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世界政要精英共论中国

约瑟夫·奈(“软实力”概念提出者)︱彼得•弗兰科潘((牛津大学拜占庭研究中心主任)︱奥尔布赖特(美国前国务卿)︱陆克文(澳大利亚前总理)︱欧尔班(匈牙利总理)︱沈大伟(华盛顿大学教授,著名的“中国通”)︱吉姆·奥尼尔(英国经济学家)

《环球时报》精品采访和收录!几十位世界*政要、智囊、精英对中国未来发展的*分析。

《中国震撼》作者、复旦大学教授张维为,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金灿荣长序力荐的当代中国认知新读本!

国内外*政要智囊阵容,共同打造一部名副其实的 “年中大书”。


【内容推荐】
  西方政要智囊在误判了中国这么多年后,他们开始集体反思,重构对华认知。中国的飞速发展让世界为此震撼和佩服,于是研究“中共学”成为这些政要精英真正了解中国的必要学科。在多方探寻和研究之后,几十位世界政要精英共论中国,并且表达了一致的观点:他们“看好中国”,看好中国对未来世界的重要性。从“中国崩溃论”“中国威胁论”到“看好中国”,转变的深层原因,可以用国际问题研究专家金灿荣教授的话“中国一定做对了什么”来解释。
  《我们看好中国──世界政要精英共论中国》是继《我们误判了中国──西方政要智囊重构对华认知》出版之后,华文出版社再度联手《环球时报》共同打造的一部年度大书。全书分为7部分:中国式贤能政治、深厚的中国文化、和平大外交、“一带一路”:中国与世界对接、创新驱动中国、世界需要中国。分别从真正代表人民整体利益的政治力量、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的有机结合、中国混合经济模式实现创新驱动的独特优势、中国道路成功背后的中国文化因素等方面进行了深层次的论述,让我们在看到世界跌宕起伏的同时,也看到了中国崛起之来之不易,看到了中国道路成功对于中国、对于世界的深远意义。


【作者简介】

主编谢戎彬,《环球时报》副主编;主编谷棣,《环球时报》首席编辑。


【媒体评论】

专家推荐

《中国震撼》作者、复旦大学中国发展研究院院长张维为:我一直看好中国,看好中国道路和中国模式,看好中国的未来。《我们看好中国》的主要内容与三条标准有关:首先是对中国共产党认识的深化,中共是整体利益党,这与西方所有政党几乎都是公开的部分利益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其次,书中许多论述都触及了中国的混合经济模式,看到了中国模式在保持经济增长,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创新驱动方面的独特优势。此外,书中还有许多对中国整合能力和改革能力的高度评价。从制度比较来看,西方模式在这三个方面都弱于中国模式。本书还介绍了外部世界对于中国道路成功背后的中国文化因素的认知。总之,我们真是看好这个伟大的国家!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金灿荣:《我们看好中国》是《环球时报》与华文出版社再度强强联合的作品。两年前,我为《我们误判了中国——西方政要智囊重构对华认知》一书做序时说:“了解中国很难,但必须了解。”这次,我想说,一些国际人士看好中国,是因为“中国一定做对了什么!” 中国的崛起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但迄今为止,以西方为代表的外部世界还很难理解这个事实。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按照西方的理论和西方意识形态来看,这个事实不应该出现,因为我们的发展不符合西方的理论和意识形态。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中国发展,中国有些东西确实不符合西方模式,但符合事物发展本身的规律。我个人认为,理解中国崛起的关键,是要承认一个事实,即——中国实现了工业化。西方能从全世界脱颖而出,是因为工业化。日本能从非西方世界脱颖而出,也是因为工业化。今天,中国的崛起还是因为实现了工业化。                              


【目录】
序言一 张维为:我一直看好中国
序言二 金灿荣: 中国一定做对了什么
章 中国式贤能政治
美国著名作家、中国问题专家罗伯特库恩说:“要了解中国,就必须理解中国共产党。”越来越多的西方学者、政要和民众越来越认同这一观点。“中共学”成为国际学界了解和解读中国的热门“学科”。因为一个国家如果有一个能够真正代表人民整体利益的政治力量,胜出的可能性就比较大;如果没有,走向衰败的可能性就比较大。中国有今天,正是因为如此。
第二章 深厚的中国文化
高速发展获得的成就,虽然得到世界各国的钦佩,然而中国的发展模式和传统文化一直很难被世界所理解。澳大利亚前总理认为:未来存在很多不确定性,但是“中庸之道”作为先贤哲学,是不错的治世方略。它不偏不倚处理问题的思路,也许能帮助缔造亚太区域的共同安全、实现亚太区域的繁荣发展。
第三章 和平大外交
过去30多年的高速发展使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中国崛起成为世纪之交国际关系中引人注目的变革。对于中国的外交政策及其可持续性 ,国际上存在不少争论。回顾过去这几十年,正是和平发展让中国得以长期保持国内及周边稳定,进而使其能在推动国内改革、解决内部问题方面迈出坚实步伐。
第四章 “一带一路”:中国与世界对接
在牛津大学拜占庭研究中心主任彼得?弗兰科潘看来:“一带一路”在重新塑造未来世界。他在评价“一带一路”时说:“一带一路”强调“合作”与“协作”,中国不是只盯着自己的利益,而是同时重视其他国家的利益。这是一种应对周围世界非常积极和开明的方式。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一带一路”对于中国的长远经济发展非常有帮助,而且能维护整个地区的稳定。
第五章 创新驱动中国
创新会使中国制造业更强。但中国制造业不会“一夜之间”变强,可能需要10到20年的时间。比如,日本花了30年,从 1950年到1980年,才在几个产品领域成为世界强者。这个过程对中国来说可能会快一些,因为中国有很大的国内市场。
第六章 世界需要中国
古老的中国对世界历史的影响源远流长,塑造了人类文明和文化 ;中国人民的聪明才智以及对知识的尊重推动了科学和技术的进步。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如今它对世界格局与稳定的重要性史无前例。中国是世界经济的引擎,其领导力对国际社会努力克服经济衰退、信心不足和沮丧至关重要。
第七章 共享历史 共创未来
有关“美国世纪”或“中国世纪”的问题,“软实力”概念提出者约瑟夫·奈认为:美中两国必须合作。虽然也有冲突,但双方在很多问题上只有合作才能成功。比如气候变化问题,双方都无力独自应对,只能携手,这就是“非零和”关系的例子。因此,两国必须去思考如何与别国一起强大,而非只是如何比别国更加强大。如果美中合作,就能解决一些问题,否则结果必定相反。
跋——中国的发展不是说翻就翻的小船(《环球时报》副总编辑谢戎彬)
编后记:中国好上加好(《环球时报》首席记者谷棣)


【精彩书摘】
  《中国震撼》作者、复旦大学中国发展研究院院长张维为:我一直看好中国,看好中国道路和中国模式,看好中国的未来。《我们看好中国》的主要内容与三条标准有关:首先是对中国共产党认识的深化,中共是整体利益党,这与西方所有政党几乎都是公开的部分利益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其次,书中许多论述都触及了中国的混合经济模式,看到了中国模式在保持经济增长,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创新驱动方面的独特优势。此外,书中还有许多对中国整合能力和改革能力的高度评价。从制度比较来看,西方模式在这三个方面都弱于中国模式。本书还介绍了外部世界对于中国道路成功背后的中国文化因素的认知。总之,我们真是看好这个伟大的国家!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金灿荣:《我们看好中国》是《环球时报》与华文出版社再度强强联合的作品。两年前,我为《我们误判了中国——西方政要智囊重构对华认知》一书做序时说:“了解中国很难,但必须了解。”这次,我想说,一些国际人士看好中国,是因为“中国一定做对了什么!”中国的崛起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但迄今为止,以西方为代表的外部世界还很难理解这个事实。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按照西方的理论和西方意识形态来看,这个事实不应该出现,因为我们的发展不符合西方的理论和意识形态。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中国发展,中国有些东西确实不符合西方模式,但符合事物发展本身的规律。我个人认为,理解中国崛起的关键,是要承认一个事实,即——中国实现了工业化。西方能从全世界脱颖而出,是因为工业化。日本能从非西方世界脱颖而出,也是因为工业化。今天,中国的崛起还是因为实现了工业化。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