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编辑推荐】
结合已有的勘探、认识及资料状况,本书试图从区域地质背景、页岩气发育地质条件、页岩气勘探开发前景展望等角度对中国页岩气展开系统讨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是中国*早的页岩气思想发源地之一,其页岩气团队先后在页岩气理论、方法和技术等方面完成了一系列探索性工作。本书作者由页岩气专业爱好者所组成,他们是中国时间*早但又*年轻的页岩气团队成员,朝气蓬勃、思想活跃、积极进取、敢想敢干是时代所赋予他们的特点。《中国能源新战略——页岩气出版工程》策划于国家《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及《页岩气发展规划(2011—2015 年)》公布之时,跨越“十二五”到“十三五”,契合新发布的《页岩气发展规划(2016—2020 年)》。这套丛书的出版希望能从国家层面为我国能源政策提供决策参考,为我国页岩气的大规模、高质量开发利用提供助推燃料,为中国能源生产与消费革命提供政策舆论支持。丛书的出版得到了国内页岩气领域专家的支持,丛书编委包括:中国科学院赵鹏大院士、戴金星院士、金之钧院士,中国工程院康玉柱院士、胡文瑞院士推荐作序;张金川教授任丛书主编;张大伟、董宁、董本京任丛书副主编。丛书获国家出版基金年检“优秀”,得到上海市新闻出版专项、上海高校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出版工程资助。《中国页岩气地质》一书为《中国能源新战略——页岩气出版工程》第01分册。
【内容简介】
《中国页岩气地质》共分为六章,其中第1章对中国潜质页岩形成的区域地质背景和页岩气地质复杂性进行了概述,第2~5章分别对中国南方、华北-东北、西北、青藏与近海海域页岩气地质条件和发育有利方向进行了阐述,第6章对中国页岩气地质规律、发育有利方向和资源前景进行了讨论,形成了对中国页岩气的全面说明。本书可为从事页岩气勘探开发的专家、学者及业余爱好者提供参考,同时也可作为高等院校油气相关专业教师的教学参考书。《中国能源新战略——页岩气出版工程》包括页岩气地质理论与勘探评价、页岩气地球物理勘探方法与技术、页岩气开发工程与技术、页岩气技术经济与环境政策等4卷20分册。丛书对页岩气产业链相关理论、方法及技术等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梳理、阐述与讨论。
【作者简介】
《中国页岩气地质》主编张金川教授,也即《中国能源新战略——页岩气出版工程》丛书主编,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实验中心主任、能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国土资源部页岩气勘查与评价重点实验室主任、页岩气研究基地执行主任,香山科学会议第376次会议(中国页岩气基础地质问题及勘探开发基础,2010)执行主席,“全国页岩气资源潜力调查评价及有利区优选”项目技术首席,我国早开始引进并系统研究页岩气的探索者之一。 《石油学报》《石油勘探开发》及《天然气工业》等杂志编委,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40172052、40272062、40472073、40672087),出版专著3部。
【前言】
页岩气的勘探在思路上突破了常规油气地质的理论束缚,超越了传统油气藏概念的思维禁锢,开辟了油气勘探开发的新领域。视传统意义上的烃源岩为源储封一体化的储集层,将页岩中通常所认定的“超低孔渗、难以聚气”模式转变为非常规的“微孔微缝、多相富气”模式,页岩气理论突破了“烃源岩”中“无法规模性富集天然气”的地质认识,将“不可能”变为“可能、很可能”,实现了直接将富有机质页岩作为油气勘探开发目标层系的根本性转变。通过使用多种技术凿开了油气勘探开发的一片新天地,页岩气在成藏理论与生产实践上实现了“不可逾越”的突破,将油气的勘探领域向前延伸了具有重大变革意义的一大步。页岩气的重大突破即发现了油气领域的“新大陆”,开辟了一个全新的领域,使油气资源获得了普遍性的飙增,为油气工业的延续性长期发展指明了方向和目标,其意义和价值难以用“新领域”“新天地”或“令人高兴”“充满喜悦”等词语来形容。先行的理论发展和成果认识为中国的页岩气勘探开发和生产实践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铺垫。进入21世纪,页岩气概念被逐步引入中国,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逐渐了解、接受并采纳页岩气勘探开发理论和技术,在国土资源部、国家能源局、高校科研院所及石油公司等多部门和单位的大力倡导、推动和实践下,中国页岩气得到了迅速发展。从2009年渝页1井首获页岩气发现、2010年召开第376次香山科学会议(中国页岩气资源基础及勘探开发基础问题),到2011年页岩气被列为新矿种,2012年完成全国页岩气资源评价,再到2013年涪陵页岩气田正式获批页岩气产能建设示范区,在短短的5年时间内,中国页岩气实现了从理论研究到工业建产、从零产量到2×108m3/a产量的飞跃,实现了快速起步和高效跨越。中国陆上潜质页岩的分布超过了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一,目前已在寒武、奥陶、志留、二叠等十余个页岩层系中发现了不同程度的页岩气显示或商业气流。中国富有机质页岩形成于主体由扬子、华北及塔里木板块所构成的复杂板块背景基础上。板块体积较小且稳定性较差,在地史演化过程中相互影响且逐渐拼合,尤其是后期受到了来自太平洋、印度及西伯利亚板块的碰撞和挤压。特殊的地质背景与地史演化孕育了极具特色的中国页岩气地质条件,以秦岭大别山一线为界,中国页岩气地质条件在南北方向上呈现出显著的差异性。华南与华北板块主要页岩在沉积环境上的南海北陆、地层分布上的南老北新、有机质热演化程度上的南高北低、构造变动上的南强北弱等一系列页岩气地质差异,将中国传统油气地质意义上的“东部、中部及西部”三分油气地质分区格局改变为“南方和北方”两分格局。富有机质页岩的存在代表了页岩气的可能发育和分布,页岩气勘探开发对象和目标已经从传统意义上原生、完整且保存完好的盆地区转向了破坏、残缺或被叠置的盆地区,现今含油气盆地之间的隆升区被视为潜在的页岩气有利地区,盆地和坳陷内传统的“烃源岩”被视为页岩气有利区带,隆起区和凸起区则被视为有价值的潜在领域,这就极大地拓展了油气勘探和发现的物理空间。III因此,页岩沉积环境的时空变化较大,后期演化迥异,分区分布差异明显,各地质单元不同时期所形成的页岩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特点。海相、陆相及海陆过渡相页岩发育了不同的页岩气资源类型,成熟、高熟及过熟的有机质热演化影响了页岩气的资源品质,沉积期、埋藏期及回返期构造格局又决定了页岩气的资源特点,与美国在相对稳定板块背景基础上形成的“U”字形页岩和页岩气资源分布特点迥然不同。结合已有的勘探、认识及资料状况,本书试图从区域地质背景、页岩气发育地质条件、页岩气勘探开发前景展望等角度对中国页岩气展开系统讨论。全书共分为六章,其中第1章对中国页岩气形成的区域地质背景和页岩气地质复杂性进行了概述,第2~5章分别对中国南方、华北东北、西北、青藏与近海海域页岩气地质条件和发育有利方向进行了阐述,第6章对中国页岩气地质规律、发育有利方向和资源前景进行了讨论,形成了对中国页岩气的全面说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是中国早的页岩气思想发源地之一,其页岩气团队先后在页岩气理论、方法和技术等方面完成了一系列探索性工作。本书作者由页岩气专业爱好者所组成,他们是中国研究页岩气时间早但又年轻的页岩气团队成员,朝气蓬勃、思想活跃、积极进取、敢想敢干是时代所赋予他们的特点。本书第1章由张金川、霍志鹏、杨超编写;第2章由杨超、韩双彪、刘飏、郎岳、马广鑫编写;第3章由唐玄、毛俊莉、刘萱、牛强强、陈皓禹编写;第4章由陈前、唐玄、魏晓亮、郭睿波、卢登芳编写;第5章由霍志鹏、党伟、李波文、茹意、刘子驿、赵盼旺、黄璜编写;第6章由赵倩茹、唐玄、姜生玲、林腊梅、丁江辉编写。全书由张金川、霍志鹏统稿。由于本书涉及页岩时空广泛、内容庞杂、素材多样,撰写书稿的大量资料基于前期的工作研究和项目支撑。聂海宽、边瑞康、龙鹏宇、刘丽芳、薛会、徐波、薛冰、张鹏、尉鹏飞、朱华、任珠琳、彭己君、马玉龙、卢亚亚、朱亮亮、任君、尹腾宇、李婉君、林拓、刘珠江、王中鹏、王鹏、杜晓瑞、张明强、唐颖等一大批年轻人先后承担了相应的研究任务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这些构成了编写本书的基本素材和基础支撑。龚雪、郑玉岩、洪剑、谢皇长对数据进行了整理和统计,李哲、王向华、刘通、刘恒山、雷越、陈世敬、陶佳、陈莉承担了部分图件清绘任务。本书所使用材料部分来源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272167)、国土资源部专项、国家重大专项等资助项目的研究成果,在此向这些项目的参与者一并表示感谢。本书撰写时间有限,但质量追求无限。次尝试组稿全国页岩气地质,难免存在不尽人意之处,还望读者不吝批评斧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