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美国的外交博弈和对外战争,说来说去都是为了石油!

◆翻开本书,看看美国石油巨头如何支配美国的内政外交!

◆本书主角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董事长雷克斯·蒂勒森辞职后,直接加入特朗普总统内阁,成为美国国务卿。因为管理一家石油公司和治理一个国家的工作内容几乎一样。

◆《金融时报》&高盛商业图书奖年度作品!

◆席卷求全政治类图书大奖的权威作者,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普利策奖评委的代表作!

◆石油企业拥有雇佣军、外交部和情报部门,掌握着国家能源命脉,可以直接安排元首会晤、左右国内政策制定,代替国防部做战争评估、支配战争的结果,还能在一些地区行驶大使馆的外交职能。

◆基辛格说:“谁控制了石油,谁就控制了世界,谁就能控制对手。”

推荐您购买读客其他畅销书:


















【内容简介】

  对财富与权力的争夺总是伴随在石油周围。这种争夺动摇了世界的经济、支配了战争的结果并且改变了人和国家的命运,所以石油公司、金融集团和各国政府之间一直联系紧密。基辛格说:“谁控制了石油,谁就控制了世界,谁就能控制对手。”

  世界五百强中的前十大公司中,半数都是石油公司。作为全世界私人石油企业的代表,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俨然是一个独立的国家。因为这家公司拥有雇佣军、外交部和情报部门,掌握着国家能源命脉,可以直接安排元首会晤、左右国内政策制定,代替国防部做战争评估、支配战争的结果,还能在一些地区行驶大使馆的外交职能……所以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董事长雷克斯·蒂勒森辞职后,能够直接出任美国国务卿。因为管理一家石油公司和治理一个国家的工作内容几乎一样。

  翻开本书,挖掘石油和政治之间看似简单、实为深奥的内在联系,看石油企业如何左右国家的内政外交,成就今日世界的政治格局。


【作者简介】

  史蒂夫·科尔,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院长,普利策奖评选委员会成员。前《华盛顿邮报》资深记者,《纽约客》编辑、新美国基金会的CEO。他得过两次普利策奖,两次海外记者俱乐部奖,一次美国笔协的加尔布雷斯奖,一次亚瑟·罗斯奖,一次美国记者协会利文斯顿奖,一次肯尼迪新闻奖,一次吉布尔奖。


【媒体评论】

语言雄辩,韵味细腻微妙,文笔极为优美。

——莱昂内尔·巴贝尔(Lionel Barber) 《金融时报》总编辑

迷人,作者精心收集背景资料、用事实说话,完成了一部特别引人注目的巨著。

——《彭博商业周刊》

科尔十分清楚这个主题有多难写,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几乎强大到无法想象,它的利润比其他任何美国公司都要高。科尔很好的完成了任务,他通过对这家公司过去二十年历史的还原,向我们重现了能源巨头的政治力量。

——《纽约书评》

细腻、全景、充满价值。科尔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如IMAX电影一般清晰真实的画卷。

——《纽约时报》

科尔的语言质朴、清晰,尽管这本书所描绘的细节令人惊讶,实际上,这些都是真实的。

——卡罗尔·达文波特(Coral Davenport) 美国资深政治评论记者
【目录】

序章我要向白宫报告

*部分易得油时代的终结

*章标准答案

第二章铁屁股

第三章地球真在变暖吗?

第四章你们真的想与我们为敌吗?

第五章未知伤害

第六章赤道几内亚月

第七章骆驼和豺狼

第八章我们的目标只是石油公司

第九章真正的男人——他们发现了石油

第十章这也不像听上去那样糟

第十一章海法输油管道

第十二章我们能够飞多高?

第十三章一个更好的地方

第十四章社会精英阶层

第二部分风险周期

第十五章以我的荣誉起誓

第十六章乍得离了石油也能生存

第十七章埃克森自求多福吧

第十八章我们需要目击者

第十九章现金瀑布

第二十章私酿酒

第二十一章中情局和美国海军也束手无策吗?

第二十二章一个吃掉3400多只橡皮鸭的人

第二十三章我们必须终结石油时代

第二十四章我们是走是留?

第二十五章纳税的不是我们

第二十六章我们能找到新的预定石油储备

第二十七章 1 1=3

第二十八章只是凑巧发生了而已

尾声


【免费在线读】

  瓦尔迪兹号的漏油事故震惊了埃克森公司及其总裁李?雷蒙德,也对公司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为应对此次事故,雷蒙德在公司内部推行改革,这家全美*古老、作风*严肃的公司即将变得要求更为苛刻、机构更为精简、管理更为严苛。与此同时,雷蒙德与其他高管们渐渐从对事故的反思和自责走出来,把注意力转向1989年后被发现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美利坚合众国和埃克森公司都将开启它们的“帝国纪元”。

  突然之间,市场经济、海外投资等英美意识形态在原本*不可能相信这一套的国家吸引了大批信徒。石油和天然气储量丰富的国家,以及此前拒绝与西方公司贸易的国家都纷纷亮出“招租”的招牌,来吸引休斯敦和伦敦的地质学家们。俄罗斯、哈萨克斯坦、阿塞拜疆、安哥拉、卡塔尔都这么做了,就连位于非洲西海岸的小国赤道几内亚,也力图通过本国安排在华盛顿的说客推销自己,称自己为“非洲的科威特”。对美、英、法、意的石油公司而言,冷战后的这些机会可谓是祸福难料、风险难测,并且稍纵即逝。面对这些新兴石油生产大国,欧美诸国心中仍存有疑虑,也仍抱有民族优越感。但中国、印度、巴西等国的国有石油公司也迅速成长为它们的竞争对手。埃克森也许是美国**强的石油公司,但它若想抓住由前苏联解体带来的利润丰厚的石油生意,这就要求它的领导者必须能集合起政治影响力、财力、高新科技等方方面面的资源,并具备相当的反应速度和耐心。

  美国当时已成为世界上当之无愧的军事霸主。埃克森的石油帝国与美国的势力范围日趋重叠,但实际上这两者之间差别甚大。前苏联解体后,美国国防部的政策是希望能保持国际航道畅通,减少爆发核战争、恐怖主义和跨国犯罪的风险;遏制远东地区;保护以色列;*后还要克服不利条件维护中东地区的稳定,使得对全球经济增长至关重要的石油资源得以持续生产。埃克森公司能从美国军事霸权保护下的新兴市场和全球商业中受益,但它的活动同样也使美国的外交政策看起来更加复杂多变。甚至有时候,公司的长远利益与国家利益并不一致。

  1989年后,李·雷蒙德力图将公司建设成一个充满自信的王者,能与美国总统“平起平坐”。雷蒙德让公司和美国结盟,却不保证每次都与其步调一致,他和法国总统、德国总理也打得火热。他并不想让埃克森公司沦为美国外交政策的附属工具,他的公司要成为一个“私人帝国”。

埃克森公司在美国的势力起源于其独立,甚至有些叛逆的血统。它的前身是约翰·D.洛克菲勒(John D. Rockefeller)创立于1911年的标准石油公司(Standard Oil),后来经济改革人士和政客强力推动反托拉斯运动,标准石油公司被迫拆分成了几个较小的公司,埃克森就是其中之一。即便80年后,埃克森公司的高层有时都刻意隐藏对华盛顿的敌意,这表明一些人对这件事依然耿耿于怀。

  埃克森公司的规模及其商业模式使它更像是一个“国中之国”。与其前身标准石油公司一样,埃克森成立几十年来一直是全美*强大的公司之一。从20世纪50年代起直至冷战结束,它每年都能跻身全美规模*、利润*的公司行列,永远排在每年全美500强企业榜单的前五位。其利润绩效远比通用汽车公司(General Motors)、美国钢铁公司(United States Steel)、IBM等战后兴起的其他商业巨头更为稳定和持久。1959年,埃克森的收入和利润位列美国第二;40年后的1999年,在全美500强榜单中仍能位列第三。而且与其他石油公司相比,埃克森公司的盈利轨迹直线上升。公司收入在柏林墙倒塌后的20年内增长了4倍,利润空间更是打破了全美的一切纪录。

  随着公司扩张,埃克森公司精心调整了其“外交、安全和经济”策略。在一些偏远国家,因其庞大的投资规模,埃克森公司对当地政治和安全的影响力甚至可以超过美国大使馆。在对埃克森公司有着越来越重要战略意义的那些贫穷非洲国家,比如在乍得共和国,埃克森投入的巨额资金和现金流简直就是已被经济压垮的当地政府的救星,因而其自身自然也成了当地权力斗争的重要争夺对象。在莫斯科,埃克森公司独立提出的议案不仅能和美国国务卿提出的方案分庭抗礼,有时甚至可以获得更高的关注度。不过,埃克森公司也可以只关注自身利益,不参与任何斗争,即便在其收购的地处偏远的石油油田、天然气气井也不例外。它会保护好本地业务,让自己的工人与门外的动荡隔离开来。而对于那些有合作关系的非洲独裁国家或是像印度尼西亚和委内瑞拉这样国内冲突不断的国家,如果其石油资源尚未枯竭,与公司签订的合同也依旧有效,公司的宗旨便是尽量不干涉当地事务,尤其对那些有争议的政策绝不多言。在华盛顿,埃克森显然是一个自信的政治参与者。公司的说客有能力影响美国的外交、经济、气候、化学和环境等政策。公司与支持它的美国政客建立了牢固的同盟关系,同时又尽量保持低调,不被人识破其惊人的政治影响力。

  冷战结束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跨国公司、慈善机构、恐怖组织、媒体网络等各类非政府参与者都粉墨登场,获得了相应的影响力。而埃克森公司规模庞大、封闭保守,甚至“与世隔离”的意识形态,这使得它成了一个很特别的存在。不同于沃尔玛或谷歌公司,埃克森公司的财富埋藏于地表之下。公司钻探油田和天然气井,尔后长年累月经营这些资源,因此其业务便与领土的实际控制人有关。埃克森公司的油气产地有许多位于穷困而动荡的国家。政变者和武装力量发动的夺权之战便会影响到公司的财路,因此公司也难免会被牵扯进小型战争和绑架事件中,而其他跨国公司大多没有这些烦恼。

  埃克森公司的投资和获利时限基本上都长于每届美国政府的执政期,李?雷蒙德曾说:“我们看着每任总统来了又走。”这的确是华盛顿的真实写照,因为美国宪法直接规定了总统的任期限制。埃克森对油气项目的投资年限一般超过40年,这么长的时间内,美国的对外政策、能源政策连带着总统人选都至少换了六七次了。而埃克森公司海外项目的东道国国内可能也早就发生了好几次领导者更迭了。这种情形使得埃克森公司必须提升其国际影响力,完善其游说战略,以避免被政治动荡波及。

  一些跳槽至埃克森公司的美国情报和外交人员发现,公司的保密系统、保密协定以及内部网路安全可与全球*出色的情报机构媲美。公司的信息控制系统不仅能保护公司的工业数据,还能使这些数据隐形,以保护公司的长期战略地位。埃克森公司的高管引导着媒体报道的走向;若非法律强制,拒不配合国会调查员工作;公开发言时只是复述精心准备的、绝不会透露任何重要信息的演讲稿和幻灯片。这种策略奏效了:埃克森公司崇尚规则,但在规则的灰色地带,没有人会站出来公开解释公司是如何运作的。

  埃克森公司每年生产15亿桶原油以及500亿加仑汽油,瓦尔迪兹号的事故无疑证明了实际上埃克森公司的日常生产经营有着巨大的环境风险。此次事故后,埃克森公司将重蹈其前身——标准石油公司的覆辙,再度成为全美*遭人痛恨的石油公司。

  美国的通勤族对油价疯长无能为力。事实上,埃克森公司就代表了美国的能源政策,因为美国政府根本就未曾出台过相对稳定的能源政策。从20世纪70年代起,美国政府曾陆续出台过一些政策,试图摆脱对进口石油的依赖,但是均以失败告终,此后美国便再没有政府牵头的有效能源策略了。那些曾经存在过的政策,也不过是市场经济体制在一堆乱七八糟的国家津贴、自相矛盾的法律法规和软弱无力的监管机构中运行的结果。政府在这方面的弱势对于埃克森公司十分有利。

  依赖进口石油代表着每年要有数十亿美元被海外敌对政权装进腰包,再加上油价飞涨,公众对此愤愤不平,这使得埃克森公司成为众矢之的。然而面对指责,埃克森公司异常冷静、隐忍甚至有点漠不关心,这态度与承受那些发生在非洲专制小国内的政治风险时如出一辙。

  但实际上,“妥协”,从来就不是埃克森的风格。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