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王晓春老师全新力作,教你做专业而智慧的育人专家,让你面对问题学生时不再抓狂、无奈。
王晓春老师手把手教,全过程参与,带你经历六个完整的学生个案诊疗过程,具有很强的体验感、融入感。
既有学理分析,又有真实案例的诊疗,教给一线教师真正可以带得走的能力!
重视实战,原汁原味呈现诊疗过程,反映教师的真实教育情境,很有共鸣感,切实提高教师的育人能力。

文章:

P3 三种思维方式(发微信时可改标题,比如“教育中的三种思维方式”)
P29 为什么教师需要学习个案诊疗?


【内容简介】
《学生个案诊疗:让教师更专业》系著名问题学生研究专家王晓春老师全新力作,旨在通过原汁原味地完整呈现学生个案诊疗的过程,手把手教会一线教师轻松做好问题学生诊疗,给一线教师真正可以带得走的能力、真正能够举一反三的迁移能力,做专业而智慧的育人专家,找到提高诊疗能力的路径。
【作者简介】
王晓春,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科学研究所退休教师。主要研究方向:教师观念(特别是思维方式)更新、班主任工作、问题学生教育、语文教学、家庭教育等。已出版的教育专著有《习惯的养成与改变》《做一个聪明的教师》《问题学生诊疗手册》《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跳出教育看教育》《给教师一件“新武器”》《语文课如何是好》《课堂管理,会者不难》《王晓春给青年教师的100条建议》《王晓春帮你走出教育误区》《发现孩子的潜能》等近30部。
【媒体评论】
个案诊疗课,从头到尾都是讨论案例,这些案例都是老师们眼前遇到的真实的例子。大家一起会诊,研究问题究竟是什么,造成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然后由提交案例的老师去实行,再反馈效果,进一步诊疗。这是“实战”。个案诊疗处于理论与实践的相交之处,是真实教育水平的试金石。拿出案例来将一军,谁有多少真才实学,就鉴别出来了。——王晓春
【目录】

*辑
教育与科学精神
第二辑
个案诊疗课
程概述
第三辑
诊疗案例
前 言 001
三种思维方式 003
什么是科学的思维方式? 007
科学思维在教育中的体现 012
科学思维在个案诊疗中的体现 023
个案诊疗是怎样一门教师培训课程? 029
教师的主要精力应该放在哪里? 039
怎样讨论案例? 042
教育故事与教育案例的区别 044
新教育网校个案诊疗培训班 047
案例1 小李 (初三) 049
案例2 小飞 (初三) 109
案例3 小南 (初三) 139
案例4 小东 (小学五年级) 163
案例5 小智 (小学三年级) 186
案例6 壮壮 (小学三年级) 225
▲每个案例均附有:原始案例、问诊、诊疗报告、疗效反馈


【前言】

多年来,我给很多教师培训班讲过课。我发现教师培训的内容往往是报告式的、拼盘式的、散装的,就是主办单位请来几位专家,各尽其能,各自讲他们拿手的东西。这种办法好操作,自有它的道理和好处,但显然随意性较大。常有人邀请我讲课,我问:什么题目?对方答:您看着办吧,只要是有关班主任工作的就行。对方的信任令人感动,但我觉得主持者对要解决什么问题,似乎心中无数。近几年我讲个案诊疗比较多,听过的人都能明白,此事绝不是听一两次课所能解决的,于是就有培训单位和门建议我把它搞成一门课程,进行持续的教学,认为这样或可切实提高老师们的个案诊疗能力。既是课程,就可以避免那种报告式的、拼盘式的、散装的培训状态了。
我觉得这是个好主意,就开始构思,本书前两辑即概述了我的有关想法。
课程嘛,总要有个知识体系,分章分节地讲下去,环环相扣,学习者把这些都“掌握”了,功德就圆满了。可是个案诊疗并非一种知识,也没有什么体系,它要培养的,只是学员的一种能力——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这个教材可怎么编呢?你当然可以搞一些案例分析编成一本书,但学员即使把它们完全背下来也没有用,因为这并不能保证他遇到一个新的鲜活案例就会分析了。你当然也可以告诉学员一些分析的思路,大致的程序,但这也不能保证他按这些路子就一定能分析得好。总之,真实的能力不是可以“掌握”的东西,甚至无法“传授”,所以课本对于个案诊疗简直没什么用处,真正有用的是讨论,学员的能力是在案例讨论中互相启发得到提高的(在做中学),不是从书本里背来的。
可是话又说回来,老师要学个案诊疗,总得有个抓手,起码也得知道个案诊疗是怎么回事,这种课怎么个上法,就是讨论,他也得见识见识讨论的情境。所以,有个教材,学员可以参考,总会有些启发,也能减少很多重复的解释。正好有了一个契机,新教育实验网络师范学院(以下简称“网师”)邀请我去开课,我就开了个案诊疗课,属于线上培训。*期大约用了四个月,讨论了六个案例。(其实线下培训也和这差不多,只不过那是面对面讨论,节奏会快得多。)事后整理一下文字,能成一本书了。其中我的指导语和学员的讨论发言,均为情境实录,原汁原味,作为个案诊疗的入门教材,挺合适。这就是本书的由来。编辑时,对学员的发言,我作了一些不影响原意的精简和修改。本书可以说是教材,但更像一本参考资料,它的作用不是让学员领会和记住什么知识,而是帮助学员入门,找到提高自身诊疗能力的路径。
再有一个问题是指导教师问题。我的经验是,个案诊疗培训,必须真有本事的教师来指导,才能有较好的效果。个案诊疗课几乎全程都是讨论,教师想做个“知识搬运工”,讲完就走,那是不行的,单纯做讨论主持人也不行。讨论有个水准问题,如果全体学员都处于相似的水平,则不管讨论多么热闹,也还是在那个水平上折腾,只有来一位技高一筹、见解超出讨论者的人加以点拨,学员的思想才有希望提升到高一点的层次。个案诊疗的指导教师必须有这个本事。他更像一个武术教练,他必须比所有的徒弟都能打,徒弟与人较量若失败,他这个师父就得出手,绝不能只会“运筹帷幄”。可见,在个案诊疗课上做指导教师,想滥竽充数是肯定要出丑的,即使有人发你一个金光灿灿的资格证书也没用,真正能证明你资格的是这样的事实:学员都分析不下去了,你能开出新思路;学员似乎都把话说到头了,你还能说出点大家都没想到的看法,而且深入了一步,又言之成理。没有这个金刚钻,你还就别揽这个瓷器活。这样看来,能胜任个案诊疗培训工作的教师,委实不多,即使有一定的理论功底和思维能力,也还要有大量案例的实战经验才行。希望这种教师逐渐多起来。
读者拿到这本书,我建议这么读:您见到每一个原始案例,都先别看书中的诊疗报告,自己先试着诊疗一番,然后再看书中的一个个报告,与之相比较,琢磨自己的意见与它们有何异同。这样读,接近实战,效果会好一些。
本书能够成书,首先要感谢新教育实验的发起人朱永新老师,是他建议我在网师开课的,其后网师的李岫云老师和韩冰剑老师给了我一些技术支持。我当然也得感谢我班上的六位学员,还有我邀请来发言的几位嘉宾。
我真的希望有更多的老师学习个案诊疗课程,我认为这对教师、学生和家长都有好处,对中国教育有益。
王晓春
2017年5月15日


【免费在线读】

三种思维方式
我们先看点例子。
班里常丢东西,教师会怎么办?
*位老师主要靠采取措施加强管理来应对。比如规定开门关门时间,安排专人在同学离开时看守教室,召开家长会要求家长教育孩子,对举报偷拿东西者给予奖励,对作案者给予处分等等。突出一个“管”字。
第二位老师则主要靠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办法来解决。他在班上说,拿别人东西是多么不道德,会给别人带来多大痛苦。他感化偷东西的学生道:你本来就是个好人,我知道你只是好奇才拿走的,并不想占有,只要你悄悄送回来,就全没事了。或者他会讲一个浪子回头的故事,或者他会组织一个有关爱心的主题班会。其想法是:只要学生互相有了爱心,有了良心,就不会干这种事了。一靠煽情,二靠道德说教,三靠集体舆论,他通过此种办法解决问题。
第三位老师的思路是,首先全力破案。他会仔细调查丢东西的时间规律和涉及人员的规律,明察暗访,抓住每一个线索,分析推理,缩小嫌疑人范围,拿到证据。破案之后,一方面评估此案对班集体有多大影响,据此决定是否进行普遍教育;另一方面,评估作案者的具体情况,搞清他的主要问题是品德问题还是心理问题或其他问题,严重程度如何,然后决定是否进行个案诊疗。如果不能破案,宁可暂时不提此事。
显然,这三位老师思路是不同的。*位是行政思维,第二位是文学思维,第三位是科学思维。
再举一个更具体的例子。
有一个高一的男生,*次开家长会,他母亲来了解情况,老师如实地说了他在学校的表现,没想到这个学生当着所有家长的面气势汹汹地冲到讲台上质问老师。当时老师都有点傻了,怎么会有这样的学生?后来老师跟学生的一个阿姨沟通,了解到他根本就不想来这里读书,想去学点技术,是他母亲强迫他来这里的。而且,他母亲身体状况不是很好。事后,学生也没向老师道歉,但老师看在他生病母亲的面子上原谅了他。后来,学生还是老样子,读书也不认真。老师说:师爱被他踩在脚底下。高二分班的时候他还是分在这位老师的班里,老师主动地和他交流,能表扬的时候表扬一下,但他一副冷漠的样子。有一次,他手上戴了一枚戒指。老师让摘下来,他不肯。老师说:“你摘下来,周六拿回去。”他还是不理睬。老师又说了一遍,他竟然大声地喊起来了:“我就不摘,怎么样?”老师气极了,叫他到外面去,并尝试去沟通,没用,只好交给政教处处理。后来政教处老师对他进行了教育,他也向老师道了歉。老师通知了他父母,一个阿姨过来把他接回了家。从那以后,情况稍有好转,但是他还是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架势。老师说:这样的学生,用爱心教育,真的很受伤。老师把这个问题放在了班主任例会上进行讨论,老师们意见纷纷。有个老师说到了《放牛班的春天》这部电影,里面就是用爱心教育才把难管的学生感化了,取得了教育的成功。但是也有老师提出来,那个优秀的老师后来被学校解雇了……这位老师问道:到底老师应该怎么做呢?爱心教育是否适用于每个学生?
显然,这位老师做班主任工作,主要的思维方式是文学思维,他想用爱来感化学生,一旦这条路走不通,他就备感挫折,无能为力了。另外,在教育这个学生的过程中,老师也运用了行政思维,向家长通报学生情况,把学生送到政教处,都是运用行政手段来“管”。这两样都不灵,就束手无策了。其实还有第三种思路可用,那就是对这个学生进行个案诊疗。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不知个案诊疗,缺乏科学思维,是教师队伍专业素质的常态,多年来我们手中其实只有两种武器——行政的和文学的(道德的)。科学思维,科学精神,在中小学教育中很稀缺,当然,我们并不缺少科学口号的包装。
总的说来,三种思维方式的侧重点不同。行政思维是一种纵向思维,强调上级对下级的管理和下级对上级的服从。基本工作方式是制定各种规矩条文,然后督促检查评比奖优罚劣。这种思维方式的标志性口号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教育界的行政人员几乎都是主要靠这种思维方式思考和工作的,教师中也有很多人主要靠此种思维方式立足。结果是造就了大批的管理型教师,官员型教师,其中不凡名师。这种思维方式根深叶茂,有强大的文化背景支持(官本位),属于强势思维方式,是大部分教师的*。教师们一般都是这样,上来就管,管不成了才想起了爱,爱也不成,就不知所措了,上面的例子就是如此。
第二种,文学思维,比行政思维时髦,它举着“人文关怀”的旗子,占领了道德制高点,义形于色,咄咄逼人,很厉害。你敢说你不爱学生吗?不敢,应该说“怎么爱都不嫌多”。文学思维与道德思维密不可分,我就把它们合在一起来说,统称文学思维。这种思维方式的主要特点是强调道德和情感,遇事先要分清是非,讲究谈感情。它的基本工作方式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讲故事,搞活动,煽情,用教师的温情、同学之间的温情感化问题生,用集体舆论施加道德压力解决问题。这种思维方式的标志性口号是:“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种思维方式造就了很多母爱型的名师,他们的事迹让人感动得流下眼泪。
第三种,科学思维。这种思维方式不像行政思维方式那样注重纵向管理,不像行政思维和文学思维那样注重道德评价,注重人际关系。它是一种理性的、冷静的研究态度:搞清真实情况,逻辑推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核查效果。这种思维方式的标志性口号是“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种思维方式会造就出研究型教师,不过这种教师现在很少。
教育工作追求真善美。但是你会发现,三种思维方式追求的重点并不一样。行政思维和文学思维更注重善和美,而科学思维更注重求真。行政思维和文学思维总是强调学生“应该”如何如何,而科学思维则强调学生“事实上如何”。所以行政思维和文学思维很容易使教育者从主观愿望出发考虑问题,对学生提要求(你们应该这样,应该那样),这就容易造成教师中心,搞一刀切也比较顺理成章。科学思维则不然,它从问题出发,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这种思维方式比较容易走向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可见,科学思维恰好能弥补行政思维和文学思维的短板,三者可以互补。这里要强调一下,我没有否定行政思维和文学思维的意思。这两种思维方式不但是不可或缺的,而且有巨大的作用。但我认为光靠这两种思路是不够的,现代教育不能没有科学精神,这方面应该加强。大家都说教育是科学,但这个科学往往只停留在书本上和口头上,在实际工作中,能体现科学精神的事情很少。形势逼人,事实上我们常用的行政思维和文学思维已经经常失灵,尽显只有招架之功,捉襟见肘之态。当用行政思维和文学思维仍然解决不了问题的时候,科学思维往往能发挥作用,可惜校长和老师对这种思维方式太陌生了。我搞个案诊疗,就是想以此为突破口,发扬科学精神。


【书摘与插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