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编辑推荐】

  (一)总体规模大:原件装裱成100册,加上后来零件,总计5040通(件),规模如此之大的近代书信史料,可谓很少见。

  (二)往还信件多:今存一般信札多为单方面的,而本书包括与李鸿章(407通)、于式枚(821通)、李鸿藻(486通)、陈宝琛(658通)、王懿荣(207通)等的往还信件,这在传世尺牍中也可谓很少见。

  (三)涉及人物众:本书往来通信人物包括李鸿章、李鸿藻、张之洞、陈宝琛、宝廷、黄体芳、黄彭年、袁昶、张人骏等晚清重臣。

  (四)内容范围广:本书所收信札,内容涉及晚清历史上中法战争、甲申易枢、朝鲜壬午之变、北洋海军筹建等重大事件。又有张佩纶与友朋、家人的通信,涉及众多日常交往、生活细节。

  (五)文献价值高:本书所收,绝大多数为信件原件,且为首次刊布,因此对所涉及的具体内容,多数为*手直接证据,可以让学界对晚清中国有新的认识。


【内容简介】

  张佩纶卒后,因其长子张志沧英年早逝,保存家藏文献、搜辑先人遗稿的责任就落到了次子张志潜的肩上。为了访求先父遗札,张志潜数十年间“每见父执或其后嗣,辄流涕诚恳以是为请”,寻得之后又精心整理,不惜重金请高手装裱成册,作为传家之宝什袭珍藏,历经张志潜、张子美及张恭庆兄弟三世保管,历劫幸存,完好无缺。2013年,丰润张氏家藏尺牍由晚清名臣张佩纶后人张恭庆院士、张怡女士、张恭慈先生及其家属无偿捐赠上海图书馆。

  《张佩纶家藏信札》共包含各类尺牍、电稿、杂札共计5000余通,其中绝大部分为信札原稿,内容涉及晚清政治、外交、军事、人事等诸多方面,是上图历年所得尺牍中数量较多、价值较高的近代史料,已引起学术界的高度重视。


【作者简介】

  张佩纶(1848-1903),字幼樵,一字绳庵,又字蒉斋,直隶(今河北)丰润人。同治十年(1871)进士。光绪间官侍讲学士,署左副都御史,以纠弹大臣名闻朝野,与张之洞、宝廷、陈宝琛等人并称“清流”。同时又得到李鸿章赏识,赞襄机要,擘画方略,并成为李鸿章与清流领袖李鸿藻暗中沟通的管道。中法战争时会办福建军务,因马尾之役失利被夺职戌边,后释还,入李鸿章幕。甲午战争时遭弹劾,被驱回籍,从此卜居南京,潜心著述。庚子国变后曾协助李鸿章与列强议和,其后称病不出,直至去世。其孙女为著名作家张爱玲。
【媒体评论】

  (一) 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主任、著名清史专家戴逸:
  晚清之际,当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朝野各种势力纷起,朝堂之上议论纷纷。欲探究晚清历史之真相,对当时重要之人物,即须有深入之探究。如晚清名臣张佩纶,在朝堂上以“清流”为世所重,而又于中法战争时会办福建军务,后入李鸿章幕,庚子后曾协助李鸿章与列强议和,参与了晚清历史的各种重大事件,在其中发挥了各种重要作用。通过他个人,即可透视晚清政治的方方面面。
  《张佩纶家藏信札》由张氏后人搜集,经上海图书馆整理,包括张佩纶与鸿章、于式枚、李鸿藻、张之洞、陈宝琛、王懿荣、柯逢时、黄国瑾等数十人的5000余封来往信札,揭示了晚清政坛的大量内幕,如“清流”、“浊流”等不同政治集团之间的关系、北洋海军的筹建、朝鲜壬午事变与琉球问题的处理等,是研究近代历史十分重要的*手资料。尤其是其中保存极为完整的张佩纶、李鸿章往来书札,始于光绪初年,直至庚子国变后议和期间,都按时间顺序排列装册,相关时政的讨论过程一目了然,这在传世尺牍中可以说是很少见的。由此可见,这批史料具有巨大的史料价值。
  
  (二)复旦大学首席特聘教授周振鹤:
  私人函札本是人际交往的一种记录,因为其私密性,往往较少顾忌,所以能够透露大量不为人知的秘密。作为一种史料,它可以还原大量的历史细节与隐微之处,重要函札甚至能重新书写历史叙事,在近年来尤其受到学界的重视。上海图书馆藏并整理的《张佩纶家藏信札》,即是一批重要的信札史料。
  张佩纶是晚清名臣,与张之洞、宝廷、陈宝琛等人并称“清流”。同时又得到李鸿章赏识,赞襄机要,擘画方略,并成为李鸿章与清流领袖李鸿藻暗中沟通的管道,在晚清政治史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他的信札也因此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张佩纶家藏信札》共包含各类尺牍、电稿、杂札共计5000余通,其中绝大部分为信札原稿,内容涉及晚清政治、外交、军事、人事等诸多方面,是上图历年所得尺牍中数量较多、价值较高的近代史料,已引起学术界的高度重视。鉴于其中蕴藏着丰富的文献资源,涉及晚清的许多重要事件与重要人物,具有非常高的史料价值。

  (三)著名历史学家姜鸣:
  通常我们看到的名人书札,大多是收信人保存的他人来信。自己寄出的信,或自存抄件,或由幕僚起草、另将底稿保存下来。其中著名例子,就是于式枚为李鸿章代拟的信件,厚厚地积攒了三十余册,李鸿章阅过稿件,修改若干,批上“照缮”二字即算定稿,再由幕僚誊清寄发。而《张佩纶家藏信札》,无论收件还是寄件,都是原件。数量之多,令人惊叹。由于双方都是有心人,都将收到的信件很好地留存着,加上张志潜不懈地追踪搜集,*后双信璧合,便于研究者寻找线索,厘清细节,显得极为罕见和弥足珍贵。“张藏信札”这部宝贵而重要的历史文献终于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影印出版,以供史学界研读使用,这是一件学术盛事。相信这部史料将会推动晚清历史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和总结前人对于中国走向现代化和处理错综复杂的中外关系的思考、谋略和失败的教训。
【目录】

总序

前言
编纂説明
张佩纶、李鸿章、李经璹往来信札

第二册
张佩纶、李鸿章、李经璹往来信札

第三册
张佩纶、李鸿章、李经璹往来信札
张佩纶、于式枚往来信札

第四册
张佩纶、于式枚往来信札
张佩纶致宗得福信札

第五册
张佩纶致宗得福信札
张佩纶致四姊信札
张佩纶致六姊信札
张佩纶致张寿曾、张人骏信札
张佩纶致李经钰、周子昂信札

第六册
张佩纶、李经璹致李国杰信札
张佩纶致朱溍信札
张佩纶、李经璹致张志沧、张志潜信札
张佩纶致边粹玉、李经璹信札

第七册
张佩纶致边粹玉、李经璹信札
张佩纶致李鸿藻信札
张佩纶致张之洞信札
张佩纶致陈宝琛信札

第八册
张佩纶致陈宝琛信札
张佩纶致王懿荣信札

第九册
张佩纶致张士珩信札
张佩纶致柯逢时信札
张佩纶致章洪钧信札
张佩纶致李赞臣信札
张佩纶致洪恩广信札
张佩纶致奎斌信札
张佩纶致吴大衡信札
张佩纶致吴本齐信札
张佩纶致黄彭年、黄国瑾信札

第十册
张佩纶致黄彭年、黄国瑾信札
张佩纶致穆图善信札
何璟致穆图善信札
张佩纶致龙继栋信札
张佩纶致梁鼎芬信札
佩纶致张铭三信札
张佩纶致味梅主人信札
张佩纶致姚斛泉信札
李鸿藻致张佩纶信札

第十一册
李鸿藻致张佩纶信札
圭盦先生遗墨
吴观礼致张佩纶信札
黄彭年、黄国瑾致张佩纶信札

第十二册
黄彭年、黄国瑾致张佩纶信札
王懿荣、王崇燕致张佩纶信札

第十三册
王懿荣、王崇燕致张佩纶信札

第十四册
王懿荣、王崇燕致张佩纶信札
陈啓泰致张佩纶信札
许景澄致张佩纶信札
联元致张佩纶信札
袁昶致张佩纶信札
于荫霖致张佩纶信札
游百川致张佩纶信札
黄体芳致张佩纶信札
黄体芳致宝廷信札
边宝泉致张佩纶信札
宝廷致张佩纶信札

第十五册
邵积诚致张佩纶信札
张人骏致张佩纶信札
于式棱致张佩纶信札
张曾敭致张佩纶信札
鹿传霖致张佩纶信札
游百川致张佩纶信札
张佩经、张佩绶、张佩绂致张佩纶、张寿曾、张人骏信札
陈宝琛、陈宝璐致张佩纶信札

第十六册
陈宝琛、陈宝璐致张佩纶信札
陈宝琛致冈田兼次郎信札
陈宝琛致苏郁文信札
陈宝琛致王仁堪、王仁东信札
陈宝琛致王彦武信札
陈宝琛致高向瀛信札
陈宝琛致林炳章信札
陈宝琛致王孝缉信札
陈宝琛致佑贤信札
陈宝琛致平兄信札
陈宝琛致二妹信札
陈宝琛致林熊祥信札
陈宝琛致胡嗣瑗信札
陈宝琛致陈宝信札
陈宝琛致淦孙信札
陈宝琛致端甫信札
陈宝琛致张志潜信札
王懿荣致刘含芳信札
王懿荣致张之洞信札
江忠源致张印塘信札
李鸿章致李经璹信札
李经璹致李鸿章信札
张佩纶致李鸿章信札
边宝泉致张佩纶信札
张人骏致张佩纶信札
张志沂致张志潜信札
张志沂致李国杰信札
张佩纶致李鸿章信札
张佩纶致赵国华信札
张佩纶致李经璹信札
张佩纶致洪恩广信札
王懿荣致张佩纶信札
陈啓泰致黄国瑄信札
陈啓泰致张佩纶信札
张之洞信札
张志沧致张佩纶信札
张志沂致沈松茂信札
李经璞致李经璹信札
李经璹致张志潜信札
李鸿章致张佩纶信札
古铭猷致张佩纶信札
顾肇熙致张佩纶信札
张佩纶致李鸿章信札
张佩纶致黄山寿信札
张佩纶代吴可读致左宗棠信札
张佩纶致左宗棠信札
张佩纶致张人骏电稿
张佩纶致陈啓泰电稿
张佩纶致张人骏电稿
张佩纶代庆亲王、李鸿章作复行在军机处电稿
张佩纶致张人骏电稿
张佩纶致家人电稿
张佩纶致鹿传霖电稿
张佩纶致家人电稿
张佩纶致张人骏电稿
张佩纶致家人电稿
袁世凯电报张佩纶致家人、张人骏电稿
张佩纶致家人电稿张佩纶致张人骏电稿
张佩纶致家人电稿
张佩纶致于式枚、杨联甫电稿
张佩纶致家人电稿
张人骏电报
张氏家人电报
张人骏电报
张少蕖致张佩纶信札
陈啓泰致张佩纶信札
【前言】

  上海图书馆自一九五一年创立以来,高度重视文献的徵集与收藏。在政府的支持下,通过调拨、采购、交换等形式,馆藏文献日益丰富,数量不断增长,成爲我国收藏文献数量多的省市级公共图书馆。其中得自於社会各界人士的慷慨捐赠,也是上海图书馆特色馆藏的重要来源之一。张佩纶後人张子美、张恭庆等人先後两次向本馆捐赠了数量可观的古籍、尺牍等文献。此义举不仅是上海图书馆藏书史上的浓彩重笔,也是当代中国少见的父子接力捐赠的书林佳话。
  一九八零年,晚清重臣张佩纶之孙,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张子美先生向上海图书馆捐赠善本古籍四百四十九种,共三千一百四十七册,其中宋元本多达五十余余部八百余册,多爲稀世珍本,极大地充实和提高了本馆善本古籍的收藏,令海内外古籍界爲之瞩目,至今仍爲人们津津乐道。时至二〇一三年,经上海图书馆积极联络,张恭庆院士与妹妹张怡女士、弟弟张恭慈先生克绍家风,再续佳话,向上海图书馆捐赠了一大批历史文献。其中有张佩纶的《管子学》、《管子札记》、《庄子札记》等专着手稿、日记、函牍与诗文手稿,还有其父张印塘的诗文稿等资料,以及朱学勤的《结一庐日记》稿本等。此次捐赠中数量、价值的文献是张佩纶家藏信札。这批信札经张佩纶之子张志潜精心整理、装裱,共一百册。其中主要有张佩纶与晚清重要人物李鸿章、李鸿藻、穆图善、张之洞、陈宝琛、陈啓泰、吴观礼、黄彭年、黄国瑾、奎斌、王懿荣、许景淳、袁昶,以及家族成员张人骏、张士珩等人的来往信札,其中引人瞩目的是张佩纶与李鸿章之间的交往信札四百余通。这部分信札装池编排有序,时间先後明确,敍事脉络清晰,揭示了一系列晚清中国政坛的重大机密,爲研究洋务运动、中国近代海军与海防建设、朝鲜壬午事变、琉球问题等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史料。
  二〇一三年六月十八日,上海图书馆举行了张佩纶手稿捐赠入藏仪式,上海市委宣传部领导和本市史学界、出版界的专家学者共同见证了这批重要文献的正式入藏,观摩了爲此举行的文献特展。这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上海图书馆接收数量、文献价值的历史文献捐赠,受到了图书馆同仁的高度赞赏,在社会上赢得了很高的评价。这既是上海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重大收获,也是上海地区古籍保护工作的标志性成果之一。因此,上海图书馆与上海人民出版社合作,将新入藏的张佩纶家藏信札优先予以整理出版,向社会公布秘藏多年的珍贵史料,嘉惠学林,推动中国近代史研究。
  本书共收録原装裱成册的信札一百册,未装裱零札、杂件共三十一种,总计五千零四十通(件)。在整理过程中,着名史学家陈绦教授、姜鸣先生给予了指导和帮助。本馆特邀张佩纶研究专家姜鸣先生作序,解读这批信札的特点与价值。因本书篇幅较大,出版时无力全部以彩色印刷呈现原件精美的笔墨笺纸风采,遗憾之处,敬请读者谅解。
  在此书出版之际,谨向张恭庆院士等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也感谢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将此书纳入国家清史出版项目中。

  上海图书馆
  二〇一六年十二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