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富有文艺气质的读书随笔集。

作者文河读书涉猎广泛,于今人书古人书都有所心得,他将这种心得熔炼于对生活的观察中,使书稿富有文学美感。全书还体现着传统文化对于作者的深刻影响,作者也努力弘扬传统文化的美好之处。

《清晴可喜》这本书展现的,是一个当代作家眼中,现实生活与传统美学的交汇,侧重于从古典诗词文学着眼,阐发传统文学与现代生活的关系。作者博览群书,对很多文学家、文学作品都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而这种独到的见解则为读者展现了中国古典文化的另一种美。

在这之外,作者还对生活中的事物有着细致的观察和理解,由于长期浸淫于书本中,作者笔下的万物都被文学的美意所笼罩。


【内容简介】
《清晴可喜》是作者文河的散文随笔集,全书共收录作者近百篇随笔,分为三辑,“雪隐鹭鸶”“好书过眼”和“山色在掌”。表达对古典诗词文化及现当代重要作家的阅读理解,和对古典文化的综合性看法,以及对个人生活的感悟。
作者长于散文随笔和诗歌的创作,并对生活充满热爱。本书内容丰富,语言优美,能使人从中感受到文学(尤其是古典文学)和生活的别样情致。

我看一朵花,一朵花看我,世界是一个明亮的安静。
一切早已发生,一切又从未发生。就像春风泛泛吹过,但是天地已经有所不同。
——《札记》
我也曾遇到过一个美好的人,一个春天的夜晚,雨水嘀嗒、嘀嗒……后来就很寂寞。人在生活中,得经常装出若无其事的样子。
——《从文札记》
人总有那么一刻,对这个世界可以不存芥蒂的。好风一缕,花朵微微动了一动。人的心里,也有什么东西,微微动了一动。
——《清晴可喜》
【作者简介】

文河,男,生于20世纪70年代。目前主要从事散文随笔和诗歌创作。曾获《安徽文学》(2016)年度散文奖。著有随笔集《漠漠小山眉黛浅》

作者说:

佛经讲,不要“法缚”。我写文字,怕束缚,不喜欢既成定律,喜欢随着自己的性情。也不喜欢搭着架子去写。随着年龄增长,对于文字的一些看法自然会发生改变。以后,我希望自己能写得生动些,有趣些。


【目录】

辑一 雪隐鹭鸶

踏过樱花第几桥 2

笋5

风8

空山10

空翠13

紫藤15

青果18

菖蒲21

菱24

鸳鸯27

葡萄30

藕33

木槿36

扇39

葫芦41

晚苹果43

霞色46

秋竹49

秋灯51  

枯桑54

钟鼓57

塔60

镜子62

芭蕉64

雪隐鹭鸶66

辑二 好书过眼

读《晋书·嵇康传》70

庾信文章73

杜甫的小船76

读白居易79

李煜82

斜阳85

王安石写诗88

时女步春91

小红低唱94

畸谱97

坛子轶事99

燕子不归春事晚102

金圣叹105

花名几种109

读《桃花扇》112

寂寞之书115

吴敬梓118

顾城121

读阿城124

好书过眼128

坚果132  

轻雷135

冷门书138

清瘦141

乱红144

辑三 山色在掌

清晴可喜148

旧时天气151

不知迷路为花开154

卖花声157

也不妨进来一坐160

春水163

风多杂鼓声166

器喻169

旧响171

风声173

雨声176

旅行179

散步者182

隐者184

山色在掌187

春日散记191

春日又记194

夏日随记197

牵牛记200  

秋凉记202

哀愁记205

留白208

理解211

日记213

小札216


【免费在线读】

芭蕉
我小的时候,父亲在院角种过一株芭蕉,但我不喜欢,那么高的个子,那么大的叶子,就是不开好看的花。它动起来,动得轰轰烈烈,格外夸张,似乎随时要发生点什么;静起来,又静得湛然如水,仿佛永远什么也不会发生,没有一点意外。
我小的时候,父亲是多么的年轻,既温文儒雅,又意气风发。如今,父亲老了,两鬓斑白,我倒喜欢上芭蕉了。
芭蕉清虚,不给人沉溺沾滞之感。它的叶子一层一层,东一片西一片,错错落落,似乎层出不穷,舒展而不涣散。套用一句散文写作上的老话,叫形散而神不散。
对海棠如对红妆佳人,对梅花如对素衣知己,对绿竹如对琅嬛韵友,对芭蕉如对昆仑高士。
惊蛰之后,芭蕉舒叶。它开始比我矮,但很快就比我高了。
我拉拉芭蕉的叶子,想起小时赶庙会,茫茫人海,我紧紧拉住父亲的衣角,怕走失了。父亲走一步,我走一步。
大家在一起,骨肉相连,其实,沧海桑田,到*后,都要自己走。但大家仍要相互紧紧拉着,不能在疾逝的无情时光中走失。
情歌里唱:“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岁月如荡子,生命如好女。生命款款情深,岁月却仍然弃之不顾。
但转念一想,天高地阔,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有花观花,无花观叶。饿了吃饭,困了睡觉。活就好活,死了拉倒。悠游徂岁,天奈我何?
芭蕉未展时如何?答:晴天一鹤。芭蕉展后如何?答:芭蕉。芭蕉有多高?答:撑天拄地。
*喜雪里芭蕉意象,剑气森森,有凛冽之美。漫天皆白,好雪——大得可以杀人。



秋凉记
立秋后,天气就慢慢凉下来了。晌午顶儿,还会热那么一阵子,俗称“秋老虎”。但这种热,有点钝、挫、糙,盛夏时那种剑走偏锋式的锐利不见了。
蝉声稀了,蛩声稠了,稠得似乎密不透风,像一大块雪青色的绸子。不过,如果细细听去,还是能听出某种破绽。从破绽中透出一丝清寂的东西。破绽越来越大,变成一个一个撕裂的大口子。蛩声也稀了,“绸子”变得褴褛。后来,只剩下一条一条声音的长条儿,雪青色变成烟灰色,在枝头挂着,飘来飘去,细细的,欲断还连,仿佛很渺远。
早晨上班,我特意穿过太中校园,到那个荷塘看看。春天,荷叶刚长出来,贴着水,圆圆的,像一张张唱片,就是过去留声机上放的那种,在反映三十年代上海滩的影视中,经常能看到。穿旗袍的女人,花样年华,在灯红酒绿中,长身挺立,曼声歌唱春天和玫瑰。唱片急速地转呀转,一圈又一圈,一圈又一圈,总给人一种身不由己的感觉。现在,荷叶高出水面很多,倾侧着,叶面仍然苍绿,叶沿却枯得斑斑点点,极为触目。
有些事物,会给我某种秋天的感觉,真是莫明其妙。比如,一本书,《桃花扇》;比如,一个诗人,韦庄;比如,一个地名,十八里铺;比如,一个行政单位,生产队;比如,一个城市,南京;比如,一个时代,晚唐。
李商隐实际上是一个艺术风格非常丰富的人。但他给我的感觉却是绮丽顽艳的,呈现出一种仲春式的繁华迷离。这是由于他的无题诗在我的少年时代,给我留下的印象过于深刻的缘故。我前几天闲翻他的诗集,看到一句“八马虚追落日行”,却给我一种秋天的感觉。八匹骏马,蹄声如雷,气势磅礴,向着硕大无朋的火红落日,急急追去。然而,又是追不上的。这里面,隐隐透出一种人生的不甘和无奈。对于那种注定要消失的美好事物,挽留,不舍,紧紧抓住不放。所以,还是追,一定要追—对*性的挑战,也许是一种永恒的生命美学。
还有哪些秋天的作家和诗人呢?萧红、张爱玲、樋口一叶、契诃夫、松尾芭蕉、张祜、姜夔、晚年的杜甫和王安石……
日落之后,露水很大。秋天的气息和夏天的气息明显不一样。夏天的气息是上升的、活泼的、热烈的,像一曲交响乐,很细微,又很复杂。秋天的气息则是下降的、沉潜的、内敛的,像一缕箫声,很细微,又很单纯。夏天的黄昏很长、很大,似乎始终离你很近,像一张摊开的软席,可以摊手摊脚地躺在上面;秋天的黄
昏则慢慢变小了,仿佛离你很远,远得像一盏昏黄的灯,带着大大的模糊的光晕,风一吹,轻轻晃动。
父亲说,上了六十,一年一年,就老得快了。
秋风凉了,父母的衣服加厚了。望着他们日渐增多的白发,迟缓下来的动作举止,我会隐隐有一丝愧疚感。我想替他们衰老,但又不能。
有很多人,在我们的生命中存在着。我们*初从来没想过他们会老。日复一日,他们也没见有什么变化,一切都好像天长地久似的。但不知不觉,他们居然很快就老了。他们的衰老里,有某些我们不忍心,也不太愿意正视的东西。
很多普通平淡的经历,想一想,都成了有意味的故事。生命如花,岁月如流。


读《晋书• 嵇康传》
嵇康身材高大,七尺八寸,折合成现在的尺寸,就是将近一米九。《世说新语》里对他的描写是“萧萧如松下风,高而徐引”,可以想见其风神。
读《世说新语》里的嵇康,我有时会联想到贺知章对李太白的评价:谪仙。
希腊人懂得欣赏人的身体之美,中国人懂得欣赏人的风神之美。
嵇康的诗理胜于情,但理性又往往胜于理趣,不如阮籍的内蕴丰富。嵇康的四言句“春木载荣,布叶垂阴”,王夫之赞叹,“写气写光,几非人造”。其实这样的句子,若放在陶渊明的集子里,也许就会被淹没了。
但嵇康乃超一流的音乐家,《广陵散》就有传奇色彩。他“手挥五弦,目送归鸿”,是一个高士。
嵇康和道士孙登游,孙登沉默自守,一无所言。嵇康临去,孙登却道:“君性烈而才隽,其能免乎!”世外人往往是因为洞达世内事,所以才悠游于世外。孙登对当时政局境况中嵇康的命运,看得透彻。
同为绝世之才,山涛年长嵇康十八岁,但一遇嵇康,两人便为神交。山涛的妻子韩氏也是个有眼光的人,偷偷观察过嵇康和阮籍,认为自己的丈夫虽才智不及二人,但以识度见长。
阮籍,一位消极而委婉的反抗者。绝世人物,心有大痛。阮籍穷途痛哭,内心无可告慰,深旷如渊,何其悲也,何其无奈也!嵇康高峻峭拔,阮籍盘曲郁结,山涛浑厚深邈,都是委委佗佗,如山如河的人物。
山涛,衣冠风流。蕴藉,是一种更耐人寻味的风流。山涛高寿,七十八岁而终,内在的力量山高水长。
嵇康,魏晋风度。嵇康平时喜怒不形于色,这只是一种良好的修养,并不是世故。其处世恰恰是刚正不阿、不轻易妥协的。近代的鲁迅和他心气*为相通。怅望千秋,异代知音。古代*女诗人李清照对他也是惺惺相惜,咏赞道:“所以嵇中散,至死薄殷周。”她也是从风骨大义着眼。
嵇康为魏宗室之婿,山涛却和司马懿同郡,又和司马懿的妻子张氏有中表亲。不同的背景关系,会导致不同的人生命运。在宗法社会,这简直是宿命性的。
嵇康给山涛写绝交书,表面是写给山涛的,其实是小题大做,公开向司马氏表明了自己拒不合作的态度。所以《晋书》引用此信后,写了一句:“此书既行,知其不可羁屈也。”但是谁知其不可羁屈呢?《晋书》含糊其辞,但不言而喻。
嵇康柳树下打铁,在后世看来是一种美学形象,但在当时就表达了一种态度,是一种反抗姿态。钟会兴冲冲来访,嵇康傲不为礼。钟会离去,嵇康问:“何所见而来,何所闻而去?”不动声色,但咄咄逼人。归根结底,这还是政治立场的问题。嵇康的态度旗帜鲜明。钟答:“见所见而来,闻所闻而去。”机锋往来,如
参禅,其实暗藏杀气。
嵇康将刑于东市,太学生三千人请以为师,司马昭不许。当然不许。这么多人支持嵇康,恰恰暴露了嵇康的影响力。影响力本身就是一种力量。所以,不合作,即反抗。对司马氏来说,影响力越大,其潜藏的危险性当然就越大。《晋书》写嵇康披刑,是因钟会之谮,这只不过是一个表面上的诱因罢了。
嵇康死时,时年四十。“海内之士,莫不痛之”。这又说明了嵇康广得人心。
嵇康临刑,顾日影而索琴,一曲抚罢,长叹:“《广陵散》于今绝矣!”
太多的人,什么都好,就是所谓的高大上。但,就是缺少人气儿、真气儿,就像小庙里的神像,端然而坐。人们供着它,多是因为有求于它。如果无求于它,供着它也只是供着。嵇康,是一位真性情之人。
数风流人物,还看魏晋。一种高情逸致,一种风度之美,于今绝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