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编辑推荐】

推荐一:中美贸易摩擦背景之下,面对来自美国的重重封锁与打压,下一个倒下的商业巨头会不会是华为?支撑华为强大的思想力量和意志力是什么?《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一书围绕华为“以奋斗者为本”“以客户为中心”“开放、妥协、灰度”等经营哲学给出回答。

推荐二:《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第1版修订版本,历时3年精修原著,超过一半内容大幅度增改,新增100多位中高层近身访谈、300多万录音资料,再次披露任正非及华为中高层鲜为人知的背后故事。

推荐三:颠覆外界对于华为的认知,研究华为及任正非的教案级著述。对华为深刻、系统的解读,还原一个真实、可信、立体的任正非!

推荐四:柳传志、冯仑、秦朔、牛文文、陈彤、吴晓波联袂诚挚推荐



【内容简介】

过去的30多年,华为从未一帆风顺。在西方,政客和媒体从未停止过对华为的猜忌和攻击,比如华为拥有军方背景、国家背景等,有竞争对手甚至公然“妖魔化”华为。而今,面对美国的层层技术封锁和贸易施压,处于暴风眼的华为会不会成为下一个倒下的商业巨头? 华为要把旗帜插在全球,自然任正非和华为需要不断向世界证明“身份”,是什么支撑着华为强大的思想力量和意志力?

华为是一个充满思想力的企业。正如任正非所言:“是什么使华为快速发展呢?是一种哲学思维,它根植于广大骨干心中。这就是‘以客户为中心,为奋斗者为根本,长期坚持艰苦奋斗’的文化。这并不是什么背景,更不是什么上帝。”在这个一贯秉持的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华为又进一步形成了“开放、妥协、灰度”的管理哲学并不断地丰富和系统化。

任正非,这位七十多岁的商业思想家,率领着十多位企业战略家,几千位中高层管理者,十多万以青年知识分子为主体的知识型劳动大军,继续孤独而又果敢地行走在全球五大洲的各个角落。



【作者简介】

田涛,华为公司高级顾问。

吴春波,山东莱州人,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组织与人力资源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自1995年起任华为公司高级管理顾问至今。


【媒体评论】

约翰·奎尔奇 哈佛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教授

即使在中国*成功、*国际化的企业中,华为也是一个佼佼者。这部作品提供了对华为的独到见解,能够让西方读者真正了解华为,了解它的管理哲学和文化,以及任正非的独特领导方式。

欧伟博 前北电网络首席执行官

这本书很好地讲述了华为故事:员工持股,谦逊的创始人和领袖,与众不同的哲学。在变幻莫测的世界里,这种哲学有助于我们探索新的业务模式。对于很多MBA学生来说,本书是讲述真正战略的教材。

佩德罗·雷诺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成为基金创业学教席教授

这是一项了不起的调査研究,它分析并客观描述了一个非常复杂的真实情境和一位非凡的企业家。这部无价之作能让我们理解,在这个纷繁世界里,何谓企业家精神。

杨贤 新加坡国立大学管理学院院长

华为定义了21世纪现代组织应有的特质并展现了伟大的领导力。这本“书”能帮助我们全面认识这家现代模范企业和推动组织演进的领导理念。这部超越普通商业书籍的管理哲学论著,将让读者受益良多。

陈春花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管理学教授

读完本书感到震撼,一方面源于任正非本人的感召力,一方面源于田涛对于任正非,以及任正非所生活的这个时代的深刻理解;更源于田涛和任正非所表现出来的这一代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吴晓波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院长

这本书对任正非管理哲学和华为企业文化进行了深度剖析,读来激动人心。



【目录】

华为之熵 光明之矢(代序)

自序

引子 企业管理哲学:华为成功的神秘力量

时代·命运:妄想家任正非 

道不同,共相谋:4 个男人的故事 

傲慢的跨国巨头们

一代人的宿命

丛林法则,胜者为王

“巨大中华”,华为脱颖而出 

神秘力量:任正非的企业管理哲学

自创管理教派的“坛主”

华为成功的“葵花宝典”

悟道·布道·践道·殉道

不只任正非孤独,华为也是

成功后,欲哭无泪

身份的证明

孤独,学会欣赏孤独

常识·真理:以客户为中心

客户:华为存在的理由

“领路者”阿尔卡特的迷茫

眼睛盯着客户,屁股对着老板

被扭曲的常识

“偏离客户,谁来养活我们”

“百年帝国”的衰落 

变化大于变革的时代

资本意志,还是客户意志

机会主义:盛有毒酒的金杯

逆风执炬,必有烧手之患

27 年面壁:任正非论“以客户为中心”

1987-1994:活下去才有未来

“客户在,华为的魂就永远在”

“错位的赢家”与华为的创新观

拒绝煽情,拒绝喧闹与华丽

百年老店,千年庙堂

超物质力量:宗教与价值观传承

常识推到极致就是宗教

万般神通皆是术

第二章 常识·真理:以奋斗者为本

小推车推出的世界 500 强 

华为的桶金来自哪里

“小毛驴拉出来的 500 强”

商魂:任正非论“奋斗文化”

奋斗的目标:以客户为中心

奋斗者剪影:“垫子文化”

“狼文化”:视野·意志·品格

以邻为鉴:华为不能在舒服中死去

罗马街头停摆的钟表

18 万大军,孤独行走在世界上

客户是华为人的鸦片

“筛子论”:以奋斗者为本

核聚变效应:工者有其股

不上市,则有可能称霸世界

筛子文化:简单驱逐复杂

被浇注了“鸡血”的“永动机”群体

第三章 开放:顺应者兴,逆则衰

伴随毁灭的创造性时代

“他从未把华为当作家族企业”

向美国企业学习:“刹车”在哪里

围猎华为:美国怎么了

“四大皆空”逼出开放精神

开放是一种思维方式

落后也是一种优势

美国人将华为洗白了

企图独霸世界的华为一定会灭亡

华为的开放观:开放但不结盟

拿来主义与交“买路钱”

结盟就会把自己捆死……

“一杯咖啡中汲取宇宙能量”

开放是一门思想艺术

显,则险矣

19982008:开放与封闭的错位 10

“更开放一些,天不会塌下来”

第四章 妥协:丛林中的生存之道

史鉴:妥协拯救了一个民族

历史学家钱乘旦的华为之行

丛林智慧:妥协是金色的

“战”与“和”:一切基于实用主义

要拉宾,还是要沙龙

铁腕与柔性,进攻与妥协

“薇甘菊战略”与“投降主义”

进攻是好的防御

聚焦客户,而不是对手

“不能被挑逗的红布牵着走”

并非一个人的奋斗故事

独裁与“有益的专制主义”

“把权力关进笼子里”

第五章 灰度哲学:欲望的激发与控制

太极八卦:人性万花筒

“实事求是四个字,做到好难、好难”

秀才·战士·枭雄与将军

坐而论道,起而奋斗

“萝卜”与“坑”的辩证法

创新之敌:黑白不兼容

领袖胸怀:“垃圾处理厂”

源与流:包容是一种力量

领袖要摒弃“帝王思想”

少年创伤记忆:饥饿与共享

华为文化:亦中亦西,非马非驴

“思想云”到“思想雨”

“规范性权力”与“观念性力量”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第六章 自我批判:活力是组织之魂

黑洞现象与热力学第二定律

“熵理论”与组织疲劳症

组织黑洞:腐败、山头与惰怠

冷眼看华为

耗散结构与自我批判

耗散结构与基础价值观

逆本能:组织管理的核心命题

走出“组织兴亡”的周期律

自我批判:方向、方法与节奏

“思想批判”与“EMT 宣言” 

中西兼蓄:太极拳与斗牛运动

思想批判:不可复制的文化密码

EMT 自律宣言”:统一硬币的两面

EMT 自律宣言

王者的灭绝与“组织批判”

动物论:老虎、土狼、蚂蚁与老鼠

好的基因能确保节节胜利吗?

宿命与使命:华为何时会死去

附录:竞争的结束意味着动力的丧失

——红杉树和热带雨林对组织管理的启示

第七章 变革论(上):“八大症候”与“七个反对”

冰冷的刀锋:不变则溃,则亡

蜕变式救赎:摆脱英雄依赖

观念,变革的敌人

华为向“蓝血十杰”学到了什么

萧规曹随:保守是个好东西

“褪毛工程”:从土匪到战士

速成式变革是魔术

变革的八大重要症候

第八章 变革论(下):目的高于一切

文化是制度之母

《华为基本法》:初次“顶层设计”

“兵为将用”,而非“兵为将有”

中国式变革:7 000 人“辞职门”

这儿的变革静悄悄

变革的艺术:时机、节奏、成本与其他

变革架构师任正非

“鸡飞”与“狗跳”

变革是要付出成本的

咨询不等于变革

“见佛拜佛,见魔杀魔”

自我批判先于并优于变革

“蓝血十杰”批判

冷冰冰的“外科大夫”们

变革的目的:“多打粮食”

理念·制度·领导者

外章 未来的冲击与中国机遇

鸣谢



【前言】

自序 关于华为,谁也无法自诩权威

《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首版印于2012年岁末,两年多来,在国内外读者中引起了不小的反响,先后有中文繁体、韩文、英文、日文、俄文等版本面世,几万读者以、微信、书、报刊等载体发表了或褒或贬的,并掀起了管理学界和企业界的“华为研究热”。然而,耐人寻味的现象是,在华为之外此书收获的大多是好评,但在华为内部,尤其在“心声社区”上,笔者听到、看到的多是批评、讥讽,一些人的言辞相当尖锐,甚至尖刻,代表性的观点包括:

一、 把华为写得太好了,“有吹鼓手之嫌”。

二、 一些事实和观点并不准确,“有主观想象的成分”。

三、 书名与正文不符,“典型的标题党……”。

四、“此书对华为的认知太表面,失之于肤浅。”

五、部分内容重复,结构散乱。

老实讲,面对“心声社区”一个阶段铺天盖地的负评,本人内心是抵触的,自恃对华为10多年的近距离观察,同时阅读了几百万字的公司各类公开、半公开的文献,花了6年时间进行思考和写作,怎么可能会是“表面的”“肤浅的”“吹鼓手”性质的?

本书首版的写作,从酝酿到成稿,一直在半秘密状态下进行。以华为长期的低姿态做派,此书是否会被任正非和公司高管们否定,并“劝说”本人将其溺毙于襁褓?这是我担心的。事实上,之前10年左右,有几本关于华为的著作都有被“做过工作”,但被作者拒绝了的经历。假使华为让我放弃写作和出版此书,我会有什么样的反应?

华为总是让我出乎意料。当《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初稿送到轮值CEO(首席执行官)徐直军手中,并经他发给公司数十位中高层管理者审阅时,得到的反馈居然是:由作者自己决定。我突然意识到:处在全球化旋涡中的华为,要对外部世界全面开放了。之后两年多,华为一改过去与媒体疏离的状态,先是轮值CEO们高调地接受国内外报刊采访,后来一贯“神秘、低调”的任正非也走到舞台中央,几次与国内外记者们坦率交流,直到2015年初在达沃斯论坛接受BBC(英国广播公司)著名记者的全球直播采访。过去两年多,华为也许是全球规模性企业中,被各类媒体持续关注多、关注度的公司之一。

当然,对华为来说,“脱敏”是相当成功的:充分透明化之后,人们终于意识到,这家来自中国的公司是值得尊重的,它的经营与管理哲学、文化与制度、创新与变革、多变的战略战术及领导力等,构成了其独具的特质。因此,华为也成为中外商学院高度关注的案例,笔者在过去一段时间就应邀与10多家国内外著名商学院的教授有过深入交流。

让我格外欣喜的是,在首版面世不久,我获得了一项“特权毫无禁忌地与华为中高层管理者进行一对一、面对面的访谈。这项浩大的工程历时一年零七个月,涉及公司市场、研发、财务、法务、审计、行政、后勤等各个部门和各个产品线,先后接受访谈的人士有100多位,这其中包括绝大部分董事会和监事会成员,每人时长在3-6小时不等,仅录音整理的文字记录稿就有近300万字。至此,我可以自信地说,我是华为之外的人士中,了解华为的人,即使在华为15万人中,我也是能够多角度、多侧面认知华为的极少数人。

访谈过半后,我开始不安起来。全部访谈结束后,一边翻阅访谈整理稿,一边为首版的“不成熟”和粗糙而心底发虚,以致不敢正视首版的部分章节,也终于认可了“心声社区”上华为人的批评和意见。20146月初,我就开始酝酿进行一次“大卸八块”的修订,首先是历史脉络的梳理,为了对同一事件进行还原,我必须从三位以上的访谈人的口述中进行比较和甄别;其次是一些结论的形成和观点的确立,由于有大量的素材作为支撑,我也力求限度地做到严谨和客观。当然,全书修订后的结构也做了诸多调整。在原版本的基础上,新版本増删的内容多达2/3以上。

此番修订,写作的艰难不亚于首版。确切地讲,修订本是一本新书,只是书名和大的架构未做改变。在300万字浩繁的故事、观点、细节面前,我每每陷入不知所措的乱麻之中,每一章、每一节的重新布局,每一个事实和结论的对应,都使我多次彻夜难眠经常凌晨两三点披衣而起,伏案著述,或摘录访谈内容……几个月不到,身体急剧消瘦,严重到脸部肌肉抽搐不停。

2015年春节前,修订稿全部杀青,我又连续细读了5遍以上(部分章节反复细读),从大年初三开始,又将后两章推倒重来,因为一位重要朋友阅读完修订版后,认为有点“虎头蛇尾”。兹后,又将修订版发给华为内外几十位人士,在大量反馈的基础上,又进行了长达三个月的五次修改。如果让我对首版和修订版打分的话,首版勉强60分及格,而修订版则可以达到80分。为什么不可以更高分呢?原因很简单,华为的文化与历史实在太丰富了,关键是,华为充满了变化。当你自以为抓住了所谓“终极真理”时,从另一种视角看,你也许抓住的是谬误,或者它正被变化了的观点和新模式摒弃,所以你永远不能自视为所谓“权威”;而且,当我真正与100多人进行了访谈后,我恰恰更加不自信了——不仅对事实而言,对部分结论也同样不敢自信“正确”。

这也促使我有了另一种“自信”:既然自知有缺憾,有诸多志忑,还不如开放一些,请15万华为人,包括几万前华为人,以及一切关注华为的朋友和广大读者,一起参与对本书修订版的“评头论足就书中的每一个细节与观点提出批评和意见,以使下一版本的修订更趋客观、真实。

我的邮箱:tiantao2015@sina.com

2015612

于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



【免费在线读】

华为之熵 光明之矢(代序)

熵和生命活力,就像两支时间之矢,一头儿拖拽着我们进入无穷的黑暗,一头儿拉扯着我们走向永恒的光明。

可以说,下面所讲的,是到目前为止对华为发展之道 不为人知的一个视角。

鲁道夫·克劳修斯发现热力学第二定律时,定义了熵。 在自然社会里,任何时候都是从高温自动向低温转移的, 如果一个封闭系统,终达到热平衡,没有了温差,就再 不能做功。那么,这个过程就叫熵增,其后状态就是熵 死,也称热寂。

熵原本是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概念,却被任正非用于研究企业的发展之道,也是贯穿任正非管理华为的思想精华。 华为之所以不易被人理解,一个重大原因就是任正非 的思想源头摆脱了商学院式的理论框架,仿佛黄河源头的

“九曲十八弯”,既有观察现实世界、不断实践的人性感悟,

也有横贯东西方的科学和哲学洞察。

经济学的很多理论和计算方法都来源于物理学的启发,但鲜活 的生命并不是经济学意义上的理性人和有限理性人。在人性和社会

(人性的群体化)的复杂性面前,经济学已经落后甚至溃败,而熵的 理论透过物理学和生命活力,直指人心。

任正非把物理学、人性和哲学理念直接引入企业管理中,成就 了华为独特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和发展战略。所以说,华为的发展 不是偶然的,任正非开创性的管理思想和战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华为之熵

熵为何物

在这儿,我们稍微探讨一下熵的物理学概念(不想烧脑的读者请直接跳到下一段落,不影响理解下文)。熵首先是物理学概念,熵 的单位是焦耳 / 热力学温度。热力学第二定律告诉我们,一个孤立系统的熵一定会随时间而增大,终达到极大值,这时该系统达到 无序的平衡状态,因此热力学第二定律也被称为熵增定律。1850 年, 熵增定律诞生的时候就有两种表述,后来不同学科、不同科学家又 发表了很多不同的表述。相比较而言,笔者更喜欢量子物理学和现 代生物学的奠基人欧文·薛定谔对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综合性描述:

“一个非活的系统被独立出来,或是把它置于一个均匀的环境里,所 有的运动由于周围的各种摩擦力的作用都将很快地停顿下来;电或化学势的差别也消失了;形成化合物倾向的物质也是如此;由于热传导的作用,温度也变得均匀了。由此,整个系统终慢慢地退 化成毫无生气的、死气沉沉的一团物质。于是,这就达到了被物理学家们称为的热力学平衡或‘熵’—这是一种持久不变的状态,在其中再也不会出现可以观察到的事件。”

熵是个不容易理解的概念。好在我们并不需要真正了解熵这个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经典物理学含义,只需要知道其社会学意义即可。 笔者对此做了个总结:熵就是无序的混乱程度,熵增就是世界上一切事物发展的自然倾向都是从井然有序走向混乱无序,终灭亡。这在经典力学上的寓意更容易理解,即世界上没有永动机,终会 走向平衡静止,即熵死。

任正非在一次与中国人民大学黄教授交流管理话题时,黄教授把热力学第二定律发给了他。任正非发现,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有着同样的规律。对于企业而言,企业发展的自然法则也是熵由低到高,逐步走向混乱并失去发展动力。因此,任正非经常把华为和灭亡两个词关联起来,也就不足为奇了。从此,任正非在考虑企业管理时,会把熵增作为一个重要视角。

生命的活力

抛开遥远的宇宙周期论和膨胀论,我们肉眼可见的现实世界显 然也有生机勃勃的一面,那么它和热力学第二定律所描述的万物走 向混乱的差距何在?或者说对抗熵增,让世界有序繁荣的东西是什 么?答案之一就是生命活力。

1943 年,薛定谔在三一学院的讲台上,面对爱尔兰总统等一众嘉宾,在“生命是什么”的主题演讲中提道:“自然万物都趋向从有 序到无序,即熵值增加。而生命需要通过不断抵消其生活中产生的 正熵,使自己维持在一个稳定而低的熵水平上。生命以负熵为生。”1944 年,薛定谔把这一演讲主题写作成书,即《生命是什么》,引导了以 DNA(脱氧核糖核酸)为标志的现代生物学的发展。

薛定谔将生命活力称为负熵,使得自然万物与热力学的熵增反向运动。同理,企业要保持发展动力,需要依靠的就是人的生命活力。

任正非说,(企业)要想生存就要逆向做功,把能量从低到高抽上来,增加势能,这样就发展了(于是诞生了厚积薄发的华为理 念);人的天性就是要休息、舒服,这样企业如何发展?(于是推动发展了以奋斗者为本、长期艰苦奋斗的华为理念。)任正非正是通过洞察人性,激发出华为人的生命活力和创造力,从而得到持续发展 的企业活力。

过去 5 亿年,遗传信息的数量增加了 1 亿比特。人类的 DNA 里也记录了人从尼安德特人、丹尼索瓦人就可以被追溯的本能、贪婪、懒惰和自我欣赏,而这正是人类进步的动力之源。

作为一个透彻理解人性的企业家,任正非深知如何用金钱把人类的贪婪转化为动力,从而驱赶懒惰的魔鬼,让十几万华为人在自 我欣赏中向着同一个目标前进。这个道理,西方管理学也早已洞悉,但矛盾在于,哪个创始人可以克服自己的贪婪?

为什么犹太教经典《塔木德》中说,世界上难做的事情容易做成?

……

耗散结构——开放的系统

生命都是需要新陈代谢的,都是开放的系统,也都是典型的耗散结构。

热力学第二定律展示的,是封闭系统的规律,它告诉我们避免熵死的方法之一就是建立耗散结构。耗散结构是普利高津在研究不违背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情况下,如何阐明生命系统自身的进化过程时提出的新概念,他因此获得了1977 年诺贝尔化学奖。

耗散结构是一个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通过不断与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在耗散过程中产生负熵流,从原来的无序状态转变为有序状态,这种新的有序结构就是耗散结构。

人类社会和群体既是一个远离平衡的结构,也具有非线性发展的特征,而且可以具有开放性,完全符合耗散结构的三个特征。因此,耗散结构的动力学模型应该适合人类社会。这是普利高津在 20 世纪 80 年代进一步发展耗散结构时提出的重要观点。

任正非在 2011 年的公司市场大会上说道:“公司长期推行的管 理结构就是一个耗散结构,我们有能量一定可以把它耗散掉,通过耗散,使我们自己获得新生。什么是耗散结构?你每天去锻炼身体、跑步,就是耗散结构。为什么呢?你身体的能量多了,把它耗散了,就变成肌肉了,就变成充满活力的血液循环系统了。能量消耗掉了,糖尿病也不会有了,肥胖病也不会有了,身材也苗条了,漂亮了,这就是简单的耗散结构。那我们为什么要耗散结构呢?大家说,我们非常忠于这个公司,其实就是公司付的钱太多了,不一定能持 续。因此,我们把这种对企业的热爱耗散掉,用奋斗者,用流程优化来巩固。奋斗者是先付出后得到,与先得到再忠诚有一定的区别,这样就进步了一点。我们要通过把我们潜在的能量耗散掉,从而形 成新的势能。”

任正非一直批评华为自主创新,因为自主创新就把华为变成了一个封闭系统。(于是推动发展了开放、合作的华为理念。)

普利高津在《探索复杂性》一书中写道:“简单与复杂、无序和 有序之间的距离远比人们通常想象的短得多。”

光明之矢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到 2017 年华为就 30 年了,任正非重提华为如何避免熵死。光明之矢,正是要让华为避免走向熵死的黑暗。封闭系统终究是要熵死的,没有活力的封闭企业必将灭亡。那么,任正非如何把华为打造成一台耗散结构的开放活力引擎?

企业要想长期保持活力,就要建立耗散结构,对内激发活力,对外开放,与外部交换物质和能量,不断提升企业发展势能,不断拓展业务发展的作战空间。

1969 年普利高津提出耗散结构理论至今,又过去了 40 多年,这个理论逐步发展成为复杂的系统科学,并仍处于不成熟、不完善的发展阶段。不过,实践经常走在理论的前面。

自然科学属性无法和社会学严格地一一对应,这源于人类社会的复杂性。与天马行空的理论相比,任正非似乎更喜欢探索实践,不断进化。

下面的华为活力引擎模型(见图 1)只是笔者对过去华为实践的不完整观察,供大家一起探讨。

开放性、远离平衡、非线性是耗散结构的三个特征。ICT(信息、通信和技术三个英文单词的词头组合)产业本身的发展规律就充满了非线性发展的不确定性和挑战,无须为企业刻意营造非线性环境。因此,本文重点探讨华为耗散结构中的开放性和远离平衡。

一方面,华为通过企业的厚积薄发、人力资源的水泵实现远离平衡的耗散结构特性,使企业逆向做功,让企业从无序混乱转向有序发展。

另一方面,华为通过企业的开放合作、人力资源的开放实现耗散结构的开放性,从模型的入口和出口吐故纳新、吸收宇宙能量,为企业带来有序发展的外来动能。

下面为了方便叙述,作者把华为活力引擎分成企业宏观和个人微观两个层面来探讨。 企业宏观层面,把华为视为一个生命整体,要从企业整体运作的战略高度解决熵增。即利用企业的厚积薄发和开放合作,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组织惰怠、流程僵化、技术创新乏力、业务固化守成等问题。

个人微观层面,华为是无数个体的人组成的,因此重在从人力资源管理角度,探索如何激发生命的活力,从而解决人的惰怠和熵增。华为这台活力引擎的轴心是客户,是否为客户创造价值是判断有序无序、熵增熵减的标准和方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