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商品详情】

【编辑】
▲《辛亥革命史稿》荣获首届郭沫若中国史研究奖
▲获中国大陆孙中山学术研究优秀成果奖
▲“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刘凤翰教授倾力
▲2017年全新套装珍藏版,辛亥革命研究不可绕过的高峰

辛亥革命结束千年帝制,创立共和,为古老的中国开启了一次新的现代化实验。重读这段跌宕起伏、令人不时惊叹不时扼腕的历史,我们会对今日的发展道路多几分理解,多几层思考。
一百多年前的那些人,他们的梦想与抉择,他们的坚持与妥协,在历史的洪流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迹。
金冲及、胡绳武合著的《辛亥革命史稿》以近一百五十万字的篇幅,将为我们讲述那段激情与热血燃烧、孕育着希望与阵痛的百年往事……

【内容简介】
4卷本《辛亥革命史稿》是金冲及与胡绳武两位先生学术研究的代表作,也是辛亥历史研究的经典之作。全书分为《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形成》《中国同盟会》《1911年的大起义》《革命的成功与失败》4大卷。以写实的笔法再现了那场波澜壮阔的改变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轨迹的革命,是今人和后人正确理解辛亥历史一份不可多得的历史著述。
【作者简介】
金冲及,上海市人,1930年生。195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留校任教。1965年调文化部工作,1972年起任文物出版社副总编辑、总编辑,1983年调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任副主任、常务副主任、研究员。第七、八、九届全国政协委员,1993—2003年任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副主任,1998—2004年任中国史学会会长。1981年起,先后任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1998年任日本京都大学客座教授。2008年当选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是中国历史学界继郭沫若、刘大年之后获此殊荣的第三人。著有《辛亥革命的前前后后》《孙中山和辛亥革命》《二十世纪中国的崛起》《转折年代—中国的1947年》《五十年变迁》《二十世纪中国史纲》《七十后治史丛稿》等。与胡绳武教授合著《辛亥革命史稿》《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论清末的立宪运动》等。主编《*传》《周恩来传》《刘少奇传》《朱德传》《陈云传》等。

胡绳武(1923.10.7—2016.6.15),山东枣庄市人,1923年生。1948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史地系,留系任教。1960年任复旦大学历史系副教授、系副主任。1962—1964年借调编写教材;1974年借调《历史研究》编辑部工作;1975年调入国家文物局,先后任文物出版社副总编辑、古文献研究室负责人;1980年入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工作,1981年任教授。1993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5年获中国老教授协会先进工作者称号。曾任北京历史学会常务理事。著有《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形成》《清末民初历史与社会》等。与金冲及教授合著《辛亥革命史稿》《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论清末的立宪运动》等。与戴鞍钢教授合著《中国二十世纪全史》*卷《辛亥风雷》。主编《戊戌维新运动史论集》《清史研究集》(4—7集)、《中华文明史》(清后期卷)。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
【媒体评论】

【目录】
第1卷 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形成
(一)风暴的由来
一、 祖国在危急中
二、 卖国、腐朽的清朝政府
三、 如火如荼的下层群众反抗斗争
四、 资本主义近代工业的兴起
五、 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出现

(二)一种新的政治力量的出现
六、 孙中山革命思想的形成
七、 兴中会的成立
八、 1895年的广州起义
九、 戊戌变法和它带来的思想解放
十、 《清议报》的创办
十一、 兴中会同改良派合作的试探
十二、 震撼世界的义和团运动
十三、 改良派策划的自立军事件
十四、 革命派发动的惠州起义

(三)山雨欲来风满楼
十五、 留日学生中酝酿的新变动
十六、 《国民报》
十七、 章太炎和反满思想
十八、 改良派的新姿态
十九、 1902年的留日学生界
二十、 大明顺天国事件
二十一、 雨后春笋般涌现的留日学生刊物
二十二、 留日学生中爱国运动的高涨
二十三、 上海地区爱国运动的兴起

(四)暴风雨的袭来
二十四、 沙俄对东北的军事占领
二十五、 留日学生中的拒俄事件
二十六、 邹容的《革命军》和章太炎的《驳康有为书》
二十七、 《苏报》案
二十八、 拒俄事件和《苏报》案后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
二十九、 陈天华的《警世钟》和《猛回头》
三十、 孙中山和梁启超在1903年

(五)革命力量的集结
三十一、 1904年的历史特点
三十二、 华兴会和黄兴
三十三、 湖北的科学补习所
三十四、 光复会和浙江志士的活动
三十五、 其他革命团体的成立
三十六、 1905年的反美爱国运动
三十七、 孙中山在欧美的活动
三十八、 同盟会成立的酝酿和准备

后记

第2卷 中国同盟会

(一) 新阵势
一、 1905年后形势的变化
二、 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三、 武装起义的准备
四、 从《二十世纪之支那》到《民报》
五、 反对“取缔规则”的斗争
六、 吴樾暗杀出洋考察宪政五大臣
七、 《民报》与《新民丛报》的大论战
八、 同盟会内地分会的纷纷建立
九、 《复报》、《洞庭波》和《云南》的创办
十、 《民报》创刊周年纪念

(二)大搏斗
十一、 一声春雷的萍浏醴起义
十二、 孙中山领导的钦廉潮惠起义
十三、 徐锡麟和安庆起义
十四、 秋瑾
十五、 同盟会的内部分歧和共进会的成立
十六、 章太炎与后期《民报》
十七、 早期的无政府主义思潮
十八、 《河南》、《四川》、《夏声》等刊物的出版
十九、 收回路矿运动的逐步高涨
二十、 清政府的“预备立宪”
二十一、 政闻社和预备立宪公会
二十二、 从镇南关起义到河口起义

(三)大动荡
二十三、 清朝*统治集团内部的重大变动
二十四、 安庆新军起义
二十五、 广州、上海革命活动的重新兴起
二十六、 同盟会本部的涣散和光复会的重建
二十七、 各省谘议局的成立
二十八、 社会经济的大混乱
二十九、 席卷全国的下层群众的自发反抗斗争
三十、 三次请愿速开国会运动
三十一、 广州新军起义
三十二、 可歌可泣的广州“三•二九”起义

第3卷 1911年的大起义

(一) 导火线
一、 铁路干线国有政策的宣布
二、 四川同两湖保路风潮的比较
三、 四川保路运动的兴起过程
四、 同盟会发动的同志军起义

(二)首义
五、 武汉成为首义地区的客观条件
六、 文学社和共进会
七、 同盟会中部总会
八、 起义前夕的准备
九、 武昌起义的爆发
十、 湖北军政府的建立及其内部斗争
十一、 起义向武汉周围地区扩展
十二、 汉口和汉阳的保卫战

(三)四起响应
十三、 首起响应的湖南
十四、 陕西、山西、云南、江西的新军起义
十五、 东南各省的相继独立
十六、 西南华南各省的光复
十七、 江浙联军攻克南京
十八、 仍在清朝统治下的几个省
十九、 独立各省局势的鸟瞰

(四)对峙
二十、 帝国主义列强的“中立”
二十一、 袁世凯的东山再起
二十二、 南北议和的开始
二十三、 南京临时政府的筹建

第4卷 革命的成功与失败

(一)“革命时代之政府”
一、 孙中山的归国与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
二、 临时政府的立法建制和除旧布新
三、 各政治团体雨后春笋般地兴起
四、 振兴实业的热潮
五、 社会风尚的演变

(二)在困境中为巩固共和而奋斗
六、 严重的财政困难
七、 北伐、议和、清帝退位与袁世凯窃权
八、 定都之争
九、 参议院风波
十、 唐绍仪内阁的组成与临时政府的北迁

(三)民初政争
十一、 三种政治力量
十二、 同盟会改组为公开政党与共和党的成立
十三、 南京留守府的建置与撤销
十四、 唐内阁的垮台与同盟会的政党内阁主张
十五、 陆征祥组阁风潮
十六、 孙、黄应邀北上与张、方事件的发生
十七、 孙、黄北上与调和“南北冲突”
十八、 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
十九、 梁启超的归国
二十、 沙俄侵华引起的轩然大波
二十一、 “军民分治”之争与江西民政长事件

(四)国会选举与二次革命
二十二、 国会组织法与国会议员的选举
二十三、 环绕着召开国会与制定宪法的斗争
二十四、 宋教仁案的发生
二十五、 反对善后借款风潮
二十六、 国会的召开与进步党的成立
二十七、 袁世凯加紧备战与二次革命发动的迟缓
二十八、 二次革命及其结局
二十九、 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

【前言】

【免费在线读】

  一 祖国在危机中
  19世纪和20世纪相交的时候,中国的上空正密布着乌云。
  世界上所有的帝国主义国家,争先恐后地扑向中国,疯狂地进行争夺。帝国主义侵略步伐的加紧,使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处在千钧一发的紧急关头。亡国灭种的严重威胁,像一个可怕的阴影,沉重地笼罩在每个爱国者的心头。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年轻的鲁迅在20世纪初年饱含着深沉的悲愤写下的七言绝句,喊出了当时千千万万爱国者共同的心声: 祖国在危急中,只有用鲜血为代价,奋不顾身地起来反抗,才能把祖国从万分危急的境地中拯救出来。
  “辛亥革命是革帝国主义的命。”一部辛亥革命的历史,正是以反抗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奴役、挽救中华民族的危亡为出发点的。离开这一点,就不可能对辛亥革命有正确的理解。
  1840年的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从这时候起,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者用炮舰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开始一步步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成为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的矛盾。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乃是各种矛盾中的*主要的矛盾。这些矛盾的斗争及其尖锐化,不能不造成日益发展的革命运动。
  辛亥革命前十七年发生的中日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进程中的一个重大转折,进一步改变了远东的形势。
  战争的结局,中国遭到了悲惨的失败。在战后签订的条约中,中国的神圣领土台湾被割去了,重庆、沙市、苏州、杭州等地被开放为商埠,日本人被允许在中国所有通商口岸自由开设工厂,还要中国支付出二万万三千万两白银的巨额赔款(其中三千万两是作为赎回辽东半岛的偿金)。这使每一个有爱国心的中国人都感到蒙受了奇耻大辱。亲身经历了这场事变的吴玉章同志写道:“我还记得甲午战败的消息传到我家乡的时候,我和我的二哥(吴永锟)曾经痛哭不止。”“这真是空前未有的亡国条约!它使全中国都为之震动。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现在竟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而且失败得那样惨,条约又订得那样苛,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啊!”
  战争结束后不久,世界历史又发生了一个重大的变动: 垄断资本在英、美、法、德、俄、日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次取得支配地位,世界资本主义进入了帝国主义时期。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曾经多次明确地指出:帝国主义时期*早开始于1898年至1900年间。他致印涅萨•阿尔曼德的信中写道:“您忘记了主要的一点:1891年根本不存在帝国主义(我在我的小册子里竭力证明,它是在1898—1900年产生的,不是在这之前),也不存在帝国主义战争。”
  这个重大的历史变局,给帝国主义的对华侵略带来了过去不曾有过的新的特点:
  *,资本输出代替商品输出成为帝国主义侵略的主要特征。在这以前,资本主义列强虽然在华已开始投资于轻工业、原料和商品加工工业、船舶修造工业、公用事业,并且给过清朝政府几次贷款,但这种投资的数额较小,在当时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中并不占主导的地位。到了这时,随着各资本主义国家内部巨量的“过剩资本”的出现,它们就在中国拼命地争夺并从事各种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尤其以争夺铁路建筑权和矿山开采权为其重点。
  第二,开始出现了列强在华划分势力范围的斗争。这是紧随着资本输出这个主要特征而来的。如果说,在商品输出阶段,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还容许别国在中国市场上同自己并存,依靠工业力量进行自由竞争,运用自己的工业优势来压倒对方;那末,到资本输出阶段,它们对某一地区、某一行业的投资利益,就要求独占,并且要求有相当的稳定性,不再容许别国来自由竞争。因此,以1897年底德国在沙俄怂恿和支持下强占胶州湾为起点,帝国主义列强立刻掀起了一个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的热潮:英国紧紧地控制着长江流域,沙俄积极地把它的势力伸入东北、蒙古、新疆、西藏,法国控制了西南,德国控制了山东,日本控制了福建。它们异口同声地扬言要瓜分中国。美国由于在远东力量的不足,没有取得自己的势力范围,于是提出了“门户开放”的宣言,但是,这个宣言的实质正是要为它建立在整个中国的独占地位开辟道路。就是到《辛丑条约》签订以后,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的这种争夺依然十分激烈。
  第三,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政治控制大大加强了。这也是与资本输出这个特点相联系,并服从于资本输出的需要的。本来,政治控制是资本主义列强实现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统治必不可少的保证。但是,如果在商品输出阶段,一次交易短期就可以完成,因而,适当的政治稳定,在有些场合也可以满足它们*起码的要求了;而在资本输出阶段,无论贷款或是建筑铁路、开采矿藏等直接投资都是长期的关系,这就必然把政治控制的问题提到更重要的地位上来。因此,在19世纪的*后几年,沙皇俄国紧紧地控制了以那拉氏为首的清朝中央政府,英国一面同沙俄争夺对清朝中央政府的控制权,一面大大加强了对长江流域督抚刘坤一、张之洞等的控制,其他帝国主义列强也纷纷投入了这场斗争。
  第四,当世界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时期,全世界的殖民地*次被瓜分完毕。
  “所以将来只有重新分割,也就是从一个‘主人’转归另一个‘主人’,而不是从无主的变为‘有主的’。”“帝国主义的一个重要的特点,是几个大国都想争夺霸权,即争夺领土,其目的不完全是直接为了自己,主要还是为了削弱敌方,摧毁敌方的霸权”。因此,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的争夺,带有空前尖锐、空前炽热的拼命性质。帝国主义的疯狂侵略,激起了中国人民极大的愤怒。谭嗣同曾经满怀激愤地写下了这样的诗句:“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戊戌变法运动,表现了上层的爱国知识分子中出现的一种新的民族觉醒。而震撼世界的义和团运动,更表明直接承受帝国主义侵略重压的中国广大劳动人民决不甘心默默地忍受帝国主义的疯狂侵略。他们用拿起武器、反抗外来侵略者的实际行动,作出了更加有力的回答。
【书摘与插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