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编辑推荐】

★阅读本书就像是在理性地山麓上漫步,欣赏风景的同时也要小心高处的严寒。

★这是一本“如此”批判现代心理学的书,它批判之后宣扬用佛学中的理性去弥补现代心理学的不足。


【内容简介】

有感于知识阶层的烦恼和现代社会中理性资源的匮乏,本书提出了三个问题:

一, 对现代心理学这门科学,我们为什么不能预期过高?

二,抛开神秘,佛学的理性价值何在?

三,佛学能否解决现代心理学解决不了的问题?

之所以会这样问,是因为现代社会人们空前关注心灵层面的问题,而现代心理学与佛学,都是关于心灵的智慧。作者对现代心理学进行理性的质疑,在回答上述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现代心理学在应对心灵问题时的“不够”,并分析了佛教思想中的理性价值;提出两者在应对心灵问题层面上的互通互补。


【作者简介】

金木水,毕业于北京大学,获得芝加哥大学理学硕士及新泽西罗格斯大学工商管理硕士,现旅居海外。作者视野开阔,文笔轻松,自幼爱好中西方文化,尤其是佛学、哲学、心理学,擅于理性地介绍佛学的原理与方法。另著有《当励志不再有效——自我平静的五步锻炼》,该书侧重佛陀的方法,而本书侧重佛陀的原理。


【目录】

目录

前言:两种智慧

*部分.对现代心理学说“不够”——为什么我们对这门学科不能预期过高

1. 谁有病,谁没病,谁治病

2. 我爱心理,所以我批评心理学

3. 理性的冲击,上帝死了

4. 科学的冲击,实验活了

5. 行为的冲击,心不见了

6. 关不上也打不开的另一扇窗:弗洛伊德

7. 加一点动机,加一点认知

8. 真科学、伪科学及中间地带

9. 说“不够”, 以用户的名义

第二部分.悉达多的心理学——为什么抛开神秘佛学仍有其理性价值?

10. 哪一个悉达多, 哪一个佛教

11. 以自为洲,不太像宗教的宗教

12. 以法为洲,不太够哲学的哲学

13. 佛说心理:从苦开始

14. 佛说治疗:灭苦为终

15. 一种想, 思维不是我

16. 一种我,我也不是我

17. 一种觉,验证无我

18. 悉达多的认知疗法:无主亦无客

19. 悉达多的行为疗法:实践于正道

第三部分.连接生命的心理学——为什么佛学能解决现代心理学解决不了的问题?

20. 有信念,有感受, 才有生命

21.吾爱吾师,尤爱他对生命的专注

致谢

索引


【前言】

前言 两种智慧

你拿起了一本书, 却翻开了两本书。

本书*部分如果单独成册,应该叫《对现代心理学说“不够”》,第二部分如果单独成册,应该叫《悉达多的心理学》。你也可以这样理解,本书名为《悉达多的心理学》实际上先讲了“悉达多”,后讲了“心理学”。

关于“心理学”,我想说明的是:“不够”不表示不敬。因为不够有两种:“很好而不够”或“不好而不够”,本书指的是前一种,即现代心理学很科学但要补充。更何况,我国心理学界的前辈荆其诚先生(已故)还是本人的表亲,尽管他未必同意本书的副标题,但我对他和心理学都十分敬重。可以说,我爱心理学,所以才批评心理学。

关于“悉达多”,我想说明的是:虽说用“世尊”更尊敬,可那样的话,本书似乎变成了宗教书。别误解,本人既坚决支持理性,也坚决支持宗教,作为折中:当涉及个人时,我多用“悉达多”;当涉及佛教时,我多用“佛陀”——为的是表明,本书的主角,是现身于世的那个人,不是升天之后的那位神。

从标题中各位已经看出,本书涉及人类思想史上的两种伟大智慧。

要说本书的缘由,主要是有感而发:

一是有感于知识阶层的烦恼。之所以强调知识阶层,倒不是因为这个人群格外优越, 而是因为这个人群格外容易受害。套用一句俗话,未必“知识越多越反动”,但一定“知识越多越烦恼”。究其原因,知识让人胡思乱想,而胡思乱想让人抑郁、焦虑、担心、后悔、自责、悲伤、愤怒。。。

二是有感于理性资源的匮乏。之所以强调理性资源,因为现代社会中知识阶层的比重越来越大,可适合我们的方法却很少。何以见得?如果把心灵的道理分为信仰类与理性类,首先可以先排除前一类;不是说信仰不对,相反现代人急需信仰,可问题出在:信仰要求“先信仰、后理解”,而知识阶层要求“我先想清楚,再决定信还不信”,结果彼此无缘。如何帮助这些“非想清楚不可”的大脑呢?只能靠理性。可现实情况是:成体系的理性资源很少。

我找来找去,只找出两种:现代心理学与佛学。

至于为什么只有这两种,正是这本书要回答的问题。

首先,我希望讲清楚现代心理学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或许你会问:市场上的心理学书已经很多,本书有何不同?很简单,心理学界虽然内部观点各异,对外却惊人一致地为现代心理学“歌功颂德”。我能理解对科学的歌功颂德,却偏好以科学的精神“理性质疑”。并且不能只破不立,必须有破有立。这是本书作为心理学书的两点不同。

接下来,我更希望讲清楚佛学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同样你会问:市场上的佛学书已经很多,本书有何不同?也很简单,我想写的既非神秘的宗教,亦非放下、淡然、不执着的小故事,而是佛陀的理性与逻辑。并且我不准备按教义来写,而准备按心理学来写。这是本书作为佛学书的两点不同。

顺带讲下我写书的次序。之前我写过另一本书侧重佛陀的方法, 而本书侧重佛陀的理性。两者的共同点在于,都试图还原佛陀时期的佛教,而非后期佛教, 但不同点在于,前一本书侧重佛陀的方法,本书侧重佛陀的原理。

*后,我还希望比较清楚佛学与现代心理学:前者能否解决后者解决不了的问题?各位很想知道比较的结论吧,谨此预告比较的难度:心理学爱好者可能指责我不够中立,而佛学爱好者又可能拒绝接受我的中立,两边恰恰证明“本书不能更中立”!

关于阅读的建议,既然本来就不只一本书, 那你就当两本书读吧。

如果对心理学感兴趣,可按*、三、二部分的顺序读; 如果对佛学感兴趣,可按第二、三、一部分的顺序读;即使在每一部分中,你也可以跳跃阅读。其实这种方式我原本排斥,为什么现在反常鼓励呢?

因为本书信息量实在太大!想想看,人类思想史上的两种伟大智慧,各写出十卷八卷都不多,现在却写到一本书中:先是现代心理学像从一块面包被压缩成一层饼干,接着佛学像从另一块面包被压缩成另一层饼干,*后还被叠加成“双层压缩饼干”。

除非你能说:智慧的营养,多多益善!

对仅仅出于好奇的朋友,我希望本书能*限度满足你的好奇——让两种伟大的人类智慧在你头脑中碰撞,或许会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吧。要知道前人的智慧固然重要,可什么更重要呢?

唯有属于自己的那一点点!

对有一定专业基础的朋友,我希望本书能*限度挑战你的专业基础——现代心理学是科学真的没问题吗? 佛学不是科学还算心理学吗?如果刚开始读时你越来越困惑, 那读到*后你会越来越清醒。要知道既然真智慧,就经得起理性的质疑。若问谁的理性?

唯有你我自己的理性!

金木水

2016 写于南京紫金山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