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编辑推荐】
《可士和式》是日本当红的平面设计师兼广告界大咖佐藤可士和在很轻松的状态下、和业界多年好友天野祐吉进行的非常直白、有趣的对谈录,而非专业、排他的纯设计内容,非广告、设计专业读者也可以买来作为休闲读物,一方面享受佐藤分享的一大波干货,另一方面也可随身携带作为时尚单品:书籍外观非常高端有品位,凌厉的红白配色,外加需要手工切割分页的新颖法式装帧,尽显格调。
【内容简介】
当日本著名设计师佐藤可士和遇到《广告批评》杂志创始人天野祐吉,两位爱挑战常识的创意人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从广告、品牌设计一直聊到社会趋势和东方独特的美学意识,透过优衣库品牌设计、“SMAP”创意推广等经典案例干货,轻松谈笑间以小见大,突破时代的局限,展望社会的发展,点出设计的本质。
【作者简介】
天野祐吉,编辑、专栏作家。他1933年出生于东京,曾就职于创元社、博报堂,之后参与创立制作公司“Madra”。1979年4月,《广告批评》创刊。1989年,他将总编辑交由森岛路子接任,开始对大众媒体展开评论活动。2009年《广告批评》停刊后,他设立了“天野祐吉作业室”。他写有专栏《CM天气图》(朝日新闻),著书包括《广告论讲义》(岩波书店)、《天野祐吉的语言空地》(MADOKA出版社)、《广告也改变了》(Impress Japan出版社)以及绘本《图画君与语言君》《我爷爷的脸》和《窥视》(福音馆书店)等。
佐藤可士和,艺术指导、创意总监。他1965年出生于东京,毕业于多摩美术大学平面设计专业,曾就职于博报堂,2000年独立创建“SAMURAI”事务所,设计了东京国立新美术馆的标志,担任过优衣库、乐天集团和“Globeride”的创意总监,完成了NHK教育台《做游戏学英语》节目的吉祥物设计和艺术指导,并一手策划了藤幼儿园的改建项目,著书包括《佐藤可士和的超整理术》《佐藤可士和的创意思考术》(日本经济新闻出版社)等,还著有绘本《小翔和地球君》(Poplar出版社)。
【目录】
*章 可士和式品牌设计 为无形的物品打造形象——明治学院大学的品牌设计。
第二章 解构广告的广告 媒体广告*的时代已经终结。环境也能变成广告媒介。
第三章 走向创意的明天 从糸井重里到大贯卓也,广告革新每隔10年掀起一次新浪潮。
付 章 佐藤可士和长篇访谈录 纵观独特的创意,探究设计的实质与可能性。
【免费在线读】
天野:我发现,就连人们的脸形和体形也都改变了呀。现在每个人都变成了小脸,像我这种大饼脸的人已经看不到了。大家的腿也像长颈鹿那样长了,所以,不仅知识与教养的体系有所改变,连人种好像都变了呢。(笑)
佐藤:*近我也感觉到了。比如说,年轻人对汽车的意识就彻底变了。正好到我这代人为止,年轻人踏入社会就想要买车,但是,现在的年轻人呢,完全不是这么想的。以前,我做本田的“StepWagon”的广告时,那款车卖得好到爆,一个月能卖两万辆呢。真没想到那时每个月竟然有两万个人购买“Step Wagon”,我真是一边做广告,一边震惊不已。在那个年代,换车是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征。不过今后会发展成什么样呢?还有,现在的年轻人,不喝酒的也越来越多了。
天野:是啊,现在开派对的时候大家都喝可乐。
佐藤:我现在刚好在做麒麟啤酒的广告,所以会对这个问题感到有些苦恼。我觉得,这种观念上的变化以后还会越来越快的。
天野:确实,现在我们正处在一个对事物的感受方式和思考方式都急剧变化的时代。想一想就会发现,一味地宣扬“大量生产· 大量消费· 大量传播”的20 世纪,在地球的悠久历史中,也不过是昙花一现。而且我觉得那是个特别奇怪的世纪,不可能永远那样持续下去。人类在这100 年中受到了很多负面影响,到处是裂痕。我认为21 世纪会是一个修复过去弊病的世纪。
佐藤:这种情况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天野:20 世纪初叶,举办了1900 年巴黎世博会。会上展示了工业革命后凭借科技生产出的大量产品,宣称“不管是谁,只要大量消费,都能过上王公贵族般的愉快生活”,这样一来就撩起了大众的欲望。换句话说,这就变成了一场梦想的大型展示会,结果引发全球性的物欲大爆发,大家都拼命地买各种商品,20 世纪就是这样的情况啊。世界上到处都是各种欲望,人们被欲望和金钱支配,大家都陷入了疯狂。不过,在这一百年里,人类的欲望也已经获得极大的满足。在巴黎世博会举办前后诞生的那些百货商店,*初都是以“梦想的展示场”起家。而如今,早就没有什么“梦想柜台”了。随着世博会魅力逐渐减退,如今的百货商店扮演的角色也和过去完全不同。当然,大家在这100 年中,从积极的方面来说,物质是丰富了,但由此而生的负面影响也遍地开花。我想,我们现在处在重新考虑修正过去错误的时代。举个例子,产业社会已经膨胀得像巨人一样,如何缩小它的规模,我认为我们必须好好地想一想。企业这个东西,一旦越来越壮大,就会变得暴力,比如突然的大量裁员,这种暴力的事情每天都在上演。
佐藤:我刚踏入社会的时候,企业*喜欢说的就是“较去年同比增长百分之多少”,当时对于这点我一直有一个单纯的困惑:为什么和去年一样就不行?当然,如果比去年下滑50%,的确会造成比较大的困扰,但如果只下滑一点点,只要不倒闭不就好了吗?

【书摘与插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