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每个孩子都渴望的“世界历史探险书”;科普大师房龙写给青少年的世界历史入门书,20世纪影响青少年的100本书之一;从故事中聆听文明变迁的历史,让孩子学会以通达开阔的眼光体察万事万物;美国图书馆协会、美国教育协会获奖作品,入选“美国中小学人文启蒙***书目”“美国国务院推荐驻外机构学校教材”

推荐您购买文通天下其他畅销书:


【内容简介】

《人类的故事》是房龙写给青少年的人类历史启蒙佳作。是一部以通俗手法描写人类文明发展史的杰作。在书中,房龙以睿智而风趣的语言讲述着着一个又一个文明更替、兴衰的故事,被誉为“*好的历史入门书”。

来吧!跟着房龙进行一场恢弘、壮美的文明之旅,让世界各地好玩有趣的历史、古迹、艺术瑰宝……统统开口说话!

本书自出版以来备受读者赞誉, 多年来一直入选美国中小学人文启蒙***书目。


【作者简介】

亨德里克•威廉•房龙(Hendrik Willem van Loon18821944

著名作家、历史学家和记者,荷兰裔美国人。1921年,房龙以《人类的故事》一举成名,从此蜚声国际,被誉为“*秀的通俗历史作家”,其作品风靡世界数十年,得到了一代代读者的喜爱和推崇。


【媒体评论】

房龙对于历史的讲述会让你感觉身临其境。光辉和荣耀不是历史的*内容,也会有邪恶和丑陋,不应该像乘坐在快车上领略甜腻腻的风光。父母们若想让孩子了解更丰富、更有趣的世界史,建议他们购买这本书。

——美国图书网站读者评论

它看上去像是一本给孩子读的书,实际上确实如此……美国公众在五年时间里要求它印了32次,而在11年之后他们还在继续读着《人类的故事》。它被译成许多种文字,已成为这个时代*重要的历史入门书。”

  

  ——《纽约先驱论坛报》

  

房龙对历史的了解要胜过威尔斯一千倍,而且,他的写作更富有趣味和幽默感。他写出了一本伟大的书,一本持久的书。

  ——查尔斯•A•比尔德 美国著名学者


【目录】

第—章 成长环境 1

第二章 人类始祖 7

第三章 远古人类 11

第四章 象形文字 15

第五章 尼罗河流域 21

第六章 古埃及的故事 25

第七章 两河流域 29

第八章 苏美尔人 31

第九章 摩西 35

第十章 腓尼基人 39

第十一章 印欧民族 43

第十二章 爱琴海 47

第十三章 古希腊人 51

第十四章 古希腊城邦 55

第十五章 古希腊的自治 59

第十六章 古希腊人的生活 63

第十七章 古希腊的戏剧 67

第十八章 希波战争 71

第十九章 雅典与斯巴达 77

第二十章 亚历山大大帝 81

第二十一章 小结 85

第二十二章 古罗马与迦太基 89

第二十三章 古罗马的崛起 101

第二十四章 罗马帝国 105

第二十五章 拿撒勒的约书亚 115

第二十六章 古罗马的覆灭 121

第二十七章 穆罕默德 127

第二十八章 查理曼大帝 133

第二十九章 北欧人 137

第三十章 骑士制度 141

第三十一章 中世纪的自治 145

第三十二章 中世纪的贸易 149

第三十三章 文艺复兴 155

第三十四章 表现的时代 167

第三十五章 伟大的发现 173

第三十六章 佛陀和孔子 185

第三十七章 宗教改革 191

第三十八章 英国革命 199

第三十九章 势力均衡 211

第四十章 俄罗斯的崛起 217

第四十一章 俄罗斯与瑞典 223

第四十二章 普鲁士的崛起 229

第四十三章 重商主义 233

第四十四章 美国革命 237

第四十五章 法国大革命 243

第四十六章 拿破仑 255

第四十七章 神圣同盟 267

第四十八章 大反动 277

第四十九章 民族独立运动 285

第五十章 发动机的时代 303

第五十一章 社会革命 311

第五十二章 解放 317

第五十三章 科学时代 325

第五十四章 艺术 331

第五十五章 殖民扩张与战争 345

第五十六章 新世界 355


【前言】

致威廉和汉斯吉:

在我十二三岁的时候,我的一个叔叔(我之所以爱上阅读和绘画就是因为他)答应带我进行一次令人回味的探险活动——和他一起登上鹿特丹老圣劳伦斯塔的塔顶。

于是,在一个晴朗的日子,一位教堂司事手持一把大钥匙将一扇神秘的门打开。然后,他说:“如果你回来要出去,就摁一下门铃。”伴随着生锈的古老铰链发出的沉重声响,我们被隔绝在喧嚣的街市之外,进入了一个崭新又陌生的世界。

在人生之旅中,我首次感受到了死一般的寂静。当我们爬上道楼梯后,触手可及的黑暗刷新了我对自然的认知。划亮一根火柴,在火光的指引下,我们看清了向上的道路是往哪儿延伸。我们拾级而上,一层又一层地向上攀爬,直到我们已经无法记清爬到了第几层。总之,我们爬了一层又一层……

突然,扑面而来的光线照射进来。0这一层和教堂的穹顶处高度相同,于是,被当作储藏室使用。我们看到,厚厚的积尘覆盖了象征着神圣信仰的许多器物(这个城市的善男信女们已经在多年前把它们抛弃了) 。它们曾经被我们的祖先当作象征生死的圣器,如今,却成了枯朽的垃圾。在这些神祇们的巨幅雕像里,狡黠的老鼠们筑起了窝。在一位圣徒舒展的臂膀上,警觉的蜘蛛结起了网。

又上了一层,我们终于找到了光源之所在。这间又高大又荒凉的屋子因为有着很多庞大而敞开的窗户(窗户上装着沉重的铁栅栏),所以,成了数百只鸽子的窝。风从铁栅栏间吹过,于是,空气中充满了奇怪的、悦耳的声音。这声音属于我们脚下的市井之声,不过,因为距离远而使它变得更加微弱。大车的轰鸣声、马蹄的嘚嘚声、起重机和滑轮的轧轧声,以及蒸汽机发出的咝咝声……共同融汇成一种轻柔、曼妙的沙沙低语,为鸽子们起伏有致的咕咕声提供了美妙的音响背景。

此处是楼层的尽头,也是梯子的起点。在节梯子之后,我看到了教堂的大钟,那是一个全新的、更大的奇观——我仿佛瞅见了时间的心脏。我可以听到大钟沉重的脉搏声,一声、两声、三声,一直到六十声。然后,它猛地发出一声战栗,好像每个轮子都要停止转动一样,一分钟的时间就这样被从“永恒”中切割下来。大钟又持续地开始了下一分钟的运转:一分钟——两分钟——三分钟。直到后,在发出一阵警告似的震颤之后,众多轮子摩擦着,在我们头顶爆发出雷鸣般的轰响,仿佛在告诉世界:正午到了。

钟楼在更上面一层,那里还有许多精美的小钟。一个大钟位于中间,在庄严的孤独中,它好像在沉思着过去六百年的历史(在这六百年间,它和鹿特丹人分享着欢乐与哀愁)。众多小钟整齐地挂在它的周围,就如同老式药铺里整齐排列着的蓝色罐子。每过两周,它奏响的美妙音调就会在乡间回荡,在那个日子里,乡亲们会来赶集,有的买,有的卖,探听着大千世界里所发生的一切。在无人问津的角落里,还有一口孑然独立的黑色大钟,它远离同类,肃然而严厉,这是宣布死亡的丧钟。

突然之间,我们的面前出现了宽阔的天宇。原来,我们已经到达的楼顶,天空在我们头上,城市在我们脚下——那城市如同一个小小的玩具,城里的人如同蝼蚁一般,急匆匆地来回奔忙,所有的人都在专注地想着自己的事儿。而开阔的乡村绿野,就点缀在石头城墙之外。

这是我平生头一次看到如此浩瀚的世界。

从那以后,只要有机会,我就会爬上塔顶自娱自乐。尽管爬楼梯是一件极其辛苦的事情,不过,对我来说,花费这点儿力气还是相当值得的。

另外,我也清楚自己可以得到怎样的回报。我可以看到大地和天空,可以听到我的更夫朋友讲的故事(他在一个建在楼座避风处的小棚里居住,负责看管大钟,可以说是这些钟的父亲)。此外,他还承担着发布火警的任务。当然,他也会享受平常的闲暇时光,每逢那时,他就会将烟管点上,沉浸于自己平和的思绪中。他大概在五十年前进过学校,尽管几乎没有读过什么书,不过,因为在塔顶待了这么多年,他已经从围绕着他的广阔世界中汲取到了丰富的智慧。

他对历史如数家珍,对他来说,历史是鲜活的。他指着河道的拐角对我说:“看那儿,我的孩子,你看到那些树了吗?就是在那儿,奥兰治公爵凿开堤岸,将土地淹没,使得莱顿幸免于难。”或者,他会将马斯河的故事讲给我听,一直讲到这条宽阔的河流从河港变身为一条奇妙的通衢,让米歇尔·阿德里安松·德·勒伊特和科内利斯·范·特龙普的船队开始后一次声名远播的征程(这些人终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我们还看到了那些环列于教堂周围的小村庄。许多年以前,那座教堂曾经是那神圣的护佑者的家。远远的,我们可以看到代尔夫特的斜塔。就在与斜塔穹顶相距不远的地方,荷兰国父威廉·奥兰治被暗杀,而也就是在那儿,胡果·格劳修斯造出了拉丁语句子。再远一些就是狭长的高德教堂,那是德西德里乌斯·伊拉斯谟早年的家园。事实证明,此人的智慧力量之强大,远胜众多国王的军队。如今,这个在修道院里出生的智者的大名已响彻寰宇。

后,是广阔无际的银色海岸线。而在我们脚下,是斑驳的屋顶、烟囱、房屋、花园、医院、学校、铁路,这些我们称之为“家”的地方,与大海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不过,这座塔楼让我们得以用全新的眼光谛视古旧的家园:嘈杂混乱的街道和集市,工厂和作坊象征着人类强大的的能力和意志。而从四面八方将我们包围着的、浩瀚辉煌的过去,就是这一切中好的东西。当我们重新回到日常生活中时,可以从这辉煌的过去中获得面对未来的勇气。

历史是宏伟的经验之塔,是时间在过往岁月的无边原野上构筑起来的。想到达这古老建筑的穹顶,得以一窥历史的全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知道,塔内是没有电梯的,因此,攀到顶上全靠年轻人强健的双脚。

现在,我要将打开大门的钥匙送给你们。

当你们回来的时候,就会明白,我之所以热衷于此的原因。


【免费在线读】

第—章 成长环境

我们生活在疑惑之中。

我们是什么人?

我们来自何处?

我们去向何方?

慢慢地,我们仅凭着坚忍的勇气,将这些疑问一步一步深入延展,越过遥远的界限,越过地平线。我们希望可以在那里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我们还没能走得更远。

我们所知的仍旧相当有限,不过,我们已到达了如下境地:我们已经可以(以极大的准确度)将众多的事情推测出来。

在本章里,我会以现在确定无疑的知识告诉你们,当人类首次出现时,是怎样的环境。

就我们所知,我们居住的这个星球,在初始的时候是一个燃烧着的大火球,是浩渺宇宙之海中的一团小小的烟云。逐渐地,历经数百万年,地球的表面被烧光了,一层薄薄的岩石覆盖在外面,瓢泼大雨始终在倾泻着,敲击着这无生命的岩层,侵蚀着坚硬的花岗岩,并将泥沙冲入山谷。在冒着热气的地球上,高高的悬崖之间隐藏着一些山谷。

当太阳破空而出时,后的时刻到来了——此时,这个小星球上有几个小水洼,而正是这些小水洼,在后来发展成了横亘东西半球的浩瀚的大海。

终,伟大的奇迹出现了——原先的无生命之物竟然创造出了生命。

在茫茫大海之中,首批包含着生命的细胞漂浮其上。

在数百万年的光阴里,这批细胞漫无目的地随波逐流。在经历了漫长的一段时间后,它们产生了一些习性,这让它们可以更容易地在环境恶劣的地球上生存下来。这些细胞中,有些特别喜欢待在湖泊和水洼的黑暗深处,愿意将根扎在水中沉积的淤泥里(淤泥是被雨水从山顶上冲下来的),于是,它们就长成了植物。

其他的细胞则对到处游荡特别感兴趣,于是,它们就长出了奇怪的、有关节的腿,开始像蝎子一样在海底四处爬行,而植物和如同水母一样的淡绿色生物就在它们的周围生长着。还有另一些细胞(其上覆盖着鳞片)凭着游泳技能,由一个地方移动到另一个地方,不断地寻找食物。慢慢地,无数的鱼类充斥在海洋里。

同时,植物的种类也越来越多,因为海底空间已经不足以让它们居住,所以,它们开始寻找新的家园。它们无奈地离开水,将自己的新家安在海滩或山脚下的泥岸上。大海的潮汐每天两次将它们淹没。而在余下的时间里,这些植物让自己尽可能地适应不太舒适的环境,努力在覆盖着地表的稀薄空气中生存下来。

历经数个世纪的适应,它们学会了怎样在空气中活得如在水中一样轻松、自在。后,它们长得越来越大,变成了树丛和灌木丛。接着,它们还学会了开花,将忙碌的鸟类和大黄蜂吸引过来。这些忙碌的鸟类和大黄蜂将这些植物的种子带到远方的各个角落。终,绿色的草原和枝繁叶茂的大树将整个地球都覆盖了。

随后,一些鱼也开始离开大海,试着用肺(像从前用鳃一样)呼吸。它们就是我们所说的“两栖动物”:它们可以在陆地上和水中生活,且都能生活得舒适、安逸。你可以从在你面前跳过的只青蛙那里看到,两栖生活对它来说是多么得心应手,多么逍遥自在。

这些动物一旦离开了水,就慢慢适应了陆上生活。有些发展成爬行动物(这类生物爬行时像蜥蜴一样),它们和昆虫一块儿生活在寂静的森林中。为了适应松软的土地,并在其上更快地移动,它们让自己的腿日益发达起来,个头也长得越来越大。终,这样的一些庞然大物(生物学手册上说它们是鱼龙、巨龙、雷龙)布满了地球,它们一直长,长到三四十英尺长,甚至可以与大象嬉戏,如同大猫逗弄小猫一样。

某些爬行动物家族的成员开始了树上的生活(当时的树木高100多英尺)。它们已经无须用腿行走,不过,为了生存,它们不得不快速地从一根树枝移动到另一根树枝上。所以,它们将自己身上的一部分皮肤变成了一种好像降落伞一样的东西,这种东西由它们的体侧一直延展到前脚的小脚趾。慢慢地,这个“皮降落伞”的外面开始覆盖上羽毛,而它们的尾巴则变成了转向杆——终,它们发展成可以由一棵树飞到另一棵树的真正的鸟类。

之后,又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在极短的时间内,所有的大型爬行动物都灭绝了。我们不清楚原因,或许是由于气候突变,或许是由于它们长得太大、太长,但却不会游泳、行走、爬行,只能在巨大的蕨类植物和树木面前徒然地看着,而无法捕食,终饿死了。不管是什么原因,总之,持续了数百万年的巨型爬行动物的古老帝国,就这样宣告终结了。

然后,完全不同的生物将这个世界逐渐占据了。它们的祖先是爬行动物,不过,它们又和爬行动物截然不同,因为它们哺育后代的重要器官是乳房——雌性动物的乳房。所以,它们被科学家称为“哺乳动物”。它们已经褪去了鱼鳞,身上并不像鸟一样长出羽毛。相反,它们浑身长满了毛发。

无论如何,哺乳动物发展出了一些独特的习性,这让它们与其他动物相比有着极大的优越性。母亲在体内孕育胎儿,直到幼崽出生。而除此之外的任何动物(截至那时为止)均是让自己的孩子们暴露在或寒冷,或酷热的环境中,以及受其他野兽袭击的危险之下。

哺乳动物让幼子长时间地跟随在自己身边,在它们依旧太弱小,无法自保和对敌的时候呵护着它们。如此一来,哺乳动物幼崽的成活率大大增加,因为它们可以从母亲那里学到很多的本领。假如你曾见过母猫教小猫咪怎样照顾自己,如怎样洗脸、怎样捕鼠的,你就可以明白这一点。

关于这些哺乳动物,我就说这些,因为你们已经了解得太多了。在你的周围,生活着很多哺乳动物——它们可能还是你的玩伴。而在动物园的铁栅栏后面,你还可以看见可能比较陌生的、它们的远亲。

现在,我们到了将分界线指明的时候了:人类从各色各样的生物种群的漫长队伍中离开,开始用理性来掌控自己的种群的命运。

有一种哺乳动物,其寻找食物和栖身地的能力要远胜于其他族类。它学会了在捕捉猎物时使用前脚。经过长期的练习,它发展出了像手掌一样的爪子;又经过无数次尝试,它学会了将全身的重心放在两条后腿上(这是—个难度极大的动作,尽管人类做这个动作已有一百多万年的历史,不过,每个孩童还是得从头学起)。

这种动物介于猿和猴之间,但比它们都要优越。它后进化成成功的猎捕者,不管在怎样的气候条件下都可以生存下来。为了让自己更安全地生活,它们常常成群结队地活动。它们还学会了用奇怪的叫声给孩子们发信号,警告它们危险的来临。数十万年之后,它们开始用喉部发出的这些声响来彼此交流。

这种动物(也许你无法相信),就是早的“类人”祖先。

第二章 人类始祖

我们对于个“真正”的人知之甚少。我们从未看过他们的照片。有时,我们会在某片古老土地的深处发现他们的骨头碎片。这些骨头与其他动物的残骸埋在一起,而那些动物早已从地球上灭绝了。古人类学家(这些博学的科学家毕生致力于把人类当作动物王国的一员进行研究)得到了这些碎骨,并依此将我们先祖的容貌相当准确地重现出来。

人类种群的曾曾祖父是一种丑陋的、毫无魅力的哺乳动物。他的个头远比现代人矮小。因为炎夏赤日的暴晒,严冬寒风的吹刮,所以,他的皮肤变成了深褐色。长而粗的毛发覆盖在他的头部、大部分的躯干和他的胳膊和腿上。他有特别细但相当有力的手指,这让他的手看上去如同猴子的爪子。他的前额特别低,下颚和野兽很相像(这是由于他将自己的牙齿当作刀叉使用而导致的)。他的身上一丝不挂,只见过轰鸣的火山喷涌出的火焰(大地上到处都是火山爆发后产生的浓烟和熔岩)。

就像现在的非洲矮人一样,潮湿而黑暗的广袤森林是他生活的场所。当他感到饥饿的时候,就采食植物的叶子和根茎吃,或者盗取一只愤怒的鸟雀的蛋给自己的孩子充饥。有时,他会经历漫长而耐心的追逐,将一只麻雀或小野狗,或是一只野兔抓住。对他来说,这些东西都可以生吃——他那时压根儿不知道食物经过烹煮之后,味道会更好。

白天的时候,这个原始人为了寻找食物四处晃悠。

夜晚的时候,他让妻儿藏在空树干里,或是一些大石头的后面,因为他身处猛兽出没的环境之中。这些野兽一到天黑就会到处转悠,为它们的配偶和孩子寻找食物,而它们也相当愿意吃人肉,因为它们喜欢人肉的味道——这个世界就是或者吃他人,或者被他人吃的世界。恐怖和悲惨充满了这个世界。因此,在那时,能活下来相当不容易。

夏天,他不得不接受毒辣的阳光的暴晒;而冬天,或许他会目睹自己的孩子冻死在自己的怀里的情景。一旦他受了伤(要知道,在捕猎动物的时候,他一不小心就会将自己的骨头扭断或将脚踝扭伤),假如同伴不能提供帮助,他就一定会凄惨地死去。

早期的人类会发出咕哝声,就如同动物园里的很多动物发出的奇怪的叫声一样。换句话说,他不断地重复着相同的、含混不清的咕哝,原因是他愿意听到自己的声音。后来,他慢慢意识到,一旦危险来临,他可以用这种喉音或某些小小的尖叫声(大意是“那里有一只老虎”或者“五头大象来了这里”)对同伴发出警告。然后,别人也会用一些声音——像咆哮声的意思就是“我看到它们了”,或者“我们快逃走并躲起来”——进行回应——这或许就是所有语言的起源。

但是,就像我在此前说过的那样,我们对于这些有关起源的事知之甚少。早期的人没有工具,也不会为自己造房子。他们自生自灭,一旦死去,除了几根锁骨和一些头骨碎片,再没有曾经存在的任何迹象。

我们从这些骨头推测,在数百万年前,世界上曾经生活着一些哺乳动物,他们不同于其他所有动物。他们或许是由另一种未知的类猿动物进化而来的,他们学会了用后腿走路,并将前爪当作手来用——他们极有可能和我们的直系祖先有着某种联系。

对于这些初始的故事,我们知道得太少太少,其余的—切全都湮没在时间的洪流中了。

第三章 远古人类

远古人类开始自己制作物品。

早期人类不清楚时间代表着什么。他不会留下与生日、结婚纪念日或忌日相关的记录,也不存在天、星期甚至年的概念。不过,总体而言,他知道季节如何更替——他已经发现,严冬之后跟着的永远是温暖的春天。随即,炎热的夏天取代了温暖的春天,果实成熟了,野稻谷的谷穗可以吃了。然后,当树叶被突然刮起来的风吹落,夏天就结束了。接着,一些动物就准备进入长长的冬眠。

不过,此时发生了一件非同寻常的、令人生畏的事情:这件事与气候有关。温暖的夏天来得过晚,果实还没来得及成熟,过去绿草如茵的山顶,如今被厚厚的积雪覆盖着。

然后,某天早晨,几个和当地人不同种类的野人由高山地区游荡下来。他们看上去有点儿瘦,这说明他们正处于饥饿状态。他们发出了一些让当地人听不懂的声音,好像在说他们饿了。此时,没有足够的食物同时供给老居民和新来者。所以,当新来者想多待几天时,可怕的争斗就发生了——有些人家全家被杀。余下的人就会逃回到自己的山坡,却死于接踵而至的暴风雪中。

居住在森林中的人们感到异常恐惧。此时,白天变得更短,而夜晚则变得异常寒冷。

后,一块发绿的小冰块开始出现在两座高山之间的一个裂隙中,并迅速增大。然后,一块巨大的冰块滑落在山脚下,将巨大的石块推进山谷中。伴随着雷鸣般的巨响,泥浆、冰块、成块的花岗岩铺天盖地地砸向还在睡梦中的林中人,许多人一下子就被砸死了。同时,很多百年老树也被压断。接着,下起雪来。

雪一连下了好几个月,此地的植物全都死了,动物们纷纷逃到南方,寻找明媚的阳光。幸存的人们背着自己的孩子,也随着这些动物南逃。不过,与动物相比,人类无法跑得太快。或者快些想出办法,或者迅速走向死亡——人们只好在这二者之间做出抉择。他们好像更倾向于前者——他们一定要千方百计地在可怕的冰川期生存下来。在地球的历史上,像这样的冰川期一共有四次,差一点儿将地球上的人类消灭殆尽。

首先,人一定要让自己穿上衣服,从而避免被冻死。就这样,他们学会了怎样挖洞,并把洞口用树枝和树叶覆盖住。同时,他们还学会了用这种陷阱来捕获熊和土狼,然后将它们用大石头砸死,用野兽的毛皮为自己和家人做衣裳。

接着,就是居住的问题。这比较简单,很多动物都习惯于以黑暗的洞穴为家。人类如今也向它们学习。他们将野兽从温暖的巢穴赶出去,再将其洞穴据为己有。

就算是这样,对大多数人来说,这样的气候还是过于严酷了。老人和小孩以惊人的速度死去。然后,人类中的一位天才想到了使用火。在一次外出打猎时,森林大火曾将他围困住,他记得自己险些被烧死。一直以来,在他的心目中,火都是敌人。而现在,火成了人类的朋友。他将一棵枯树拖进洞穴,并用燃烧着的树林中的一块灰烬将其点燃。于是,洞穴因此变成了一个舒适的小房间。

然后,某天晚上,一只死鸡掉进了火堆里,当人们将它翻拣出来时,它已经被烤熟了。人们发现,火烤后的鸡肉格外鲜香、酥嫩。从那之后,人们开始放弃了和其他动物一样的生食习惯,开始吃熟食。

就这样,千百年过去了。那些具备聪明头脑的人类得以生存下来。他们必须日夜和寒冷、饥饿进行抗争。他们不得不发明出各种工具,学会了怎样将石头削成斧子,怎样制作锤子。他们学会了为度过漫长的冬天而储存大量食物。

他们发现,可以用黏土做成碗和罐,然后将其放在阳光下暴晒,让其硬化——人类差一点儿就被冰川期毁灭了,然而,幸运的是,人类却在它的引导下,迫使自己学会运用自己的头脑。

可以说,冰川期成为人类伟大的导师。

第四章 象形文字

古埃及人创造了书写的技术,于是,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开始了。

一些居住在欧洲旷野中的先祖,在极短的时间里就学会了许多新鲜事物。我完全可以说,仅需一些时间,他们就可以将其野蛮的生活方式改变,进而发展出一套文明来。不过,因为被外界所发现,他们与世隔绝的状态很快就结束了。

一个流浪者跋山涉水,从鲜为人知的南方走来——这些欧洲大陆上的野蛮人就这样被他发现了——这个人是从遥远的非洲一个叫古埃及的地方来的,那里是他的家乡。

早在西方人学会使用刀叉、车轮、房屋的数千年前,尼罗河流域就已经发展出了高度的文明。所以,让我们暂时将远祖留在其洞穴里,先去探访地中海的南岸和东岸,了解那里的人类初的学校。

我们从古埃及人那里学到了很多的事情。古埃及人是出色的耕种者,他们精通灌溉,善于兴建神庙。后来,古希腊人向他们学习,仿照埃及神庙的样子建造了早的教堂(直到现在,我们还在这样的教堂里做祈祷)。他们发明了一套被证明是有效的测量时间的历法,这种历法几经改进,被沿用至今。不过,相比其他发明,古埃及人为重要的发明,就是如何将语言记录下来,流传给后代——他们发明了书写技术。

现代人已经习惯了阅读报纸杂志和书籍,想当然地认为,人类与生俱来的本领就是阅读和书写。可是,实际上,文字这一重要的发明是在很晚的时候才出现的。试想,假若文字记录不存在,我们就会如同猫和狗一样,只能将一些简单的事情教给后代。因为不会书写,我们也就无法利用前人所积累的生活经验。

早在公元前1世纪初,到达古埃及的古罗马人就发现,河谷中满是各种稀奇古怪的图案,好像和这个国家的历史相关。不过,因为古罗马人对任何异域的东西均不感兴趣,于是他们也就没能对这些怪异图案的来源详加追究。

此类图案遍布于古埃及的神庙、宫殿四壁以及很多莎草纸上。几年前,后一位通晓图案制作技术的埃及祭司去世了。埃及,作为人类重要历史文献的储藏室,有太多的秘密无人能破解,而且,它们也好像没有太多的实际用途。

17个世纪过去了,对世人来说,埃及依旧充满了神秘感。然而,在1798年,法国将军拿破仑·波拿巴来到非洲东部,打算进攻英属印度殖民地。不过他后没能渡过尼罗河,战争也失败了,但古埃及象形文字的问题,却因为这场著名的远征而得到意外的解决。

事情的经过如下:一天,一位年轻的法国军官厌倦了尼罗河口罗塞塔河边驻地中的单调生活,就到尼罗河流域的废墟中四处寻找,以打发无聊的时间。偶然间,他发现了一块奇异的石头,其上布满了在埃及其他地方都可以看到的小图案。不过,不同于此前发现的那些小物件,这枚黑色玄武石上的图案非常独特,它的上面刻着三种文字,其中一种是古希腊文。他对古希腊文十分熟悉,于是他断言:“只需将古希腊文与古埃及图案进行对比,这些图案的秘密就可以马上被揭开。”

他的计划看上去特别简单,不过,后,揭开这个谜底却花费了二十多年时间。1802年,法国教授让-弗朗索瓦·商博良(1790—1832,法国著名历史学家、语言学家、埃及学家。他是世界上位破解古埃及象形文字结构并破译罗塞塔石碑的学者,被誉为“埃及学之父”)开始了对这块著名的罗塞塔河石头上的古希腊文、古埃及图案的研究工作,直到1823年,他才宣布,破译了其中的十四个小图案。没过多长时间,他就因为劳累过度而死。不过,那时人们已经弄清楚了古埃及文字的重要法则。

今天,我们对尼罗河流域历史的了解程度,要远胜于密西西比河,这完全要归功于我们拥有这样一种历经上千年时光的文字记录。

古埃及人的象形文字在历史上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些象形文字甚至在变形之后成为我们所使用的字母。所以,我们应该了解一下,这些五千年前的古人类,究竟运用了怎样高妙的技法,将这些语言信息为后人保存下来的。

想必你是了解符号语言的。美洲平原上,印第安部落发生的事件,差不多都要用一些小图案记录下来,它们代表了一些特有的信息。比如,在某次狩猎中杀死了多少头野牛,有多少名猎手参与其中,等等。通常的情况下,这些记号都相当浅显易懂。

古埃及文字却是一种十分深奥的符号语言。数千年前,尼罗河两岸的智慧人类早已跨越了语言的初级阶段。他们的图案的意义远比图案所代表的物象更为抽象。下面,我试着为你们做些解释。

假设你就是商博良,此时,你正在对一叠写满象形文字的莎草书卷进行研究,突然之间,你发现了一个画着手握锯子的人的图案。你会说:“没错,它的意思必定代表着一个劳动者在伐木。”然后,你发现,另一张莎草纸记载的是一位女王在82岁死去的事件,而在其中的一个句子里面,又出现了“人手握锯”的图案。很明显,82岁的女王是不会去拿锯子的。那么,这一图案必定另有他意。

就这样,法国人商博良慢慢解开了文字中的奥秘。他发现,古埃及人已经开始使用“语音文字”——当然,这一文字系统的叫法是由现代人发明的,其特点在于将口语的“声音”重现出来,让任何口头语言均可以以书面语言的形式转化出来,方法就是在上面添加几个小点、横线或者S。

回到刚才那个人手握锯的图案。“锯”(saw)这个字,可以用以表示你在木匠铺子里看到的某种工具,同时,还可以被用作“看”(see)这个动词的过去式。

这一字在千百年间经历了以下变化过程:开始的时候,它仅仅代表它所描摹的那种工具。后来,它的原始意义消失了,成为一个动词过去式。数百年后,古埃及人将这两种含义都抛弃了,于是,这个图案就开始成为一个抽象字母的代表,也就是S。我会用下面这个句子来进一步说明我的意思。

一个现代英语的句子假若用象形文字进行表达,或许会用下面的形式写出来:

不但可以指你的双眼,而且可以指“I”(我),也就是说话人(eye和I同音)。

图形,不但可以指一只采蜜的昆虫,而且可以代表动词“to be”(bee和be同音)。它表示存在。再进一步,它可以是动词“become”或“behave”的前面部分。在前面列举的句子中,它后面的图案是,它不但可以指“叶子”(leaf),也可以表示“leave”(离开)和“lieve”(欣然地),它们的读音是一样的。然后,又是前面见过的“eye”。

句子后的是一只长颈鹿,它源于古老的符号语言,而象形文字正是从符号语言发展而来的。

如此一来,你就可以轻松地将下面的句子读出来了:

“I believe I saw a giraffe.”

正是凭借着超凡的智慧,古埃及人发明了这种语言体系,并用了数千年的时间将其不断发展、完善,直至可以用它自由地记录一切。他们就是用这些“框中字”记录账目,将信息传送给朋友,记载国家的历史,从而留存给后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