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1947年,《安妮日记》出版,至今已被翻译为70多种语言,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记忆名录》。

1959年,好莱坞将安妮的故事搬上银幕,获得8项奥斯卡提名,拿下3座“小金人”。

1960年,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安妮藏身过的密室被改建为博物馆,取名“安妮之家”。参观群众络绎不绝,在门前排成长龙。

传奇影星奥黛丽·赫本与安妮同年出生,少女时期,两人都在荷兰经历了战乱。赫本在战后读到安妮的日记深受震动,她说:“那个孩子完全写出了我的经历和感受。”

美国前总统约翰·肯尼迪说:“历史上,众多在重大痛苦和损失之时为人性尊严发言的人中,没有谁的声音比安妮•弗兰克的更铿锵有力。”


【内容简介】

《安妮日记》是德国籍犹太少女安妮在二战中遗留下来的一本日记。赫本,肯尼迪,曼德拉等人都曾被它感动和震撼,人们谈到犹太人的历史,就会谈到大屠杀,就会谈到安妮。战争下的人民是苦难的,战争下的少女又是如何应对苦难的?和平年代需要这种烽火后的追忆。


【作者简介】

安妮•弗兰克(Anne Frank,1929—1945),德国犹太少女。13岁时为躲避纳粹迫害,随家人藏匿于密室之中长达25个月,1944年8月因人告密而被抓捕关进集中营,在次年爆发的伤寒疫情中年轻的生命就此凋零。当历史的硝烟退散,密室成员中的生还者安妮的爸爸,按照安妮生前的愿望将日记整理出版,发出犹太人的呼声。安妮于1999年入选《时代杂志》“20世纪全世界*影响力的100个人”。

【译者简介】

朱碧恒,1940年出生于江苏无锡。副教授,翻译家郑克鲁之妻。曾翻译过诸多有关青少年成长的外国名著,译文风格深受读者好评,语言亲切自然,文字心态更加贴近读者。

译著有《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秘密花园》《气球上的五星期》等,主编《欧·亨利短篇小说欣赏》,参加编写《外国文学史》。


【媒体评论】

在历史上众多在重大痛苦和损失之时为人性尊严发言的人中,没有谁的声音比安妮•弗兰克的更铿锵有力。

——美国前总统 约翰•肯尼迪

这是一本代表了六百万(犹太)人心声的书,纵使这不是什么雄壮伟大的史诗,只是一本普通小女孩的日记。

——苏联作家 伊利亚•爱伦堡

日记内容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仅呈现出了青春期的心态,而且细致而充满自信,简约而不失真实地描述了一个孩子转变为成人的心态。

——美国诗人 约翰•贝里曼


【前言】

安妮·弗兰克的日记从1942年6月12日写到1944年8月1日。初,她只是为自己而写。后来在1944年的一天,荷兰流亡政府的一名成员——戈利特·博克斯坦,在从伦敦发出的广播中宣布,战争结束后,他希望能收集见证德国占领下荷兰人民苦难的材料,使这些材料可以被大众所看到,还特别提到信件和日记作为例子。

受这次讲话的启发,安妮·弗兰克决定战争结束后,她将出版一本以自己日记为基础的书。她开始改写并校对她的日记,对文章进行了改进,删去那些她认为不够精彩的段落,并根据回忆加入其他人的一些故事。与此同时,她继续写初始日记。学术著作《安妮·弗兰克日记:评述版》(1989),把安妮初未经修改的日记称为A版,以区别于她修改过的第二本日记,即我们所知的B版。

安妮后一次日记写于1944年8月1日。1944年8月4日,八名藏匿中的犹太人被逮捕。米普·吉斯和贝普·沃斯库吉尔这两名大楼工作人员发现安妮的日记散落在地上,为安全起见,米普·吉斯将这些日记塞进一个桌子的抽屉里。战争结束后,她确证了安妮已经去世,便把这些无人读过的日记交给安妮的父亲——奥托·弗兰克。

经再三考虑,奥托·弗兰克决定圆女儿出版日记的愿望。他从A版和B版中挑选出一些材料,编成一个较短的版本,后来被称为C版,即全世界读者所知道的《一位少女的日记》。

在挑选的过程中,奥托·弗兰克考虑当时的社会背景力求做到以下几点。首先,书的篇幅要短,这样才适合在荷兰出版社的系列丛书中出版。其次,安妮有关性的一些段落被删节了,在1947年日记初版时,大胆地描写性并不常见,在写给年轻人的书中更不可能出现。另外,出于对死者的敬意,奥托·弗兰克也删节了一些对他妻子和后屋其他成员的冷语。安妮·弗兰克从十三岁开始写日记起,到十五岁不得不搁笔为止,毫无保留地记录下她的喜好和嫌恶。

1980年奥托·弗兰克去世时,留下遗言将女儿的手稿赠予阿姆斯特丹的荷兰国家战争文献资料馆。由于从日记出版之日起,它的真实性就遭到质疑,所以战争文献资料馆进行了彻底调查。终,日记确证无疑纯属真实的时候,连同一份详尽调查结果即被整本出版。《评述版》不仅包含有A、B、C三个版本,还附有弗兰克家的背景资料、有关被捕和发配的情况、安妮笔记的检验、所用得到的文献资料等。

位于瑞士巴塞尔的安妮·弗兰克基金会,作为奥托·弗兰克的法定继承人,继承了他女儿的著作权,后来决定为广大读者出版一个新的扩展版本。新版本绝不可能影响到由奥托·弗兰克所编辑的旧版本的真实性,因为旧版本已经把日记及它所涵盖的信息传播给了上百万人。编撰扩展版的任务交给了同是作家和翻译家的米莉亚姆·普雷斯勒(Mirjam Pressler)。安妮·弗兰克基金会资助的米莉亚姆·普雷斯勒终版,包含近百分之三十的新内容,将会让读者更敏锐地洞见安妮的内心世界。

1998年出现了过去不为人知的日记原稿。现在,经安妮·弗兰克基金会允许,一篇署期为1944年2月8日的长段文章将添加到已出版的日记中。1942年6月20日记录的简短日记这里未作改动,因为日记已包含一个更加详细的文本。此外,依照发现,1942年11月7日的日记被改到1943年10月30日中。更多信息请读者参阅修订版《评述版》。

在写B版本的时候,安妮为她书中出现的人物起了假名。初她想称自己为安妮·奥利斯,后来又想改为安妮·罗宾。奥托·弗兰克选择用真实的名字称自己的家人,其他人则遵从安妮的意愿。随着时间的推移,帮助后屋成员的人现在已众所周知。在本版本中,帮助者将采用真名,因为他们理应如此。其他人的名字均采用《评述版》中的假名。对于那些希望保密身份的人,战争文献资料馆随意选用了字头缩写。

后屋其他藏匿者的真实姓名如下:

范·佩尔斯家(来自德国奥斯纳布吕克)

奥古斯特·范·佩尔斯(生于1900年9月9日)

赫尔曼·范·佩尔斯(生于1898年3月31日)

彼得·范·佩尔斯(生于1926年11月8日)

安妮在她的手稿中称之为:佩特罗内拉、汉斯和阿尔弗雷德·范·丹;而在书中称之为:佩特罗内拉、赫尔曼和彼得·范·丹。

弗里兹·普费弗尔(生于1889年4月30日,德国基森)

安妮在手稿及书中都称为:阿尔贝特·杜赛尔。

读者应该清楚,此版本大多依据安妮将近十五岁时所作的B版日记。安妮偶尔会回顾评注她早期完成的一些段落。这些评注在此版本中被一一抄录。当然,我们对安妮的拼写和语法错误都做了改正。另外,文章基本保持原样,因为在一份历史材料上试图做出任何编辑和阐述都是欠妥的。

朱碧恒


【免费在线读】

1942年6月12日 星期五

希望我可以完全信赖你,以前我从没有信赖过谁。我希望你能成为我的巨大支柱和安慰。

1942年9月28日(评注)

迄今你确是我的慰藉之源,所以吉蒂,我现在经常动笔。用这种写日记的方式会更好些。如今我迫不及待地在你这儿涂写东西。

啊,把你带来我真高兴!

1942年6月14日 星期日

我将从得到你的那一刻开始记起,那时我看到你和我的其他生日礼物一起摆在桌上。(买你的时候我也在场,但那不算。)

6月12日,星期五,我六点钟就醒了,不足为怪,因为那天是我的生日。不过我当然不能马上起床,所以我必须抑制我的好奇心直到差一刻七点。那时我再也按捺不住便跑到餐厅,在那儿我的猫咪莫奇蹭着我的腿表示热烈欢迎。

一过七点我就跑去看爸爸妈妈,然后到客厅打开我的礼物。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你,大概是我好的礼物了。然后桌上还有一束玫瑰,几朵芍药和一盆植物,更多礼物将会在白天送到。爸爸妈妈送给我一件蓝色衬衫、一盘棋、一瓶在我看来尝着像葡萄酒的葡萄汁(葡萄酒说到底也是用葡萄做成的)、一副拼图游戏、一瓶润肤霜、二点五荷兰盾和两本书的礼券。我还得到了一本《暗箱》(但是玛戈特已经有这本书了,于是我用它换了别的),一盘自制曲奇(当然是我自己做的,因为我已经成为烤曲奇的能手了),很多糖果和妈妈做的草莓馅饼。还有来自奶奶的一封信,来得正是时候,不过肯定仅仅是一种巧合。

后来汉尼莉来找我,我们去了学校。在休息时间,我请老师和同学们吃曲奇饼干,之后我们不得不继续学习。我到五点钟才回家,因为我和其他同学去了体育馆。(我不能参加体育运动,因为我的肩膀和髋骨容易脱臼。)由于我过生日,就由我来选择同学们玩哪项运动,我选了排球。之后,他们把我围成一圈唱生日歌。我回到家的时候,桑妮·雷德曼已经到了。伊尔丝·瓦格纳、汉尼莉·哥斯拉和雅克琳娜·范·马森在体育课后同我一道回来,因为我们在一个班。汉尼莉和桑妮曾是我好的朋友。人们见了我们三个总是说:“安妮、汉妮、桑妮来了。”我上犹太中学的时候才认识了雅克琳娜·范·马森,现在,她是我好的朋友。伊尔丝是汉尼莉好的朋友,桑妮去了另一所学校,在那里有她自己的朋友。

他们送给我一本很美的书,约瑟夫·科恩的《荷兰故事与传奇》,但是错给了我第二册,于是我用其他两册换了册。爱莲娜姨妈给我买了一副拼图游戏,斯蒂芬妮姨妈送给我一枚漂亮的胸针,蕾妮姨妈送了我一本恐怖小说:《黛西的山间度假》。

今天早上躺在浴池中,我想如果有一条像任丁丁一样的狗该有多好啊。我也会叫它任丁丁,把它带到学校,让它待在门房,或天气好的时候放在自行车架边上。

1942年6月20日 星期六

像我这样的人写日记真是一种很奇特的体验。不仅因为我未曾这样做过,还因为在我看来,以后,无论我或别人都不会对一个十三岁女学生的真心告白感兴趣。然而,那有什么关系?我想写,而且更甚于此,我想说出深埋在心里的各种事情。

“纸比人有耐心”。在某个有些伤感的日子,我手托下巴坐着,感到超级无聊又无精打采,以至不能决定是外出还是待在家里,后还是待在原地沉思。此时我想到这句话。不错,纸确实更有耐心。我不打算把这个被尊封为“日记”的硬皮笔记本给任何人看,除非我找到一个真正的朋友,不然可能没有人会在乎。

现在又回到了促使我写日记的首要问题上:我没有朋友。

让我说得更清楚一些吧,因为没有人会相信一个十三岁的女孩会感到她在这世界上非常孤独。当然事实却也并非如此。我有亲爱的父母和一个十六岁的姐姐。我认识大约三十个我会称之为朋友的人。我有成串的爱慕者,他们爱慕的眼光不能离开我的面容,有时甚至借助一面破镜子努力在班上偷窥我。我有一个家族,有亲切的阿姨们、姑姑们,这是一个温馨的家庭。是啊,表面看来我什么都不缺,除了一个真正的朋友。我和朋友在一起时所想的就是怎样玩得开心。除了一些日常话题之外就别无其他可谈。我们似乎不能更亲近一点儿,这就是问题所在。也许是我的原因使我们不能彼此信任。但不管怎样,这就是事实,不幸的是,这不大可能改变。这就是我开始写日记的原因。

为了增强这位我期待已久的朋友的形象魅力,我不想像大多数人那样在日记中记下一些枯燥的事件,而是想让日记本身成为我的朋友,我将称她为吉蒂。

如果我突然开始,没有人会理解我给吉蒂讲的故事,所以,尽管不情愿,我还是会简单描述一下我的生活。

我的父亲,是我见过的可亲的父亲,他在娶我母亲时三十六岁,母亲当时二十五岁。姐姐玛戈特于1926年生于美因河畔的法兰克福,随后我于1929年6月12日出生。我在法兰克福一直待到四岁。由于我们是犹太人,爸爸于1933年移居荷兰。他成为当时生产果酱的荷兰奥培克塔公司的总经理。我的母亲,伊迪丝·荷兰德·弗兰克,9月份随父亲去了荷兰,我和玛戈特被送到亚琛与外婆同住。玛戈特11月到了荷兰,我次年2月抵达。当时我作为送给玛戈特的生日礼物突然被摆在了桌子上。

不久我进了蒙台梭利幼儿园。我在那儿一直待到六岁,然后上了一年级。六年级时候的老师是校长库佩鲁太太。在学年结束时,我们都泪流满面,真是一场心碎的离别。因为我要上玛戈特所在的那所犹太中学了。

我们的生活并非无忧无虑,因为留在德国的亲戚在希特勒的反犹法律下受苦受难。1938年大屠杀过后,我的两个舅舅逃离德国,在北美找到了安身之处。年迈的外婆与我们相聚,那时她七十三岁。

1940年5月之后,好日子寥寥无几。先是战争,随后是荷兰投降,德国人接踵而至,此时正是我们这些犹太人麻烦的开始。我们的自由受到一系列反犹法令的限制:犹太人必须佩戴一枚黄星;犹太人不能乘坐有轨电车;犹太人不能开车,即使是自己的也不行;犹太人只允许在下午三到五点购物;犹太人只能光顾犹太人开的理发店和美容院;犹太人在晚上八点之后到早上六点之前不能在大街上行走;犹太人不能逛剧院、电影院和其他娱乐场所;犹太人不能进入游泳池、网球场、曲棍球场和其他运动场地;犹太人不能划船;犹太人不能参加任何一项公共体育运动;晚上八点之后犹太人不能坐在自家或朋友家的花园里;犹太人不准拜访基督教徒;犹太人只能上犹太学校;等等。不能做这不能做那,但生活依旧。雅克琳娜常常对我说:“我不敢做任何事了,因为我怕那些可能是被禁止的。”

1941年夏天,外婆生病要做手术,我的生日没有庆祝。1940年夏天,我的生日也没怎么过,因为荷兰的战争刚结束。外婆于1942年1月去世。没有人知道我多么频繁地想她,我也依然很爱她。1942年的这个生日是为了弥补其他的生日,外婆的蜡烛也同时点亮了。

我们一家四口过得还不错,这样就到了如今的这一天——1942年6月20日,我的日记正式贡献价值之日。


【书摘与插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