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百年商务,经典版本:百年商务联合翻译名家,保证了经典名著的可读性、经典性。

专家审定,名家寄语:教育专家组织审定,多位著名作家以及评论家对该丛书给予厚望并为之寄语。

价值导向更强,突出价值阅读:价值阅读、素质导向,让名著阅读更贴近人生成长,回归阅读的本意。

实用性强,有效引导:设有无障碍阅读、重点段落、延伸阅读、名家面对面、人物关系表,全方位强化对作品的理解,借助对作家作品创作背后的故事,增强典藏性和趣味性的同时,着力作品深层次的解读。

品质卓越, 典藏价值:无论从内容到装帧设计,从纸张选择到印刷,均严格要求,做到更好。品质高于同类出版物,极具典藏价值。


【内容简介】

《名人传》有人说,伟人生来就是传奇的,但其实他们不是生来伟大,而是活得精彩。为什么他们能取得不同于常人的成就?为什么他们能冲破人生的一个又一个局限与阻碍?为什么他们能坚定自己的信仰?为什么他们能扼住命运的咽喉?这些都是本书所要告诉我们的。


【作者简介】

罗曼 罗兰(1866—1944),法国思想家、文学家、音乐评论家、社会活动家。他热衷自我精神探索,一生为争取人类自由与民主进行了不屈的斗争。正是这种内心的渴望与积极表达,成就了他伟大的一生。 代表作品有《名人传》《约翰 克利斯朵夫》。

陈筱卿,国际关系学院教授、著名翻译家,享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主要译作有《名人传》《忏悔录》《新爱洛伊丝》《巴黎圣母院》等。

【目录】

贝多芬传

原序

贝多芬传

贝多芬的遗嘱

书信集

思想集

米开朗琪罗传

原序

序篇

上篇斗争

一力量

二在崩裂的力

三绝望

下篇舍弃

一爱情

二信仰

三孤独

结束语

死亡

托尔斯泰传

......


【免费在线读】

贝多芬传

一心向善,爱自由高于一切。

就是为了御座,也绝不背叛真理。

——贝多芬

1792年手册)

他矮小粗壮,一副运动员的结实骨架。一张土红色的阔脸庞,只是到了垂垂老矣脸色才变得蜡黄,病态,特别是冬季,当他被困于室内,远离田野的时候。他额头突起,宽大。头发乌黑,极为浓密,似乎梳子都从未能梳通过,毛戗(qiàng,支撑)立着,似“墨杜萨(一译美杜莎,希腊神话中的蛇发女妖,被其目光触及者即化为石头)头上的蛇”。双眼闪烁着一种神奇的力,使所有看到它的人都为之震慑;但大多数人会弄错其细微差异。由于两只眼睛在一张褐色悲壮的脸上放射出一道粗野的光芒,人们一般都以为眼睛是黑的;其实不是黑的,而是蓝灰色。这两只很小而又深陷的眼珠兴奋或激愤时会突然变大,在眼眶里转动,反映出它们夹带着一种奇妙真理的全部思想来。它们常常朝天投去一抹忧愁的目光。鼻头宽大短方,一张狮面脸。一张细腻的嘴,但下唇趋向于超出上唇。牙床可怕至极,好像连核桃都能咬碎。右下颌有一个深深的酒窝,使脸极其地不对称。莫舍勒斯(17941870,捷克钢琴家、指挥家,毕生致力于发展古典主义风格的音乐)说:“他笑起来很甜,交谈时,常带着一种可爱而鼓舞人的神情。与之相反,他的笑却是不对劲儿的、粗野的、难看的,但笑声并不长。”那是一个不习惯欢乐的人的笑。他平素的表情是阴郁的,是“一种无法医治的忧伤”。1825年,雷斯塔伯(17991860,德国诗人)说看见“他温柔的眼睛及其揪心的痛苦”时,需要竭尽全力来忍住流泪。一年后,布劳恩·冯·布劳恩塔尔在一家小酒店碰到他,他正坐在一个角落里,抽着一支长烟斗,双目紧闭,仿佛随着死神的临近,他越来越这样了。有个朋友跟他说话。他凄然地微微一笑,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小小的谈话本,并用其聋子常有的尖声让对方把想要他干什么写下来。他的脸色经常变化,或是突然有灵感出现,甚至是在街上,会使行人大惊失色,或是他正弹琴时被人撞见的时候。“面部肌肉常常隆起,青筋暴跳;野性的眼睛变得格外的吓人;嘴唇发抖;一副被自己招来的魔鬼制伏的巫师的神态。”如同莎士比亚(15641616,欧洲文艺复兴时期重要的作家,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尤利乌斯·贝内迪克特说他“像李尔王(莎士比亚名剧中的人物)”。

路德维希·冯·贝多芬于17701226日生于科隆(德国城市)附近的波恩(位于莱茵河中游两岸,北距科隆市30公里)一所破屋的可怜阁楼上。他祖籍弗朗德勒(今法国与比利时交界之一部及比利时西部之地域)。其父是个无才华而又酗酒的男高音歌手。母亲是个女佣,系一厨师的女儿,次嫁给一个男仆,丧夫后改嫁贝多芬的父亲。

苦难的童年,缺少被家庭温馨呵护着的莫扎特那样的家庭温情。自一开始,人生就向他显示出他未来的命运似一场凄惨而残暴的战斗。他父亲想开拓他的音乐天赋,把他炫耀得如同一个神童。四岁时,父亲就把他一连几个小时地钉在羽管键琴前,或给他一把小提琴,把他关在房间里,压得他透不过气来。他差一点因此而永远厌恶艺术。父亲必须使用暴力才能使贝多芬学习音乐。年少时的他就得为物质生活而操心,想法挣钱吃饭,为过早的重任而愁烦。十一岁时,他进了剧院乐团;十三岁时,他当了管风琴手。1787年,他失去了他崇敬的母亲。“对我来说,她是那么善良,那么值得爱戴,我的好的朋友!啊,当我会喊‘妈妈’这个甜蜜的称呼,而她又能听见的时候,谁能比我更幸福呀?”她死于肺结核;贝多芬以为自己也染上了这个病,他常常觉得不适;精神的忧郁比病痛更加残酷。十七岁时,他成了一家之主,担负起对两个弟弟进行教育的责任;他羞愧地被迫要求酗酒成性的父亲退休,后者已无力掌管门户:人家把父亲的养老金都交给了儿子,免得他乱花。这些悲惨事在他心中留下了一个深刻的印痕。他在波恩的一家人家找到了一个亲切的依托,那是他始终珍视的布勒宁一家。可爱的埃莱奥诺雷·德·布勒宁小他两岁。他教她音乐,并领她走向诗歌。她是他童年的伙伴;也许二人之间有了一种挺温柔的感情。埃莱奥诺雷后来嫁给了韦格勒医生(贝多芬的挚友,与贝多芬常有书信来往),后者也是贝多芬的好友之一;直到后,他们之间的一种恬静友情都一直保持着,韦格勒和埃莱奥诺雷与忠实的老友之间的书信可资为证。当三个人都垂垂老矣时,友情更加的动人,而且心灵仍如从前一样的年轻。

尽管贝多芬的童年是非常的悲惨,但他对童年,对童年待过的地方,始终留有一种温馨而凄凉的回忆。他被迫离开波恩,前往几乎度过了其整个一生的维也纳(奥地利首都,享誉世界的文化名城),在大都市维也纳及其无聊的近郊,他从未忘怀过莱茵河谷以及他称之为“我们的父亲河”的庄严的莱茵河,它的确是那么的活跃,几乎带有人性,仿佛一颗巨大的灵魂,无数的思想和力量从河里流过,没有任何地方比亲切的波恩更加美丽,更加威武,更加温柔,莱茵河以它那既温柔又汹涌的河水浸润着它浓阴掩映、鲜花遍布的堤坡。在这里,贝多芬度过了他的头二十年;在这里,他少年心灵之梦形成了——那一片片的草原好似懒洋洋地漂浮在水面上,雾气笼罩着的白杨、矮树丛和垂柳,还有果树,都把它们的根浸在平静但湍急的水流中——还有那些村庄、教堂,甚至墓地,懒洋洋地睁着好奇的眼睛俯瞰(俯视,从高处往下看)着河岸——而在远处,泛蓝的七峰山在天穹里绘出昏暗的身影,山上已成废墟的古堡矗立着,显现出瘦削而古怪的轮廓。对于这片土地,他的心永远地维系在上面;直到生命的后一刻,他仍梦想着再见到它,但始终未能如愿。“我的祖国,我出生的美丽的地方,在我眼里,始终与我离开它时一样的美丽,一样的明亮”。

革命(法国大革命,1789年在法国爆发的资产阶级革命,统治法国多个世纪的君主制封建制度在三年内土崩瓦解)爆发了,它开始席卷欧洲,它占据了贝多芬的心。波恩大学(18世纪启蒙运动的产物,莱茵波恩弗里德利希·威廉大学的前身)是新思想的中心。贝多芬于1789514日注册入学;他听未来的下莱茵州检察官、著名的厄洛热·施奈德(施奈德生于巴伐利亚邦,为斯特拉斯堡雅各宾党首领)教授在该校上的德国文学课。当攻克巴士底狱的消息传到波恩时,施奈德在课堂上朗诵了一首激情昂然的诗,激起了同学们的热情。第二年,他发表了一个革命诗集。在预订者(从前著作付印时必先售预约。因印数不多,刊行后不易购得)的名单中,可以看到贝多芬和布勒宁家人的名字。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