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狂犬病、禽流感、疯牛症这些听上去是动物生的病,为什么会传染给人?

SARS、埃博拉病毒、HIV病毒原本也是动物的病吗?

人类许多疾病其实“有迹可循”,这些秘密就藏在和我们一同生活在这个星球上的动物身上。


【内容简介】

远古*中,竟然隐藏着癌症的信息;猫咪、野外的马也会急火攻心,突然晕倒;经常在半夜偷偷潜入鸦片种植场大嚼特嚼的窃贼,居然是小袋鼠;很多动物身上出现“刻板行为”其实很像人类的强迫症;鹦鹉喜欢拔自己的羽毛,直到鲜血淋漓,它可能也有自虐倾向;动物也有性高潮,马会做出“性感”的凹背姿势……人类许多行为和病症的奥秘深植于动物身上,动物也会和人一样患心脏病、多度肥胖、厌食症、癌症。

我们与动物的关系历史悠久且深刻。从身体到行为,从心理到社会,形成了我们日常生存奋斗的基础。人兽同源学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视角。医生和患者都需要让思考跨越病床界限,延伸到农家院、丛林、海洋和天空。因为这个世界的健康并不只取决于我们人类,二是由这星球上素有生物的生活、成长、患病和痊愈来决定。


【作者简介】

芭芭拉·纳特森—霍洛威茨(Barbara Natterson-Horowitz),在哈佛大学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医学博士。现为UCLA医学院心血管科主任,洛杉矶动物园医学顾问。通过对人兽同源学的研究,了解动物的健康状况,为人类身体及心理健康的改善和治愈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共病时代》是她*影响力的作品。

凯瑟琳·鲍尔斯(Kathryn Bowers),曾担任《大西洋月刊》编辑,为CNN专栏制作人。现在UCLA教授医学叙事写作课程,并撰写生物学、进化学以及医疗健康等相关领域的文章。


【媒体评论】

本书一环扣一环,可读性强,有趣味性,人兽同源学为增进人类健康与福祉提供了新方法,受到医生们的欢迎。

——《观察家》杂志

本书作者不仅为学科之间的合作提出了非常可信的证据,而且还以一种生动和有优美的写作方式呈现在我们面前。

——《纽约书评》

书中有无数跨越物种健康问题的奇妙趣事,读完之后,保证你会立刻用前所未有的眼光来看待你的猫、狗和其他动物。

——《出版人周刊》

10.5pt;font-family:宋体'>


【目录】

目 录

致读者的话

第 1 章 当怪医豪斯遇上怪医杜立德:重新定义医学的分野

第 2 章 心脏的假动作:为什么我们会晕倒

第 3 章 犹太人、美洲豹与侏罗纪癌症:古老病症的新希望

第 4 章 性高潮:人类性行为的动物指南

第 5 章 欣快感:追求兴奋与戒除瘾头

第 6 章 魂飞魄散:发生在荒野的心脏病

第 7 章 肥胖星球:为什么动物会变胖?它们如何变瘦?

第 8 章 有多痛就有多快乐:痛苦、快感和自戕的起源

第 9 章 进食的恐惧:动物王国的饮食障碍

第 10 章 考拉与淋病:感染的隐秘威力

第 11 章 离巢独立:动物的青春期与成长的冒险

第 12 章 人兽同源学

致谢

参考文献


【书摘与插画】

富足=肥胖?

你可能已经听过太多次关于我们正身处一场“肥胖流行”(obesity epidemic)当中的说法,上百万人必须设法对抗这种威胁生命的疾病,世界各地的医生无不急切地想找出治疗对策。

然而让你大吃一惊的是,我说的这场肥胖流行可不是指超重的人类(至少我们还没讨论那个部分),而是发生在你我周围的另一场肥胖流行。它折磨我们饲养的猫、狗、马、鸟和鱼。全世界的宠物都比过去更胖了,而且还在持续不断地增重。

精准的数字很难确定,部分是因为宠物主人和兽医不一定能清楚分辨,一只受宠的拉布拉多犬或虎斑猫究竟是照顾得很好,还是真的太过丰满了。不过,美国与澳大利亚的多项研究认为,体重超重与肥胖的猫狗比率大约在25%和40%之间(目前动物的表现仍优于人类——美国成年人超重与肥胖比率接近70%,令人瞠目结舌)。

宠物体重的超重,引发了一连串熟悉的肥胖相关疾病,包括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肌肉骨骼疾病、葡萄糖不耐症(glucose intolerance)、某些癌症,也许还有高血压。我们之所以对这些疾病不感到陌生,是因为在肥胖的人身上也看得到几乎相同的疾病。而且和人类患者一样,患有这些与体重有关的疾病往往会导致猫狗过早死亡。

对抗动物过胖的方法听来也很熟悉。有些狗会被给予节食药物以抑制它们的食欲。对于某些严重肥胖的狗来说,当多余的松弛脂肪可能造成它们的脊柱断裂或髋关节脱臼时,抽脂手术就会成为治疗的选项。肥胖的家猫奉行“猫金式”减肥法——其实就是广受大众欢迎的高蛋白质、超低淀粉的阿特金斯减肥法(Atkins diet)的兽医版本。兽医也开始治疗日渐增多的“大块头矮种马”、指示主人不要给丰满的鱼喂过多饲料、建议主人让过于健壮的蜥蜴多多运动以发泄过剩的体力。根据兽医描述,有些乌龟胖到无法顺利伸出壳外与缩回壳内。他们见过太多体重爆表的鸟,还给它们取了个绰号:“栖木马铃薯”(perch potato)。

珍禽异兽在非野外的环境也会变得肥肥胖胖的。北美与欧洲的动物园兽医担心多余肥肉对健康的影响,不得不让超重的动物(从红鹳到狒狒)改吃减肥餐。这些食物疗法有许多都是借用人类减肥计划的策略。如果你曾每日记录自己的“体重监察员”(Weight Watchers)点数,就会明白布鲁克菲尔德动物园的大猩猩和凤头鹦鹉(cockatoo)的日常作息安排,因为沃茨用类似系统安排动物的瘦身计划。在印第安纳波利斯(Indianapolis),动物园管理员会用零卡路里、含有人工甘味剂的吉利丁零食取代过去使用的甘甜棉花糖和糖蜜,鼓励身材圆胖的北极熊在自己的围栏内走动。在俄亥俄州的托莱多(Toledo),胖嘟嘟的长颈鹿吃的饼干是特制的低盐高纤配方,用来代替以前它们常吃的那种不健康的垃圾脆饼。

所有这些肥胖动物的共通之处只有一点,也就是这一点让它们与自己的野生亲戚及祖先截然不同——被喂养。它们大半(或完全)依靠人类提供每顿饭,由我们控制它们吃进嘴里一切食物的质与量。因此,我们实在不能把它们的体重问题怪罪到它们身上。当然,一只狗会吃光你放在它面前的任何东西,然后还四处嗅闻想吃更多。要求一只猫运用意志力抵抗一份吃了会发胖的零食,这个想法简直荒谬。因此,只剩下一个结论:既然人类是让动物饮食变得有害其健康的始作俑者,也应是有智慧能理解动物不该吃那么多的物种,所以要怪就只能怪我们人类。我们不仅得为自己日益扩张的腰围负责,也得为我们饲养的动物负起责任。

事实上,光是住在人类四周就能让动物发福。在1948年到2006年间,于巴尔的摩(Baltimore)市区小巷奔窜的城市老鼠每十年体重就会增加6%,想必是因为它们的食物几乎完全来自人类的垃圾桶与食物贮藏室。这些老鼠变得肥胖的概率也增加了大约20%。可是,那些容易害人发胖的厨余垃圾也许不是这些啮齿动物的体重直线上升的原因。研究人员在另一群动物身上发现了类似的增重现象。这些城市老鼠的乡下亲戚在同一段时间内也变胖了,而且变胖的比率几乎一模一样。尽管在巴尔的摩郊区的公园与农牧地区活动的老鼠其食物来源比较“天然”,但是它们还是变胖了。

当然,假定动物在天然环境中吃它们“该”吃的食物(也就是和它们一起进化的那些未加工食物),就能轻轻松松地保持苗条与健康,这种想法虽然一厢情愿,却未必是事实。长久以来,我总是想象动物在野外吃到饱了就会停止进食。实际上假如有机会的话,许多野生鱼类、爬虫动物、鸟类和哺乳动物都会尽情放纵,大吃大嚼。就算吃的是健康的天然食物,那情景有时也太惊人了。供应充足与方便取用是许多人类减肥者瘦身失败的两大原因,它们对野生动物来说也是严峻的考验。

尽管在野外似乎不容易取得食物,但是在一年当中的某些时间和特定条件下,食物的供给可能是无限量的。种子散落在田野各处,沙土和植物的表面全是幼虫,每一片树叶下都能轻易找到蛋,灌木丛长满莓果,花朵渗出花蜜。当环境如此丰饶,许多动物会吃到它们的消化道再也容纳不了才肯罢手。有人曾看过皇狨猴一口气吃下太多莓果,结果肠子受不了,很快就把完整的水果原封不动地排泄到体外。猛吞大量猎物后,肉食性鱼类有时会把尚未消化的肉直接排泄出来。大型猫科动物(比如狮子)在成功猎杀后,照例会大啖猎物,直到它们饱得几乎动不了为止。马克?爱德华兹(Mark Edwards)是动物营养学专家,任教于加州州立理工大学圣路易斯奥比斯波分校(Cal Poly, San Luis Obispo),同时也是圣迭戈动物园和野生动物公园(San Diego Zoo and Wild Animal Park)的位营养学家。他告诉我:“我们天生就被设定成要摄取超过日常所需分量的资源。我想不出有哪种动物不会这么做。”事实上,面对无限量供应的食物,狗、猫、羊、马、猪、牛等家畜每天都会吃9~12餐。

由于超级丰盛的大餐唾手可得,某些野生动物会胖得吓人。一头拥有好记绰号“C-265”

的海豹,近被俄勒冈州鱼类与野生动物保护局(Oregon Department of Fish and Wildlife)下令安乐死。它的罪名是,在濒临绝种的国王鲑(chinook salmon)回游时,吃下过量的鲑鱼。“C-265”尽兴享用斯堪的纳维亚式自助餐的鲑鱼,因此在短短的两个半月内,体重暴增到奖金原来的两倍(从254公斤重变成473公斤重)。巡守员为了保护珍贵的鲑鱼资产,对“C-265”发动了鞭炮与橡胶弹攻击,但这一点也不妨碍它的胃口。“C-265”并非个案,自从2008年一项争议判决允许每年杀死85头海豹以换取鲑鱼保护区的安全后,便有数十只海豹遭到安乐死。

加州外海的蓝鲸体重每年都会随着磷虾(蓝鲸爱的食物)数量多寡而变动。在某几年,蓝鲸瘦到从它们背后就能清楚地看见每一根脊椎骨。在其他年份,正如一位赏鲸船船长的描述,它们“肥肥胖胖,既快乐又悠闲”。还有,谁能忘记电影《企鹅宝贝:南极的旅程》(March of the Penguins)中,那些波浪形状、摇摇摆摆、由黑白两色组成的大肚腩呢?这些肚皮的主人是能在大海中狂吃数周,饱到只能勉强蹒跚前行的鸟类。

在科罗拉多州落基山脉,从20世纪60年代起,逐渐变暖的气候也影响着黄腹地松鼠(yellow-bellied marmot)的体重变化。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生态与演化生物学系(UCLA Department of Ecology and Evolutionary Biology)系主任丹尼尔?布朗姆斯坦(Daniel Blumstein)向我说明:“由于过去40年来雪融得比较早,地松鼠也会提早从冬眠中醒来,因而有了较长的生长季,且能在较佳的条件下进入冬眠,使得存活率与生殖成就均大幅提升。”换句话说,地松鼠变得更肥更胖了。布朗姆斯坦与英国伦敦帝国学院(Imperial College London)、堪萨斯大学(University of Kansas)的生物学家在《自然》杂志联合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在研究进行将近50年来,不同世代的地松鼠平均体重增加率超过10%。假如你觉得这个数字看起来并不多,不妨与美国疾病控制预防中心发布的数据做个比较:在同样的50年间,美国成年男性的平均体重也增加了大约10%(从1960年大约75公斤,增加为2002年大约84公斤)。这个趋势和人类的肥胖流行是一致的,虽然这两件事的含意可能并不相同。布朗姆斯坦表示:“过去十年来,地松鼠的总数成长了三倍。胖嘟嘟的地松鼠是快乐的地松鼠。”

住在喀尔巴阡山脉(Carpathian Mountains)山脚下的斯洛伐克人曾经深信当地的湖泊中孕育了一种特殊的野生鲤鱼,比起附近水域中的野生鲤鱼体形更大、肉更多。但是进一步仔细检查后,才发现这些令人印象深刻的样本其实是白斑狗鱼(Esox lucius),跟那些体形较小的鱼根本是一种鱼。实情是,某次水灾将附近农田土壤的养分冲进湖中,为这些鱼中的老饕提供了大量的食物,从而使它们的身体肿胀,难以认出其原貌。当身边有超量的食物便能长得无比肥壮,这是许多地区的鱼类共有的能力。

也就是说,只要环境中有可自由取用的充足食物,野生动物和人类一样具有变胖的潜力。当然,动物也会随季节和生命周期的变化而增胖,这是正常且健康的反应(随后会立即深入讨论这一点)。但真正关键的是,动物的体重能随着身处环境的不同而变动。

通过人兽同源学的方法,让我对动物变胖的原因和方式有了更微妙的领会。它提醒我,体重并不只是图表上的一个静态数字,而是对各式各样、从极大到极小的外部与内在历程所产生的动态、不断变化的反应。

这呼应了我曾听过一个聪明的同事说的:“肥胖是一种环境疾病。”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环境健康科学研究所(UCLA Environmental Health Sciences)所长理查德?杰克逊(Richard Jackson)曾是美国疾病控制预防中心辖下的国家环境卫生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Environmental Health)负责人。在一支拍摄于2010年的网络影片中,他慷慨激昂地说明自己的想法:

肥胖流行的一大问题是我们总是怪罪受害者。话是没错,我们每一个人都该更加自制,都该展现更强的意志力。可是,当每个人都开始显现出同样的症状,这就说明改变我们健康状态的原因不是意志力,而是来自我们身处的环境。我们生产制造出危险食物、含糖食物、高脂食物、高盐食物……而且我们让这些食物变成容易买到的东西、便宜的东西,当然,还有它很美味,只不过不是我们该吃的东西。

这个论点和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局前局长戴维?凯斯勒(David Kessler)的看法不谋而合。凯斯勒在他于2009年出版的《终结饮食过量》(The End of Overe ating)一书中,将矛头指向加工食品。凯斯勒主张,过多的糖、油脂与盐“劫持”了大脑与身体,刺激食欲并挑起欲望,让抵抗特定发胖食物变成不可能的任务。到头来,就算我们能抵抗一包薯片或一盘饼干,也难以对抗由无穷无尽的这类食物所构成的环境。

这些诱人发胖的景象也会出现在动物眼前,使它们摄取过量食物。就连某些你认为本性并非如此的动物也不例外。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