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内容简介】

《国语》是先秦时期*重要的典籍之一,也是我国*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全书以国分类,记言论事,上起周穆王,下至鲁悼公,前后跨越约五百年。书中记载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史事,包罗各国贵族间朝聘、宴飨、讽谏、辩说、应对之辞以及部分历史事件与传说。《国语》常与《左传》并称,是研究先秦特别是春秋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状况的重要文献。

此次出版选用的底本为宋刻宋元递修本,开本铺陈,行格舒朗,墨色莹洁,皮纸印造,堪称宋本之上乘。该本曾收入《中华再造善本》以线装刊行,此次将其列入《国学基本典籍丛刊》,正文用70克黄胶、保留真灰影印出版。数百年来底本流传的沧桑痕迹,印章、题跋等均真实可见,层次分明。本书为《国学基本典籍丛刊》之一种,定价低廉,使更多读者能够一睹善本风采。虽然是平装书,但仍然采用锁线胶钉,利于长时间的保存,满足读者的长期翻阅和收藏愿望。


【目录】

目録

*册

國語解序……一

周語上*……五

周語中第二……四三

周語下第三……八一

魯語上第四……一三七

魯語下第五……一六九

第二册

齊語第六……一

晉語第七……三一

晉語第八……六一

晉語第九……八九

晉語第十……一〇九

晉語第十一……一六一

第三册

晉語第十二……一

晉語第十三……一九

晉語第十四……三五

晉語第十五……六七

鄭語第十六……八九

楚語上第十七……一〇七

楚語下第十八……一三五

吳語第十九……一六三

第四册

越語上第二十……一

越語下第二十一……一一

國語補音敘録……二九

補音卷*……三九

補音卷第二……九三

補音卷第三……一四五


【前言】

《國語》是先秦時期一部以記言爲主的史料集。關於此書的性質,漢代人多認爲它是“《春秋》外傳”。班固《漢書·律曆志》、王充《論衡》和劉熙《釋名》都持此說。《漢書·藝文志》亦把《國語》著録在六藝略“春秋”類中。傳是一種解經的文體,所謂“《春秋》外傳”即把《國語》看作解釋《春秋》的書,當時有人把《左傳》稱作《春秋》內傳,《國語》便成了外傳。經過歷代學者的考辨,今天人們已不再持所謂“《春秋》外傳”的說法,而把《國語》看作一部獨立的史料彙編。

 “國語”者,各國之語也。“語”在先秦時期是一種記載君臣治國言論與邦國興衰、具有教育意義的文體。據《國語·楚語上》記載,楚國大夫申叔時論及對太子的教育,曰:“教之春秋,而爲之聳善而抑惡焉,以戒勸其心……教之詩, 而爲之道廣顯德,以耀明其志……教之語,使明其德,而知先王之務用明德於民也;教之故志,使知廢興者而戒懼焉;教之訓典,使知族類,行比義焉。”據此可知,“語”在當時是和“春秋”“詩”“故志”“訓典”同類的文獻典籍,其中包含著先王的德治精神,因此可以作爲教育太子的教材。周王室和各諸侯國都保存一些此類典籍,就如同當時各國都有“春秋”類的史書。大約在戰國初年,《國語》的編纂者把自己手中掌握的各國之“語”編到一起,根據材料來源,分別在“語”的前面冠以不同的國名,如“魯語”“齊語”“晉語”等,再以“國語”爲彙編後的總書名,這就是我們今天見到的《國語》。

關於《國語》的作者,《史記·太史公自序》和《報任安書》皆說:“左丘失明,厥有《國語》。”班固《漢書·藝文志》也明確記載《國語》的作者是左丘明。然經後世學者反復探討,這一說法有待商榷。目前普遍認爲,《國語》主要是由春秋時期各國史官的記載彙編而成,可能並非出於一時、一地、一人之手。《國語》包括《周語》三卷、《魯語》二卷、《齊語》一卷、《晉語》九卷、《鄭語》一卷、《楚語》二卷、《吳語》一卷、《越語》二卷,共二十一卷。就篇幅而言,《晉語》*多,共有一百二十七條,《鄭語》*少,衹有兩條。西周和春秋時期還有一些重要的諸侯國如燕、衛、宋、陳、蔡、秦等,這些國家之“語”在《國語》中沒能收入。從時間來看,《國語》中的記載上起周穆王,下迄魯悼公,前後跨越約五百年。各個時段材料的分佈也很不均衡,西周時期的材料共有十一條,而從周幽王十一年(前七七一)到齊桓公元年(前六八五)的八十六年間卻沒有一條記載。這些情況說明了編者的材料來源是有限的。

《國語》是先秦時期*重要的典籍之一。其價值體現在史料、思想和文學三個方面。

《國語》的史料價值首先在於它開創了國別體的史書體例,以地域(國別)爲單位記言記事,對歷史編纂學有著突出的貢獻,於後世影響較大。稍晚一些的《戰國策》《三國志》《華陽國志》等史書可以說明顯受到了《國語》體例的啓發。其次,書中記載了西周到春秋末年很多重要的歷史事件,其記述可以與《左傳》相參照,某些源自西周時期的記載,更是《左傳》等書中所沒有的,彌足珍貴。此外,書中還記載了一些古代的典章制度和相關傳說,徵引了一些久已失傳的古代典籍,歷代的研究者都對這些史料極爲重視。

《國語》的思想價值主要體現在書中記載的勸諫規戒之辭。一些論者在言談中提倡德治,要求當權者修德。有人提出:“天道無親,唯德是授”,“唯厚德者能受多福,無德而服者衆,必自傷也”(《晉語六》)。在處理外族關係方面,一些論者反對暴力征服,而主張以文德相感召。祭公謀父諫穆王伐犬戎,指出:“先王耀德不觀兵”,“先王之於民也,茂正其德而厚其性,阜其財求而利其器用,明利害之鄉,以文修之,使務利而避害,懷德而畏威,故能保世以滋大”(《周語上》)。後來孔子關於“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的主張,即與此一脈相承。通過總結歷史的經驗,論者越來越認識到民的重要作用。在講到君民關係時,一些論者强調尊重民意,保民安民。召公諫厲王弭謗說:“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川壅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爲川(者)決之使導,爲民者宣之使言。”(《周語上》)這些言論體現了西周以來的進步思想,是後來儒家思想的先聲。此外,還有不少言論講述了治國用兵的經驗和謀略,同樣值得後人借鑒。

《國語》的文學價值同樣不可忽視,在先秦散文中佔有突出的地位。首先,其語言淺顯通俗,但又流利暢達,富於表現力。比起佶屈聱牙的《尚書》和簡略無華的《春秋》,《國語》的語言無疑是一大進步。其次,《國語》的論說技巧更爲成熟,其中有很多言論,能夠圍繞一個中心論點,層層深入地展開論述,觀點鮮明,結構緊湊,條理清楚。《國語》中的一些言論喜歡徵引史事和典籍,這也爲後來儒家一派的論說文奠定了基本範式。再次,《國語》中有些人物對話風趣生動,能夠表現人物的口吻和情態。另外,《國語》雖以記言爲主,但文中往往用簡略的語言交代事件的前因後果,形成首尾完整的故事,又善於通過簡要的敘述,再現歷史人物的形象。《國語》的這些成就對後代散文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唐代柳宗元在《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就曾指出,寫作古文應當“參之《國語》以博其趣”。

《國語》現存*早的注本是三國時吳國人韋昭所作《國語解》。此本保留了一部分今已亡佚的鄭衆、賈逵、虞翻、唐固等人的舊注,流傳*廣,影響甚巨。《國語》韋解具有體制完備、兼採諸家、廣徵博引、訓釋簡括等特點。其考核精審、基本信而有徵,較爲可靠。宋代宋庠對《國語》及韋注進行整理,又作《國語補音》三卷,因庠字公序,故名公序本。黄丕烈於《校刊明道本韋氏解國語札記》中曾言:“《國語》自宋公序取官私十五六本校定爲《補音》,世盛行之。後來重刻,無不用以爲祖。”可見,公序本是宋以來《國語》的主要傳世之本。本書所選之宋刻宋元遞修本,藏於國家圖書館,亦屬公序本源流。此本鈐有“東宮書府”“涵芬樓”“涵芬樓藏”“海鹽張元濟經收”等印記,開本鋪陳,行格舒朗,墨色瑩潔,皮紙印造,堪稱宋本之上乘。該本曾收入《中華再造善本》以綫裝刊行,此次將其列入《國學基本典籍叢刊》,平裝影印出版,以期嘉惠學林。

尚學鋒

二○一七年四月


【书摘与插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