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内容简介】
《话说中国》是一部以当前历史学研究、考古学研究、社会学研究的*成果为底蕴,采用人们*喜闻乐见的故事方式,配以大量精美文物照片编辑而成的新体裁中国通史类读物。在每一页上,与图文相配,插有一则历史文化百科知识卡片和中外历史大事记、历史知识的考题,组成为一部信息量巨大的百科全书式的历史通俗读物。作为融故事体的文本阅读、精彩细腻的图片鉴赏、便捷实用的检索功能于一体的中国历史百科全书,其中包含着无数令人神往的中国历史的秀美景致,它们经纬交织,互为表里,形成了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图片内容涵盖广泛,能够深入再现历史现实,观赏效果独到,立体凸现了每一不同的历史时期社会生活中方面的发展变化。透过生动的“图片里面的故事”,可以体味其中蕴涵着的深刻内容,堪称是历史文化的全息图像。

【目录】

《话说中国》总目
《创世在东方》(上)200万年前至公元前2070年的中国故事『原始社会』
《创世在东方》(下)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1046年的中国故事『夏商』
《诗经里的世界》公元前1046年至公元前771年的中国故事『西周』
《春秋巨人》(上)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03年的中国故事『春秋』
《春秋巨人》(下)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03年的中国故事『春秋』
《列国争雄》(上)公元前403年至公元前221年的中国故事『战国』
《列国争雄》(下)公元前403年至公元前221年的中国故事『战国』
《大风一曲振河山》(上)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02年的中国故事『秦』
《大风一曲振河山》(下)公元前202年至公元8年的中国故事『西汉』
《漫漫中兴路》(上)公元8年至公元220年的中国故事『东汉』
《漫漫中兴路》(下)公元8年至公元220年的中国故事『东汉』
《群英荟萃》公元220年至公元280年的中国故事『三国』
《空前的融合》(上)公元265年至公元420年的中国故事『两晋十六国』
《空前的融合》(下)公元420年至公元589年的中国故事『南北朝』
《大唐气象》(上)公元581年至公元618年的中国故事『隋』
《大唐气象》(中)公元618年至公元907年的中国故事『唐』
《大唐气象》(下)公元618年至公元907年的中国故事『唐』
《变幻中的乾坤》公元907年至公元960年的中国故事『五代十国』
《文采与悲怆的交响》(上)960 年至1279 年的中国故事『宋』
《文采与悲怆的交响》(下)960 年至1279 年的中国故事『宋』
《金戈铁马》(上)916年至1234年的中国故事『辽西夏金』
《金戈铁马》(下)1271年至1368年的中国故事『元』
《集权与裂变》(上)1368年至1644年的中国故事『明』
《集权与裂变》(下)1368年至1644年的中国故事『明』
《落日余晖》(上)1644年至1840年的中国故事『清一』
《落日余晖》(下)1644年至1840年的中国故事『清一』
《枪炮轰鸣下的尊严》(上)1840年至1911年的中国故事『清二』
《枪炮轰鸣下的尊严》(下)1840年至1911年的中国故事『清二』
《新世纪的曙光》(上)1912年至1928年的中国故事『民国一』
《新世纪的曙光》(下)1912年至1928年的中国故事『民国一』
《正义的觉醒》(上)1929年至1937年的中国故事『民国二』
《正义的觉醒》(下)1929年至1937年的中国故事『民国二』
《血肉长城》(上)1937年至1945年的中国故事『民国三』
《血肉长城》(下)1937年至1945年的中国故事『民国三』
《命运的决战》(上)1945年至1949年的中国故事『民国四』
《命运的决战》(下)1945年至1949年的中国故事『民国四』
《话说中国》普及版共36册
各分册单独定价__


【免费在线读】
*早的朝鲜君主来自中国,你知道吗?

不忍奇耻大辱而向东北方流浪
武王伐纣后,释放了被纣囚禁的箕子。箕子不忍自己的国家被周占领,君主被枭首示众,认为这是他的奇耻大辱。于是就一个人毅然出走,离开殷都,朝东北方向流浪。经过长途跋涉,箕子来到朝鲜,今平壤一带。武王素闻箕子的贤惠,听说他出奔到了朝鲜,就下令封他为朝鲜国君主,并给予他一定的军事上和物资上的帮助。过了一年多的时间,到十三年的春天,箕子为感谢武王释囚和分封的恩德,从朝鲜长途奔波,到周都镐京来朝见武王。
想念故国,寻访旧址
箕子想念故国,因朝周时顺便路过,就来到殷都旧址进行寻访。他看到宫室已被损坏,附近都种上麦子、玉黍等庄稼,故地重游,不禁感慨万端。他想起自己的庶弟纣,因荒淫无度,不听劝谏,才落得国破身亡的下场。他自己也只好远奔他乡,跑到了朝鲜。箕子想起往事,心中悲伤,欲哭有失自己的身份,低声抽泣会被人说像个妇女。于是,他作了一首诗歌,题为“麦秀”,独自吟咏起来:“昔日的王宫啊,已毁坏得不成样子。宫殿的院子啊,今日种起了庄稼。田中的麦子渐渐长高啊,禾黍一片绿油油。那个狡猾的顽童啊,不听我的忠告。”箕子诗中提到的那个“狡童”,聪明人一听就知道是指纣。箕子一遍又一遍的吟咏,声音越来越悲怆,越来越激昂。殷民听说昔日纣王的亲属箕子回来了,从四面八方赶来看他。殷民见到箕子满面愁容,凄楚地吟咏着哀愁的诗句,都情不自禁地伤心落泪。
满腔哀思倾注于开发朝鲜
在殷墟只作了短暂停留,箕子又匆匆上路西行,去朝见武王。武王深深仰慕箕子的道德和学识,很想把箕子留下来,任以高官,但箕子不愿到攻伐自己祖国的周国来做事,武王也不能勉强。箕子回到朝鲜,把满腔的哀思倾注于对朝鲜的开发上。自西周以后的几百年时间里,箕子及其子孙一直担任朝鲜国的国君,为朝鲜的繁荣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鸿门宴项羽破关而入
项羽在章邯投降后,便一路疾速西进。到了函谷关,见关门紧闭,有士兵把守,又听说刘邦已先他进入咸阳,大怒,命令黥布率军击杀守关的士兵,挥师入关。他传令军中:“天一亮士兵就开饭,然后我们就去把沛公的军队打败!”当时,项羽率军四十万,刘邦率军十万,眼看刘邦已危在旦夕。项羽的叔父项伯和张良是好朋友,他听说张良在刘邦军中,便乘夜骑马赶去见张良,要张良赶快跟他一起逃走。张良不肯,马上去见刘邦。刘邦大惊,叫张良去请项伯,说是要以对待兄长的礼节来接见项伯。
张良请来项伯,刘邦为项伯敬酒祝寿,并约定将来儿女通婚。然后刘邦对项伯说:“我引兵入关,秋毫不敢有所取,簿籍和府库一概封存,只等项将军来验收。我之所以派军把守函谷关,是要防备有强盗出入和其他意外。我日夜都在盼望着项将军能快一点来,哪里还会存心反对他!希望您能把我决不会背叛的事实完完全全地告诉项将军。”项伯答应了刘邦的请求,并叫他第二天天一亮,就早早地去见项羽,他自己则连夜赶回,面见项羽,把刘邦的话告诉他。
项庄舞剑
第二天一早,刘邦带着百余人马去见项羽。项羽告诉刘邦,他是听了曹无伤的话才起疑心的。宴会上,项羽的谋士范增,几次三番暗示项羽动手除掉刘邦,但项羽并不理会。范增起身外出,把项羽的堂弟项庄叫来,要他以祝寿为名,舞剑助兴,乘机杀了刘邦。项庄进入帷帐,先祝寿,然后说道:“项王与沛公宴饮,可惜军中没有什么可以助兴的,请允许我以舞剑助兴。”
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便也起身舞剑,时时以身体护翼刘邦。张良见大事不好,跑出去找到樊哙。樊哙立刻带剑拥盾,直入军帐,立于刘邦身旁,双目逼视项羽,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羽心里有些发悚,一手按剑,单腿跪地,作出应敌的准备,问道:“这位客人是做什么的?”张良说:“这是沛公的参乘,名叫樊哙。”项羽说:“真是壮士啊!赏一壶酒给他。” 樊哙接了酒,谢过项羽,把酒一饮而尽。项羽又叫人赏一只猪前腿给樊哙。侍者送来一只生的,樊哙也不在乎,把生猪腿摁在盾上,用剑切开,一块一块地硬是给生吃了。项羽问樊哙:“壮士,还能再喝吗?”樊哙说:“臣死都不怕,还怕喝酒吗!”然后,他话锋一转说道:“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唯恐不多,刑罚更是无所不用其极,结果天下人都起来反对他。楚怀王与大家约定‘先破秦而入咸阳者为关中王’。如今沛公先破秦而入咸阳,秋毫不取,封闭宫室,率领军队驻扎在灞上,等着大王入关。他所以要派军队守关,不过是提防强盗出入和其他意外。这样劳苦功高,不但没有封侯之赏,反而因为听信一些闲言碎语,就要诛杀有功之臣,这是在步秦朝的后尘。”项羽听了樊哙的这番话,哑口无言,只是请樊哙坐。樊哙就挨着张良坐下。不一会儿,刘邦起身,说是要上厕所,要樊哙陪他去。
出了帷帐,刘邦对樊哙说:“我们现在不告而别,恐怕道理上讲不过去,真不知如何是好。”樊哙说:“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还是逃命要紧,别的都顾不上了。” 刘邦把张良留下,让他去向项羽告别,留下白璧和玉斗各一双,要张良分送给项羽和范增。临行前他还嘱咐张良,估计他已回到军中,才可以去跟项羽辞行。张良奉命行事。其时,项羽坐在帐中久等刘邦不来,正有些疑心,只见张良走进来说,刘邦因为酒喝得太多,醉了,不便前来辞行。说着,他拿出白璧一双,献给项羽,拿出玉斗一双,献给范增,
说是刘邦要他转赠的。项羽问刘邦现在在哪里,张良说:“他感到将军您有意要拿他问罪,就不告而别,现在已回到自己的驻地了。”项羽似乎并不很在意,接过玉璧放在桌上。范增则怒火中烧,把玉斗扔在地上,拔剑击碎,还咬牙切齿地说项羽:“竖子(这小子)真不值得跟他共图天下大事!将来夺取天下的,一定是沛公了,我们这些人就要成为他的俘虏了!”
那边,刘邦一回到军营,就把曹无伤抓起来杀掉了。
【作者简介】
总顾问: 李学勤
享誉海内外的史学界*学者
总策划: 何承伟
中国韬奋出版奖获得者
上海文艺出版总社编审
【前言】
梦想与追求
为*广大读者编一部具有现代意识的历史百科全书

上海文艺出版总社编审 何承伟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灿烂文明史、又充满着生机与活力的泱泱大国。中华民族早就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前赴后继,绵延百代。
作为中国人,*为祖国灿烂的过去与崛起的今天感到骄傲。
作为中国的出版人,应义不容辞地以宏大的气魄为广大热爱中国历史的读者,承担起传播这一先进文化的责任:努力使中国历史文化出版物,与中国这样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过去相适应,与当代中国日新月异的发展现实相适应,与世界渴望了解中国的需求相适应。
人民创造了历史,历史又将通过我们的出版物回赠给人民,使中华民族数千年积累起来的灿烂文化成为当今中国人取之不尽的思想宝库,让更多的读者感悟我巍巍中华五千年光辉历史进程和整个中华民族灿烂的文明成果。
为此,我们作了大胆的探索:以出版形态的创新为抓手,大力提高这套中国历史读物的现代意识的含量,使图书能够真正地“传真”历史;以读者需求为本位,关注现代人求知方式与阅读趣味的变化,把高品位的编辑方针和大众传播的形式有机结合起来,独辟蹊径,创造一种介于高端读物与普及读物的独特的图书形态,努力使先进的文化为*广大的读者所接受。
经过多年的努力,这套融故事体的文本阅读、精彩细腻的图片鉴赏、便捷实用的检索功能于一体的中国历史百科全书——《话说中国》终于陆续与读者见面。这套书卷名分别为:《创世在东方》、《诗经里的世界》、《春秋巨人》、《列国争雄》、《大风一曲振河山》、《漫漫中兴路》、《群英荟萃》、《空前的融合》、《大唐气象》、《变幻中的乾坤》、《文采与悲怆的交响》、《金戈铁马》、《集权与裂变》、《落日余晖》和《枪炮轰鸣下的尊严》。
在《话说中国》这部书里,你将看到以故事体文本为主体的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现代人对历史的感悟,*能产生共鸣、*能感到激动的文学样式是什么,是故事。是蕴涵在故事里的或欣喜或悲切或高亢或低回的场面。这些经典场面令人感慨唏嘘,荡气回肠。记住了一个故事,也就记住了一段历史。故事是一个民族深沉的集体记忆,容易走进读者的心灵世界,它使读者在随着故事里主人公的命运起伏跌宕之时,不知不觉地与中国历史文化进行了“亲密接触”,从而让历史文化的精华因子,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行为,净化着我们的心灵。因此,《话说中国》以故事体的文本作为书的主体。
同时,它还突破了传统历史读物注重叙述王朝兴衰的框架,以世界眼光、一流专家学者的史识来探寻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与规律;以密集的信息,弥补故事叙述中知识点不足的局限,从而使故事的感性冲击力与历史知识的理性总结达成高度的统一。它让读者既见树木,又见森林;既享受了故事所带来的审美快感,同时又能寻绎历史的大智慧。
在《话说中国》这部书里,你将看到互为表里的图与文的精彩组合。
当今社会已进入“读图时代”,这一说法尽管片面,但也反映了读者的需求。在这套书里的图片与通常以鉴赏为主的图片有很大不同:
图片内容涵盖面广。这些图片能够深入再现历史现实,立体凸现每一不同历史时期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发展变化。透过生动的“图片里面的故事”,可以体味其中蕴涵着的深刻内容,堪称是历史文化的全息图像。它们与故事体文本相关联,或是文本内容的画面直观反映和延伸,或是文本内容的背景补充,图与文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同时,纵观整套书的图片又分别构成了一个个独立的专门图史,如服饰图史、医药图史、书籍图史、风俗图史、军事图史、体育图史、科技图史等等。
图片的表现形式极其丰富。这套书充分顾及现代读者的读图口味,借助现代化手段尽量以多种面貌出现,汇集了文物照片、历史遗址复原图、历史地图与示意图、透视图以及科学考古发掘现场照片在内的三千余幅图片。既有精炼简洁的故事,又有多元化的图像,读者得到的是图与文赋予的双重收获。
创造了一种新的读图方式。书中的图片形象丰富,一目了然,具有“直指人心”的震撼力,但在阅读过程中,尤其是在欣赏历史文化的图片中,这种震撼力很难使读者感悟到。原来他们是凭自己的文化底蕴和生活积累在品味和理解书中的图片。两者一旦产生矛盾,就不可能碰撞出火花。本书作为面向大众的出版物创造了一种全新的阅读环境:改造我们传统的图片的文字说明,揭示图片背后的信息,让读者在读完这些文字后,会产生一个飞跃,对*眼所看到的图片有一种新的发现和新的认识。
在《话说中国》这部书里,你将看到一个充满数字化魅力的历史百科知识体系。数字化给我们的社会生活带来了许多崭新的变化,作为文化产品的创新也不例外。为此,我们在这套信息密集型的中国历史百科全书里,大量运用了在电脑网络上广泛使用的关键词检索方式,以关键词揭示故事内核,由此来检索和使用我们的故事体文本与相关知识性信息。这套书的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不但有自强不息的过去时,前进中的现在时,而且还有充满希望的将来时。
一则故事,一幅图片,一个关键词,都是某个有代表性的“点”,然而这个点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一个有意义的叙事单位。它是中华民族的文明亮点,折射了我们民族的文化性格。把这些亮点连接起来,就会构成一条历史之“线”,而“线”与“线”之间的经纬交织,也就绘成了历史神圣的殿堂。点、线、面三维一体,共同建构着上下五千年的民族大厦。
著名科学史家贝尔纳曾说:“中国在许多世纪以来,一直是人类文明和科学的巨大中心之一。”我们知道,印刷是中国引以为骄傲的四大发明之一,中国出版在世界出版史中,曾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灿烂篇章。然而近代中国出版落后了,以至于到今天与发达国家相比,无论是在出版技艺上,还是在出版理念上,都存在着不小的差距。我们在本书的出版过程中善于学习、消化与借鉴,“洋为中用”,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努力把世界同行在几十年中创造的经验,学习、运用到这套书的编辑过程中,以弥补两者之间的差距。事实证明,只要我们努力了,只要我们心中有了读者,我们一样可以后来者居上。
中国编辑中的一位长者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我们没有显赫的地位,却有穿越时空的翰墨芬芳;我们没有殷实的财富,却有寄托心灵的文化殿堂。”
在编辑这套书的过程中,我们深深感到,中国历史文化太伟大了,无论你怎样赞美,都不为过;中国历史文化又太神奇了,无论你以何种方式播种,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今天,我们所撷取的,只不过是其中的一朵小花,还有更多更美的天地需要人们进一步去开拓。







现代人与历史
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刘修明

历史与现代人有什么关系?历史对现代人有什么用?这并非每一个现代人都能正确回答的问题。
过去的早就过去了。以往的一切早已灰飞云散,至多只留下遗迹和记载。时光不能倒流,要知道过去干什么?历史无用的混沌和蒙昧,不是个别现象。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人们更易对远离现实的历史轻视、淡漠。对历史无知而不以为然的人,不在少数。
不能简单地指责这种现象。一旦通过有效途径缩短了现代人和历史的距离,人们就会从生动形象的历史中取得理性的感悟,领悟历史的哲理,开发睿智,从而加深对现代社会文明的认识,使现代人的认识和实践达到一个新的层次。那时,人们就会有一个共识:历史和现代是承续的。历史是现代人生存和发展不可缺少的内容。历史和现代人是不可分的。
祖国的历史是一部生动的、博大精深的启迪心智的教科书。中国历史是独树一帜的东方文明史。承载中华文明的中国历史,在她形成发展的曲折而漫长的过程中,从未中断过(不像埃及、两河流域、印度文明或中断或转移或淹没)。她虽然历尽坎坷,备尝艰辛,却始终以昂首挺立的不屈姿态,耸立在亚洲的东方。即使从19世纪上半叶开始的对中华文明一个多世纪的强烈冲击和重重劫难,也没有使曾创造过辉煌的中华文明沉沦,反而更勃发了新的生机。中国的历史学家从孔子、左丘明、司马迁开始,持续不断地以一种不辜负民族的坚韧精神,把中华民族放在辉煌与挫折、统一与分裂、前进与倒退、战争与和平、正义与邪恶的对立统一的辩证过程中,将感悟到的一切,记录在史册上。以一笔有独特美感并凝结高超智慧的精神财富,绵延不绝地传承给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从而成就了中华民族及其创造的文明的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的创造和中国历史的记载是不可分的。中国历史是兼容时空又超越时空的中华文明有形和无形的载体。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历史使人明智。”历史的经验是前人付出巨大的代价(甚至生命的代价)才总结出来的。历史经验包蕴着发人深思的哲理。要深刻地了解现实,理智地面对将来,就应当自觉地追溯历史。现代人只有了解历史,才能感受历史启迪现实的无穷魅力。唯有从历史的经验与哲理感知杂乱纷纭的现实,才能体会历史智慧的美感和简洁感。
这种由历史引发的智慧、魅力和美感,对丰富一个人的生命内涵,提升人的素质,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强调人的素质,但素质的基本内涵是什么,却未必很清楚。我认为,人文素质应该是人的素质的基本内涵。一个人的人文素质是由他所属的民族几千年文化创造的基因,积淀在他的血液和灵魂中形成的。以文史哲为主体的人文教育,对人的素质提高具有特别的价值。而中国历史往往又是文史哲三位一体的糅合和载体。只重视外语、电脑教育而忽视人文教育的偏向应引起重视并加以纠正。这种素质教育应当起步于一个人的青少年时代。对祖国的热爱,民族自信心的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都离不开对祖国历史的了解。只有这样的人,才能立志报效祖国和中华民族,并以他们的不断传承和新的创造,继续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新的贡献。在共同文化血脉上发展起来的十三亿中国人和五千万在世界各地的华人,都应有这样的共识,都应承担这样的责任。
了解祖国的历史,可以从简明的历史教科书入手,也可以从浩瀚的史籍中深究。关键是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我们这里提供的是一本图文并茂用故事形式编写的中国历史。中国有一本几乎家喻户晓、发行量达几百万册的出版物:《故事会》。这是上海文艺出版总社的名牌刊物,在社会上有很大的影响。何承伟先生从几十年编辑的成功实践中,提出了这样一部以图文并茂的故事形式并包涵巨大信息量的中国历史百科全书的设想。在众多学者的参与和合作下,成就了这样一部新体裁的中国通史《话说中国》。它生动形象、别开生面的编写方式,使包括老中青在内的现代中国人,都可以轻快地从这部书中进入中国历史宏伟的殿堂,从中启迪心智,增加知识,开拓眼界,追溯历史,面对未来。它把传统的教育和未来的展望,有机而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引导当代中国人顺应悠久古老的中国文明融注世界发展的现代潮流,以期为世界的文明发展作出新的贡献。我们相信,凝聚了几十位学者和编者多年努力的这部书,一定会为这种贡献尽其绵薄之力,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书摘与插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