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编辑推荐】
《陈思和学术教育年谱》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内容简介】
《陈思和学术教育年谱》主要依据时间脉络呈现陈思和教授的学术思想、成果与教育理念、实践,兼及行踪、交游等事项。陈思和教授是我国著名学者、文学史家、批评家和教育家,这本年谱为当代文学研究提供信而有据的史料积累,也能由此管窥学术风气的迁变。
【作者简介】
金理,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中国现代文学馆客座研究员。获“2012年度青年批评家”,“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当代作家评论》、《南方文坛》年度优秀论文奖,上海2014年度“社科新人”。
【目录】

序言
1954年 出生到一岁
1955年 二岁
1956年 三岁
1958年 五岁
1960年 七岁
1966年 十三岁
1967年 十四岁
1968年 十五岁
1969年 十六岁
1970年 十七岁
1972年 十九岁
1974年 二十一岁
1976年 二十三岁
1977年 二十四岁
1978年 二十五岁
1979年 二十六岁
1980年 二十七岁
1981年 二十八岁
1982年 二十九岁
1983年 三十岁
1984年 三十一岁
1985年 三十二岁
1986年 三十三岁
1987年 三十四岁
1988年 三十五岁
1989年 三十六岁
1990年 三十七岁
1991年 三十八岁
1992年 三十九岁
1993年 四十岁
1994年 四十一岁
1995年 四十二岁
1996年 四十三岁
1997年 四十四岁
1998年 四十五岁
1999年 四十六岁
2000年 四十七岁
2001年 四十八岁
2002年 四十九岁
2003年 五十岁
2004年 五十一岁
2005年 五十二岁
2006年 五十三岁
2007年 五十四岁
2008年 五十五岁
2009年 五十六岁
2010年 五十七岁
2011年 五十八岁
2012年 五十九岁
2013年 六十岁
2014年 六十一岁
附录 陈思和著述目录
(一) 编年体文集
(二) 文学史研究论著和教材
(三) 巴金研究论著
(四) 自选集
(五) 选集(他人编选)
(六) 文学对话录(陈思和主持)
(七) 文学创作
(八) 图传
(九) 主编或合编的单行本(主要)
(十) 主要策划丛书系列
(十一) 主编文学刊物
后记


【前言】

记得三十年以前,我刚入复旦大学中文系读书的时候,章培恒先生出版了他的*部著作《洪昇年谱》,受到学界高度好评。直至今天,我在百度上搜索书名,还会跳出这样的评价:“该书不仅首次全面细致地胪列了谱主的家世背景、个人遭际、思想著述、亲友关系等,还就洪氏‘家难’、洪昇对清廷的态度以及演《长生殿》之祸等诸多有争议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独到见解,将洪昇生平及其剧作研究推进了一大步。”依我看,编制年谱,功在三个方面: 一是详细考订谱主家世背景、个人遭际、思想著述、亲友关系等史料;二是对于谱主经历的历史事件的深入探究;三是对其人其书的整体研究的推进。那时我在学校里接受的教育是,年谱编撰是*花时间*吃功夫,同时也是*有学术价值的一种治学方法。研究者在学术上的真知灼见被不动声色地编织在资料选择和铺陈中,而不像有些学术明星,凭着胆子大就可以胡说八道。后来章先生指导研究生研究古代文学,也是先从研究作家着手,而研究作家先要从编撰年谱着手,于是就有了一套题为《新编明人年谱丛刊》的年谱系列,这套书至今仍是我*珍爱的藏书之一。
章培恒先生的导师蒋天枢先生,曾在清华研究院国学门受过陈寅恪、梁启超等名师指点,蒋先生晚年,受陈寅恪先生的嘱托,放下自己的许多著述不做,集中精力整理恩师的遗著。一套书干干净净地出版了,*后一本是蒋先生编订的《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用年谱形式,把陈先生一生的著述活动都保存下来,没有一句花里胡哨的空洞之言。后来缪托陈先生知己的学人名流有的是,却没有一个在陈先生受到困厄之苦时候“独来南海吊残秋”的。这些流传在复旦校园里的故事,既告诉我们如何做学问,也告诉我们如何做一个知识分子。
倒也不是说,做年谱就是有真学问,谈理论就不是真学问。章先生后来也是从史料考辨走出来,偏重学理史识,成为一位被人敬重的文史大家。但是我们从蒋先生到章先生再到章门弟子的传承中可以看到,编制编年事辑(年谱)成为他们学术训练的一个基本方法。古代文学研究如此,现代文学研究也是如此。我早年追随贾植芳先生研究中外文学关系,先生首先就指示我从搜集的大量资料中编撰一份“外来思潮、流派和理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影响”的大事年表,罗列西方诸思潮流派在中国传播影响的编年记录;这份年表有六万多字,把这一时期中外文学交流关系的来龙去脉基本上都弄清楚了。后来我写作《中国新文学整体观》里使用的材料观点,基本上得益于这份大事年表。所以我一直坚持这样的想法,培养研究生治学研究,从作家研究,或者具体问题研究起步,收集资料,编撰年谱或者编年事辑,是*好的训练方法。研究者的研究方法、学术观点,都由此而生;为后来者的研究,也提供了一份绕不过去的研究成果。
可惜这种扎实的学术风气,到了20世纪90年代以后,在高校的研究生培养中渐渐式微,一些似是而非、华而不实的流行理论、外来术语、教条形式都开始泛滥,搞乱了青年学子的求知心路,也破坏了良好求实的学风。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尤其严重。今林建法先生受聘于常熟理工学院,担纲校特聘教授与《东吴学术》执行主编。林先生从事文学编辑三十余年,对于学界时弊看得清清楚楚,他首倡编撰当代作家学者年谱,为当代文学研究提供一份作家学者的年谱资料,也为学科发展提供信史。我赞成他的提倡,这个建议不仅有利于当代文学学科基础的夯实,也为研究生的学术训练、学风培养开拓了一条有效的道路。
《东吴学术》年谱丛书(当代著名作家及学者年谱系列)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我希望这套丛书在林建法先生的主持下能够坚持若干年,不断开拓选题,为当代文学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2014年4月19日写于鱼焦了斋2017年4月修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