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编辑推荐】

1.解密你不知道的那些中国传统文化密码:《韩熙载夜宴图》背后的政治风云、*多金古墓之迷……

2.从天气物候、朝代兴衰、传统艺术形式的融会等全角度为读者展示了中国两千余年的文化发展脉络。

3.运用现代人的视角和自然科学的理念发掘出了古代文化史上一些有趣的规律和现象。


【内容简介】

竺可桢气候曲线如何绘出了中国文化运势

给古代诗词做DNA “亲子鉴定”

皇帝“大使”串起的中国戏曲史

《韩熙载夜宴图》背后的政治风云

*多金古墓之谜

——你不知道的那些中国传统文化密码全揭密

本书体系庞大、内容丰富,从中国文化的历史传承说起,涉及中国古代文学、书画、戏曲、文物等诸领域,既从艺术形式的融会变革角度展示了中国两千余年的文化发展脉络,从中找出它们的基因传承,又创造性地运用现代人的视角和自然科学的理念发现了古代文化史上一些不为人知的规律和现象,生动活泼,能够令读者在有趣的阅读中轻松地获得很多中国传统文化知识。


【作者简介】

王颖,本名王胜朝。1942年9月出生于浙江省长兴县。中共党员。毕业于南京化工学院无机系。1962年应征入伍,历任济南军区文工团创作室创作员,济南军区文化部干事,《解放军报》文化处编辑,解放军文艺出版社编辑、图书编辑部主任、副社长,昆仑出版社编审。曾任全军出版系统二、三、四届高职评审委员会主任;国家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

出版著作60余部,其中报告文学《十三妹的心事》获1983年中国科普创作协会奖、《毛岸英之死》获1983年《解放军文艺》奖、《金牌在国歌声中闪耀》被评为全国“第三届中学生喜爱的十本书”之一、《一个普通人的伟业》获1988年全国体育报告文学奖,长篇小说《鸾驾侠影》获中国届优秀通俗文艺作品奖。


【目录】

章 一方水土养一方文化

“醉里吴音相媚好”:江浙地区的文化密码

从吴语地区为核心向外散射的波纹——中国民间音乐风格趣谈

第二章 给古代诗词进行DNA“亲子鉴定”

读宋词,猜作者

读宋词,观兴衰

“亲子鉴定”逐步解析贾谊《吊屈原赋》

第三章 从诗词的传承看隐藏在文学中的基因

早的文化标杆

文学作品中基因传承之一——用典

文学作品中基因传承之二——唐韵

文学作品中基因传承之三——格律

第四章 汉赋里的楚文化基因

从司马相如《大人赋》中“寻找”屈原

汉赋的两个发展高潮

第五章 古诗当中的文化基因密码

从赋到诗:魏晋南北朝时代有复杂的整合与取舍

诗赋词曲中的基因传承

“庄屈实二,不可以并”——破解李白诗的密码

第六章 花木向荣的夏与枯叶凋落的秋

汉代:司马相如与扬雄

唐代:李白与白居易

宋代:苏东坡与辛弃疾

元代:关汉卿与郑光祖

第七章 皇帝“大使”串起的中国戏曲生长史

杂剧与南戏之间的“大使”

明成祖“催生”昆曲

乾隆“催生”京剧

第八章 竺可桢气候曲线绘出了中国文化运势

简述历史上文化高潮的勃起规律

中国历史坐标上看竺可桢气候曲线

气候变化直接影响了文化的发展

在旋动中出现的文化低潮与高潮

第九章 《红楼梦》中的中国文化基因

生根于历史典籍中的小说

《红楼梦》中的诗词基因

《红楼梦》中的医药典故

《红楼梦》中的音乐基因

《红楼梦》中的美术基因

植物学角度探秘《红楼梦》作者之谜

第十章 著名文物中的文化密码

《韩熙载夜宴图》背后的政治风云

仇英版《清明上河图》与嘉靖被刺案

多金古墓解密——墓主海昏侯是否真的富有

后 记


【书摘与插画】

第二章 给古代诗词进行DNA“亲子鉴定”

自从沃森与克里克发现了基因结构之后,人类在亲缘关系的认识上有了一个本质的提升。今天的警察破案、战争尸骨归亲及亲子鉴定几乎都离不开由此产生的科技检测技术。令我们拍案称奇的是,基因是如此神奇地“寄身”于人体细胞之中,血液、毛囊、唾液、精液中都存在着一个人的特定基因,检一发而定万里之外的亲缘关系已不再是天方夜谭。

利用DNA 进行亲子鉴定,只要做十几个DNA 位点检测就可以了,如果全部一样,就可以确定亲子关系,如果有3 个以上的位点不同,则可排除亲子关系,有一两个位点不同,则应考虑基因突变的可能,再加做一些位点的检测进行辨别。DNA 亲子鉴定,其准确率可以达到99.99%。正因为它的准确程度,所以各国的法律都认可基因检测这项技术的检测结果是一个可以提供堂上证供的关键证据。

这本书,并非是研究人基因问题的书,而是研究人的文化(作品)“基因”问题的书。

不知道读者会不会相信这样一个结论,一位诗人或作家,一位书法家或画家,在他写出的每一首诗词中、绘出的每一幅书画里,都蕴含着他的个性基因。我们用检测作品的方法,可以查出这个作品是谁写的,是谁画的,哪怕这个作品已经过去数百年甚至几千年了。

读宋词,猜作者

让我们试着测试一首诗词作品。先隐去这位作者的姓名。

酹江月

乾坤能大,算蛟龙,元不是池中物。风雨牢愁无著处,那更寒蛩四壁。横槊题诗,登楼作赋,万事空中雪。江流如此,方来还有英杰。

堪笑一叶漂零,重来淮水,正凉风新发。镜里朱颜都变尽,只有丹心难灭。去去龙沙,江山回首,一线青如发。故人应念,杜鹃枝上残月。

需要提醒的是,这首词是照着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格式来写的,用韵相同,即词中每句末字的韵都为苏词中的原韵。

这同韵作词的手法,让我们作出了个判断:这位词人肯定生于苏轼之后,或许是属于北宋后期到南宋年间的人物。

从词的前三句看,这是一位志向极大的豪杰,自比蛟龙,想要一飞冲天。然而,再看四五句,又让我们纳闷:难道他身心不自由?“牢愁”、“寒蛩四壁”,可知他感受到的是四面而来的压迫。当然,要真是一条蛟龙,即使一时受困,也有“长风破浪会有时”的一天的,他应该继续写一些激励自己的话了吧?不,后面仍然是一发一收,一张一缩。曹操横槊赋诗,王粲登楼作赋,志向气魄够大,结果只不过都是“空中雪”,一旦化去,就成烟消云散。上阕后两句更是怅然无奈:自古来江水就是如此流淌的,我也没有办法了,只等将来的英雄豪杰来收拾局面吧!

在一放一收、一伸一缩中,我们看出这位豪杰已经是英气散尽,气概全无了。

下阕行文依然如此,但是有两句词值得提出来议论一番:“镜里朱颜都变尽,只有丹心难灭。”

诗词的意旨是泛向性的,“镜里朱颜都变尽”,可以解释为江山变色、词人老去,但是他“只有”——只剩一点丹心还没有变色,那是他终的坚守。

后的结尾句“故人应念,杜鹃枝上残月”应解释为:不必挂念我,应该多念及亡国之恨啊!

为什么后句能看出亡国之象呢?因为杜鹃是一种怨鸟,传说为丧国之君的望帝所化,而残月说的是将尽之月,加在一起,其意旨可谓明确。

让我们联想一下,“只有丹心难灭”,难道不是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个意思吗?莫非这位词人就是文天祥?

不错,写这首词的正是文天祥。这是他反元失败被俘,被关押在南京时候所写,当时大约43 岁,这个年龄,在他生活的那个年代,再加上“牢愁”,说朱颜都变尽是恰如其分的。

我们在词中嗅出了许多的因素:国已亡,人被捕,文武全才却壮志难伸而转向心灰意冷,只好将一颗不变的丹心保持到永远。那么,宋朝词人符合这些因素、有这样的结局和心境的人,恐怕除了文天祥再没有第二个了吧?

以诗词找出作者,那是因为词中有作者“基因”的原因。

如果我们拿文天祥的词与押同一个韵辙的苏轼词作一比较,在文章的气势、气韵、顿挫上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别。请看东坡先生的词,“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其气势宏大,意气扬扬,节奏流畅,真像那无堵无阻的长江水,奔腾汹涌,一泻而下。而文天祥的词呢?读起来就像是“谁谓天地宽,出门便有碍”一样,处处疙疙瘩瘩,气流受阻,一扬一抑。我们猜想,也许深陷囹圄的文天祥知道,想让这首词被友人看到,先必通过元朝监守的审查关吧,所以写得十分婉转、含蓄又不那么痛快、爽朗?但又不尽如此。

谁吐的气,谁发的声,谁写的文字,都是骗不得人的,都是他“这一个”——时代、个性、年龄、心态、抱负、文风、底气的综合反应。反之也然,所以我们通过对诗词中表达出来的因素的分析,就可以交叉地锁定这首诗词的作者是谁了。

可见,文天祥这首词的风格正如他当时的境况、心情,在阴暗的铁栏中只能看到外面的一栏秋色。

读宋词,观兴衰

用诗词来观察作者所处的那个时代的风貌,或者说是社会背景,也是十分容易的事。

例如,杜甫颂扬李白那份傲视权贵的骨气的词句:“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我们听来十分过瘾,粗想这个李白真是了不得,天子下旨叫他,他还竟敢不睬不理、爱去不去的。但是细一想,这也说明风流天子唐玄宗还是有相当容人雅量的,以此推及当时的政治氛围还是比较宽松的。要是皇帝发了火,“把这个不知好歹的李白给我绑来”,再治他不敬之罪,今后李白与其他狂傲的诗人们还能够抗旨不来吗?所以,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诗词,这说明了诗词也内含着那个时代的基因。

我们再以南宋前、中、后期代表词人的词为例来分析,看看词人是如何细致地表现出所处时代的背景的。

一、岳飞词:

满江红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绍兴四年(1134 年)秋,也就是南宋个皇帝宋高宗时代,岳飞次北伐大获全胜。八月下旬,宋廷擢升岳飞为清远军节度使。当旌节发到鄂州(今武昌)时,全军将士欢欣鼓舞。一天,雨歇云散,江山明丽,岳飞凭栏远眺,感慨万千,吟咏了这首词。

虽然岳飞怒发冲冠,气愤于朝廷的不北伐政策,气愤于议和派的在背后抵毁、诬陷,但是他还能强劲地发声,直言地呼喊:“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所以今人读起这首词来,不禁拍案而起,大声称快。

二、辛弃疾词:

鹧鸪天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觮,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此词具体写于何年不得而知,但学者多认为是辛弃疾晚年时作品,写于他五十几岁时。那时辛弃疾正在家中闲居。上阕忆旧,回忆他23 岁时,投入山东忠义军耿京幕下任掌书记。那是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1162 年)的一件英雄业绩。辛弃疾带了五十余骑,连夜奔袭金营,突入敌人营中,擒了叛徒张安国,明正国法。下阕写他现在的状况,人已老,朝廷不让提抗战之事,更不重用他。他只好“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了。

据考证,此词大概写于光宗末年至宁宗初年,距岳飞写《满江红》已过去了60 多年,到了南宋的中期阶段。南宋朝廷偏安于临安,过得有滋有味,皇帝再不愿和金国打仗了,主和派占据了优势,抗战派动辄得咎。所以,辛弃疾只得好汉提了当年勇,一想到自己的年龄、处境与国家的政治状况,就又转向灰心丧气,用今天股票上的词汇,就立即“冲高回落”了。

此词中,辛弃疾的声音还算有些豪气,但已没有了岳鄂王的响亮。

三、文天祥诗:

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此诗写于宋末帝赵昺祥兴二年(1279 年)十二月,文天祥战败被元军所俘,囚于过零丁洋的战船中。

诗作距辛弃疾写词的年代又过了80 余年,是南宋灭亡之时。

我们等分南宋152 年的历史,这三首作品正好是早、中、晚三个时间的节点。

虽然在岳飞所在的年代里,也是一个不想“还我山河”的年代,但是我们仍能看出三人诗词中的气象是大不相同的。

岳飞词何等慷慨激昂,壮怀激越。而辛弃疾的词,发少年豪气,又突然气势下挫,转成了“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的无奈与丧气,也还算是有些许霸气泛起的浪花。而到了文天祥这里,则尽是“山河破碎”、“身世浮沉”、“说惶恐”、“叹零丁”这类没气力没豪气的词汇了。词人的词,镶嵌在特定时代的缝隙里,是何等的正确与贴切。

从诗词中我们不难看出,南宋朝廷可谓一代不如一代,灭亡的结局是可想而知的了。

以上是诗词所反映的时代的基因,不惟如此,诗词也能反映一个人从青年到老年不同时期的基因变化。

我们以衔接于北、南两宋时期的李清照的词作例。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少女时代的李清照简直和我们今天的少女一样,一副萌妹子的任性与疯狂。

永遇乐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云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老年做了寡妇的李清照,孤老无助,内心寂寞,怕被人看到她的风鬟雾鬓,只好躲在帘子底下,偷听别人笑语。这种心境,跟年少时的天真活泼、率真而为相距多大啊!

就算都处于“晚年”时刻,由于处境与心境的不同,不同的人,词的味道是完全不一样的。

得志的皇帝刘邦晚年回到家乡,高唱起了《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其意是说,现在我的威势已满贯海内,只要寻找猛士来帮助我守卫疆土就成了。这种说话的口气,何等志得意满。

而丢了江山又行将失去美人的楚霸王则是另一番光景。

请听《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当年“气盖世”的威风已成过去,英雄走到了末路,乌骓马不肯离我而去,虞姬怎么处置也不让人心安,我死了怎么办呢?从不向任何人低头的项羽也没了脾气,垂下了高贵的头颅。

被俘的南唐后主李煜,回忆离国北去的时分时这样写道,“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这位降帝的心情又是何等的凄惶。

李煜的这首词是《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词的前半阕还有这样几句: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这就看出李煜与楚霸王的不同,他是个从不识干戈的文人皇帝,而楚霸王则是以武力打遍天下的霸王,两人写出来的词每一句每一个字都具有不一样的意味。李煜绝不会说他“力拔山兮气盖世”,项羽也绝不会说自己“几曾识干戈”,如若真的那样,就成了千古历史大笑话。在这些诗词中,我们嗅到了李煜词中“落花流水”的气息,听到了西楚霸王诗中“折戟沉沙”的声音。

古人的诗词作品,尤其是写自己心情的作品(而非戏剧中模仿人物的言语),其基因特征是何等鲜明地镌刻在每一行字句里,让我们不用深想就能够找到。

“亲子鉴定”逐步解析贾谊《吊屈原赋》

作品就如作者生的“孩子”,在这件作品的内容里,包含着作者大量的基因要素。如果我们也采取DNA 分析的方法,就能够找出作者与作品许多的共有位点来。

以下是我们选用的“亲子鉴定”的文化基因位点。

让我们设想为作者与作品编制出他(它)们的一些位点来:

1. 所处朝代的状态(强盛期还是衰落期,稳定期还是动乱期)。

2. 统治者状态(专制还是民主,精明还是昏庸)。

3. 作者生存的环境(自由还是受压,宽松还是憋屈)。

4. 作者生存状态(富裕还是贫穷,升职还是被贬)。

5. 作者身体状态(健康还是病态,年轻还是衰老)。

6. 作者的性格(豪放还是内敛,不拘小节还是唯唯喏喏)。

7. 作者的势能状态(位高还是位低,能借势还是不能)。

8. 作者心理状态(得意还是失意,郁愤还是宽怀)。

9. 作者写诗时的具体情绪(是无愁无怨,还是心事纠结)。

10. 作者从诗词中透露出来的意思(是积极进取,还是消极遁世)。

11. 作者对自己未来(或者是后事)的期许(是自我完成使命还是寄托友人,或者是灰心丧气)。

……

要是以上这些位点都人诗相同,那么,我们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判某一个作品一定是这个人写的而非是另一个人所写。

当然,这对于一件作品而言并没有多大的意义。因为每一件作品是谁写的,在各种诗词选集或专著中都有姓名标出,无需去作“亲子鉴定”,只不过进行一次如此的分析之后,我们就可以更深刻地认识作者为什么会写出这样的诗作来,以及其中内含的意义。

而更有实在意义的是,它就像是一个人的“脸谱”、“掌纹”或“指纹”,令我们看出一些内在的意思来。

我们举贾谊的《吊屈原赋》为例加以说明。

文帝四年(公元前176 年),贾谊被贬为长沙王太傅,很是失意;在渡湘水时,写了一篇赋以吊屈原。

用今天的话来说赋文的意思如下:

敬承(皇上的)恩惠,(让我)任职长沙。我听说屈原,自沉汨罗。寄托湘水,(我来)敬悼先生。遭遇无道,乃至丧身,可悲可叹,逢时不祥。凤凰伏地,枭鸟翱翔;小人尊显,谗佞得志;圣贤颠倒,方正倒置。世称伯夷贪,反说盗跖廉。莫邪宝剑钝,铅制刀枪利。先生无故,默默失意。丢弃宝鼎,反认为瓦壶珍贵。疲牛驾辕,跛驴拉套。良马垂耳,重负盐车。礼帽垫鞋啊,势不可久。先生命苦啊,独遭此祸。

算了吧!整个国家没人了解我,独自愁郁又能向谁说?凤凰飘然向高处飞去,自己原本来就打算远走高飞。效法深渊中的神龙,潜藏渊底来保护自己;弃离了蟂獭去隐居,怎么能跟蛤蟆、水蛭、蚯蚓混在一起?我认为珍贵的是圣人的神明德行,要远离污浊的世界而隐居自己;假使骐骥也能够被羁绊,怎么能说与狗、羊有分别呢?盘桓在混乱的世上遭受祸难,也有您夫子的原因。无论到哪里都能辅佐君主,又何必留恋这个国家呢?凤凰高翔于千仞,看到人君道德闪耀才降落下来;看到德行卑鄙的人显示危险征兆,就远飞而去。那窄窄的小水沟,怎么能够容下吞舟的巨鱼?横行江湖的鳣鱼、鲸鱼,(出水后)也将受制于蝼蚁。

贾谊(公元前200 年—公元前168 年)是汉文帝时的一个宠臣,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他18 岁即有才名,20 余岁被文帝召为博士。不到一年又被破格提拔为太中大夫,当时的法律议定与更正都由他负责。但是在23 岁时,因遭到周勃、灌婴等老臣的忌恨,汉文帝听信谗言,将他贬为长沙王的太傅。

此首《吊屈原赋》,就是在这个时间写的。

贾谊少年得志,受到皇帝的器重,过去没经受过什么挫折,一帆风顺惯了,却突然被贬,到了藩国当了一个没有实权的官员。这跌宕起伏实在太大,心理负担更为严重,所以他在赋中反反复复说这个世界颠倒了——小人尊显,谗佞得志;圣贤易位,方正颠倒。

在文中,屈原的牢骚成了他的牢骚,屈原的委屈成了他的委屈,而哀悼屈原,其实是在哀悼自己。

再者,这时的贾谊既是惊弓之鸟,也疑神疑鬼得厉害。有一天,一只不祥之鸟飞到他坐的地方来了,这把他吓得够呛,于是写了一篇《鵩鸟赋》加以化解,白话译文大意如下:

汉文帝六年,丁丑年,四曰孟夏时节。四月里的一天太阳西斜时,有一只鵩鸟停在我的屋子上。它停在座位的一角,形态非常的从容不惊。有怪物停栖于此,我心中暗中怀疑它飞来的缘故。打开书本占卜它,预示说到它吉凶的定数:“有野鸟进入我的房屋,主人即将离去。”我请求向鵩鸟发问:“我将要到哪里去呢?如果有吉事,你就告诉我;即使有凶事,也请你把什么灾祸说明。死生迟速的吉凶定数啊,请告诉我它的期限吧。”鵩鸟就叹息着,昂起头张开翅膀飞走了。

根据上面两部作品的情况,让我们来分析一个作者与作品的位点吧,不必展开来说,只需要说一说以下几个方面的情况:

作者的性格——谨慎、胆小、疑狐,迷信很重。

作者的势能状态——突然从高位跌落,从中央被贬到地方,势能消减。

作者心理状态——这是他次经受挫折,没有经验应对,也没有准备,失意、郁愤满怀。

作者写作时的环境——正好是屈原投江的地方,加重了他的伤感。

作者写诗时的具体情绪——以屈原同比,抱怨朝廷不识忠心不辨人才,心事无限纠结。

作者从赋中透露出来的意思——想要超脱,想要离开,想要飞升,比屈原显得更为迫切。

真正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啊,这样一个患得患失的人,这样一个疑神疑鬼的才子,他能够活得久远吗?恐怕不能吧。

于是贾谊33 岁便忧伤而死。他这颗明星的升起与陨殁,仅有10 年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