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编辑推荐】
《山水相依》是一本充满着乡土气息的乡愁散文集,文章中的每一笔每一句都十分的贴近地面,贴近*普通的人民群众。这样的风格与作者的经历有关,作者谭谈出生在一个山沟沟里,进厂当过学徒工,参过军,参军前在煤矿工作,复员后又回到了煤矿……所以谭谈这篇散文集中的乡愁来自他生活过的小山沟沟,来自他工作过的煤矿。谭谈用*朴实的语言去写他对故乡对亲人*朴实的情感。这本散文中有很多具有湖南特色的语言文字,作者谭谈直到今天说话还带着一口乡音。因为这份乡愁是如此的平凡,所以作者看到故乡的山水绿了会开心,听到妹妹踩着缝纫机的声音会高兴,吃到**普通的豆腐会幸福……作者的生活中因为有乡愁而充满着微小而确实的幸福。
【内容简介】
无论你离开那里多少年了,而她一直牢牢地驻在你的心里。那就是你的故乡。不管你经历了多少人生风雨,他们一直温暖你的心田。那就是你的父老乡亲。也许你一生更换无数语言环境,而有一种声音你终生难改。那就是你的乡音。收入这本集子里的,是作者对故乡的山水风情、对乡亲的厚重真情的甜美记忆和无边眷恋的精短散文,其中的不少篇章入选国内多种权威散文选本和乡土教材。

【作者简介】
谭谈,中国著名作家,生于湖南涟源。有五百余万字、数十种著作行世。先后出席中共第十三次、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曾任中共湖南省委候补委员、委员和湖南省文联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作品《山道弯弯》等分获*重要文学奖项,主编大型丛书“文艺湘军百家文库”。2002年,被评为湖南省首批优秀专家。
【目录】

老家

故乡绿了

山乡渔火

江水清清

故乡那座城

揽月古道

故乡有条迷人的江

遗憾

风香亭

佘田桥的豆腐

神灵

故乡的路

醉卧故乡月

年轻的城

太阳城

地下城

拥有一片故土

父亲

妈妈

圆梦

贺卡

祭花

吃酒

朋友

呷茶饭,过日子

外婆路

书法家与农民

缝纫机的歌声

庭院里的树

金竹山米酒

不老的青山

的乡亲

永远的老师

美人酒

一路乡音出阳关

走街串巷寻乡音

新年迎百友

回家

白果岭

梨花寨的笑声

远山那颗星

巫水放歌

那片多彩的土地

白马湖

唱给湘西

山水相依

鹅羊池

心在那边山水间

金银花开

柚子熟了

献给母亲的爱

后记


【前言】

找得到灵魂家园,记得住美丽乡愁

——“乡愁文丛”总序

王剑冰

我们强调保护中国的传统文化,而传统文化当中就有乡愁。乡愁是中国人热爱家乡、牵念故里的独特情结,是一种美好自然的文化观念。社会越是变化、越是浮躁,这种情结就越显珍贵。乡愁也是一种寻根意识,记住乡愁,记住美好的童年,记住美好的向往,也便是铭记我们的根本。

我们每个人都是故乡的一片叶子,这片叶子无论飘落多远,都无法摆脱大树对于叶子的意义。一个人的身上总有着故乡的脉络,流着故乡的血,带着永远不可改变的 DNA。一个个的人也可以说是一个个村子的化身,他们走出去,分散得到处都是,却不会把村子走失。

说起乡愁,那是一种与生俱在的情怀,住在心中的故乡常常鲜活在那里。故乡是安放你的灵魂、温暖你的寂冷的地方,是接纳你的疲惫、抚慰你的忧伤的地方。翻开一页页被繁忙弄乱的过往,记忆中的余香总在儿时的故乡。那里有我们亲密的玩伴、*吃的食物、漂亮的衣衫、天真的憧憬。而芬芳入梦的,多是亲人亲切的面容与温馨的相聚场面。那些亲人或已故去,或还在乡里。现在多数人对故乡的感觉同对年节的感觉一样,那种热闹团圆、香气弥漫的味道是乡情中重要的部分。“每逢佳节倍思亲 ”,所以归乡多的时刻是年节,带着满满的怀想、满满的辛苦,万水千山相携于途,构成为壮阔的乡愁景观。古往今来,人们因为各种缘由漂泊在外,但总是要找机会赶回故里。金圣叹曾列举“不亦快哉”之事,其一即是“久客得归,望见郭门,两岸童妇,皆作故乡之声”。然而他们的欢喜中又带着那种“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的复杂心理。漫长的时光已然流逝,乡愁的话题始终没有停息,情怀早已渗透于诗歌典章,直至后来,还有余光中、三毛、席慕蓉不约而同地同题《乡愁》。

诚然,远在故乡之外的游子,生发的多为眷念之情,即使老杜有“漫卷诗书喜欲狂”“便下襄阳向洛阳”的返乡之举,回到家乡也还是要再出去 ,因“莼鲈之思”而辞官归返的张季鹰毕竟是少数。还有,余光中的《乡愁》或代表了一些人对于故乡的认知,那就是故乡即是母亲(或双亲)的代名,对 于故乡的怀念即是对于母亲的怀念,回故乡即是为了看母亲,母亲不在了,故乡的概念便模糊起来。随着生活的变化,有人也不可避免地遇到了回乡的矛盾,记忆与现实发生了冲突,那种期待值与仪式感渐渐折损,许多美好已然变成了永久的追忆。所以有人会说:“我是真的爱家乡,不过爱的可能是记忆里的家乡。”确实,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这是时间所带来的不可逆转的事实。然而不可逆转的还有那份强烈的牵绊,永恒的顾念并未因此而中辍,情感的执拗还是同那些疏离与怨怼扯断了关联。生生不息地以文字表达出来的乡愁,也成为中国文学中一个特有的传统。

作家们大都已离开生养自己的故土,但我们却能看出那种深深的乡愁情结,这其中有写生养自己的故乡的,也有写生活过的第二、第三故乡的,还有赞美如故知的他乡的。文丛中,地域山水皆有代表,民俗风情各具特色,多方位地展现出人与历史、人与环境的关系,彰显对亲人故土的真挚情怀以及对世态人生的深切感慨,给我们带来亲近,带来回味,带来启迪,让我们感受到温馨而深挚、苍郁而辽阔的文字力量。

我们说,在意乡俗年节,提倡尊崇温情,爱护碧水蓝天,留住美好记忆,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内容之一,也是复兴民族文化的核心之一。这样会把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保护和建设

得愈加贴近期待与理想,也会使我们愈加容易找得到灵魂家园、记得住美丽乡愁。大象出版社倾心打造这样一套阵容壮观的“乡愁文丛”,就是带有这样的初衷。该文丛是具有欣赏性、研究性、珍藏性的文学工程,也是一种文化的记忆与期望。“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随着时间的挥手远去,

这种记忆与期望会愈加显现出它的意义。        

                 2017年初春


【免费在线读】

山乡渔火

走着走着,太阳下山了。当我登上这座熟悉的山岭的时候,西边天际后一抹晚霞也退去了它火焰般的色彩,一颗颗珍珠似的星光跳上了瓦蓝瓦蓝的天幕。夜,悄悄地来了。

爬完后一道坡,我已经热汗涔涔了。解开衣襟,袒露着胸膛,尽情地兜着这慷慨扑来的清爽、湿润的山风。猛地,远处山脚间黑乎乎的原野里,跳出了一个个火团。“照泥鳅!”我脱口喊出一声。瞬间,这一把把火,照进了我的胸膛里,照亮了在心灵深处沉睡了多年的金子般的童年生活。

谁没有自己金色的童年?谁又不深深地眷恋着迷人的童年生活!在我美梦般的童年生活中,令人思念的,是这样的火光,照泥鳅的火光!我们山里人美滋滋地称它为山乡渔火。

开春以后,天气日渐暖和。碰上大太阳,地皮晒热了。晚间,水田里的泥鳅便从泥中钻了出来歇凉。精明的山里人,从山上砍回油脂很多的松树柴心,劈成五寸长短、寸把大小的条条,摊放在太阳底下晒干。一碰上“泥鳅出来歇凉的热火天气”,就把这些柴条条装在一个用铁丝织成的兜兜里,点上火,提着它上田垄里照泥鳅去了。

有语道:吃鱼没有捉鱼味。这话真是不假!刚办初级社那年,我六七岁的时候,就迷上照泥鳅了。我的邻居是一对身体壮实的青年夫妇。男的叫旺哥,女的叫兴妹。男女两个都是捉泥鳅的“精”。听大人们讲,他们两个结成夫妻,是泥鳅当的“红娘”呢!春夜,兴妹和旺哥,提着松木柴火去照泥鳅,常常在田埂上相遇。一回,两回,面见得多了,相互了解了,爱情的火焰就像每人手里提着的松木柴火一样,在各自的心胸里燃烧了。每晚,他俩暗暗地比赛,一定要胜过对方。在这样的心照不宣的比赛中,兴妹常常夺得“冠军”呢!旺哥对兴妹爱得更深了。在合作化运动中,他们结成了夫妻。婚后,小夫妻在出集体工的空隙里,白天捉,晚上叉,几天就是十几二十斤泥鳅。起个大早,送到小镇上,一出手,十几块钱的票子就进了腰包。小家庭日子过得挺和美。

我常跟着旺哥,穿走在一条条窄小的田埂上,看着他照泥鳅。他左手提着火,右手拿着铁叉。我,自告奋勇地为他提着用来装泥鳅的竹篓子。火团,在水田上闪动,每见到一条伏在泥上的滚壮的鳅鱼,我的心便会为之一喜。当旺哥一叉子下去,把这条泥鳅叉上来的时候,我赶忙用手把就擒的泥鳅捉到竹篓子里。这时候,我的心里,几多的甜啊!真比吃泥鳅还要有味得多!有时,不小心一脚踩到水田里,弄得鞋子、袜子上都是泥巴,我竟也没有半句怨言。回来的时候,旺哥要我拿一点泥鳅回去让妈妈煮给我吃,我从来不肯收。我觉得,只要他同意我跟着他去照泥鳅,就非常满足了!

有一回,我跟旺哥在石湾寨照泥鳅,掉到水沟里,衣衫和裤子全弄湿了。回到家里,妈妈把我一顿好打。第二天晚上,旺哥不让我跟他去了,我真急啊,靠在屋前的枇杷树上,看着旺哥提着的火团往田垄里闪去,眼泪都流出来了。这时,这边那边的村寨屋场里,一个一个的火团闪出来了,在夜色沉沉的田野里跳着,闪着,我仿佛听到了一个个火团在微风中发出的笑声。我兴奋起来,抹干眼泪,着迷地数着这些游动着的火团,数也数不清……

多么有趣的生活,多么难忘的童年啊!长大以后,我被安排在城里工作。这山乡渔火,和我的童年一样,被岁月的流水送走了。而今,这松树柴火燃起的山乡渔火又在我的眼前闪耀了。仿佛,我的童年又回来了!我从山上飞奔而下。这时,一团火光却跃上山来了。火光中,我看清了,一个是大人,一个是细伢子。

我对着这火团脱口喊出:“旺哥!”

火团晃过来了,真的是旺哥!他老了,但在他那已经有了不少皱纹的脸上却分明漾动着一种对新生活的喜悦。这时,我才从遥远的童年幻境里醒来。旺哥举起火团照了照我,半天才认出来:“啊,是小三呀!好多年没有回来了吧?看我都认不出来了。”

“老哥身体还健旺吧?”

“还好,还好。”他点了点头。

“公公,他是哪个呀?”他身后的细伢子开口了。

“蠢宝!是你三公公。快喊三公公。”

细伢子怯怯地喊了。我点了点头,接受了这公公的尊称。我猛然想起,问:“嫂子呢?可还好?”

“看!”旺哥伸手朝对面的山脚指了指。

我抬起头来,舒目向广阔的原野望去。啊!一个个山谷的田垄里闪动着一团团耀眼的光团,起起伏伏的蛙鸣奏着动听的乐曲。我仿佛置身于城市公园的灯火晚会上,顿时,全身的血液热了,又来了当年爬在枇杷树上数灯火的兴致。一团,两团……火团有如银河系里的星星,怎么数得清啊!

一股记忆的潮水又涌上心头。五年前,我回乡探亲,也是春天。夜间,我真想看看多年不见的山乡渔火,走到屋前坪地,攀着当年给我多少乐趣的、如今衰老了的枇杷树,朝田野里望去,眼前却是墨黑一团,只有稀稀疏疏的蛙鸣传进耳鼓。我问老父亲:为什么乡亲们不照泥鳅了?父亲叹息一声,说:“泥鳅也成了资本主义尾巴啦!你旺哥、兴妹都押上台挨斗啦……”

“孙伢子他娭毑(奶奶)就在那片火团里。”旺哥憨厚地笑笑,说。

他的话音把我奔腾的思绪从遥远的往事里拉回来了,我兴奋地问:“嫂子怕也是年过五十了吧?”

“可不,五十三啦。”

“年岁这么大了,还出来照泥鳅呀?”

“日子舒坦,心里甜,返老还童啦!”他笑了笑,说,“走,跟老哥照泥鳅耍去。”

我接受了旺哥盛情的邀请,跟他朝山谷里的田埂小路上走去。路上,他兴致很高,话也多些。他说:“如今,我们这穷山窝又变成富山窝啦!政府鼓励我们快快致富。照泥鳅,那些年当资本主义尾巴割,现在‘平反’啦,还鼓励大家多捉泥鳅,政府大量收购。听说,这玩意儿还能出口,为国家挣钱哩!今晚,我们家兵分两路,都上阵啦。哈哈……”

旺哥又笑了,笑得那般开心,那般甜。

在旺哥开怀的笑声中,我又一次迷恋地看了看田野里的一团团耀眼的渔火。这渔火忽而高,忽而低,忽而左,忽而右,忽而聚拢如龙灯,忽而分散似繁星,把春夜的山村装扮得有如神话世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