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编辑推荐】

1、本书以纪实手法,详细地描述了阎锡山、陈诚、白崇禧、何应钦、胡宗南、吴稚晖、于右任、孙科、陈立夫、严家淦十位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深有影响人物的命运沉浮,尤其是他们跟随蒋介石败退台湾后的境遇。

2、作者将丰富的史料纪实与精彩独到的叙事方式相结合,旁征博引,力图通过探究这些曾经叱咤风云的民国名流的台湾岁月,就此还原真实且鲜活的人性本色,拨开历史的层层迷雾。

3、张林,凤凰卫视出版中心主任,曾任中央电台驻兰州军区记者站站长、CCTV《人民子弟兵》编导,著有小说、纪实文学《天界》《西部歌王》《501个疯子》《快意还乡》《凤凰卫视这些年》《俺娘》等,曾获中国纪录片学术奖短片一等奖,全国优秀电视军事节目专题类一等奖,解放军新作品一等奖;丁雯静,台湾大学毕业。作品多次赢得两岸纪录片报导奖首奖,《*后岛屿》荣获台湾第47届电视节目金钟奖,《台湾人在“满洲国”》则入围第48届电视节目金钟奖。业界予以“纪录片女王”封号。著有纪实小说《惊涛太平轮》《*后岛屿》《亲爱的夏绿蒂》等。

4、从细节入手,精选近现代史*代表性的事件与人物,带你领略有温度、有情怀的历史真实!
【内容简介】

本书以讲述了国民党高层人物在败退台湾以后的人生际遇。作者以纪实手法,详细地描述了阎锡山、陈诚、白崇禧、何应钦、胡宗南、吴稚晖、于右任、孙科、陈立夫、严家淦十位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深有影响人物的命运沉浮,尤其是他们跟随蒋介石败退台湾后的境遇。在台湾,有“袖珍版蒋介石”之称的陈诚,与蒋氏父子的关系日益复杂微妙;在大陆权极一时的“CC派”陈立夫却远走美国,成了“养鸡专业户”;过去杀敌无数的白崇禧,怎么也没想到自己的命一直在别人的点头和摇头之间,只消扳机轻轻一扣……


【作者简介】

张林,凤凰卫视出版中心主任,曾任中央电台驻兰州军区记者站站长、CCTV《人民子弟兵》编导,著有小说、纪实文学《天界》《西部歌王》《501个疯子》《快意还乡》《凤凰卫视这些年》《俺娘》等,曾获中国纪录片学术奖短片一等奖,全国优秀电视军事节目专题类一等奖,解放军新作品一等奖。

丁雯静,台湾大学毕业,先在电视台当财经记者,后转为历史纪录片制作人。作品多次赢得两岸纪录片报导奖首奖,《后岛屿》(2012年)荣获台湾第47届电视节目金钟奖,《台湾人在“满洲国”》(2013年)则入围第48届电视节目金钟奖。业界予以“纪录片女王”封号。著有纪实小说《惊涛太平轮》《后岛屿》《亲爱的夏绿蒂》等。


【目录】

阎锡山 半生为王

少年得意

与蒋介石的恩怨情仇

“在三只鸡蛋上跳舞”

太原战役,险些抓住胡耀邦

阳明山上

陈诚 伴君如伴虎

发端黄埔

作战能力一般的“上将”

蒋介石的诤臣

联姻高官之女

经营台湾

副手难当

白崇禧 晚景凄凉小诸葛

离奇死亡

桂系部队领军人物

要向历史交待

遭遇弹劾

投身宗教却遭暗杀

饱受孤立的白家

退思园

何应钦 明哲保身

受降将军背负骂名

“没有我蒋中正,哪有他何应钦”

备受冷落的台湾生活

家的思念

胡宗南 后撤退的大将

被老蒋重用的浙江同乡

攻占延安的“功臣”

“反共救国军”总指挥

杭州姑娘叶霞翟

为“反共”不惜与日本战犯合作

低调清贫

吴稚晖 天道自然

老狗、小丑、还是思想家?

砖砸县太爷 跳河偏不死

“名骂”舌如簧,“清共”急先锋

办教育,成了“新鲜活死人”

出卖陈延年

后的日子

于右任 神州再造更何年

苦窑里长大

从激进诗人到革命报人

落魄的“监察院长”

两次弹劾

诗书比金贵

乡愁

孙科 孙中山之后

名门之后,平常之人

反蒋拥蒋,摇摆多变

风流倜傥,多情误事

流亡多年无奈回归

陈立夫 世纪人生

蒋三叔的厚待

在抗战中兴办教育

福大命大

命运逆转

养鸡专业户

恩爱夫妻

近乡情怯

严家淦 被人遗忘的“总统”

洒脱的过渡者

富家公子哥

踏上仕途

亲历二二八

台湾“财政厅长”

“新台币之父”

当上接班人

后的日子
【免费在线读】

几乎所有人都对这两幅挽联感到惊诧莫名,有人说,阎锡山一生喜弄玄虚,临终前还留此千古一谜。不管是因为现实困境还是真正的人生顿悟, 晚年的阎锡山已经远离了当年那个叱咤一方的山西枭雄,少了诸多锋芒, 多了一些无可奈何的镇定和凄凉。

陈诚虽然与孙立人有矛盾,但却明白孙立人是冤枉的。据陈诚之子陈履安回忆,“面对家父,孙将军一度奋力扯下衣衫,裸露出半生征战遗下的创伤疤痕,激动地对家父大叫道:我这辈子为国家出生入死,为什么还怀疑我变节,为什么?”

就这样,随着一抔化作粉末的骨灰,蒋白之间的恩怨一笔勾消。只是,这位立下汗马功劳的抗日名将既没有获得“国葬”,也没有褒扬令。他生前亲笔题的“忠肝义胆”,仿佛是为自己立的墓志铭,戎马一生,却落得晚景凄凉。

何应钦曾对女儿何丽珠说:“先‘总统’时代,蒋公给予我的荣誉是抗战结束后在南京主持了受降大典;而来台后,经国先生给予我的荣宠是参加了我的九十和九十五寿诞祝贺。我这一辈子,得到了常人没有得到的东西,也应该满足了。”对于晚年备受冷落的何应钦来说, 这大概也是的慰藉。

探究民国名流的台湾岁月,的意义是拨开他们政治的角色,还原一个本色的人。在当时台湾独尊蒋介石的氛围里,那些国民党的大老们,多半只能仰仗蒋介石给个闲差,在台湾终老。

严隽泰曾回忆,在严家淦终将“总统”之位交给蒋经国时,蒋经国曾不止一次前往严家,希望严家淦连任“总统”,不管是否出于真心, 可以看出蒋经国对严家淦的尊重。严家淦的存在,改写了蒋介石直接传位于子的尴尬,而顺势而为,是严家淦的聪明的选择。

但在陈立夫的回忆录里,事情是另一种说法。他猜测蒋对他的不满源自陈诚的一句失言。陈诚被蒋介石提名为“行政院长”人选时,必须经“立法会”通过才能任命。陈诚托袁守谦暗示陈立夫从中斡旋,陈立夫心领神会,使陈诚以82% 的高票当选。蒋介石知道后,似乎很不高兴,说:“怎么会有这许多票?”言下之意是帮忙帮过了头。后来陈诚办宴席,答谢陈立夫,席间陈诚戏言:“从前CC 派是陈果夫和陈立夫,今后就是陈立夫和陈诚了。”

台北郊区的观音山,承载了陈立夫晚年无解的乡愁。103 年的人生, 宦海沉浮,却一身潇洒,墓碑上的国民党党徽亦是他生命后的注脚。陈立夫作为百岁老人,不仅见证了历史的变迁,也参与了历史的变化, 终被埋葬在了历史的记忆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