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森林是地球的绿色宝库,它是大自然赐给人类的瑰宝,而各种各样的古树奇木不仅是人类探索大自然奥秘的钥匙,也是记录地球沧海桑田巨变的珍贵资料。例如,现存非洲的一株有 6000 多年树龄的猴面包树,树干胸围达 4 米,树中开设的酒吧可坐数十人品酒聊天,在树洞中,仍保存着非洲卡拉哈里沙漠土著居民生活的痕迹,以及早期探索家留下的印记。在我国河南省嵩山的少林寺附近,有两株 5000 多年树龄的古柏,据传是汉武帝刘彻册封的将军树。在陕西黄帝陵生长的千年古柏,在西藏自治区林芝的珍贵古树群落等。在一亿多年前遍布地球的*、桫椤、*和*,由于第四纪冰川浩劫,现在世jie绝大多数地方已经绝迹,但它们却在我国存活了下来,这些经历了地球气候的变化,饱经风霜而幸存下来的古树,记录了近万年地球植被物种演替的信息,对我们研究当今世jie植物区系的发展和研究古生物、古气候、古地理、古地质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内容简介】
《世jie古树奇木》一书荟萃了中外古树名木,分中国篇和外国篇,其中中国篇收录了中国25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包括生长在台湾岛上的古树约400种。国外篇收录了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南非、柬埔寨、马来西亚、日本等国家的古树名木约300种。地理跨度大,内容丰富,以图文并茂的方式,介绍了古树的学名、树龄、生长概况,并附有引人入胜的故事典故介绍。是一本富有趣味性,具有科普价值的优秀读物。聆听一棵树,接受来自远古的生物密码。阅读一棵树,追寻一段难忘的绿色记忆。抚摸一棵树,感受年轮记忆下的悠久历史文化。请翻开《世jie古树名木》一书,阅尽古树沧桑。
【作者简介】
陈策 园林高级工程师。河南农业大学本科毕业,后入读北京林业大学园林专业。曾任广州市林科所所长、国家林业部特聘研究员,长期在郑州市、北京市、惠州市、广州市的林业及园林部门从事技术工作。出版有《中国南方阔叶树林》《南方优良乡土树种》《龙门县南昆山植物名录》《中国竹子分类》《梅花》《广州市园林花卉教材》《华南优良园林树木图谱》《玫瑰鉴赏与文化》《世界国花与名花》和文学作品《情归何》;收藏专著《北宋崇宁钱币图谱》《电话磁卡鉴赏与收藏》等10 多部著作。在国家专业刊物发表文章33 篇,国外杂志发表论文2 篇,获部、省、市科技先进奖共6 次。现任广州国际湿地生态保护与建设联合会会长、首席专家。
【目录】
中国篇 华北地区
西北地区
华中地区
华东地区
西南地区
岭南地区
国外篇

【前言】
《世界古树奇木》荟萃了中外古树之精华。古树是城市和林业资源中的瑰宝,是自然界的璀璨明珠。收录其中的古树或以姿态奇特观赏价值极高而闻名,或是名胜古迹的佳景,从历史文化角度看,古树奇木被称为“活文物”“活化石”,因其有着丰富的政治、历史、人文和自然内涵,是一座城市、一个地方文明程度的标志;也是一部融科学性、知识性、史料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图书。从植物生态角度看,古树奇木大多为珍贵树木,有的还是珍稀濒危树种,在维护生物多样性、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印度农业大学德斯教授对森林中一棵树的生态价值的计算结果是:一棵生长70年的树产生氧气价值为43600美元;吸收有毒气体防大气污染价值87500美元;防土壤侵蚀,增加肥力可创收43600美元;涵养水源价值52500美元;产生蛋白质价值3500美元;为鸟类提供繁衍所价值43750美元。不包括花果和木材的价值各项效益的总和达274000美元。这一分析引起学界广泛关注。 而古树的意义不仅是绿化、美化环境,更是一种独特的自然和历史景观,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自然和文化遗产,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佐证,具有重要的科学、历史、人文与景观的价值。一般讲百年以上的大树即为古树,世界上长寿树大多是松柏类、栎树类、杉树类、榕树类以及槐树、银杏树等。古树是优良种源基因的天然仓库。从小苗开始生长经受了千百年的洗礼而顽强地生存下来的,往往孕育着该物种中某些优秀的基因,如长寿基因、抗性基因以及其他有价值的基因等,这些是植物遗传改良的宝贵种质材料。每一棵古树都是一部珍贵的自然史书,粗大的树干蕴藏着几百年乃至几千年的气象水文资料,可以显示古代的自然变迁,为我们研究历史气候、地理环境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古树对研究古植物、古地理、古水文以及古气候等也具有重要的应用和参考价值。古树是研究自然史的重要资料,它复杂的年轮结构,蕴含着古水文、古地理、古植被的变迁史。古树不仅有生物多样性,物种基因库的科学价值,还具有极高的人文、历史与景观价值。中国传统文化讲求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这是中国人基本的思维方式,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天人合一不仅仅是一种思想,而且是一种状态。古时中国人在房前屋后有种树的习俗,并且有一定的讲究。树木兴盛,那么宅也必发旺,树木败落那么宅必衰落,如果草木繁茂旺盛富有生气,有护荫地脉,这就是富贵之局。古代朝廷门外种植三棵槐树,就象征着司马、司徒、司空三公。爱树种树的古代诗人有很多,读他们的诗,就能读出片片新绿和参天的姿态。爱国诗人辛弃疾曾在带湖新居种树,并写词《水调歌头》:“东岸绿荫少,杨柳更须栽。”唐代诗人杜甫爱桃、竹,他住处附近的景色是“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平生憩息地,必种数杆竹。”据史料,他因战乱流浪四川成都浣花溪时,向驻地熟人要桃树苗,“奉乞桃栽一百根,春前为送浣花村。”就是生动写照。一棵古树,就是一段活的历史。古树是人类历史的见证,阅尽了世间风云,经历了沧桑巨变,以其特有的风姿体现了自然的神奇和人类的历史。位于陕西省黄陵县桥山黄帝庙中的轩辕柏,相传为轩辕黄帝手植。相传,黄帝定居桥山后,曾遇山洪暴发,人民生命财产遭受巨大损失。他巡查发现,是人们砍光了山上的树木酿成的灾害,于是就动员人民植树造林。这株古柏就是黄帝带头植树保留下来的。虽经历了5000余年的风霜,至今干壮体美、枝叶繁茂,树冠覆盖面积达178平方米,树围号称“七搂八扎半,疙里疙瘩不上算”。许多古树经历过朝代的更替,人民的悲欢,时转星移,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带给人们精神启迪。位于台湾阿里山的三代木,由于三代同一根株,枯而复荣,所以称它为三代木。横倒在地上的古老树根是树龄一千五百年的代。枯死后经过250 年,一颗种子偶尔飘落其上,藉枯树为养分,又生长第二代,二代木根老壳空,经过300 年又生出第三代,枝叶茂盛。 东方文化讲静守定,静生慧。愿我们在默默无言的树下静坐、静思,获得心灵的宁静,智慧的启迪。碧云天,和风里,枝叶在风中哗哗作响,等有心人停下来,看一看它们的风骨,听一听它们的故事……本书作者陈策和其他编者们花费了大量的时间踏遍世界各个角落,收集古树奇木,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些古老树木,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有时为了拍摄一棵古树要跑上几百或几千公里都不止,其中经历了很多险境,有热带雨林的恐怖、非洲的探险和日本大地震的惊险,也称得上是奇人奇事。该书内容丰富,结构新颖,图文并茂,可读性强,对古树的文化遗产研究,生态研究,园林绿化、林业科研、生产均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后语 本图谱能够与读者在猴年上半年见面和鉴赏,有赖于各方面的鼎力支持和赞助,特别是三和天赐公司徐金富董事长的全力赞助和支持,使出版关键问题得到完满解决,在此表示十分感谢。另外高旭华高总、徐丹小姐徐总也在各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和赞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出版社王斌先生以及参与本图谱出版的有关人员,还有在描临过程中给予指点和帮助的关照根先生也表示谢意。还有由于这六百多种多肉植物要确定它们的名称不是容易的事,所幸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的植物分类专家夏念和研究员为定名给予了指导、审核,做了大量工作,确保植物命名不出半点差错,在此衷心感谢夏教授和他的学生。总之,对参与本图谱出版工作的有关人士再次表示诚挚的谢意!

前言
森林是地球的绿色宝库,它是大自然赐给人类的瑰宝,而各种各样的古树奇木不仅是人类探索大自然奥秘的钥匙,也是记录了地球沧海桑田巨变的珍贵资料。例如,现存非洲的一株有6000多年树龄的猴面包树,树干胸围达4 米,树中开设的酒吧可坐数十人品酒聊天。在树洞中,仍保存着非洲卡拉哈里沙漠土著居民生活的痕迹,以及早期探索家留下的印记。在我国河南省嵩山的少林寺附近,有两株5000多年树龄的古柏,据传是汉武帝刘彻册封的将军树;在陕西黄帝陵生长的千年古柏,在西藏自治区林芝的珍贵古树群落等等。在一亿多年前遍布地球的银杏、桫椤、水杉和银杉,由于第四纪冰川浩劫,现在世界绝大多数地方已经绝迹,但他们却在我国存活了下来,这些经历了地球气候的变化,饱经风霜而幸存下来的古树,记录了近万年地球植被物种演替的信息,对我们研究当今世界植物区系的发展和研究古生物、古气候、古地理、古地质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在柬埔寨的吴哥窟,有面积达万亩的千年古树林,林中有数以百计的千姿百态的古树,是名副其实的古树王国;在越南胡志明市的大街小巷,参天大树随处可见;在印度首尔新德里市,遍布各区的自然生态林,这都是在千万人口的大城市中难得一见的林业奇观。现在地球上大量的森林植被被人类肆意地开发而遭受破坏,地球上的物种正在不断的减少,全球气候变暖而使冰川融化和海平面逐渐升高,恶劣气候的不断出现和影响,是人类生存的环境受到了严重威胁。我们编撰本书的宗旨是让广大读者从认识和欣赏古树奇木种更多地认识森林,让大家一起来珍惜和热爱森林、保护森林、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笔者早年在河南农业大学和北京林业大学园林班学习,之后一直从事园林和林业工作,曾参与了国家林业部(现国家林业局)和中国科学院组织的国家森林考察队,跟随著名植物学家刘玉壶先生进行全国调查并先后到了云南西双版纳、福建武夷山、海南尖峰岭、广西十万大山、湖北神农架、四川峨眉山,以及西藏和新疆等地考察。近年还前往南非、澳大利亚、美国、马来西亚、越南、柬埔寨、巴西等多个国家和地区,搜集了大量的资料和拍摄了大量的珍贵照片。在整合了各界同仁提供的图片和资料的基础上,经过全体热心人和专家教授的共同参与下今天终于能和大家见面临,再次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和致意。 陈策(签名) 2016-11-11

【书摘与插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