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编辑推荐】

& 编辑推荐

《巴比特》是路易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塑造的商人巴比特形象至今仍有典型意义,不仅仅是商界,其实其他任何行业的任何人,都可能沾染有巴比特庸俗市侩、空虚无聊的习性。然而路易斯晚年说过:“我塑造巴比特这一人物,是出于爱而不是恨。”这不得不让人联想到鲁迅,联系到阿Q。阿Q之恶习是国民之劣根性,鲁迅之辛辣讽刺是渴望吾国吾民能成为一新国新民。路易斯亦然。


【内容简介】

内容简介

1930年,路易斯“由于他的描述的刚健有力、栩栩如生和以机智幽默创造新型人物的才能”,成为荣膺诺贝尔文学奖的头一个美国作家,获奖作品正是这本《巴比特》——美国经济膨胀年代的史诗。

泽尼斯市的房地产商巴比特生意兴隆,生活舒适。他总是宣扬道德伦理,以便牟取更多利益。然而,机械的生活方式使他日渐烦躁。当他*的知心朋友保罗因向其歇斯底里的妻子开枪而入狱时,巴比特开始了反叛之旅,并因此得罪了商业巨头。生意上遭到各种阻扰和破坏的巴比特正厌倦叛逆渴望重回正轨时,他妻子突发的一场病成全了他,使他重新回到那帮子“正派人”中间,重新投入庸俗市侩的怀抱和尔虞我诈的商业秩序中。

20世纪20年代美国尽管已是物质生产巨人,但路易斯还是用嘲讽的笔触,通过思想贫乏、空虚无聊的巴比特人物形象,将美国小商人这个精神生活的侏儒刻画得入木三分。“巴比特”(Babbitt)及其派生词“巴比特式”(Babbittry),早已成为美国生活中的日常用语,和莎士比亚笔下的夏洛克(Shylock)一样,被收入各种英语词典,成了低级庸俗、夸夸其谈的商人及市侩的代名词。
【作者简介】

作者介绍

关于作者:

辛克莱·路易斯(Sinclair Lewis,1885—1951),美国作家、剧作家,1885年出生于明尼苏达州的索克中心镇,1951年病逝于意大利首都罗马。路易斯一生创作20多部作品。1920年他以《大街》一举成名后,又推出《巴比特》(1922)和《阿罗史密斯》(1925)。这三部作品被认为是他的*秀之作,其中《阿罗史密斯》曾获1926年普利策文学奖,《巴比特》获1930年诺贝尔文学奖。

关于译者

潘庆舲

1930年生,中国资深翻译家(2003年中国翻译协会授予),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教授,中国外国文学学会东方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20世纪50年代起,致力于东西方文学翻译与研究,已出版著作近三十种,译著有美国文学长篇名著《大街》《巴比特》《嘉莉妹妹》《珍妮姑娘》《美国悲剧》《金融家》《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瓦尔登湖》《猩红A字母》以及一批波斯经典文学作品,还有专著《郁金香集》《波斯诗圣菲尔多西》《乌浒水悠悠》和《域外文谭》,2000年获伊朗哈塔米总统亲授伊中文化交流杰出学者奖。

姚祖培

1924年生,浙江大学外国语文学系毕业。长期从事教学工作,现为杭州大学外语学院退休教授。译有《巴比特》《朱兰花——罗·弗罗斯特抒情诗选》《在航海日志背后》等。


【媒体评论】

& 名家评荐

巴比特这一艺术典型堪与世界上文学大师所创造的,诸如利蓓加·夏泼(Becky Sharp)、匹克斯尼夫(Pecksniff)和桑科·潘札(Sancho Panzo)相提并论。

——美国批评家亨利·S.坎比

哪一个小说家都没有描绘出那么难以忘怀的,但是每个人都很熟悉的生活画面。

《巴比特》给了我极大的欢娱。我们知道的美国小说家中没有一个能更加准确地描写出真正的美国。这简直就是一份高档次的社会文献。

——美国批评家亨利·门肯

《巴比特》是那种艺术品,它的每一行都显示着作者独特的个性,作品浸透着美国的活力,使得人们听从它舞蹈音乐的节奏,路易斯先生有一种个人的幽默天赋,是一位热爱技巧的好奇的哲人,对他自己的新型国家有一种诗样的激情。

——英国作家丽贝卡·韦斯特

《巴比特》有一种照相式的镜像的准确性,但却没有摄影对艺术的复制性的弊病;小说追索的似乎是一种传统的模仿的胜利,但模仿又岂能解释其多种偏离和转向;小说呈现的是社会现实主义类型,但作者又多次侵犯现实主义的文规;作者明显地创造性地攻击社会系统,又使得读者考虑有把小说划为讽刺文体的必要性;讽刺要求一种激进的道德口吻和只涉及表面问题的意向,以免读者看到人物的内心,产生同情而减免了读者对讽刺对象的鄙视;而作为讽刺家的路易斯又确实潜入到了巴比特循规蹈矩、自满得意的外表之下,显示出一种超出了人物自我能理解的范围之内的浪漫主义的渴求。

——美国批评家格伦·A.洛佛
【目录】

& 目 录

译 序

001/美国“经济膨胀”年代的史诗/潘庆舲

巴比特

003/*章

019/第二章

032/第三章

050/第四章

065/第五章

087/第六章

117/第七章

133/第八章

157/第九章

169/第十章

189/第十一章

197/第十二章

202/第十三章

227/第十四章

245/第十五章

262/第十六章

275/第十七章

289/第十八章

303/第十九章

323/第二十章

332/第二十一章

340/第二十二章

347/第二十三章

360/第二十四章

376/第二十五章

386/第二十六章

397/第二十七章

408/第二十八章

422/第二十九章

445/第三十章

461/第三十一章

471/第三十二章

485/第三十三章

497/第三十四章

补 跋

003/修订重印感怀/潘庆舲


【书摘与插画】

书摘随读

泽尼斯的一幢幢高楼森然耸起,逸出在晨雾之上;这些严峻的钢骨水泥和石灰岩筑成的高楼,坚实如同峭壁,而纤巧却像银笏。它们既不是城堡,也不是教堂,一望而知,就是美轮美奂的企业办公大楼。

晨雾仿佛出于怜悯,将历经几个世代风雨销蚀的建筑物都给遮没了:双重斜坡的四边形屋顶上盖板都已翘裂的邮政局;大而无当的老式房子上的红砖尖塔;窗眼既小,而又被煤烟熏黑了的工厂;还有灰不溜秋的几户合住的木头房子。类似这样千奇百怪的房子在这个城市里虽然比比皆是,但那些整洁的高楼大厦,正把它们从商业中心区撵走,近郊的小山岗上,却闪现许许多多崭新的房子,看来那里家家户户都充满笑声和宁静。

一辆豪华的小轿车从一座混凝土大桥上疾驰而过,它那长长的车盖晶光锃亮,而且几乎听不见发动机的响声。车里的人身穿晚礼服,整晚排完一个小剧场剧本之后正好回来,这是一次艺术上的大胆探索,兼有香槟酒助兴,所以更为光彩夺目。大桥下是一条弧形的铁路轨道,无数红红绿绿的信号灯使人眼花缭乱。纽约特快列车轰隆隆地刚驶过,二十条闪闪发亮的钢轨一下子跃入令人眩目的光照里。

在一座摩天大楼里,美联社的电讯线路刚关闭。报务员一整夜与巴黎和北京通话之后,疲累不堪地摘下了他们的赛璐珞眼罩。女清洁工打着呵欠,趿拉着旧鞋,在大楼各处走动。晨雾已渐渐消散。排着长队的人,带着午餐盒,迈出沉重的步伐,拥向巨大无比的新工厂,大玻璃窗、空心砖瓦、闪闪发亮的车间,五千人就在同一个屋顶下面干活,推出地道的产品,行销所至,远溯幼发拉底河流域,横越非洲南部草原。汽笛一响,传来了有如四月黎明时万众齐欢的歌声,这是给仿佛为巨人们建造的城市所谱写的一支劳动之歌。

在泽尼斯的名叫芙萝岗的住宅区,有一所荷兰殖民时期风格的住宅,睡在卧室前面走廊里的人这时正好醒来。不过,此人的外表却丝毫没有巨人的特征。

他名叫乔治·福·巴比特,现年(1920年4月)四十六岁。事实上,他什么都不会干,既不生产黄油,也不制造鞋子,更不会制作诗篇,但他就是有一手,能把房子以高于一般人出得起的价格推销出去。

他的大脑门上略微有些透红,棕色的头发稀疏而又干燥。虽然脸上已有了皱纹,鼻梁两侧各有一点眼镜留下的红红的痕印,但在微睡时却带着几分稚气。他长得并不胖,但营养极佳,两颊圆圆地鼓了起来,一只纤嫩的手无力地搭在黄褐色毯子上,显得有点儿浮肿。看来他很富裕,婚后极少罗曼蒂克情调。他的这个睡廊,看来同样没有一点儿罗曼蒂克色彩,向窗外望去,是一棵高大的榆树,两块整齐的草坪,一条混凝土车道,还有一间铺上了波纹铁皮的汽车房。可是,巴比特却又一次在梦中见到了那位年轻的仙子,梦里的情景比银白色大海之滨的红宝塔还要富于诗情画意。

这个年轻的仙女与他神游已有多年。虽然在众人看来,他只不过是乔治·巴比特,唯有她独具慧眼,看出他是个英俊少年。她在神秘的小树林那边的幽暗处等着他。他只要能从挤满了人的屋子里脱身出来,就一缕烟似的朝她那里跑去。他的妻子,他的那些吵吵嚷嚷的朋友,都千方百计想跟住他,但他还是逃走了,年轻的仙女在他身边迅跑,他们一起蹲在浓荫蔽日的山脚边。她是那么苗条,那么白净,那么急切!她说他无忧无虑、英姿飒爽,又说她会等着他,他们将一起航行到远方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