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编辑推荐】

“好莱坞的莎士比亚”本·赫克特成名作,青年编剧陆特丹精彩献译

《芝加哥每日新闻报》同名专栏集结。58篇文章,47个人物故事,以文学写新闻,堪称一部经典都市多幕剧。

《纽约时报》《洛杉矶时报》《芝加哥论坛报》等多家媒体盛赞推荐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索尔·贝娄深受本书影响,走上写作之路

没有《芝加哥的1001个下午》,就没有《乱世佳人》《埃及艳后》《爱德华大夫》等影史名作

“是他,发现了芝加哥。”

芝加哥是当之无愧的世界大都会,孕育了美国现代电影业以及爵士乐,是美国乃至世界城市文化的缩影

赫克特笔下的芝加哥如同今天的北上广,城市小人物的漂泊命运令人感同身受,他们的故事就是我们的故事。

收录摄影师Cocu(刘辰)的30余幅芝加哥城市影像,今昔呼应,呈现多面城市性格


【内容简介】

他从异乡而来,在庞大的都市漂泊。

他每天寻找故事,讲述同一个城市里的不同命运。

他走进人们的灵魂深处,体味无穷无尽的悲情告解。

从闪闪发光的密歇根大街,到社会逃犯心中黑暗的沉思;

从金融领袖的高谈阔论,到移民短工的绝望独白;

从华裔诗人到卖栗小贩,从失业母亲到地下酒馆歌女……

芝加哥是理想、悲剧、幻梦的狂欢之地。

美国著名编剧本·赫克特用敏锐而生动的笔触,

描绘出爵士时代芝加哥的一切愤怒、紧张和荒谬。


【作者简介】

本·赫克特 Ben Hecht (1894-1964)

美国编剧、导演、制片人、剧作家、记者、小说家。被赞誉为“好莱坞的莎士比亚”。剧本《地下世界》获得*届奥斯卡*原创剧本,另有5部作品获*剧本提名。其代表作品《乱世佳人》《爱德华大夫》《埃及艳后》《街角的商店》《美丽世界》《疤面人》等无一不是影史经典。20世纪20年代,他为《芝加哥每日新闻报》撰写专栏“芝加哥的1001个下午”,尝试用极具个人风格的文学笔调讲述芝加哥发生的新闻事件。一生创作颇丰,参与70多部电影的剧本创作,出版有35部小说。

Cocu(刘辰)

生于北京,现居美国旧金山。苹果官方合作手机摄影师,IPPA手机摄影季节类冠军,2015年CBRE年度都市摄影师。他喜爱拍摄街头光影及都市摩天建筑,影像风格简洁写意,善于利用建筑空间的几何构图,作品留给观者广阔的想象空间。现为信号纪实摄影小组正式成员之一。Instagram: @cocu_liu

陆特丹

生于四川,漂于北京,影视行业码字工,意译派支持者。做过书,教过书,翻过书,皆是乐事;以书明理,以书周游,以书识人,都有妙缘。译有《恐怖电影逃生指南》等。


【媒体评论】

赫克特之于芝加哥,就像狄更斯之于伦敦。他惊惧地站立着,面对着街头汹涌而神秘的人群。他与潦倒的失意者为伍,孜孜不倦地勾勒这座大都市的整体风貌。

——《洛杉矶时报》

这本书如同早期嘈杂芝加哥的一粒时间胶囊,年代虽然久远,却能开启读者的无穷想象。他天才般地捕捉到了那个年代的闪光片段。

——《芝加哥论坛报》

好莱坞著名编剧赫克特独特的地方在于永不过时的人物刻画,为社会历史的片段提供了别样趣味。

——《声音文学增刊》

作为一名记者,赫克特选择用自己的方式探索芝加哥。他细心观察生活在这座城市中的人,寻找新闻头条背后的故事,并以文学的方式展现给读者。

——吉姆·斯里普,耶鲁大学讲师


【目录】

译者序

序幕 神秘城市

雾中风景/密歇根大街/大湖/这样的一天/潘多拉的魔盒/10 美分婚戒/时钟与深夜班车/雨夜告白/熟悉的夜晚/装饰/信

*幕 美国梦

范妮/自我的公正化/俏公子/修表匠/不朽的杰作/昨日辉煌/潦倒上尉的雄心/美甲师的男人论/贝丝女王的宴会/势利小人/乡村爱情故事/刺青/三色朝珠/献给伯特·威廉姆斯

第二幕 孤独者

悲惨先生/波纹/一则关于钓鱼者的寓言/卖栗人/悲伤布鲁斯/李星的魂儿/孤单涅槃/黑暗中的秘密/同是街头沦落人/质疑者/草地上的人

第三幕 明天与意外

拍卖师的妻子/飞刀维纳斯/猪/伤心纸条/锡巴里斯式的葬礼/皮茨拉父子/一位母亲/罗德耶兹克夫人的*后一份工作/萨都夫人今晚不上班/未完成的辩论/无产阶级教父/米什金的晚祷/人情扑克/堂吉诃德和他*后的风车/追捕/潇洒皮特的倒霉故事/不会讲故事的库兹克警长

结幕 流浪的可能

扬帆远航/回家的路/被流放者/大旅行家/漂泊的心

编后记


【前言】

译者序

我一开始的兴趣源自这些文章的作者本·赫克特,作为一名六次入围奥斯卡*剧本奖的作家,他在专心剧本创作之前的一段记者生涯无疑令人浮想联翩。赫克特于1921 年开始在《芝加哥每日新闻报》上写作专栏,它被命名为“芝加哥的1001 个下午”(由《一千零一夜》所获得的灵感),主要报道每天的社会新闻,情杀案、审判、盗窃、名流绯闻、天气、旅游热点,庞杂琐碎,无所不包。可单纯写这样的新闻有什么意思?

赫克特和他的编辑决定用与众不同的随笔式文体来呈现这些新闻,在这些一两句话就能说清的简讯里加入他自己的构思,展开小小的故事或一幅图景。他像写小说一样把新闻再创造,赋予它文学的魅力,同时也烙上了赫克特鲜明的个人印记。赫克特是人物速写和对话方面的大师,简练、准确又不乏幽默感,尽管每则文章篇幅不长,但那些人物却总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开始翻译这本书之前,我问自己,怎么会有人愿意花钱读这些发生在一百年前美国芝加哥的社会新闻?

它太奇怪了!不,准确地说,这颗淹没在时空中的星球离我们实在是太遥远,给出它的坐标比得知它的存在更让人吃惊。

然而,在翻阅这些短小的故事或者说随笔的过程中,我不断地被某种感觉袭击。好像突然打破镜子,瞬间的脆响和一地明晃晃的玻璃碎片扯开了记忆的暗区,模糊的意识中,我经历着:声响、碎片的排列、阳光下的浮尘,心里承受着空旷的震荡,引起意识的深谷中清晰明确的回声。熟悉的、来过的,身体被这些强烈的感受塞满,猫尾一扫,又无影踪。也许就是我们常说的,似曾相识吧。

遥远又陌生的似曾相识,故事里有,看故事的人也经历过。

一百年前的芝加哥是当之无愧的美国*城,便捷的水陆运输极大地刺激了工商业发展,摩天大楼拔地而起,财富、工作机遇、人口伴随着犯罪、污染、混乱一起向它涌来。20 世纪20 年代美国禁酒令时期,芝加哥黑帮势力横行,从比利·怀尔德(Billy Wilder)的影片中便可窥见一斑,臭名昭著的黑帮老大、卡巴莱3 酒馆的风骚舞女、马戏团狡猾的老板、大腹便便的银行家,这些是电影和小说里常常出现的戏剧化的标签。跟随赫克特晃荡在芝加哥的街头,在那些失业的南方移民、受审的女人、酒馆演员、内心充满挣扎的警察、疲累不堪的母亲身上,强烈的戏剧性消散了,真实的张力却显现出来。赫克特的内心牵挂着这些都市人,把他们融进街灯、时钟、烟雾、人流之中,拼凑出这座宏伟城市的模样。渺小的不同汇聚成宏大的统一体,这大概是现代都市永恒的诗意所在。如果你身在北京、上海这样的中国大城市,也许亦曾在某些瞬间意识到:周围的人像一枚枚齿轮,毫无意义、彼此无干地运转,因而感到孤独;又同时因想到这个城市每个角落里都有着与你一样孤独的个体,从而感到温暖。阅读《芝加哥的1001 个下午》,百年前的芝加哥仿佛就是你此刻所在的城市,时空相隔,你与赫克特进行了一次温热无言的握手。

孤独,呵,说起孤独让我又羞又怕。“孤独”这个词被用滥了,听起来一点儿都不真诚,让本就孤独的悲惨人儿更加悲惨。其实孤独哪有那么遭人嫌弃?许多人都默默攥着它,像攥着一张地下拳击赛的秘密门票,不露声色,心里却充满期待。孤独是相遇的前提,与某人,与某地,与某物,都如是。这个秘密,记者先生聪明,他只看不说,再写出来的,全是故事。

2016年春

于安仁又一个见不到日光的下午


【免费在线读】

雾中风景

大雾蹑手蹑脚地漫上街头,像只巨大的猫一掠而过,缓缓地吞噬掉一切。

成片的写字楼消失了,只剩下铅笔留下的细细线条隐约浮现在烟雾朦胧的空中。人行道变成了孤立的阶梯,沿着它,似乎可以爬上某间矮房子的屋顶。交通信号灯在头顶上谜一般低语着,周围窗户透出的灯光洇成一抹黄。

雾越来越厚,终于整座城都消失不见。在高高的天空上,浓雾显现出一片地狱般的黯淡光辉,气泡一样地飘浮着。巨猫得手了,它在众人的头顶和消失的大楼之间蜷伸腾挪、保持平衡,姿态十分优雅。

我走在街上,想象着街道应有的样子,强迫自己适应眼前的景象。大雾把人群切割成一个个孤立的、超脱的存在,他们看上去不再被一种共同的力量所支配。大多数时候,城市中心像极了一块超级钟表裸露的表芯,人们步履匆匆,在齿轮、弹簧和杠杆之间迷失自我。

但此刻,这块超级钟表被掩藏起来了,作为零件的商店、办公室和工厂统统被埋进雾中。巨猫把它们吃了个精光。浓雾之下,齿轮可能还在旋转,弹簧还在伸缩,但至少这一切看上去已不存在。雾中匆忙来去的人不像是奔着商店、办公室和工厂而去,倒像是这浓雾迷宫中孤独的猎手。

是的,我们都迷失雾中,踟蹰漫步,没有方向。城市失去了轮廓。落单的飘浮者不知从何而来,也不知去向何处,毫无意义。这群不在剧中的临时演员横冲直撞,哭泣,犹豫,要在戏里寻一个属于自己的角色。

突然,我听到一阵音乐,似乎是什么奇异的幻觉,于是停住脚步。门罗街(Monroe Street)和州立大街(State Avenue)的岔口上空飘来钢琴声和歌声,原来是廉价的卡布莱酒馆里在表演情歌。但只要是音乐,总能为此刻更添些神秘感觉。

这场关于雾的电影越来越引人入胜,甚至有某种意旨从中浮现,人们像是一一散落的、附属于雾的小小装饰品。巨猫吞掉了超级钟表,吞掉了人们奔走其间的齿轮和杠杆,把人赶出了他们习惯的路径;人们买买卖卖的永恒使命突然终结,他们变成了一堆无关紧要的饰物。被城市长久掠夺的男人和女人们,在雾中摆出有趣的姿势,他们模糊的表情似乎在说:“大钟死了。一直保持我们鲜活生动的那根丝线断了,于是我们又变回了彼此无关的个体。”

我附近有一个男人,他站在一个高高的架子旁边。我想起来那应该是卖日报的架子,报纸被卷起来,像白色的洋娃娃一样插满架子。这看上去与雾中的许多东西都有些类似,唯独不会让你想到报纸架。

一位漂亮姑娘从浓雾的背景中显现出来,她向架子旁边的男人开了口。

“有《得梅因纪事报》吗?”

那男人衣着干练,取下一张报纸卖给她。姑娘的眼睛在触到头条新闻的一刹那放出光彩,好像偶遇了久违的朋友,她满足地走开了。对于她这样的外乡人,芝加哥是陌生的,被浓雾掩藏的楼房和街道是陌生的,每处人潮拥挤的十字路口更是陌生。但现在她手中有了《得梅因纪事报》,有它做伴,大雾似乎不那么孤单了。过一会儿,她会坐在旅店房间里阅读得梅因的楼房里和街道上发生的事,一件件历历在目,反倒是芝加哥报纸上

刊登的新闻有种遥远的非现实感。


【书摘与插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