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 继超级育儿畅销书《跟美国儿科医生学育儿》之后,海外精英妈咪大J又一力作;

« 较之《跟美国儿科医生学育儿》,本书适合年龄更大一些的2~6岁学龄前儿童;

« 70万粉丝翘首以待的早教科普知识,融合美国认知老师和幼儿园老师先进早教理念;

« 涵盖幼儿园选择、潜能开发、性格培养、情商教育、社交能力、习惯培养、亲子游戏、性教育启蒙、亲子沟通、爱与规则、父母成长等11个领域,全方位打造未来优质的世界公民!


【内容简介】

本书是人气育儿公众号“大J小D”继《跟美国儿科医生学育儿》之后的第二本书。*本书《跟美国儿科医生学育儿》的内容主要针对0~2岁幼儿,第二本书《跟美国幼儿园老师学早教》则适用于2~6岁的学龄前儿童,内容包括幼儿园的选择、早期教育、潜能开发、性格培养、情商培养、社交能力、性教育启蒙、习惯培养、亲子游戏、亲子沟通、父母的自我成长等。作者在讲述这些问题时,融合了美国认知老师和幼儿园老师的先进理念,并结合自己的专业和工作经验,将一些管理学的模型使用到育儿当中,方法科学有效、切实可行,得到了广大妈妈的认可和推崇。


【目录】

Part 1幼儿园选择篇

——明确目标,为孩子今后的发展打好基础

01学龄前,比识字、算术更重要的是这3件事 / 002

02女儿幼儿园面试失败,我却收获了很多 / 007

03幼儿园园长分享如何给孙子挑选幼儿园 / 012

04写字、背诗歌VS画画、游戏、唱歌,两种幼儿园你选哪种 / 017

Part 2潜能开发篇

——做教练型父母,激发孩子的无限潜能

01如何做才能让学龄前儿童更聪明 / 022

02亲子阅读,保持孩子的兴趣是关键 / 026

03教孩子学识字,别破坏了学习的好“胃口” / 031

04学习美国人,从小培养孩子像科学家那样思考 / 035

05肯动脑筋也是一种能力,需要从小进行启蒙 / 040

06用脚手架式教学法激发孩子的潜力 / 044

07孩子是否有潜力,关键在于是否具有成长型思维 / 049

08不要用成人的司空见惯,扼杀了孩子的求知欲 / 054

09美国的“三千万字计划”:语言发展决定穷富差距 / 059

105岁能讲故事的孩子,今后学习成绩不会差 / 063

Part 3性格培养篇

——培养自信、独立的孩子

01如何培养自信的孩子 / 070

02如何给予孩子足够的安全感 / 075

03先把母亲的位置坐稳,孩子才更有安全感 / 080

04心理上亲密,生理上独立 / 084

05化解孩子的分离焦虑症,从细节入手 / 088

Part 4情商教育篇

——智商无法改变,情商可以提升

01棉花糖实验的真相——孩子自控力差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 094

02如何有效培养孩子的自控力 / 098

03美国人*希望孩子拥有的品质,比天赋和智商更重要 / 102

04抓住契机,教孩子学会情绪管理 / 107

05情绪绘本,给予孩子治愈的力量 / 112

Part 5社交能力篇

——培养更能适应社会的孩子

01婴幼儿早期的社交能力,你真的懂吗 / 116

02孩子被打,要教会他不惹事但也不怕事 / 120

03让孩子学会分享,请先允许他自私 / 123

04如何帮助害羞怕生的孩子 / 127

05内向妈妈如何“教出”外向孩子 / 131

06我的孩子不是内向没出息,只是有些慢热 / 136

Part 6习惯培养篇

——好习惯让孩子受益一生

01找对方法,让孩子爱上刷牙 / 142

02如厕训练,孩子真的准备好了吗 / 147

03入睡不是打仗,如何有效培养孩子早睡的习惯 / 152

04几张小图片,帮助孩子养成好习惯 / 156

05孩子容易粗心大意,是因为你的引导有问题 / 160

06孩子过早看视频的危害,你真的知道吗 / 164

07美国儿科学会放宽看视频的年龄,不是大赦令 / 168

Part 7亲子游戏篇

——通过游戏培养孩子的好品质

01给玩具来场“断舍离”,轻松培养孩子的好品质 / 174

02让孩子拥有有序的人生,从学习收拾玩具开始 / 179

03陪孩子玩耍,也要事先做好规划 / 184

04如何陪孩子玩好角色扮演游戏 / 189

Part 8性教育启蒙篇

——帮助孩子建立*初的隐私和界限感

01进行性教育启蒙,关键在于建立隐私和界限感 / 194

02妈妈,为什么你有乳房,我没有 / 199

03教孩子敢于捍卫“身体主权”,远离霸凌事件 / 204

Part 9亲子沟通篇

——用对方法,孩子更合作

01别再冤枉孩子不听话,明明是你自己说不清 / 210

02孩子需要夸,但不能“乱夸” / 215

03懂得这些,就不怕女儿被人夸漂亮 / 218

04不要让你说的话对孩子传递着“我不爱你” / 222

05“对不起”和“我爱你”一样重要,你对孩子说过吗 / 226

06“共情”的关键,是站在孩子的立场上考虑问题 / 230

07当孩子感觉更好时,才会表现更好 / 235

08面对孩子的物质欲望,到底应不应该满足 / 239

Part 10爱与规则篇

——给孩子有规则的爱和有界限的自由

01规则和爱并不矛盾,孩子需要一定的界限 / 246

02Time-out(暂停)方法已经out了 / 250

03打骂孩子是父母无能的表现 / 255

04巧借游戏,让“熊孩子”乖乖听话 / 260

05换个姿势,站在孩子的高度看问题 / 264

06管教孩子,不是摆出家长的架子 / 268

07如果孩子很“听话”,也许是你的教育失败 / 272

08让孩子学会守规则,父母的言传身教胜过一切 / 277

09孩子黏妈妈,是在“惩罚”妈妈的离开 / 281

10让孩子按照自己的节奏成长 / 285

Part 11父母成长篇

——提升自己,成就孩子

01为什么别人的育儿方法对我的孩子不管用 / 292

02你每天都看孩子,但是否真正“看到”孩子 / 296

03学会情绪管理,是父母的一堂必修课 / 301

045句话,让家人的育儿水平赶超你 / 305

05为人父母,你输得起吗 / 309

06你和社会脱节不是因为当了妈,别再让孩子背黑锅了 / 313

07当妈妈这几年,你可曾有过羞耻感 / 317

后记孩子让我成为更好的自己 / 323


【免费在线读】

孩子让我成为更好的自己

2016年4月,我参加了纽约的女子半程马拉松比赛,*后用2小时7分跑完了21公里。我何曾想过,当年那个跑800米都要昏倒的女生,半马的成绩竟然可以超过70%的参赛女子。其实我的跑龄并不长,但每个能够坚持长跑一年以上的人,或多或少都会从跑步中学会一些事。也许当时你并没有这种感觉,但当你回望时就会发现,影响就这样潜移默化地发生了。

跑步让我诚实面对自己,学会接纳和放下

小D早产后的*周,医生就问我们是否要放弃对她的治疗。从决定不放弃她的那一刻开始,我就一直很坚强,但我知道,我只是“选择”坚强,这并不意味着自己的软弱、害怕和难过就不存在了。我只是害怕一旦面对,我就会被击败,溃不成军。

有一天,我实在觉得太压抑了,也不知道怎么想的,就想出去跑一圈。那天,我感觉自己跑了很久,思绪非常杂乱,心倒是慢慢平静了下来。那次跑完,我整个人身上都湿透了,却有一种久违的轻松感。这种感觉是我的救命稻草,我很想抓住它。后来,只要有时间,我就会去跑步。每次跑步时,我并没有特别去想什么,只是处于一种游离又专注的状态之间,其间很多过往的片断会浮现又消失。有好多次,我跑着跑着就哭了,但每次跑完,我就觉得自己好像又释怀了一点儿,又勇敢了一点儿。

跑步就像给了我一个重新对记忆硬盘划区的机会。因为在跑步时,没有他人和网络的干扰,我只能面对自己。于是,我回忆、痛苦、面对、接纳,然后放下。终于有一天,我发现自己真的可以开心地笑出来了,原来需要拥抱悲伤之后,才能真正变得坚强。

一直到现在,跑步都是我进行心灵按摩的方式。无论任何时候,只要我感到难过、烦躁、郁闷或生气时,我都会去跑步。在一前一后的摆动节奏里,在汗水的挥洒中,我的负面情绪被释放出来,之后我感觉自己又充满了力量。

当你不想跑的时候,就该穿上跑鞋出门

刚开始练习跑步时,我感到非常痛苦。我至今还记得*次进行3公里跑步时,我连跑带走花了50分钟。刚开始跑没多久,我就感到自己呼吸困难,双腿像灌了铅一样。

跑步是肉体的折磨,即使到现在,跑完我还是会感到疲倦和身体酸痛。跑步更是心理的折磨,坚持跑步的人都知道,每天*痛苦的事是准备出门跑步的前15分钟。那时老公也许正躺在沙发吃着西瓜上网,你刚刚还和朋友在微信上聊得热火朝天,你脑子里有个小人在不断地跟你说:“辛苦一天了,算了吧,吃点儿冰激凌,休息一下吧。”但我需要出门跑步。每一天我都在和自己的惰性做抗争。

细细想来,这不就是我们每天的日常写照吗?我们想变得更好,想学一门新的课程,想接受工作上的挑战,想法千千万,但*终都敌不过当下那一刻的舒服,从而放弃行动。

懒惰和享乐是人类的天性,而跑步恰恰是一个“反人性”的过程,是自我坚持的过程。跑的过程中很累时,是选择放弃还是继续坚持?今天感到肌肉酸痛,是放弃还是坚持?这个过程本身就教会我,也许生活中会有很多我们不愿意去做的事,但如果你觉得这是对的事情,就要去找到更多的理由来说服自己:我需要做,现在就要做!

就像村上春树所说的:“当你不想跑的时候,就该穿上跑鞋出门。”这是跑者的思维,其实也是做人应该有的思维。

跑步是为了超越过去的自己,人生也一样

刚开始跑步时,我特别喜欢超过别人。我常常仗着自己还有体力,就加速超过周围的人,但没过多久,我就不得不停下来走路,于是又被别人反超。而*要命的是,我这种时快时慢的跑法,很快就让我体力不支,常常跑几公里以后我就跑不动了。后来,经人指点后我才知道,跑长跑,必须非常严格地控制自己的速度、呼吸节奏和步伐。我一个前同事参加过铁人三项,我曾看过他每次跑马拉松时做的配速计划表,每公里都有非常明确的配速和心跳要求。

于是,我也开始学习控制,控制自己的配速,调整自己的呼吸。不得不说,这种控制过程是非常枯燥和艰难的,这意味着体力好的时候我需要忍住超过别人的冲动,跑不动的时候我要呼吸得更深,要更用力地摆动双臂、迈开大腿,来维持这样的节奏。而*关键的是,我开始花更多的时间去关注自己,关注我的呼吸、我的步伐、我今天的感受以及我的目标。

总有人说,人生是场马拉松,这种说法不无道理。我们在人生的跑道上会遇到很多人,我们总会忍不住想去比一比,想超过他们,也会忍不住想急于求成,想加速一下,看是否能够尽快到达终点。但往往随意的加速会让我们受伤,因为暂时的比较会让我们方寸大乱,因为一些无关的“别人”让我们轻易离开了自己的跑道。

对跑步的自律,也是对人生的自律,而这种自律就是专注的体现。不管外界如何,只关注当下,关注我的每一次手臂摆动是否有力,我每一次迈步时脚步是否迈得更开,我的呼吸节奏是否合理。练习长跑的人都知道,每天*的目标就是比昨天跑得更远一点儿。跑步是为了超越过去的自己,其实人生也一样。

跑步带给我的,不仅是“马甲线”、吃不胖的体质、更加充沛的精力,还磨炼了我的意志,增强了我的信心,也重塑了我的人生观。而我也始终相信,这些东西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我的女儿小D。

从0到21公里,跑步让我明白:任何痛苦都会过去,超越之后,你会成就更好的自己;每天坚持不断的训练让我知道:世上没有捷径,精力花在哪里,时间看得到;每一次距离的超越,也让我坚信:对我来说,一切皆有可能,我可以成为自己想成为的那个人!

Part 1幼儿园选择篇

——明确目标,为孩子今后的发展打好基础

01学龄前,比识字、算术更重要的是这3件事

为给小D选择一个合适的幼儿园,我曾穿梭于纽约各种幼儿园的开放日,这些幼儿园既包括主流的公立幼儿园,还包括那些遥不可及的私人幼儿园。我的目的就是想了解他们的教育理念是什么,到底牛在哪里,看看对于我教育小D有什么借鉴作用。

我参观过的幼儿园有十几家,我发现所有的幼儿园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每位园长都会强调:学龄前的孩子需要学会3件事,这3件事比孩子学到多少知识更为重要,是家长和幼儿园需要共同努力的目标和方向。这3件事对我的触动很大,下面就和大家分享一下这3件事是什么。

学会准备好(Be Ready)

有一位幼儿园园长说,现在每个家长都想培养“天才”儿童,恨不得从孩子出生开始就教他认字、数数,以为这样孩子上学后成绩就会好。但我们却忘了,让孩子学习,首先要把“硬件基础”——身体和头脑准备好。这些准备工作没做好,上学后即使你给孩子找全美*好的老师,他也不可能学好。

这里说的准备工作包括两个部分:*,身体准备好,能够保持坐姿正确;第二,头脑准备好,愿意积极参与活动,遇到困难会自己思考或寻求帮助,能够听从并且遵守游戏规则。

对于坐姿正确这一项,我以前没有留意,参观幼儿园时听到这么多园长提到这个问题,我才意识到小D认知老师的良苦用心。大概从小D14个月开始,她的认知老师就要求我给她买一套小桌子和小椅子。她是“自由”惯了的人,一开始坐在椅子上显得“坐没坐相”,而且刚坐一会儿就想下来。

认知老师要求我们,每天要在小桌子上进行一段时间的游戏,每次小D坐在小桌子前,我们就会提醒她:“脚在哪里?放地上了吗?手在哪里?放桌上了吗?身体在哪里?坐笔直了吗?好,小D准备好了,我们要开始工作了。”一段时间以后,小D的坐姿明显好了起来,随着坐姿变好,她的专注力也提高了,真的可以坐定专心玩一些玩具了。

小D2岁以后,认知老师提出了“Give me five(完成5个步骤)”的概念,每次小D坐在桌子旁开始玩游戏之前,我们都会一起检查这5个方面是否做到位了:

●我的身体坐直了(My body is up tall);

●我的眼睛在看了(My eyes are looking);

●我的耳朵在听了(My ears are listening);

●我的嘴巴不说话了(My mouth is closed);

●我的脑袋在思考了(My head is thinking)。

这5步是“准备工作”的细化。一开始小D对这些要求很懵懂,有时也不会完全遵守我们的指令。但坚持一段时间以后,她就明白了。比如,有时读绘本读到一半她走神了,我就会用这个提醒她:“你的眼睛在看吗?”等到她回过神继续看绘本时,我会再补充一句:“小D的眼睛在看了。”

你看,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提醒,却帮助小D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们不能指望“散养”6年的孩子,进入小学后一下子就懂得自控,这些好的习惯都是通过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养成的。一句“准备好了吗”的提醒,不仅能让孩子改变姿势,更能提醒孩子保持良好的专注力和自控力。

学会负责(Be Responsible)

有不少孩子上学后没人监督就不写作业,因为磨蹭上学总是迟到,上课不专心听讲。为什么会这样呢?根本原因是孩子不懂得对自己负责,因为他所有的起居安排都是父母负责的,吃饭有人追着喂,家务一点儿不用做,玩具乱扔由家长跟着收拾。从小到大,孩子没有机会意识到自己是独立的人,需要为自己负责。这种思维模式一直伴随到孩子上学,当年追着喂饭的妈妈,就变成了盯着他写作业的妈妈。这时,亲子关系也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家长越帮忙,孩子越认为“我不做没关系,反正有人催着我做、帮着我做;即使犯错也是别人的错,跟我没关系”。

因此,在学龄前要让孩子学会的第二件事,就是让他学会为自己负责。要做到这一点,*关键的是父母要明白自己和孩子的界限在哪里,能够做到不越界、不包办替代,除非孩子主动寻求帮助。

比如,孩子不想吃饭,家长就应该尊重他的选择。也许你担心他待会儿会饿,但不让他体会到饿的感受,他就不懂得到了饭点就应该吃饭。比如,孩子玩过玩具后扔得到处都是,家长应该告诉他,这是你的玩具,玩好后需要把它们归位。也许你带着孩子一起收拾玩具会很慢,但只有这样,他才能体会到自己是玩具的主人,才能对玩具负责。再比如,让孩子参与日常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并告诉孩子:作为家庭的一员,每个人都有责任付出劳动,而不是一味索取。

这些事看起来都很小,却能够很好地培养孩子的责任感。一个对自己负责、对自己行为负责的孩子,今后才能对学习产生自发性。因为他明白,学习是自己的事,不是父母的事,也不是老师的事。

学会尊重(Be Respectful)

学龄前孩子需要学会的第三件事,就是尊重。换句话说,家长需要帮助孩子从“个人”逐步过渡到“社会人”。

现在的家庭基本都是“4 2 1模式”,很多孩子在家是“老大”,可以随意使唤爷爷奶奶做事,而且不说“谢谢”;见到自己喜欢吃的菜,就端到自己跟前;家里所有好吃、好玩的都是他的,不开心就会发脾气……孩子的这些表现也许在父母、家人的眼里并不算什么,但在别人看来,却是没教养、不懂得尊重别人的表现。

孩子上幼儿园和小学,是他们真正开始接触真实的“社会”。在那里,他需要明白:公共场所不能大声喧哗,玩具需要轮流玩,上洗手间需要排队等待,要学会说“你好”“请”“谢谢”“对不起”等礼貌用语。这些看似简单的社交礼仪,却是孩子融入社会的基础。

与其等孩子上了幼儿园或小学后才开始“教”孩子这些社交礼仪,不如从学龄前就有意识地培养他学会尊重,包括尊重他人、尊重动物、尊重环境等。

大J特别提醒

学龄前孩子需要学会的这3件事,看似特别简单,却是每一位幼儿园园长都提到的核心问题。其中一位园长还说过这样一段话:“家长要把教养孩子的过程看成一个连续的坐标轴,而不是几个分散的点,否则家长会觉得到了某个点自己的任务就完成了。其实家庭教育是贯穿孩子一生的,是一步一步持续影响孩子的。所有的教育*终都是为了让孩子成为一个独立、有担当的个体。成绩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当孩子变得独立又有担当时,好成绩只是水到渠成的自然产物而已。可惜,并不是所有家长都能够想明白这件事。”

愿所有的父母一起共勉,愿我们都能尽早想明白这件事!

02女儿幼儿园面试失败,我却收获了很多

小D马上面临上幼儿园的问题,我们把选择幼儿园提上了日程。曼哈顿的幼儿园资源很紧张,常常需要排队,因此很多家庭提前一年就开始准备申请事宜。

我从半年前也开始进入申请流程,考察各种幼儿园,填写各种申请资料。资料递交后,幼儿园会进行*轮筛选,然后会通知家长面试,之后才是孩子的面试。孩子的面试方式通常是让几个候选孩子在一个教室里一起玩耍,几个面试老师会在教室里观察,还会和孩子们进行一些互动,来考察他们各方面的能力。

小D的*次面试

小D*次面试的幼儿园是个混龄班,但不是蒙台梭利幼儿园,参加面试的孩子一共有4个,年龄从2岁半(小D的年龄)到4岁不等。面试地点是幼儿园的一个教室,教室的桌上和地上放了各种各样的玩具。

教室并不大,整个面试过程中,我基本上能看到所有孩子的表现。有一个4岁的女孩*先引起我的注意。在面试过程中,她的妈妈一直没说话,那个小女孩所有的表现,包括游戏、互动、回答等,几乎都能得满分,真的是“别人家的孩子”。

另外有个和小D一样大的2岁半左右的男孩,特别爱玩汽车,他一个人拿着汽车玩。他离小D很远,之所以引起我的注意,是因为他突然大叫一声:“No,I want to play cars!(不,我要玩汽车!)”他的妈妈说:“But you have to go and play puzzles!(但你必须去玩那个拼图!)”妈妈的声音不算大,但足以让整个屋子的人都听到。估计是因为妈妈想让小男孩多展示不同的玩耍技能给老师们看吧。

在小D旁边的,也是个小女孩,刚过3岁,她的妈妈在旁边轻轻地说:“Do you think the baby is hungry? Do you think you can cook some dinner for her? Now I think the baby is tired. Can we put her back to sleep?(你觉得娃娃饿了吗?你要不要做晚饭给她吃?我觉得娃娃现在累了。我们可以把她放到床上睡觉吗?)”女孩倒是非常乐意地配合着妈妈,一起完成了所有的项目。老师过来和女孩互动时,妈妈在旁边说:“Can you say hi?(可以跟老师打个招呼吗?)”女孩也甜甜地跟老师打了招呼。

小D表现如何呢?她一直是个慢热的孩子,对于陌生人和陌生环境特别谨慎。出乎意料的是,她这次自己进入教室,选定一个桌子坐下来玩起了小钉板。我就坐在她旁边,她把小钉板叠起来,很开心地和我说:“I'm building a tower.(我在造一座塔。)”这时,有个老师走过来,拿着两个小钉板问小D:“You are playing with pegs. Do you want blue one or red one?(你在玩小钉板啊,你要红色还是蓝色的呢?)”

小D前一秒还微笑着,听到老师的话立马沉下来脸,把手从桌子上拿了下来。老师看她没反应,等了一会儿就离开,去和其他孩子互动了。小D确认老师走之后,看了看我,我对她微笑了一下,什么都没说。这时,她小声地对我说:“I'm done.(我玩好了。)”我说:“好,那我们去那边喂娃娃吧。”

类似的情况之后又发生了几次,每次都是小D自己玩得很好,但只要老师一走过来,她就马上不说话,手上的动作也停了下来,好像被冻住了一样。就这样,半小时的面试结束后,我们都离开了。

为让小D学会独自面对,我选择不干预

回到家,我把面试的情况跟小D的康复师和认知老师进行了简单的分享,他们都为小D鸣不平,说:“这些能力小D都有啊,她平时做得很好啊!”

从小到大,我都是个考试型选手,任何考试,只要了解清楚规则,给我一个月的准备时间,我都能考得很好。跟康复师和认知老师接触的这几年,我几乎成了半个育儿专家,所以面试那天一走进教室,看到教室里的布置,我就知道要考核孩子们哪些方面的能力。

但那天我全程都没有作为。*次小D没有回答老师的话时,老师走后,小D马上看了我一下,我知道那是她不确定的眼神。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心里什么都懂,她只是想从我这里寻求认同,看自己这么做是不是对的。我给了她一个“没关系”的眼神。后来的面试过程中,我一直没有说话,始终用眼神告诉小D:没事的,你想怎样做就怎样做。

老公知道我的反应后觉得不太满意,他一直问我:“为什么不引导小D呢?你很清楚怎么引导孩子啊,为什么不做呢?”

那天,我牵着小D的手走在面试教室的走廊里,我脑海里浮现出*次带她去早教班时她大哭的情景,*次带她去上音乐课时她抱着走廊里的门把手不肯迈步的情景,还有很多有关“*次”的不适应情景。曼哈顿的好多教室都是这样的,有一条长长的走廊,不知道是不是为了给初入园的孩子一个缓冲的时间。曾经我觉得走完那些走廊要花很长时间,长到似乎我们走到教室就可以回家了,因为她的精力已经哭完,我的耐心也消磨完了。

但幼儿园面试那天,在走廊里我们却走得很快。小D进入教室后特别有主意地坐到了她想玩的那个桌子前。那一刹那,我突然意识到,也许我今后牵着她、拽着她走的日子不多了,也许从今天跨进这个大门开始,很多事情都需要她独自去面对了。

我想,这就是那天我选择不作为的原因。

后来老公问:“如果小D表现得像那个4岁的小女孩那样,你的感受是什么?”我回答:“肯定会自豪啊,即使你说我虚荣,我也不会掩饰这种自豪。”但每个孩子的性格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不能去养育一个我幻想出来的孩子,这是我必须接受的事实。

那么,我对于小D的表现感到焦虑吗?一定会的,就像康复师和认知老师所说的,这些技能小D全都会,只是没有展示出来。可是,我真的需要像那位全程引导的妈妈一样,不断地“指挥”小D来展示那些技能吗?这样的“指挥”我不想做一辈子,也没有能力做一辈子。

如果由于小D天生的性格原因,会导致某些不可避免的失败经历,那么倒不如让她早点儿经历这些,这样她以后就有足够的经验来化解问题了。

做教练型父母

这次面试经历,让我想清楚了自己今后在小D教育路上的角色——教练。教练的成功不在于让选手拿到多么好的比赛名次,而是让选手懂得享受比赛。我特别能理解那个在面试时对孩子大声说话的妈妈。总有一些情况下,父母会把孩子的表现当成汇报演出,让孩子来展示父母之前的努力成果。但也许就是父母不经意的一句话,就浇灭了孩子心中的小火苗。

当面试完我们一起下楼时,我分明看到那个小男孩低下了头。他错了吗?他什么都没做错。与小男孩形成对比的,是小D的表现。如果用成人的标准来评判,小D这次的表现是“失败”的。但她分明很自豪,也许她觉得这是她*次勇敢、独立的探索吧。看着小D亮亮的眼神和开心的笑容,我觉得这样真好。毕竟这样的“考试”不是*后一场,如果每次她都能从中获取力量而不是消耗力量,这何尝不是一种成功呢?

好的教练会明白,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不是人类天生具备的能力,不能一味教训孩子不努力,而是要教会孩子如何努力。因此,我会花时间陪小D进行认知启蒙,我会对小D的发展进行中长期的规划,我会以身作则地持续学习。

好的教练还明白,每一场比赛正式开始后,教练就必须退下,只能旁观,因为真正的主角是选手。参加过体育竞赛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独自上场比赛和平时的训练是完全不一样的,而这一切都需要孩子自己去体会。

更为关键的是,教练自己要能接受失败,同时要激励孩子越挫越勇。因此,我们又开始了新一轮的“赛后总结”,对于小D,我没有批评,只有庆祝。对于我自己,也正好可以梳理一下今后家庭教育的重点。

是的,这次面试是失败的,但至少让我知道,我们长久以来努力的方向是正确的,也让我看到小D有待改进的地方。

大J特别提醒

结果是我们无法控制的,但在过程中一直坚持、不放弃努力,这是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应该持有的态度,希望这也是小D今后的人生态度。真正的教育本来就没有现成的路,只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一颗心感染另一颗心吧。

03幼儿园园长分享如何给孙子挑选幼儿园

小D的认知老师之前在曼哈顿一家公立幼儿园当了20多年的园长,后来又去蒙氏幼儿园工作过一段时间。如今处于半退休状态,平时辅导一些像小D这样的早产宝宝。随着小D面临上幼儿园的问题,她跟我分享了给孩子挑选幼儿园的技巧,她说自己就是按照这些方法给孙子挑选幼儿园的。

在纽约,很多幼儿园都需要提前一两年排队,如果给幼儿园打电话咨询,幼儿园会要求家长过来面试和考试。教育资源,特别是好的教育资源在哪儿都是稀缺的。于是,家长不自觉地都会感到焦虑,在选择幼儿园时,他们往往只看名头、只看热门、只看硬件,从而忽略了“好”幼儿园的真正标准。

认知老师特别强调,不要过度迷信那些所谓的热门幼儿园,幼儿园并不是越贵越好,硬件设施也不是*关键的。只要掌握好基本的标准,家长就可以自己去参观,用自己的眼睛去判断,而不是人云亦云、盲目跟风。

“玩耍”是日常活动很重要的一部分

很多父母都认为,上幼儿园就是去收心、去学习和受教育。其实,对幼儿园阶段的孩子来说,玩耍仍然是他们很重要的学习途径。其中,“装扮游戏”和体育活动显得尤为重要。

“装扮游戏”不仅能促进孩子想象力的发展,还能提高孩子的社交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这两种能力对于孩子以后在大集体环境中的学习有很大的影响。很多孩子上学后会出现不合群、缺乏团队合作精神等,就是因为小时候的社交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没有培养好。

如何考察:如果你去幼儿园参观,可以看幼儿园的展示区是否有孩子的作品,如图画、手工作品等;看幼儿园里是否有“装扮游戏”的玩具,比如厨房、医生或消防员的衣服、帽子等。特别重要的是,看正在活动的孩子是否有机会一起玩耍,老师是否鼓励他们互相合作。

此外,幼儿园的体育活动也同样重要。美国建议幼儿园每天至少有2小时的户外活动时间。体育活动不仅能够锻炼孩子的体质,还能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自信心和团队合作能力。

如何考察:向老师询问幼儿园每天的活动安排,看体育活动是否包含在内。更重要的是,实地参观一下幼儿园是否有操场供孩子们撒开腿跑,看是否有供孩子锻炼的器械,比如爬行器械、荡秋千、各种球类等。

有简单的认字和识数活动

很多调查研究显示,早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对于孩子今后的学习有很直接的联系。当时听老师说这个问题之后,我马上产生了疑问:这岂不是和*条“玩耍是重要的一部分”矛盾了吗?老师告诉我,这恰好是区分好、坏幼儿园的标准之一。好的幼儿园既会保证孩子玩好,也会保证将学习融入孩子的活动之中。幼儿园阶段的认字和识数活动不应该是教条的,而应该融入玩耍中,是润物细无声的过程。

如何考察:正因为是“润物细无声”的,所以看环境很重要。家长在考察幼儿园时,可以看墙上是否有字、数字等海报,教室里是否有书架,玩具角里是否有拼板、地图、钟表等帮助孩子早期启蒙的东西,有了这些东西,就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

老师!老师!老师!

这一点估计所有家长都比较重视。上幼儿园是孩子*次长时间离开父母,因此保证孩子和老师的关系是正面并且对孩子是有益的,这一点很关键。研究证实,孩子在幼儿园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幼儿园老师的关系*。

小D的认知老师特别强调,好的老师比好的幼儿园更加重要,幼儿园的理念再好,如果没有老师来执行,就是白搭。当然,通常比较好的幼儿园拥有好老师的概率也会比较高,不过还是要眼见为实,不要盲目迷信。

如何考察:观察老师好不好,*简单也*有说服力的方法,就是看老师如何和孩子互动。当初为小D选择认知老师时,我曾面试过几个老师,之所以*终选择了小D现在的认知老师,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她在和小D打招呼时是蹲下来的,让小D看到她的脸,然后她看着小D的眼睛,笑着说“嗨”。那一刻,我在心里说:这就是我想要的老师,她愿意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她的态度是正面的、鼓励型的,知道如何和孩子沟通。

幼儿园的理念是否和你的家庭价值观相符合

这一点是认知老师特地提醒的。家庭教育永远是*位的,而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理念的一致性,对于这个阶段孩子的发展特别重要。育儿归根到底是用父母的价值观去影响孩子,毕竟父母和孩子相处的时间是*长的。

选择一个家长认可、跟家长的价值观一致的幼儿园非常重要。*糟糕的情况就是,千辛万苦进了一个所谓的好幼儿园,结果孩子在幼儿园学到“一套”,回家后家长又要求“另外一套”,教育理念的不一致会让孩子感到迷惑,从而影响他们的正常发展。

如何考察:*关键的一点,是家长首先要有一些基本的育儿理念。在考察幼儿园的时候,可以假设一个情景来询问老师。比如,如果我的孩子和其他孩子抢玩具时发生了争执,老师会怎么做?然后,再想一下,换作是你,你是否也会这么做。

关于蒙台梭利幼儿园的个人看法

蒙台梭利幼儿园*的特点是,孩子是混龄的(3~6岁同班),并且接下来2~3年里老师也是不变的。这样做的目的是希望形成家庭氛围,通过大孩子帮助小孩子的方式让孩子得到成长。美国的蒙台梭利幼儿园一个班级大概有20个孩子和两个老师。

教室是根据蒙氏的课程划分区域的,有自理能力区域,让孩子倒水、扣纽扣等;有感官体验区域,让孩子玩铃铛、沙土、珠子等。此外,还有一些区域是用来促进艺术、语言、数学和音乐等方面能力发展的。孩子可以自行选择想玩的活动区域,尽管蒙氏幼儿园也有团队合作活动,但大部分情况下都是孩子独立完成任务。

小D的认知老师说,蒙台梭利幼儿园的确不错,但不一定适合所有的孩子。蒙氏幼儿园强调*限度发挥孩子的主观能动性,老师更多的是扮演观察者的角色。从她的个人经验来看,那些特别活泼好动或特别内向害羞的孩子,还是需要有经验的老师进行引导和帮助,因此这类孩子并不一定适合蒙氏幼儿园。

另外,即使同样是蒙台梭利幼儿园,个体差异也很大。在美国,号称“蒙台梭利幼儿园”的超过3000家,质量参差不齐。因此,*安全的做法还是要去幼儿园实地考察,家长直接去感受幼儿园的环境和氛围,然后看看你的孩子是否可以融入其中。

大J特别提醒

对于如何选幼儿园的问题,归根到底还是要从孩子出发。在遵循以上这些标准的同时,结合孩子的性格特点,选择一家*合适自家孩子的幼儿园,而不是*好的或*贵的幼儿园。

04写字、背诗歌VS画画、游戏、唱歌,两种幼儿园你选哪种

美国的幼儿园有两个非常主流的分支,即“以玩为主”(Play-based)的幼儿园和“以教为主”(Academic-based)的幼儿园。经过自己的调查研究、实地考察以及询问小D认知老师的意见之后,我决定送小D去“以玩为主”的幼儿园。

我多次提到,孩子是通过玩耍来学习的。但到了选择幼儿园这个节骨眼上,我还是有点儿犹豫的。因为我也是个普通妈妈,想象一下小D没上小学就能够认识很多字、能够拼读一些单词,甚至可以写出数字,我也挺激动的。因此,我花了不少时间进行论证和考察,以找到足够的理由说服自己来做这个决定。

抑制今后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美国北弗罗里达大学曾经做过一项研究,考察了160位4岁的孩子,他们之前分别去了“以教为主”“以玩为主”和两者结合的幼儿园。刚进入小学时,这160位孩子的学习成绩差距并不是很大(当然,之前上“以教为主”幼儿园的孩子成绩要稍微好一点儿),但到了4年级之后,所有上“以教为主”幼儿园孩子的成绩普遍开始下滑。

我知道,仅凭这样一个小样本的调研就得出哪种幼儿园更好的结论,这样未免过于草率。但从这项研究中至少可以得到一些启发:过早开始进行体系化学习的孩子,较少体验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进行学习的乐趣。当学业日益繁重后,这类孩子就可能因为缺乏求知欲而不能自发去学习。

中国有句古话“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意思是说小时候很聪明的人,长大了未必有才华。把这句话运用在这里是非常恰当的。上“以教为主”幼儿园的孩子,在一段时期内会比其他孩子显得更加聪明,毕竟他们提前学会很多“聪明”的才能,比如认字、写字、背诗歌等。但很多时候,这种小时候的聪慧是以牺牲好奇心和求知欲为代价的。

“以教为主”不是孩子*有效的学习方式

成人掌握技能通常是通过他人的教授学来的,孩子上小学之后也是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进行学习的。按照大人的逻辑,幼儿园“以教为主”是非常合理的,孩子早点儿开始学习并没有什么不妥。

心理学家艾莉森·高普尼克(Alison Gopnik)指出,学习的模式有两种:自己探索和掌握他人探索的成果。“以教为主”就是让孩子掌握他人探索的成果,但是剥夺了孩子探索的过程。这种方式对于成人来说是有效的,但对孩子来说却不是*的方式,因为孩子天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好奇心会促使他们自己去了解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对于孩子来说,*有效的学习方式是在大人的引导下自己进行探索。这种学习方式被称作“辅助式探索”(Guided Discovery)。

想象一下孩子是怎么玩玩具的,每次大人刻意去教孩子时,总感觉怎么教都教不会。但如果我们让孩子自己探索,同时一旁有其他孩子或大人也在玩,孩子很快就知道如何玩了,而且他们还常常带给我们惊喜,自己发明很多新的玩法。

教育应该是火种,能够点燃孩子内心的火把,激发孩子求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才是*好的教育。

上“以玩为主”的幼儿园反而能学到更多

我跟父母谈起这个观点时,我爸爸问我:“既然这也不用学,那也不用学,那你花钱送孩子去幼儿园干吗呢?”这是很多人根深蒂固的想法,以为学习只能发生在课堂上,以为学习就是指学习知识。其实孩子在玩耍的过程中不仅可以进行学习,而且可以学到更多,但前提是需要有人进行适当的引导。

这一点也是我在考察幼儿园时特别看重的。尽管是“以玩为主”的幼儿园,但*不是纯粹的玩,而应该结合适合孩子的学习方式,有意识地引导孩子进行玩耍。不刻意教孩子写字,但是会提供画笔、颜料,以帮助孩子在玩耍中掌握正确的握笔姿势;不刻意教孩子背诗歌,但每天都有唱歌、读绘本的集体活动,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不刻意教孩子认字,但很多玩具上都印着字母和数字,如果孩子自己感兴趣,老师也会告诉他们想知道的一切。没有从上至下的灌输教学,所有的学习都自然而然地以孩子兴趣为导向进行着。

*关键的是,在这样的幼儿园,孩子能够学到宝贵的人生技能。当孩子无法搭好积木塔时,他是如何解决问题、寻求帮助的;当一起玩游戏时,他是如何鼓励他人、进行团队合作的;当老师要求大家进行集体活动时,他是如何进行自我管理、听从指令的;当和小朋友之间发生矛盾时,他是如何解决协商的……这些绝不是孩子通过学知识就可以学到的,一定是在和小伙伴、和老师的互动中学到的,而*好的互动就是玩耍!

现在社会的快节奏让我们不经意地把教育也功利化了,导致我们总是不自觉地去“催化”孩子的成长。但生命本身是有规律的,孩子需要按照自己的节奏慢慢长大,是不能够“催化”的。

大J特别提醒

有些道理说起来很容易,但是当我们身处的整个大环境都是焦虑的,父母要做到“独善其身”真的很难,我也不例外。在为小D选择幼儿园时,我曾经非常纠结,当时老公说的一句话提醒了我,他说:“你自己想想,你当年找工作时,会在简历上写3岁就认识500字吗?”的确,很多当下感到纠结的问题,如果把它放到整个生命历程中去考虑,是不是就会豁然开朗呢?
【作者简介】

大J,英文名Jessica,曾是知名外企的高级经理,经公司外派来到美国。女儿小D(英文名Dorothy)因为在妈妈子宫内受到感染,于第28周早产。为此,大J开始了全职妈妈的生活。
小D因为早产,在纽约有一个专业的医生团队来帮助她,包括儿科医生、大运动康复师、精细动作康复师、喂养和语言康复师、认知老师和营养师。在跟医生和康复师长期的接触中,大J学到了很多科学的育儿知识,她把这些知识通过自己的理解写成文章,并促成了微信公众号“大J小D”的诞生以及*本书《跟美国儿科医生学育儿》的面世。

随着小D不断长大,大J的育儿重心开始转移到性格塑造和早期教育方面,她不但跟着纽约的认知老师和幼儿园老师学习这方面的知识,甚至开始回归校园,学习儿童早期教育,于是就有了第二本书《跟美国幼儿园老师学早教》的诞生。
【前言】

我和大家一样,是个普普通通的妈妈,现在做全职妈妈已经3年了。但也许我和大家又不一样,我有一个28周早产的女儿小D,她出生时没有自主呼吸,左右脑都是*别的出血,我们曾被医生询问是否要放弃对她的治疗。

当年医生说,小D有90%的可能会在轮椅上度过一生,如今她不仅站起来,而且可以独立行走了;当年语言评估师说,她有一半以上的机会吞咽不好,而且会出现严重的语言发展延迟,如今她是个“小吃货”,还是个双语宝宝,能够自如地和我“讨价还价”;当年心理评估师说,她的认知行为会比同龄孩子低很多,如今她不但赶上了同龄人,而且在想象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还略高于平均水平。

这就是我的女儿,她是个小战士,一次又一次地让纽约的医生赞叹:你的女儿创造了奇迹!而我知道,奇迹的背后是我们1000多天的坚持,是我们每天孜孜不倦的“寓教于乐”,把康复融入游戏中,把认知发展融入生活中。当所有的一切变成自然而然的事情,每天的生活就是一个大课堂。

在和女儿一路“打怪升级”的路上,我学到了太多的育儿知识,于是我创立了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大J小D”,通过这个平台和大家分享我带女儿的实践经验。经过2年的时间,这个公众号从一开始几百个早产父母的关注,到现在几十万人的关注,其中既包括早产儿的父母,还包含更多健康宝宝的父母和备孕、怀孕中的朋友。

在大家的鼓励和支持下,我的*本新书《跟美国儿科医生学育儿》于2016年1月上市,上市不到一个月销量就突破3万册,至今已经加印5次。这本书的内容涵盖了新手妈妈从孩子出生到2岁左右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包括日常护理、喂养与睡眠、辅食添加、常见疾病防治、早教启蒙、运动发展、规则与管教、早产宝宝护理、父母修行等,受到了国内外妈妈的高度评价,甚至成为国内很多儿科医生的育儿参考书。

随着小D不断长大,我的育儿重心开始转移到性格塑造和早期教育方面,我不但跟着纽约的认知老师和幼儿园老师学习这方面的知识,甚至开始回归校园,学习儿童早期教育。于是,就诞生了第二本书——《跟美国幼儿园老师学早教》。

这3年来,我一直在践行“先育己再育儿”的理念。我始终相信,*好的老师是父母,*好的早教在家庭。我想把自己的心得和感悟通过这本书分享给大家,希望所有的父母都能成为“成长型”的父母,希望所有的家庭都能成为“成长型”的家庭。这是父母能够带给孩子*宝贵的财富。

大 J

2017年5月于纽约
【书摘与插画】

【12.12生活年终盛典 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