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编辑推荐】
编者用了近十年的时间,搜集整理重要论著和资料文献,并进行了艰苦而严谨的编选。对一些古奥、艰涩的文字、词语作了注释;对所选辑的内容的理论内涵、学术价值,以及相关的研究成果,逐条用按语的形式加以阐述。全书结构严谨、释读通达,使之成为在我国古代设计文献方面*全面完整的一个本子。书中许多话语都经过哲学家的过滤,成为透过生活的艺术哲理,处处迸发出哲学的火花,是一本能流传下去的工具书,而且填补了本土设计理论构建的空白。
【内容简介】
《中国设计理论辑要》是国内*部全面系统地阐述中国传统设计思想理论的力作。全书辑录了中国传统造物艺术设计理论条目共765条,起自先秦,迄止清代,跨越2500余年历史,可视为设计艺术学科的奠基石。正文共分九类:总论、设计功能论、设计资源材料工具论、设计结构造型论、设计技术工艺方法论、设计色彩论、设计批评与鉴赏、设计管理论及其他。每个条目均设原文、注释和按语,部分配图。这是一个长编,可以在设计哲学、设计历史、设计原理的学科建设上升华;这是一觚琼浆,可以使设计家奋起、心花绽开,通向更宽阔的空间。本书首版于2008年,现已绝版,此番重版,做了部分内容修订,以期继续满足我国设计学科教学与学习需求。
【作者简介】
郭廉夫,江苏省扬中人。1963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曾先后担任美术设计和企业领导工作。在此期间撰写的《美妙的色彩世界》一书,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后,1981年在全国获优秀奖。此外还有两部科学小品集出版,其中《化纤出世》一文被收入全国中等纺织学校语文课本。1985年调江苏美术出版社任副社长、副总编辑、编审。担任责任编辑的《敦煌石窟艺术》等两种图书获国家大奖。本人著作计20种(包括与他人合作), 其中两种著作获中国政府出版奖等奖项,一种著作,被译成外文在国外出版。主要专业著作有《色彩美学》(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王羲之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花鸟画史话》(江苏美术出版社)等。在《美术史论》《装饰》《美术与设计》等全国学术刊物发表论文80余篇,绘画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省、市展览并获奖,曾在《文艺报》、《大公报》、《美术》等多种报刊物上发表或作专题介绍。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科普作协会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毛延亨,1940年生,江苏常熟人。1964年毕业于苏州丝绸工学院(现苏州大学)丝绸美术设计专业,分配到无锡丝绸印染厂,从事丝绸图案设计达20年,数百幅设计作品投入生产,产品销往欧美十多个国家。1980年初参与军事科研项目“伪装网及伪装服”设计与研制工作,1984年项目完成后,荣获国防科委和纺织工业部嘉奖。1985年调常熟工艺美术职工大学任副校长,1987年主持创办常熟市职业大学工艺美术专业。1990至2000年任常熟高等专科学校(现常熟理工学院)工艺美术系主任,社会兼职庞薰琹艺术研究会副理事长。出版物有《中国古代建筑纹饰》等三种。
【媒体评论】
《中国设计理论辑要》是一部非常珍贵的著作,可视为设计艺术学科的奠基石。它是一个长编,可以在设计哲学、设计历史、设计原理的学科建设上升华;它是一觚琼浆,可以使设计家奋起、心花绽开,通向更宽阔的空间。感谢廉夫、延亨,做了这么大的功德。——张道一
本书为迄今为止*本中国设计理论的汇编与详解,*充分彰显本土设计资源。“辑要”为谦辞,作者耗时十年,将传世至今的千余部典籍中关于设计的理论文字几乎全部收录。
在设计成为显学、西方设计理论与思潮蜂拥而至的今天,本书以高度的责任感,对本土设计资源的洞悉和信心,以及皓首穷经的勇气与毅力,将中国设计理论尽可能系统地完整呈现。本书具有工具书的完备和方便,并具备权威解读的高度。
【目录】
目录 透过生活的艺术哲理——《中国设计理论辑要》序
凡例与说明
分类目录
总论1
设计功能论111
设计资源材料工具论207
设计结构造型论254
设计技术工艺方法论338
设计色彩论469
设计批评与鉴赏512
设计管理论557
其他578
文献所摘条目分布索引
文献及其作者简介
引用•参考书目后记


凡例与说明一、本书辑录的中国设计理论条目共765条,起自先秦,迄止清代。二、“分类目录”,为方便查阅,本书共分九大类。各大类条目一般按来源文献的成书年代顺序排列;但也有例外,即按文献所述内容的时代先后编排,如《南史》、《北史》、《新唐书》等。三、“文献所摘条目分布索引”,表明哪一种文献辑录了哪些条目,它们分别归在哪一类、哪一页。括弧内的阿拉伯数字为页码数。四、在每个条目的右下方破折号后的朝代、作者姓名、文献名,表示本条目的来源。在此后面的阿拉伯数字,为页码数,表示此页上有这种文献及其作者的简介。五、本书条目所在文献,有些有多种版本,故而局部内容也不尽相同,辑录时尽量选用权威版本。对于条目中的词语解释,历史上的学者如有分歧,编写时择善而从。六、“按语”,一部分是专家们的诠释、观点,一部分是编者的认识、看法。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前言】
透过生活的艺术哲理———《中国设计理论辑要》序张道一  谁都知道,吃、穿、住是维系生命的重要条件,不但人类如此,连动物也知道这一点。只是动物没有理论家,不会讲道理,很自然地形成了“弱肉强食”。在它们的世界里,弱者怎么办呢?难道永远为强者所食吗?于是,便能动地保护自己。千万年来,有的改变了自己的形体,有的在身上加了一层“保护色”。动物为适应栖息环境而具有了与环境相适应的色彩,这有利于避免受到敌害攻击,或猎捕食物。如一只小小的蚱蜢,生活在青草里的为绿色,生活在枯草里的便成为黄褐色。哺乳类动物也是如此,如斑马身上的黑色条纹(也有人说是白色条纹),就是适应环境而形成的。动物没有思想,它的这种适应能力,是为了生存而在漫长的岁月中改变的。动物的挖洞、垒窝、筑巢,都是为生存练就的一种本能。按其性质说,已带有“设计”的意味,只是这种设计不是主动地进行,非一时能够见效,而是经过无数代的经验积累,通过基因固定下来的,我称之为“适应性改变”。人有思维和意识,增长起了智慧,不仅能够主动地进行适应性设计,并且能够改变环境和创造物品,来满足自身的需要,使自己的行动达到预期的理想。研究艺术起源的学者提出了种种学说,但还没有确凿的证据能够说明*件用具是怎么产生的。其难度在于,任何事物的产生都有一个酝酿、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今天,围绕着日常生活的用品已是千千万万、应有尽有,并且经常在变化着,成为历史性的创造积累,很自然地解决了各方面的需要。哲学家称此为“人化的自然”,也有人称作“第二个自然界”。我曾经同一位宗教家辩论谁是“造物主”。应该说,是人在长期的生活实践和生产实践中创造的结果,是设计和制造结合的产物。“设计”这个词是个通用词。“设”即是设想,体现为做事之前的想法;“计”就是计划,实现想法的措施。可以说,不论一个人、一种职业、一个团体乃至一个国家,处处事事都在进行着设计,诸如策划、规划、策略等,实际上都是设计。诸葛亮的“草船借箭”是军事设计,一座房屋的营造是建筑设计,所有的造物活动均须经过设计。只是有的设计与操作分开,形成一个前后的过程,有的将这个过程连接在一起,不易分开罢了。由于“设计”是个大概念,过于笼统,因此各种不同的工作、各行各业,在具体使用这一概念时,必须2  中国设计理论辑要用冠词加以限定,如军事设计、工程设计等。在造物的活动中则有技术设计、艺术设计,在商品的流通中则有营销设计。总之,设计是人所特有的一种智慧和能力,展现出人的本质力量,是区别于动物的一个重要特征。动物的适应自然是本能的,但人却是能动的、积极的、进取的。人类的发展史,一直没有离开过各种不同的造物活动。因此,可以说设计是伴随着人的发展而发展的。历史证明,只有在这个发展的过程中,才产生了审美和艺术,*终导致了设计艺术和生产制造的分工。科学技术史的研究有一种“技术革命”的提法。在漫长的数千年间,已发生过几次技术革命,其规律是周期越来越短。以手工操作为制造特点的科技所依赖的是经验的积累,延续的时间*长;只是到了近代,随着电和蒸汽机的发明,才揭开了*次技术革命的序幕,使得科技突飞猛进,并接连产生革命性的突破。技术革命实现了科学的预想,它的成果甚至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而*重要的是促进了思维方式的改变,实现了从经验型到实验型的转化,也导致了设计与制造的分工,使造物的艺术设计由自发性的发展升为自觉性的发展,在社会上出现了一个五花八门的庞大的设计职业群。回顾历史,没有分工不等于没有设计,没有现代制造手段也不透过生活的艺术哲理  3等于没有造物设计;只是设计理论的研究和设计教育的实施,促进了设计学科的建立罢了。这是设计体系的成长和完善,*不能说在此之前没有设计,惟其有丰富的设计实践才会有设计的理论产生。在设计的原理面前,是没有古代和现代、手工和机器之分的。它们的区别在于技术的革新,即制造的方式和手段,而不是艺术的思维。当然,艺术的思维也要发展,它一方面不能离开原有的基础,另一方面则是研究日新月异的艺术的载体。说了这许多,表明了什么呢?是把设计艺术看作一种文化和文明,不能割断历史。中国的造物艺术活动,从多元发展看至少已达7000年,成就显赫而非凡。但作为一个学科的建立,却是在晚近的20世纪之初的几十年间,而且在此时期,正是工业发展的转型期,即从手工业向机器工业过渡的时期。从事物发展的规律看,也正是由于现代工业的落后与兴起,才呼唤出设计艺术学科的建立。20世纪30年代的“图案学”,60年代的“工艺美术”,80年代的“设计艺术(艺术设计)”,是一条割不断的历史之链,就像多层的高楼,必然是从基层建起,只有《百喻经》中的那个“痴花”才只要高层、不要底层。为什么会有人只要高层、不要底层呢?因为有一个“欲穷千里目”的好愿望。在当今世界上,我们在技术上落后于西方,谁不想急速赶上呢?因此,就存在着健步直前和欲速则不达的矛盾。4  中国设计理论辑要现在似乎已经清楚,作为“设计艺术学”,既有实际应用的一面,又有理论研究的一面。前者的社会效益是明显的和重要的,它不但直接有助于国家的经济建设,并且能提高人民生活的质量,在高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显示出巨大的力量;后者的重要性在于,它是设计的助力和为设计师提供营养。设计艺术的繁荣是与设计师的水平提高成正比的,因此,两个方面应该相互参照,与时俱进。设计实践是设计理论的研究对象,设计理论为设计实践指引导向,两者是缺一不可的。历史的经验证明,艺术不能仅仅停留于社会活动,满足于社会效应的表面,而应该研究它的实质,以及对于人的精神作用。在理论上进入哲学,成为人文科学的一部分。人们对于这种认识是会一致的,问题在于,艺术怎样才能进入人文科学?过去,我曾以为,从工艺美术到设计艺术,有人称其为“生活的艺术”,甚至有人认为它不是“纯”艺术(有的西方学者称其为“次要艺术”),理由是它依附于日常生活,以日用品作为艺术的载体。其实,这不是它的弱点,反而是它的强点。正因为艺术的要旨是植根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那么,直接作用于生活的工艺美术和设计艺术,不是更能体察到生活的脉搏吗?所以说,在理论研究上,它可能带着这一优势率先进入哲学。这是我长期思考的一个问题。然而,当我看到郭廉夫先生和透过生活的艺术哲理  5毛延亨先生的多年研究成果《中国设计理论辑要》时,不但感到吃惊和敬佩,甚至改变了以上的看法!中国人的设计理念,不是有待于进入哲学,有许多早已经过了哲学家的过滤,而是实实在在地成为哲学的一部分了。许多年来,由于受到古代文化的熏陶,确实感受到传统艺术的深厚。在设计和工艺方面,我也曾下工夫注译了先秦的《考工记》。也曾留意过更宽阔的造物思想,并且在著文中引用过一些片段,但是很不系统,还未及串联起来作整体思考。今见廉夫、延亨的巨编,令人瞠目。他们用了近十年的时间,编选了自先秦至清代2500余年来我国文献中关于设计艺术的重要论述;对一些古奥、艰涩的文字、词语作了注释;对所选辑的内容的理论内涵、学术价值,以及相关的研究成果,逐条用按语的形式加以阐述。本书结构严谨、释读通达,是在我国古代设计文献方面*全面完整的一个本子。通读此书,给我的启发是,书中许多话语都经过哲学家的过滤,成为透过生活的艺术哲理,处处迸发出哲学的火花,使我对上述思考的问题要作重新订正。这使我联想起一件往事:若干年前在黄山的一次美学研讨会上,有一位德国的美学家和我讨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认为这是不可能的,明明是两种不同的艺术,为什么偏要加在一起,将6  中国设计理论辑要概念搞乱?我费了很大工夫给他解释,虽然使他理解了,*后他还是扬了扬手,说中国人的思维太复杂。不是复杂,是事物的内在联系,是规律所然。既然事物是互相联系的,为什么要将它切得粉碎呢?这里,既有思维方式问题,也有研究方法问题。长期以来,我们受西方的影响太重了、太深了,以致常常回头来否定自己。外国人说中国没有严格的宗教,中国人没有严格的设计,中国人没有严格的哲学。我们有些人也跟着这样说,到头来是什么也没有。这种虚无主义的思想是很严重的,已损伤了我们的民族文化。中国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思想家,而不是单纯的哲学家,因为思想包括了哲学,更能够说透哲学。思想家观察社会是多方面的,具体而细微,因而阐明的哲学更深、更透。我之所以说许多设计问题是经过哲学家过滤的,是因为他们以此作为比喻,解释更大的问题,于是,在哲学上贯通了。譬如,老子说:“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道德经》第十一章)他在这里是说明“有”与“无”的辩证关系,即实在之物与空虚部分之间的关系。陶器和房屋是实在的,是“有”,但其空虚部分则是“无”;正因为有了“无”,才会有器物和房屋之“用”。老子以实物为例,阐述的是哲学的道理,因而那实物(设计的原理)也随之上升了。透过生活的艺术哲理  7柳宗元写过一篇《梓人传》,说的是一个从事营造业的“都料匠”,即领导建筑的总指挥———建筑总设计师。他是“舍其手艺、专其心智而能知体要者”,“善运众工而不伐艺”。柳宗元通过多方面的比较,得出结论,认为“梓人之道类于相”。这是1200多年前的观点,现在看来一点也不陈旧,反而有“超前”感。不论对于“设计学”还是“管理学”,都是理通论达、高识卓见的。就因为他透过现象揭示了事物的本质,才经得起历史的检验、颠扑不破。于是,我在想,这些优秀的思想和观点,应该进一步地进行归纳组合,使之由散而整,形成一个哲学的设计体系;将它们按年代排列,便是一部设计思想史;如果分门别类地同技法结合,不是体现了设计原理吗?惟其如此,才能展现出中国设计理论的高度和特色,才如登泰山而至峰顶。《中国设计理论辑要》是一部非常珍贵的著作,可视为设计艺术学科的奠基石。它是一个长编,可以在设计哲学、设计历史、设计原理的学科建设上升华;它是一觚琼浆,可以使设计家奋起、心花绽开,通向更宽阔的空间。感谢廉夫、延亨,做了这么大的功德。2008年4月22日时在苏艺
【免费在线读】
瑶碧玉珠,翡翠玳瑁,文彩明朗,润泽若濡,摩而不玩①,久而不渝,奚仲不能旅②,鲁般不能造,此之为大巧。———西汉•刘安《淮南子•泰族训》615【注释】① 摩而不玩———马宗霍《参证》:“玩,盖刓之借字。刓引申之,则犹损也,缺也。《淮南》本文承瑶碧玉珠翡翠玳瑁言之,谓诸物皆天地所生,色泽文彩,成之自然,虽摩弄而不缺损也。与下句‘久而不渝’意正相俪。”② 奚仲不能旅———俞樾《平议》:“旅字无义,疑放字之误。《广雅•释诂》:‘放,效也。’言天地所生者,虽奚仲不能放效之,虽鲁般不能造作之也。”【按语】像那瑶碧玉珠、翡翠玳瑁一类东西,色彩鲜明,润泽光滑,抚摩它不会缺损,时间久不会变形,奚仲不能仿制,鲁班不能创造,这种天然的造化就叫做“大巧”。自然中蕴着“大巧”,随着艺术科学的发展正被许多研究成果所证实。英国著名设计师、学者艾伦•鲍尔斯在他的专著《自然设计》中认为“自然‘是被设计的’”,乍一听这话似乎不可理解,但无数无可争辩的事实证明了这一论断是正确的。高倍放大后的胆固总 论  73醇醋酸盐结晶那典丽的色彩和大小相间、疏密有致排列的图案可谓是精妙绝伦;人的许多特征和“部件”与大自然的许多生物一样都符合黄金分割的比例,我们伸出手掌量一量手指每个关节的长度,从长到短的比例都接近于0.618∶0.382;树形仙人掌是“加固建筑结构的完美典范……是建筑者迄今为止建造的摩天楼更理想的摩天楼”。大多数仙人掌都“利用”了连续网状结构且非常简洁,大自然中隐存了视觉形式几乎所有的要素:对称、比例、均衡、对比、协调、形态、空间、光影、色彩、图案、肌理……这些都是非设计而不能产生的。诚然,达尔文“物竞天择”论尚不能诠释清楚。这些年这个问题逐步得到了一些解答,其答案改变了人们的许多臆断,从而促使人们重新回到自然中认识美和智慧。自然物象建构秩序是设计形式的重要资源,将自然物的功能演绎成人为的有实用价值的设计物,并以此为基础获得形式意义。自然界的“大巧”,自然之物的巧妙架构对于设计师来说,不仅仅是启示,有些简直就是“拿来主义”。奥地利设计理论家维克多•帕帕内克(1925—1998)就是根据豆荚的造型制造出了一系列独立剂量的药物容器;具有方便实用功能的尼龙刺粘褡裢就是对粘在衣服上寻求在新场所繁殖的刺果的模仿;自然为工程师提供了既美观又实用的原型,蜘蛛网悬链曲线,链或线在没有被拉紧时呈现自然状态,它的阻力*小,这种形式简单但功效却令人叫绝,它构成了悬索桥的基本原理。天地之道,极则反,盈则损。五色虽朗①,有时而渝。———西汉•刘安《淮南子•泰族训》615【注释】① 朗———这里指色彩明艳。74  中国设计理论辑要【按语】天地之道,物极必反,盈满必损。五色虽然鲜艳,到一定时候就会改变。失本则乱,得本则治,其美在调,其失在权①。水火金木土谷,异物而皆任;规矩权衡准绳,异形而皆施;丹青胶漆,不同而皆用。各有所适,物各有宜。轮圆舆方,辕从衡横,势施便也。骖欲驰,服欲步,带不厌新,钩不厌故,处地宜也。———西汉•刘安《淮南子•泰族训》615【注释】① 其美在调,其失在权———王念孙《杂志》:“‘调’当作‘和’,和、权与下施、宜为韵,若作调,则失其韵矣。《文子• 上礼篇》正作‘其美在和,其失在权’。”权:权变。意思为:精美之处在于调和,失误之处在随便改变本旨。【按语】六艺失去本旨就会出现悖乱,把握住本旨就会把事办好,它们精美之处在于和调,失误之处在于随意改变本旨。水火金木土谷,物性不同,但都能得到利用;规矩权衡准绳,形制各异,但都能发挥功能;丹青胶漆,性质不同,但都有它的用途,各自都有各自所适宜的地方。车轮是圆的,车厢是方的,车辕是直的,车衡是横的,各自的情势出于使用的便利。骖马想奔跑,服马想慢行,衣带不厌新,衣钩不厌旧,这是与它们所处的背景相适宜造成的。孔子卦得贲①,喟然仰而叹息,意不平。子张进,举手而问曰:“师闻贲者吉卦,而叹之乎?”孔子曰:“贲非正色② 也,是总 论  75以叹之。吾思夫质素,白当正白,黑当正黑,夫质又何也?吾闻之,丹漆不闻,白玉不雕,宝珠不饰,何也?质有余者,不受饰也。”———西汉•刘向《说苑》617【注释】① 贲———《周易》卦名。② 贲非正色———贲者,饰也。因为装饰调合色彩,所以其色非正色。图画天地,品类群生,杂物奇怪,山神海灵,写载其
【书摘与插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