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小时候喜欢恶作剧,却一向是成绩优异的高才生。

生活在和乐的家庭中,这不仅影响他的性格,也影响他的艺术创作。

有高度的幽默感,富于人情味,在阅尽了人间万象之后仍有一颗赤子之心。

夫妻伉俪情深,在精神上,她尊敬他、崇拜他;在家庭生活里,她迁就他,并向他奉献了妻爱和母爱合铸而成的深情。

爱发明,发明了《汉字号码索引法》《末笔检字法》,为发明“明快打字机”耗尽多年积蓄,几乎倾家荡产。

一生重在对中西文化的沟通,曾不客气地批评中国文化,但在外国人面前,显出了骄傲的中国人的本色,背起了宣扬中国五千年文化的重任,对充满好奇的西方读者是无法估量的服务。

作品在海外畅销四五十年不衰,行销世界各地,美国总统布什盛赞他的文章。

晚年自称“一团矛盾”,以自我矛盾为乐。


【内容简介】

一个“快活的天才”,一个“勤奋的天才”

曾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一生*的贡献是对中西文化的沟通

美国总统布什盛赞他的作品

他的书在西方畅销四五十年不衰

他是中国现代文学*难写的一章

他就是“一团矛盾”的林语堂


【作者简介】

施建伟 1939年生于江苏苏州,1961年毕业于南开大学中文系。1991年任国立华侨大学中国文化系主任兼海外华人文学研究所所长,同年被破格评为教授、并成为*批“国务院特殊贡献专家津贴”获得者;1993年任同济大学文法学院副院长兼文化艺术系首任系主任、海外华文文学研究所首任所长、对外汉语部主任;2001年被同济大学特聘为当年文科*的“资深教授”。2002年12月荣获美国加州蒙特利派克市“荣誉公民”;2003年6月被聘为同济大学“海外华文文学研究所”名誉所长;2007年任同济大学世界华文文学研究中心名誉主任;同济大学“中国文学研究中心”名誉顾问。

已出版著作有:《鲁迅美学风格片谈》《幽默大师林语堂》《林语堂在大陆》《林语堂在海外》《林

语堂廖翠凤》《虎踞江东的孙权》《港台作家传记丛书》等,发表的文章和学术论文等三百余篇。


【媒体评论】

他(林语堂)一生*的贡献,应该是,而且也公认是对中西文化的沟通。因为论将近代西方文化引入我国者,从严复和林纾那一代起,固可说代有传人,甚至人才辈出;但论将我中华文化介绍于西方者,则除了有利玛窦、汤若望等等外国人曾经从事之外,数献身此道的中国学人,林语堂虽非*人,却是极少数人中*成功的一人。

——《联合报》

他向西方人士解释他的同胞和国家的风俗,向往,恐惧和思想的成就,没有人能比得上。

——《纽约时报》

林氏可能是近百年来受西方文化熏染极深而对国际宣扬中国传统文化贡献*的一位作家与学人。

——台湾《中国时报》


【目录】
*章  头角峥嵘的梦想家

山地的孩子——一个梦想主义的家庭——头角峥嵘的梦想家

第二章 生活在杂色的世界里

生活在杂色的世羿里——外国传教士的影响——父亲的“家学”——去厦门上学——*次见到外国兵舰——圣约翰大学的高才生——不能当牧师——教会学校的双重影响

第三章 曲折的浪漫史

赖柏英——陈锦端——廖翠凤

第四章 清华学校里的“清教徒”

清华学校里的“清教徒”——初识“有一流才智的人”——辜鸿铭的启示

第五章 “在丛林中觅果的猴子”

出国留学——“在丛林中觅果的猴子”——告别哈佛大学——在法国和德国——获得博士学位

第六章 《语丝》所孕育的文坛新秀

重返北京——初涉文坛——跻身于“任意而谈”的语丝派——在《语丝》的摇篮里成长——反对“勿谈政治”

第七章 与警察搏斗的“土匪”

“女师大”学潮——用竹竿、石块与警察搏斗——以“土匪”自居——关于“费厄泼赖”的讨论——“痛打落水狗”

第八章 “打狗运动”的急先锋

“三一八”惨案——痛悼刘和珍、杨德群——怒斥“闲话家”——“打狗运动”的急先锋——从“任意而谈”到任意而“骂”——被列入了“通缉名单”——加入了南下的行列

第九章 厦门大学的文科主任

出任厦大文科主任——国学研究院的“窝里斗”——惜别鲁迅——鲁迅离开后的风波

第十章 国民政府外交部秘书

在“宁汉对立”时来到武汉——目睹了风云变幻的时局——在“宁汉合流”后离开武汉

第十一章 追随蔡元培先生

从武汉到上海——重逢鲁迅——受到蔡元培器重——深受学生爱戴的英文教授

第十二章 《剪拂集》和《子见南子》

《剪拂集》:对“语丝”的怀念——《子见南子》掀起轩然大波

第十三章 “教科书大王”的癖嗜

“教科书大王”和“版税大王”——“南云楼”的误会——对中文打字机的癖嗜

第十四章 创办《论语》半月刊

提倡幽默——在邵洵美的客厅里——两位得力的助手

第十五章 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的“宣传主任”

“土匪”心又复活了——抗议希特勒的暴行——面对总部和胡适的矛盾

第十六章 欢迎萧伯纳

上海刮起一股“萧”旋风——与萧伯纳共进午餐

第十七章 杨铨被暗杀以后

血溅亚尔培路——他没有参加入殓仪式,但参加了出殡下葬仪式——“要谈女人了!”和《论政治病》

第十八章 “有不为斋”斋主

畅谈“读书的艺术”——忆定盘路四十三号(A)的庭园——廖翠凤是位贤内助——“有不为斋”的独特情调

第十九章 活跃于文坛的“幽默大师”

论语派的主帅——退出《论语》编辑部——《人间世》创刊——关于 “论语八仙”种种

第二十章 与赛珍珠相遇

赛珍珠是个“中国通”——接住赛珍珠抛来的球——《吾国吾民》在庐山脱稿——《四十自叙》

第二十一章 “据牛角尖负隅”

生活里不完全是鲜花和掌声——和鲁迅“疏离”——“欲据牛角尖负隅以终身”

第二十二章 向外国人介绍中国文化

《吾国吾民》一炮打响——举家赴美

第二十三章 人生旅途上的新航程

临别赠言——对美国文明的感受——与鲁迅等人在《文艺界同人为团结御敌与言论自由宣言》上签名——“西安事变”在美国的反响

第二十四章 《生活的艺术》畅销美国

东西文化比较研究观的总纲——推出“生活的*典型”的模式——异想天开的 “公式——幽默大师的玩笑——“每月读书会”的特别推荐书

第二十五章 卢沟桥的炮声传到大洋彼岸

林语堂深信中国必胜——廖女士担任了妇救会副会长——勇敢者的足迹:全家爬上了冒烟的活火山——从佛罗伦萨到巴黎

第二十七章 怀念战乱中的故国

巴黎上空战云密布——把钱存入中国的银行——抚养六个中国孤儿

第二十八章 从法国到美国

在国际笔会上声讨希特勒——出名后的苦闷——从一个奇特的视角阐述中国古代的妓女、姬妾

第二十九章 回到抗战中的故国

在香港痛斥日、汪——到国外去为抗战作宣传——向“文协”捐献私宅——以抗战为背景的《风声鹤唳》

第三十章 再回抗战中的故国

提出治世药方的《啼笑皆非》——在大后方高谈东西文化互补——《赠别左派仁兄》

第三十一章 美国出版商的警告

怀着双重的抱憾离国——何应钦给过他二万美元吗?——接受三所美国大学的荣誉博士称号——林语堂的苦恼

第三十二章 发明中文打字机的苦与乐

发明中文打字机的苦与乐——面临倾家荡产的绝境

第三十四章 在坎城

在海边别墅“养心阁”——反映华侨爱国主义精神的《唐人街》——把孔子和老子做比较——明快打字机*后的命运

第三十五章 塑造理想的女性

《杜十娘》与《朱门》——李香君、芸娘、李清照

第三十六章 和赛珍珠决裂

林语堂后悔莫及——林、赛的政治分歧

第三十七章 南洋大学校长

南洋大学建校新加坡——提出当校长的条件——校长和校董会的冲突——谈判——决裂

第三十八章 医治受伤的心灵

医治妻女们受伤的心灵——虚构了一个乌托邦的“奇岛”——林氏笔下的武则天

第三十九章 乡情:浓得化不开

初访台湾——反对“两个中国”的阴谋——《匿名》和《从异教徒到基督教徒》

第四十章 美食之家

“伊壁鸠鲁派的信徒”——和张大千的友谊——中西美食文化比较

第四十一章 尽力工作,尽情作乐

尽力工作,尽情作乐——一个旅行爱好者——钓鱼的乐趣

第四十二章 《红牡丹》和《赖柏英》

应邀在美国国会图书馆作报告——中南美美洲六国之行——一本“香艳”小说:《红牡丹》——乡情和爱情的叠合:《赖柏英》——《逃向自由城》与《无所不谈》

第四十三章 归去来兮

庄祝七十大寿——再访台湾——不能自已的乡情

第四十四章 阳明山麓的生活

阳明山麓有一块“生活的艺术”试验田——在台北继交的朋友们——请黄女士处理私人信件

第四十五章 他是一个“红学家”

林语堂和《红楼梦》——喜爱中国书画

第四十六章 “金玉缘”

“金玉缘”——个性截然不同的一对夫妇——阴阳互补的美满婚姻

第四十七章 活跃于国际文坛

在国际大学校长大会上畅谈东西文化的调和——林语堂与国际笔会的历史渊源——国际笔会第三十七届大会上的《论东西文化的幽默》

第四十八章 五十年前的夙愿

主编《汉英字典》——阳明山麓的“有不为斋”——烟斗是他生命的一部分——写作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林语堂的孔子观

第四十九章 悲剧发生在幽默之家

中风的“初期征兆”——长女自尽——廖翠凤患了恐怖症——《念如斯》

第五十章 “一团矛盾”

在台港两地欢庄八十大寿——总结一生的《八十自叙》

第五十一章 在*后的日子里

发生在圣诞节前夕的事——念念不忘六十年前的恋人陈锦端——在*后的日子里

后记

再版后记


【免费在线读】

《京华烟云》既是为“纪念全国在前线为国牺牲之勇男儿”而作,所以,小说脱稿后,林语堂就急于让抗战中的故国同胞能读到它的中译本。1939年9月4日,他亲自写信请好友郁达夫把此书译成中文。为什么自己不译而请郁达夫翻译呢?一则因为他忙于英文创作,无暇于此,同时,他也颇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的“京话”功底不深,能否译好小说中的北京话,心里没有把握;二则,郁达夫精通英语,又精通现代小说创作,而且两者都是高水平的,能够胜任此事;三则,林语堂痛恨白话文中“假摩登之欧化句子”,而郁达夫的行文中没有这一弊病。所以,林语堂把英文版的小说里所引用的出典、人名、地名以及成语等等签注了三千余条详细的注解,前后注成两册寄到新加坡。为了使郁达夫能静下心来工作,不为生活所扰,林语堂还给郁达夫附了一张五千美元的支票。

郁达夫接受译书邀请时,正值郁、王婚变前后,心情*恶劣。所以译事只开了个头,在英国情报部主办的《华侨周报》上连载过,但没有译多少便停止了。1940年5月21日,林语堂给郁达夫写信,提起译稿,并约郁达夫到重庆见面。林语堂经过香港时,与郁通了电话。郁达夫回答说不可能回重庆,而译稿则可以从7月份开始在《宇宙风》上连载刊出。但这一许诺没有兑现。

郁达夫未能践约,却花掉了那五千美元,觉得自己很对不起朋友。在当时,大家只知道林语堂请郁翻译《京华烟云》,而林语堂却从未向外人提起过曾预支郁达夫五千美元的事。此事在文坛上被传为美谈。徐在重提旧事时说:“语堂对谁都谈到过该书交郁达夫翻译的事,但从未提到他先有一笔钱支付给郁达夫。这种地方足见语堂为人的敦厚。”

…………

抗战爆发后,他不仅为国内难民捐款,而且还在国外捐赠四千三百二十法郎,承担了抚养六个中国孤儿的义务。那是在1938年旅法期间,林语堂为救济在战争中失去亲人的中国孤儿,来到了一个法国的事务所。那里有五十张中国孤儿的照片,等待林语堂夫妇挑选。一年花七百二十法郎就可以抚养一个中国孤儿。

廖女士没有生过男孩,所以她主张选五个男的;而林语堂则认为男女都一样,只要脸相端正。

“啊,一个好脸相!”林语堂不时地赞赏着手里的照片。廖女士接过来一瞧,凡是林语堂赞赏的好脸相,全部都是女孩,廖女士立即否决。

根据照片,初选出八个孤儿,全部是男的。林语堂说,全选男孩,不公平。*后选定四男二女。林语堂夫妇十分满意,决定捐款抚养。

捐款以后,他对家里人说:“金钱藏在我们自己的口袋里,而不去帮助别人,那钱又有什么用处呢?金钱必须要用得有价值,又能帮助人。”


【书摘与插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