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内容简介】
《精神的表情:现代散文论》荟集作者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等重要学术刊物有关散文研究、评论的文章,基于关联的话题、专题,辑为三论。论之一,现当代散文史研究。论之二,现当代散文作家研究。论之三,现当代散文理论批评研究。该部分包括对“ 五四”时期有关散文命名的阐释、周作人郁达夫的“五四”散文观的比较研究和30年代、60年代两个“散文年”散文理论批评成果的梳理、论述等。
【作者简介】
丁晓原,文学博士,现为江苏常熟理工学院党委副书记、中文系教授,《东吴学术》主编,苏州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江苏省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人文社科基金项目等多项。出版《文化生态与报告文学》《媒体生态与现代散文》《五四散文的现代性阐释》《行进中的现代性:晚清五四散文论》《中国报告文学三十年观察》等专著多部。
【目录】

散文史论

一、媒体,作为中国散文现代转型的生态

(一)“公共空间”与散文

(二)媒体生态与散文现代性

二、“公共空间”与晚清散文开新

(一)“公共空间”与公共知识分子

(二)散文天地:《申报》和《循环日报》

(三)“觉世之文”:维新与革命

(四)新文体:从冯桂芬到梁启超

(五)新文体的新景观

三、《新青年》与现代散文精神

(一)散文史中的《新青年》

(二)新思想建设中的“人的文学”

(三)自由精神与散文文体品格

四、《语丝》:现代散文文体的自觉

(一)“自由说话”与“语丝体”

(二)作为以“批评为主”的周刊

(三)“语丝”杂感的艺术化

(四)“语丝”与现代散文的格局

五、《小说月报》:散文的诗意私语

(一)“小说”之名下的散文园地

(二)散文创作的“美文”自觉

(三)自叙与自诉的话语方式

(四)意象思维与散文的诗化

六、“五四”散文的现代性

(一)作为“范畴”的散文现代性

(二)自由精神:“大胆地说话”

(三)主体自觉与散文个人性

(四)语言自由化与美的白话文

(五)现代性生成的“合力”

七、现代散文的公共性与个人性

(一)散文个人性的理论置备

(二)现代散文:公共性与个人性之间

(三)公共性、个人性解

八、20世纪90年代散文的结构与意蕴

(一)作为散文的时代

(二)散文生态:命名与结构

(三)散文意蕴:摭拾解读

九、文化散文:历史书写中的历史与“自我”

(一)作为文化的“历史”

(二)历史的“文化”与当代语境

(三)文化散文:信史与“心史”

散文作家作品论

一、梁启超与中国现代散文的发生

(一)天时与人为:现代散文的开路者

(二)散文观演进中的“文界革命”

(三)作为“行动”的“文界革命”实践

二、鲁迅的现代散文文体建设

(一)杂文,鲁迅生命的写作

(二)杂文与知识分子精神

(三)鲁迅的杂文文体自觉

(四)“个人杂感的诗意变体”

(五)自由体《朝花夕拾》

三、散文的周作人与周作人的散文

(一)偏于散文的写作心理

(二)人生哲学与散文意趣

(三)情感方式与言说张力

四、苏叶散文:无法命名的生命清唱

(一)散文:“用生命写作”

(二)散文写作中生命意识

(三)个体生命的清唱

(四)文化个性与散文特质

五、周晓枫:穿行于感觉与冥想的曲径

(一)宣言:“背叛”“范本”

(二)回到身体的现场

(三)另一个生命世界的冥想

六、彭程散文:“唤回对生活的感受”

(一)“感受”之于散文

(二)中年感受的体验与书写

(三)走向感受的超越

七、《张学良:人格图谱》:历史散文的主体价值

(一)文体选择:历史与文学之间

(二)文本设计:人物叙写的去平面化

八、《我的哈佛岁月》:作为非技术散文

(一)“老年人”的散文

(二)“知识性”叙事中的细节

九、《娘》:抵达生命本真的复义书写

(一)作为家族史的叙说

(二)本真的母爱和母性精神

(三)另一种“忏悔录”

散文批评家

一、“五四”散文的命名与释意

(一)散文“艺术性的”命题

(二)“个人的”和“自由的”

二、周作人郁达夫的"五四"散文观

(一)周作人“言志”的散文观

(二)郁达夫,散文复调的意蕴

三、“散文年”理论批评的建构与意义

(一)歧异与共生:论争中的小品文理论

(二)“笔谈散文”:非常年代的意义生成

四、中国当代文学史中的散文书写

(一)文学史中的散文缺失

(二)历史语境与审美尺度

五、散文创新的视阈、可能与限度

(一)散文创新的难度

(二)散文创新:从问题出发

(三)散文创新的可能

六、文体哲学:散文理论研究的深化

(一)寻找散文文体的“元理论”

(二)散文文体研究深化的可能

七、散文史书写的历史抵达与主体生成

(一)散文史与散文文体观

(二)散文史观:历史抵达中的“自我”

(三)散文史著的去模式化

八、林贤治的散文观及其批评实践

(一)“自由”“真实”和“个性”

(二)有思想的感性批评

后 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