,宇宙也是我的
——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或许对于人类而言,探索宇宙的奥秘无过乎是一种不自量力的悲怜尝试。宇宙宛若一个十分浩瀚而复杂的迷宫,我们人类或许就生活在这个迷宫之中而不自知。
一、自我认知的“蜗牛困境”
二、宇宙质能结构组合原理
三、人类自我结构的联通、互动与循环

第二章 人类自我人格的质能结构模型
——自我十能结构理论的创立与解读
我们面对的社会,可谓千人千面,各具其能,每一个人从里到外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点,就在于十能结构通过各种偶然的组合不可避免地产生各种各样的个体性差异。
一、形下器能:形而下者为之器中隐含的能量形态
二、外应物能:外在目标对应物中隐含的能量形态
三、生理机能:人体生理组织结构中隐含的能量形态
四、神经智能:人体神经系统中隐含的能量形态
五、鉴知官能:自我外部感觉中隐含的能量形态
六、心理势能:自我心理感受中隐含的能量形态
七、行为动能:自我肢体行为中隐含的能量形态
八、自我意能:自我意识活动中隐含的能量形态
九、外应神能:自我心灵寄托中隐含的能量形态
十、语言联能:自我语言沟通中隐含的能量形态

第三章 人类自我意识形成原理
——关于“我是谁?”的终极答案
人类的后天之能是通过学习和历练而获得的,只有后天之能才能产生并形成意识或自我意识,只有在产生并形成自我意识之后,人类才开始摆脱动物性而进入人性层次。
一、十我结构模型的建立
二、十我结构的内部对立与统一
三、自我十能结构的内在协调机制

第四章 欲望的能量分解式
——自我十能结构对欲望层次的决定作用
每一种能都处于不停的运动状态,因此也都不可避免地发生盈满和匮乏现象,这就必然地预示着每一种能在流变过程中,都可能引发欲望性事件。
一、器能欲望:由形下器能转化的欲望形式
二、物能欲望:由外应物能转化的欲望形式
三、机能欲望:由生理机能转化的欲望形式
四、智能欲望:由神经智能转化的欲望形式
五、官能欲望:由鉴知官能转化的欲望形式
六、心能欲望:由心理势能转化的欲望形式
七、动能欲望:由行为动能转化的欲望形式
八、意能欲望:由自我意能转化的欲望形式
九、超能欲望:由外应神能转化的欲望形式
十、言能欲望:由语言联能转化的欲望形式

第五章 关于自我人格的另类解读
——元认知理论模型中的自我意识
法国实证主义哲学的奠基人孔德当年提出了关于自我意识的内省法存在“自我证明的悖论”,即同一器官无法做到既是观察者的同时又是被观察者。
一、从内省悖论到元认知假设
二、自我意识的残缺性
三、自我意识永远是一个变量
四、自我意识的分解与合成
五、多面的自我
六、真实的自我
七、关于自我人格结构的经典理论描述
八、五位一体的自我意识魔方

第六章 梦与欲望
——梦是欲望的延续和展开
梦是自主神经活动的产物,是自主神经中枢在潜欲望驱动下的表象性激活与呈现。
一、梦的起源
二、梦与欲望的关系

第七章 人类欲望的整体论
——自我人格结构的内部对立与统一
人类的自我意识正是以一种整体性存在的方式而产生并发展起来的,任何一个部分的分解或割裂,都不是完整的自我意识形态,都不是纯粹的自我人格本身。
一、宇宙的整体性
二、生理的整体性
三、欲望的整体性
四、人格的整体性

后 记
【前言】
一本解释世界并改变自我的书

本书系将欲望作为具有开端意义的学科门类进行研究,并以物理学为依托,以生理学为基础,以心理学为导向,以认知神经科学为介质,以欲望作为人类主观世界的推动力,借助欲望层次理论和自我质能结构理论模型,构筑了一个规模宏大、经纬万端、独出机杼的理论体系,藉此演绎并绘制了人类精神宇宙的巨幅画卷。从此,人类主观世界的大门在欲望力所指引的方向上被一脚踹开,虽是庭院深深,红尘滚滚,却是三观尽显,一览无余!
同时,我们借助主观世界不断闪烁的幽微的光芒,一路走去,甚至还惊异地发现了主客观两个世界所存在的奇点性契合与叠加,进而别具只眼地领略到了客观物质世界的发生与发展的神奇风貌和诡异踪迹。
欲望动力心理学是为了让人们更好地了解人类欲望与生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人类欲望对精神宇宙的形成和发展所具有的特殊驱动作用、人类欲望与心理的本质以及由此产生的行为与表现,从而更理性地把握自身言行、更准确地解读他人动机,并藉此恰到好处地处理社会关系和引导人类文明未来走向的一门新兴科学。
人类的所思所言,所作所为,无一不源于自身欲望的诱使和驱动,人类社会的一切现行状态、一切人文成果和客观面貌无一不掩映着欲望碾轧的辙痕,无一不是内心的欲望在外部世界绽开的魔幻之花。这是对于人类整体而言的。对于人类个体而言,也莫不如是。
任何人的所思所想,所言所行,无不串掇着无形的欲望的丝线,无不是自身内在欲望的展露与体现。表面上的成功或失败,平凡或卓越,顺利或坎坷,平安或灾难,吉凶或福祸,等等,无一不是源于内心欲望的蛊惑、诱使、感召和驱动而造成的一种客观现状和自我感受。
社会要求每个人都要把握好自己的言行,规范好自己的言行,其实从根本上说就是要求人们把握好和规范好自己的欲望以及对欲望的表达方式与表现分寸,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适应自然,适应各种不断变化着的生存环境。
同理,如何把握好或规范好别人的言行,其实也是如何把握好和规范好别人的欲望的问题。特别是作为各行业、各领域的领导者或管理者而言,不但要善于把握好自己的欲望坐标,也要善于把握好别人的欲望曲线,从而才能更好地实现有效领导和科学管理。
欲望动力心理学不但能帮助你实现梦寐以求的夙愿和理想,让你的人生获得可期待的幸福和满足,而且还能有效地帮助你避开“欲壑难填、利欲熏心”的罪恶的渊薮;不但让你更全面和更深刻地认识和改造外部客观世界和人类主观世界,而且也能让你更准确和更现实地认识自己、改造自己、完善自己和提升自己;不但让你更有分寸地把握欲望底线,让欲望之手成为推动自己前进的动力,绝不让欲望的无底洞成为蛊惑自己抬脚踏空的人生陷阱,而且也可以让你在为人处世、职场交际、商场运营、员工管理、社会治安以及化解各类社会矛盾纠纷等过程中更好地揣摩和洞察别人的欲望脉搏,让欲望之衡成为丈量别人品德与意志的尺度,让欲望之力成为引导和激发别人产生特定行动的精神号角。
可以说,欲望动力心理学就像一剂良药,既能养生又能健体,既能治病又能防疾,不但可以使自己的人生功德圆满,而且也可以对别人的七情六欲洞幽烛微,并施以恰当的指教、规范、训诲与管理。
当然,研究欲望动力心理学的功用还远不止于此。按照法国哲学家德勒兹与精神分析学家伽塔利的观点,欲望者同时还是一台创造和生产世界人文万物的“机器”,在西方被广泛描述为“欲望机器”,即在宇宙系统与社会伦理关系中,有一种普遍存在的对偶或对称关系。此即对立者或对应者的永恒轮回,永恒重复。它是因主体向往获得某物或达到某种目的而自行运转、产生能量、并经由零件与要素组成的一种特殊装置。
我认为这台特殊装置不但可以将客观世界映照、投射、拼接、组合、演绎为主观世界,而且也能将主观世界辐射、描摹、仿造、复制、落实为客观世界。正像人类看到飞鸟便会产生飞的想法,而后便能制造出飞机;看到美的景观便会产生美的蓝图,而后便能创造出丹青;看到野兽奔跑便会产生追赶的念头,而后便能制造出汽车;看到好的人物便会产生爱的欲望,而后便能施与爱的情感,如此等等,皆可理解为欲望机器在工作,在运转,在生产,在创造。通过这台机器,客观的现实似乎都可以变幻为主观的梦想,而主观的梦想似乎也都可以演变为客观的现实。
欲望作为一种“对缺乏者的抱憾”,蕴藉了愿望、想往、要求、欲求、物欲、性欲、肉欲等所想要的东西,与此同时排斥其反义领域的诸如疼痛、苦闷、轻蔑、冷漠、惰性、恐慌、忧虑、厌恶、不安、无视等不想要的东西。机器作为一种创造工具或研发器械,也涵盖了具有机械装置或类似器械装置的诸如工具、器物、火车头、计算机、机器人、动物机体、身体器官、机构、机关、文学创作、绘画作品、雕刻作品、影视作品,以及人、东西、地球、宇宙、基本粒子等可以实现人类意图的一切事物。“欲望机器”把技术、技艺、力量、观念、理想、精神、计算、缝纫、打印、复制、传输、虚拟处理、翻译、战争、航海、交通、舞台、人、动物、政治、社会、经济、艺术、世界等统统融入其中,并试图像变戏法一样将这些东西一一研发和制造出来。
这就是说,人类的一切文明成果和不文明成果,无一不是欲望生产和制造出来的,这也许就是“欲望机器”之概念被提出来的重要意义。
因此,研究欲望动力心理学不仅可以造福于个人,也可以造福于社会,不仅可以解读内在的主观世界,也可以解读外在的客观世界,不仅可以解读自然景观的形成之妙,还可以解读人文景观的形成原理。
就简单的社会个体意义而言,人在自我认识与自我保护方面(内部力量)要寻求限度的满足,有赖于得到他者力量(外部力量)的呼应、支持与配合,也正是在内部力量与外部力量的相互合作、竞争、交融的共同作用下,作为人的自我才能不断成就自身、满足欲求、净化心灵、提高素质,从而达到改善环境、美化生活、实现幸福的目的。
欲望在帮助你成功把握前进方向的同时,还能帮助你有效地洞穿和驾驭他人的欲望,使他人的欲望目标与自己的欲望相契合,然后借势而动,借力而行,轻松而高效地达成自己的目标。这一点,对于领导者来说尤其重要,它同时还是一种有效管理下属、带动下属和激发下属工作积极性的高明的管理手段。
欲望如火。生活中我们知道,只有用适当的火苗才能为自己烹食煮饭,保暖护身;火苗太大,不但可能会烧着自己,也可能会烧着别人;而别人的欲望之火太大,在烧着他自己的同时,也要小心烧着你、烧着其他人。所以,欲望之于人、之于社会都是一种不可小觑和利害攸关的事件。
同时,我们还会认识到,人们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寻求欲望的满足,为其喜,为其忧,为其忙,为其休,人生的每一种感受,比如喜怒哀乐忧思惧等等,都是由欲望决定并创生的。欲望就是串连人生一切心理和行为的不可见的细线。印度20世纪哲学家、心灵导师克里希那穆提也曾说过:“对欲望不理解,人就永远不能从桎梏和恐惧中解脱出来。如果你摧毁了你的欲望,可能你也摧毁了你的生活。如果你扭曲它,压制它,你摧毁的可能是非凡之美。”
欲望并非人类所特有,一切生物都不同程度地具有诸如生命欲、生长欲、生存欲、生理欲等不同的欲望表现形式,特别是动物,同人类一样也具有食欲、性欲、安全欲、自由欲以及与生存群体或地域环境等相关的情感欲或归属欲。人类是高级动物,不仅智力发育的水平高,改造自然的能力强,谋求生存的本领大,而且欲望水平和敏感度也比其他一切生物或动物都要高级很多,无论在欲望的数量上还是在欲望的质量上、层次上,人类的欲望都是其他生物或动物所无可比拟的。
具体来说,欲望动力心理学所研究的内容,不但包括人作为动物的本能需求及其反应,还包括人作为社会成员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及其反应。
关于这一点,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已做了较为详细的论述。这使欲望动力心理学兼具了生物学和社会学的性质。同时,欲望动力心理学所研究的是关于欲望形成的心路历程,即人从欲望发起至产生动作行为的整个心理活动和满足过程,这使欲望动力心理学与行为动机理论有了交集的内涵。欲望有着相当强的自利性,欲望的过度贪婪必然要冒犯到道德和法律的界限,因而欲望动力心理学又与道德学、法制学和管理学牵扯到一起。
再详细点说,欲望动力心理学既要研究人的生存、繁衍的本性,又要研究人的性格、意志、思维、意识、爱好、情感、理性、信仰、精神、品质等特性,以及由此而形成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还要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社会、团体、组织之间的关系,研究人因欲望而形成的善恶念头及行为准则,研究人因欲望而对社会产生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研究人看得见摸得着的显性的物质需求,研究人看不见摸不着的隐性的精神需求。
同时,欲望与需求两者既有联系又有本质上的差别。
①欲望诞生于需求与要求的裂缝中。拉康曾经指出:“在有关欲望方面,我们觉得不可归结为要求的理由,也同样使它不等同于需求。”拉康将欲望、要求、需求区分开来,认为需求是指人机体的需要,隶属于生理学的范畴;要求是指对爱的要求,它涉及的是一种人际互动;而欲望则是诞生于需求和要求的裂缝中,“在要求和需求分离的边缘中欲望开始形成”。
②欲望“内核于需求而存在”,需求“外缘于欲望而产生”。欲望是产生需求的根本动因,需求是欲望产生之后的递进反应;就是说,先有欲望然后才有需求。对人类自身来说,需求的本质是欲望,欲望的本质是人性,人性的本质是生理,生理的本质是生命。
应该说,欲望动力心理学是一门横跨哲学、生物学、生理学、人类学、医学、解剖学、脑科学、认知神经科学、社会学、道德学、政治学、经济学、行为学、法制学、犯罪学、精神现象学、宗教学等多学科的人学,是对人性深层本质的透视学。
它的研究对象是人,核心内容是研究人的生理功能及其产生的意志反应,并将人的肉体和精神辩证统一,以物质性的肉体生理为基础,藉此推导出人的心理、情绪、情感、意识、理性、思想和精神等形成的轨迹和管道。它面向个体和世界,反思自我并提升自身,管理别人并规范自己。它关注人的心灵世界,追寻生命的意义,并为个体找到合适的存在方式,为群体找到合适的相处方式。它是研究关于人对于欲望追求的本质、行为、现象及其产生、运动、发展、变化规律的新兴科学。
因而,欲望动力心理学对人生、对社会、对整个人类文明都有着极其广泛、深刻的指导作用。
欲望是来自于人类的精神世界还是来自于人类的物质世界?这个问题似乎也有着许多令人困惑的模糊边界。因为人类除了与生理有关的欲望之外,还有许多心理欲望或精神欲望。心理的东西或精神的东西一直以它与物质世界相对应的姿态二元于人类的观念中,并成为哲学家们争论不休的永恒话题。
随着科学的高速发展,人类对物质世界各种规律的认识已日臻清晰,而对于精神世界的认识却依然踯躇不前。有关于欲望、心理、心灵、情绪、意识、灵魂、观念等精神内容一直散发着诱人的魅力,并吸引着无数哲人志士为此苦思冥想,上下求索。但遗憾的是,人们对这个神秘王国的上层建筑和物质基础,似乎始终不得要领,不得路径而登堂入室,一睹芳容,只能凭借自身有限的表征、以及与其他动物的类比或自造的仪器介质以自证或他证的方式而猜想臆度,于是在大量的关于人类心理世界和精神世界及其来源的讨论中,正确与谬误常常混杂在一起,令人眼花缭乱,不知所宗。
作为人类精神的载体,人心到底什么样,没有人能够探进头去看个究竟,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包括中国人在内的很多文明都把“心脏”作为灵魂、心灵、意识“中枢”所在,主宰着人的精神世界。直到笛卡尔的出现,才找到了心灵的真正居所——大脑。笛卡尔认为大脑才是人类心灵起源或发动的中枢。从此,人类洞察心理问题和精神问题的视角开始向“神经问题”的物质层面转身。
在西方哲学史上被公认为位哲学家的泰利斯首先提出了“什么是世界本原”的问题,并试图借助经验观察和理性思维来解释世界。亚里士多德认为,“所有的人都主张,研究初原因和本原才可称为智慧”“智慧是关于某些本原和原因的科学”。我同样也坚定地认为,任何一种学说,都需要有一个开端。“一个哲学的本原,当然也表现了一种开端,但并非主观的,而是客观的,即一切事物的开端”“但是,关于开端问题,近代的仓皇失措,则由于另外一种需要而来,有些人不认识这种需要,他们独断地以为这是有关本原的证明”“开端是逻辑的,因为它应当是在自由地、自为地有的思维原素中,在纯粹的知中造成的。于是开端又是间接的,因为纯知是意识的后的、的真理”。(以上三段话均引自黑格尔《逻辑学》篇,有论。)
我们在这里不但要厘清欲望动力心理学的开端,而且还要找到欲望本身的开端,更要通过欲望找到人类心理世界或精神世界的开端,包括智能、知识、意识、思想、情感、智慧、理性、信仰、心灵、灵感、灵魂等起源问题和本原问题,这类问题可以统统称作端问题,而将这些端问题作为研究对象的学问,我们可以称之为端学。端学是研究事物本原或终结的科学,甚至可以不限于精神世界,也包括物质世界的本原问题和终结问题。那么,我在这里所要讨论的欲望动力心理学便是端学研究的正式开端。而欲望则是人们研究一切学科和一切问题的开端。
【免费在线读】
深受格式塔心理学影响的戈尔茨坦认为,研究人格,必须首先把个体作为整体来看待。单独或孤立进行的部分测量只有置于整个人格的诸多关系和行为发生的心理环境中才有效。
事物联系的观点对于生理测量是必要的,对于复杂的心理测量同样是必要的。戈尔茨坦同时还深信,每个有机体都有特定的潜力。因为有这些潜力,所以有机体需要实现它们,也即人们根据他们的潜力希冀以的可能方式实现自我。
人们可以通过观察一个人愿意干什么,一个人成功地干什么而获得对于其目标的确认和显示。因此,可以说,戈尔茨坦对马斯洛和F.珀尔斯的自我实现观点具有良多启示。
作为科学的哲学世界观,必然是一种将世界基于原子论假说之上的世界观,亦即在这个世界上,复杂的事物都是由简单的元素所构成的,这样的世界观也难免会带有机械论思想的刻板和造作。但是,如果不把个体还原成它们的“简单部分”,科学家们又何以对它进行研究呢?所以,经常把人或人的自我进行分解的刽子手基本上都是科学研究工作者,目的是更精确地解说人的特性,更科学地解释人的奥秘。
但因为这项工作十分繁杂,他们采用的方法论基本上都是还原论,也就是穷原竟委,把人分解为若干生理系统,若干器官功能,若干部分、结构、程序、规律、道理,这样做不但是有效的也是有用的,并且也能够解决一些简单的知性问题以及逻辑判断和推理问题,即以一部分的情况和特征来推断整体的可能性,或者整体中一部分情况发生变化,也会导致整体自我在其他方面甚至全部整体方面发生方向相同的变化。
比如一个姑娘在经历了一次重大的恋爱挫折之后,对其他男人的看法可能会发生以前从未有过的重大的改变,甚至此后发展到整个人都变得一蹶不振、颓废落寞了。相反,自我整体性的变化也会影响其他部分发生方向相同的变化。比如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没有好感时,即便对另一个人发出的微笑,也认为是不怀好意的蔑视或讥笑。
但同时我们还应该认识到,任何部分都是构建整体必不可少的元素,其在整体中与其他元素的互联互通互动关系往往会变成静止的和孤立的关系,甚至无法显示出来。所以,这个过程难免会出现疏漏,难免破坏整体性功能和整体性机理的效应性存在。这就使我们有必要在此强调一下整体论思想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对于部分的考察和分析,可以得到对部分的形貌、特征、功用等做出更全面的了解或理解,但对于整体的功用或对整体中其他部分的功用却只能放在整体中去解读。一个来自外在的明显而且沉痛的刺激,可能会改变一个人既有的观念甚至改变这个人的人格,以致使这个人变得抑郁寡欢,愁眉不展,这个刺激进入他的大脑之后与这个人之间构成了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这个部分业已内在地影响了他作为整体的存在状态或存在形式。但以同样的刺激施加给另一个人,却未必产生相同的结果。另一个人可能在观念上或人格上毫发未损,非但如此,他可能还从这个沉痛的刺激中汲取了一些有益的营养,反而促使他的心理变得更健康、更理智、更坚强和更积极。
那么,问题的差别出在哪里了呢?显然不在于外在的刺激上,而在于不同个体所具备的整体性特征的不同,如果非要被问及究竟不同在哪一个点位上?那么这个问题因为割裂了个体整体性特征,可能就会让我们无法给出一个令人信服的答案来。
两个不同的个体以其不同的经历阅历,不同的成长过程,必然会形成不同的观念和人格,一个可能很脆弱,另一个可能很顽强,一个可能很小气,另一个可能很大度。两个个体不同的观念和人格就像两个大小不同、材质不同的袋子,各自只能适合装纳不同的事物,而且一个新的刺激物被装进去之后,与里面其他事物也会组成不同的结构和形成不同的机理,智能和意能的认知层面也自然会产生不同的表现。
离开了整体性,单以一对一的因果论或机械论思想去分析人的问题、人性问题、人格问题,也包括欲望问题、意识问题、心理问题、精神问题,就会陷入无法自圆其说的偏见或谬误。
以讨论整体论见长的马斯洛曾把人格的整体性比喻为“人格风味”,认为一个人的人格由不同的成分构成:“在一盘炖肉中,我们用了许许多多原料,却调制出了一种独一无二的风味。它的风味弥漫在炖肉的所有原料之中,可以说是同单独的原料无关。”
其实,说它与某个单独的原料无关不免有点武断,应该表述为已经远非某一个单独的原料所能涵盖或所能解释的了,因为这些原料与肉、水、温度等各方面因素已经合成为一个独特的整体了。从纯粹的理论上分析,整体好像应该等同于各部分相加之和,但在实际操作上却会遇到难以化解的困难。各元素可以相加,而各元素组成的特定结构和特定机制却并非靠简单的相加便能够获取和复制的。
所以,整体,特别是整体功能并不能直接等同于部分相加之和。马斯洛在讨论“症候群资料的逻辑和数学表达”时指出:“现有的大部分数学和逻辑所涉及的世界,是由相互排斥的各种实体聚拢而成的,就像一堆苹果。将一个苹果同苹果堆中的其他苹果分开既不会改变这个苹果的特征,也不会改变这个苹果堆的本质特征。但对机体来说,就大不相同了。割下一个器官改变了整个机体,也改变了被割下的那一部分。”
人格也是如此,不能以数学的部分的形式割裂出一点点,而只能将它作为一个的整体来看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