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编辑推荐】

1.略述《论语》之编辑者、年代、真伪问题、内容与价值、读法、相关注释书及本书之参考材料等。

2.孔子年表与孟子年谱可对二位圣人做基本之概观。

3.《大学中庸章句》备述朱子对四书之见解,精辟简练,深入义理。


【内容简介】

《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合称“四书”,系儒家之经典,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钱穆先生所著《四书释义》分为《论语要略》《孟子要略》《大学中庸释义》三个部分,对“四书”做阐释与发挥。其中《论》《孟》两书裁为要略,分门别类,有助于学者把握两书要领;《学》《庸》则为其释义,备列全文,使学者体悟篇中宏旨。


【作者简介】

钱穆先生(1895.7.30-1990.8.30)字宾四, 1912年改名穆。先生自1912年始任小学、中学教员。1930年,他由顾颉刚先生推介,入北平燕京大学执教,从此跻身学术界。历任燕京、北京、清华、四川、齐鲁、西南联大等大学教授,也曾任无锡江南大学文学院院长。1949年迁居香港,与唐君毅、张丕介等创建新亚书院,任院长。1967年10月,钱穆先生移居台北。1990年8月在台北逝世。

钱穆先生博通经史文学,擅长考据,一生勤勉,著述不倦。先生毕生著书七十余种,另有大量学术论文,共约一千八百万字。他在中国文化和中国历史的通论方面,多有创获,尤其在先秦学术史、秦汉史、两汉经学、宋明理学、清代与近世思想史等领域,造诣甚深。钱穆先生在现代中国学术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


【目录】

章 序说

一 《论语》之编辑者及其年代

二 《论语》之真伪

三 《论语》之内容及其价值

四 《论语》之读法及本要略编纂之体例

五 《 论语》之注释书关系书及本要略参考之材料

第二章 孔子之事迹

一 孔子之先世

二 孔子之诞生及幼时

三 孔子之少年

四 孔子往齐

五 孔子返鲁

六 孔子适卫

七 孔子过宋

八 孔子南游陈蔡

九 隐者之讥

一○ 孔子自卫返鲁

一一 孔子之慨叹

一二 孔子之卒

一三 孔子年表

第三章 孔子之日常生活

一 平居之气象

二 哀乐之情感

三 日常之谈论

四 应事之态度

第四章 孔子人格之概观

一 弟子之诵赞

二 孔子之自述

第五章 孔子之学说

一 论仁

二 论直

三 论忠恕

四 论忠信

五 论礼

六 论道

七 论君子

八 论学

第六章 孔子之弟子

一 姓名籍贯年龄

二 品题事略

孟子要略

弁 言

章 孟子传略

[ 附] 孟子年谱

第二章 孟子对于当时政治之主张

[ 附] 孟子之政治思想

第三章 孟子对同时学者之评论

一 论许行并耕之说不可行

二 论白圭二十税一为貉道

三 论陈仲子苦行为不能充其类

四 论夷之爱无差等之说为二本

五 论宋牼以利害说时君之不当

六 与淳于髠辨礼

七 与淳于髠辨仁

八 答任人问礼

九 与告子辨性

一○ 答孟季子问义内

﹝附﹞ 孟子对于当时从事政治活动者之批评

第四章 孟子与门弟子对于士生活之讨论

第五章 孟子之性善论

第六章 孟子之修养论

第七章 孟子尚论古先圣哲及自道为学要领

大学中庸释义

例 言

一 宋朱熹《大学章句》

﹝附﹞朱熹《大学章句》序

二 大学古本

﹝附一﹞明王守仁《大学古本》序

﹝附二﹞王守仁《大学问》

三 朱熹《中庸章句》

﹝附﹞朱熹《中庸章句》序


【前言】

例 言

一、远自西汉刘向、歆父子编《七略》,《论语》归于六艺,当时与《孝经》《尔雅》,同为初学者之书;而《孟子》则侪于诸子,与曾子、子思、荀卿之徒同称儒家。自是厥后,《孟子》渐见推尊,至宋人《十三经注疏》,《孟子》遂与《论语》《孝经》《尔雅》并列。《大学》《中庸》本入《小戴礼记》,《中庸》颇为历代学者所称重;而北宋二程兄弟,始提倡《大学》,奉以为学者入德之门,来学者多先以《大学》《西铭》示之。及南宋朱子,承二程之意,始以《大学》《中庸》与《论语》《孟子》合称四书;又为《论孟集注》《学庸章句》,阐述义蕴,发挥精微,一时翕服;于时四书之名遂定。元明以来,科举取士,先四书,后五经,而四书必以朱注为圭臬。于是朱注四书,家弦户诵,垂为人人之书者,迄于清末,亘六百年之久。

二、儒家道统之说,始于唐之韩愈;所谓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以是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子,孟子之死而不得其传焉者也。朱子四书,亦具道统之意。朱子以《大学》为曾子作,《中庸》为子思作。孔子之道传于曾子,曾子传之子思,而孟子受学于子思之门人。故后人又称四书为四子书,即指孔、曾、思、孟四子言。然子思作《中庸》,其说虽见于《史记》,又载于刘向、歆之《七略》(即今传《汉书· 艺文志》),而《中庸》是否子思所作,实有疑问。据后代考订,毋宁《中庸》乃秦时之书。要之其书较《孟子》为后出,殆可无疑。而《大学》非曾子作,尤成为后代学术界之定论,其成书年代或更晚于《中庸》。故以四书为四子书,为孔、曾、思、孟之道统相传,实为无稽之说,殆无再拘守信从之意义矣。

三、四书就年代言,据朱子之意,其次序当为《论语》《大学》《中庸》《孟子》;而朱子教人读四书,则别有先后序次。首《大学》,因其为学者入德之门也;次《论语》,次《孟子》,后始及《中庸》,因篇中所论天人性命之理,幽微渊深,非初学所能骤企也。然坊间传刻,则以《学》《庸》篇幅少,合成一册。故世俗幼童入塾,先教《大学》,次《中庸》,再次《论》《孟》。《学》《庸》《论》《孟》之次序,其实乃便于坊间刊刻、幼童背诵而然耳。

四、朱子四书,就其认为乃孔、曾、思、孟道统相传之著作而言,虽无征不信,近于臆测。然《学》《庸》两篇,论其本文,亦自有不磨之价值。且复经两宋大儒程朱诸人之提倡,明清相沿,此二书不仅为人人所,实亦成为学术思想界讨论之重点。考据思辨,义理推详,集中于此两书者,为量至夥。居今而言,纵谓不通《学》《庸》,即无以深识自宋以来近世之学术,此语亦不为过。然则四书一名,自今以后,仍将在学术界有其存在,殆非不合理之推断矣。

五、本编仍沿袭朱子四书合编之旧,亦仍分《论》《孟》一编,而《学》《庸》别为一编。两编体例,亦不相同。窃谓此后学者欲上窥中国古先圣哲微言大义,藉以探求中国文化渊旨,自当先《论语》,次《孟子》。此两书,不仅为儒家之正统,亦中国文化精神结晶所在,断当奉为无上之盛典。《学》《庸》自难与媲美。然《学》《庸》两书,言简而义丰,指近而寓远,亦不失为儒籍之瑰宝,国学之鸿篇。虽当与《语》《孟》分别而观,正不妨与《语》《孟》连类而及也。

六、朱子《集注》《章句》,为其毕生精神所注。然自今而言,时代不同,朱子当日之所用心,未必尽合于时下之要求;其名物训诂校勘考据之密,清儒成绩,亦有超越。复有在朱子为一家之言,在程朱为一代之学,陈义精卓,自有见地;而就《语》《孟》《学》《庸》之本身求之,则未必相当者。本编为篇幅所限,对《语》《孟》两书,仅载要略。虽使读者有未窥全豹之憾,然提纲挈领,别出机杼,分类相次,自成系统,使读者由是而进窥全书,易于得冰解融释之乐。至于《学》《庸》两篇,则不仅备列全文,抑且兼罗异义。其体裁若与《语》《孟》两《要略》不类,其宗旨在求读者藉此以领会于原书之精旨,以及历代学者之阐究与传述,则用心实一也。各编并自具例言,明其宗趣,此不尽著。


【书摘与插画】

孟子之学,所为有大贡献于后世人群者。

一曰发明性善之义。二曰孟子言养气。三曰孟子言知言。

朱子论四书

朱子定四书,论其时序先后,则孔、曾、思、孟;当以《论语》为首,《大学》次之,《中庸》又次之,而《孟子》为殿。顾朱子之意,《大学》既为开示学者为学次第,故首当先诵。次《论语》,次《孟子》,后始及《中庸》。以其陈义深远,天人性命之渊微,非初学所能骤解也。然坊本传刻,则以《学》《庸》篇幅单薄,合为一册,幼童初入学塾,即先诵读;然后以次再及于《语》《孟》。故不期以《学》《庸》两篇连类并及焉。自今论之,《语》《孟》为考究孔孟思想之必要参考书,固无异论。至《学》《庸》两篇,其作者与成书年代,既在不可考知之列。又其书简短,语义或难确指,不若《论》《孟》之可即就本书,比类引申而求。故治古学、究儒术者,先必当重《论》《孟》,然后再旁及于《学》《庸》。本书亦会合《学》《庸》自为一编,其用意则与从来坊刻仅就篇幅厚薄、字数多寡而联合刊之者不同,特此附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