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编辑推荐】
本集收録了先生二十世纪三十至四十年代所发表出版的绝大多数有代表性的著述,是先生新中国成立前著述的首次结集出版,从中可以看出其核心内容,都是围绕着农业国工业化的理论形成和建立而展开的。
【内容简介】
该文集包括上中下三篇,上册收録的四十余篇文章,是先生对农村经济、粮食问题、货币与金融、农村调查方法、西方经济的研究、评论和书评,曾在《独立评论》、《经济评论》、《东方杂志》等刊物和书籍上刊发。中册收録的是先生于1934—1940年在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期间的研究成果,包括四个农村调查报告:《冀北察东三十三县农村概况调查》(1935年),《清苑的农家经济》(商务印书馆,1936年),《广西粮食问题》(商务印书馆,1938年),《浙江省食粮之运销》(商务印书馆,1940年)。下册收録的是先生在美国哈佛大学撰写的博士论文《农业与工业化》(Agriculture and Industrialization),该书zui早由哈佛大学出版社于1949年以英文出版,1969年美国再版;1951年翻译成西班牙文,在墨西哥出版;中译本于1984年由华中工学院出版社出版; 2013年列入“武汉大学百年名典”在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下册的zui后附上张培刚先生的年谱,可让读者对先生的生平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张培刚先生的这些著述均出版于民国年间,当年的出版规范与今日或不尽相同。依文库体例,一仍其旧。个别疑似之处,也未作刊正,以存其旧。另外需要说明的是,上册脚注中加*的为编者注,其余均为原注;中册文下注中的“本志”,是指首登该文的《社会科学杂志》;个别文字、数据印刷模糊,无法辨认,多方查找其他版本印证未果,只能以方框替代;个别文章在重版时,作了少许修订和注释。
【作者简介】
张培刚(1913.7-2011.11),湖北黄安(今红安)人,中国经济学家,被认为是发展经济学的奠基人。张培刚1934年毕业于国立武汉大学经济系,1945年获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国立武汉大学经济系教授兼系主任、联合国亚洲及远东经济委员会顾问及研究员、华中工学院建院筹备委员会委员兼基建办公室主任、华中科技大学社会科学部主任、教授等职。
【目录】

論文集總目録

總目録

論文集1

冀北察東三十三縣農村概况調查371

清苑的農家經濟425

廣西糧食問題621

浙江省食糧之運銷751

農業與工業化935

張培剛年譜1257


【前言】

張培剛先生(1913—2011年),中國著名經濟學家,發展經濟學奠基人之一,湖北省首届“荆楚社科名家”,新中國成立60年,獲評功勛湖北100人,華中科技大學經濟學院名譽院長、教授。

先生1913年7月10日出生於湖北省黄安(今紅安)縣。1934年畢業於武漢大學經濟系,1934年6月任中央研究院社會科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1941年考取清華庚款留美,進入哈佛大學學習,1945年獲哈佛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1946年回國任武漢大學經濟系教授兼系主任。1948年應聘出任聯合國亞洲及遠東經濟委員會高級顧問及研究員。1949年毅然辭去聯合國職務,再次歸來,報效祖國,繼續擔任武漢大學經濟系主任,代理法學院院長。1952年調至華中工學院(今華中科技大學)。

先生屬於中華民族求生存和發展時期産生的一代知識分子。先生出生在一個普通農民家庭,少年時就隨家人從事放牛、砍柴、栽秧、割穀等勞動,親身感受到農民生活的困苦和農業勞動的艱辛,在他幼小的心靈裏,早就立下志願要為改善農民生活、改進農業耕作尋覓一條出路。二十世紀初葉和中葉,國内軍閥連年混戰,外侮日亟,國恥不斷。這種民不聊生、民族危亡的情景,日益促使他發奮讀書,從無懈怠地探索富國强兵、振興中華的途徑。1934年武漢大學經濟系畢業,他以zui優成績被選送到中央研究院社會科學研究所從事六年的農業經濟的調查工作。六年中他的足迹遍及河北、浙江、廣西、湖北各省,深入到農村基層進行考察,開展調研。可以説,這是他日後逐漸形成的人生觀和學術觀點的早期根源。

迨至1943年先生在哈佛選擇博士論文題目時,以他出國前的調查資料,本可駕輕就熟、比較輕松地完成撰寫任務。但他始終堅持少年時代立下的志向,且當時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戰即將結束前的兩三年,他想到大戰後中國必將面臨如何實現工業化這一複雜而迫切的歷史任務,决定將“農業與工業化”作為論文題目,立足中國,面向世界,探討貧窮落後的農業國怎樣實現國强民富工業化的途徑。在哈佛圖書館六米見方的空間,他翻閱大量的歷史文獻和統計資料,仔細閱讀有關英、法、美、日、蘇聯諸國從“産業革命”以來各自實行工業化的書刊,嚴肅認真、全神貫注、極其辛苦地於1945年10月寫完“農業與工業化”論文英文稿。該論文榮獲哈佛大學1946—1947年度zui佳論文奬和“威爾士奬金”。

《農業與工業化》是第yi次從歷史上和理論上比較系統地探討農業國工業化的學術專著。該書提出了包括城市工業化和農業現代化在内的獨特的工業化概念,系統地提出了農業在工業化和經濟發展過程中的糧食貢獻、原材料貢獻、市場貢獻、勞動力貢獻、資本和外匯貢獻的“農業貢獻理論”,系統地分析了工業化的發動因素和限制因素,特別是突出了技術進步和企業家創新管理才能的作用,系統分析了工業化發生的先後順序,特別是提出了基礎工業和基礎設施先行的思想。這部著作被國際學術界譽為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成為新興經濟學科的“發展經濟學”開先河之作。

本集收録了先生二十世紀三十至四十年代所發表出版的絕大多數有代表性的著述,是先生新中國成立前著述的首次結集出版,從中可以看出其核心内容,都是圍繞着農業國工業化的理論形成和建立而展開的。

上册收録的四十余篇文章,是先生对農村經濟、糧食問題、貨幣與金融、農村調查方法、西方經濟的研究、評論和書評,曾在《獨立評論》、《經濟評論》、《東方雜志》等刊物和书籍上刊發。

中册收録的是先生於1934—1940年在中央研究院社會科學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員期間的研究成果,包括四個農村調查報告:《冀北察東三十三縣農村概况調查》(1935年),《清苑的農家經濟》(商務印書館,1936年),《廣西糧食問題》(商務印書館,1938年),《浙江省食糧之運銷》(商務印書館,1940年)。

下册收録的是先生在美國哈佛大學撰寫的博士論文《農業與工業化》(Agriculture and Industrialization),該書zui早由哈佛大學出版社於1949年以英文出版,1969年美國再版;1951年翻譯成西班牙文,在墨西哥出版;中譯本於1984年由華中工學院出版社出版; 2013年列入“武漢大學百年名典”在武漢大學出版社出版。下册的zui後附上張培剛先生的年譜,可讓讀者對先生的生平有一個大概的了解。

張培剛先生的這些著述均出版於民國年間,當年的出版規範與今日或不盡相同。依文庫體例,一仍其舊。個別疑似之處,也未作刊正,以存其舊。另外需要説明的是,上册脚注中加*的爲編者注,其餘均爲原注;中册文下注中的“本志”,是指首登該文的《社會科學雜志》;個別文字、數據印刷模糊,無法辨認,多方查找其他版本印證未果,衹能以方框替代;個別文章在重版時,作了少許修訂和注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