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重读近代史》是著名历史学者朱维铮先生再读近代史的读史札记。有趣的是,中国近代史作为一门学科,它的开端在哪里就是一个问题:始于北宋?始于南宋?始于明清之际?始于鸦片战争?始于十月革命?对于这些似是而非习以为常的“常识”发出质疑,正是朱维铮先生作为一位学养深湛学者的素质。全书正是这样,依托对于大量史料的驾驭,依托深厚的史学理论素养,以精湛的语言,对清代入关以来的历史发出种种疑问。没有人能比朱维铮先生自己说得更好:“多年来,我重读近代史,便尝试从逻辑与历史相一致的角度,清理若干历史积疑的实相。这就是我明知将碰壁仍要期待祛疑的由来。我不敢说我重读近代史的短书小文能够恢复历史的实相,但至少表明历史的实相有待恢复。”


【内容简介】

1644年,满清入关,顺治皇帝在北京登极,至1912年民国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就任*总统,这260余年的历史真可谓跌宕起伏、多灾多难,以致晚清穷于应付的能臣李鸿章说是中国遇到了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段历史是如此的面目多样难以厘清,又和我们离得如此之近以致我们总是觉得似曾相识。因为复杂多变正可以考量著者的功力,因为身在其中纠缠不清正可以验证学者的眼光,朱维铮先生有胆有识,以七篇30万言,为读者抽丝剥笋,以细致扎实的史料辩证,带领读者进入去今未远的事件发生现场,发现定论未定论的历史中的种种存疑之处,供读者思考,供读者阅读。这七篇文为:篇之甲 史有疑, 篇之乙 往回看, 篇之丙 说维新, 篇之丁 鸦片史, 篇之戊 神和圣 篇之己 时趋异 篇之庚政难改 篇之辛 记慈禧。


【作者简介】

朱维铮(1936.07.14~2012.03.10),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专门化,留校任教。教授,博士生导师。朱先生治学严谨、功力深湛,是中国经学史、中国思想文化史、中国学术史、中国史学史、中西文化交流史和中国近代史等多个领域的著名历史学家,在海内外享有很高声誉,代表作有《走出中世纪》《音调未定的传统》《求索真文明》,等等。


【目录】

篇之甲 史有疑
篇之乙 往回看
篇之丙 说维新
篇之丁 鸦片史
篇之戊 神和圣
篇之己 时趋异
篇之庚 政难改
篇之辛 记慈禧

附录 贯通于周秦、晚清之间:悼念朱维铮教授

【前言】

史学札记这个体裁在现代学者中被用得不多,而在史学研究取得丰硕成果的乾嘉时期,却为乾嘉学者们所擅用。钱大昕的《二十二史考异》,赵翼《二十二史答记》,王鸣盛《十七史商榷》都以考史见长。作为现代学者,毋庸避讳,已与自幼浸淫于古典的小学、“四书五经”的乾嘉学者不同,对于各种史料的隔阂已经远大于他们。然而,朱维铮先生却凭借自己过硬的史料驾驭功夫,高深的理论修养,用史学札记的方式,《重读近代史》,站在了史学研究的峰。朱维铮先生也正是承继了从乾嘉汉学家们开启的治学传统,实事求是,探寻历史的实相。作为朱维铮先生生前后修定的著作,《重读近代史》已成为绝唱。


【免费在线读】

暴发户的慈禧
  回到慈禧“逢甲不利”的话题。如前已述,慈禧于咸丰十一年辛酉九月末政变成功以后十天,才初尝作为“圣母皇太后”庆辰的尊贵滋味。但以后她三十岁、四十岁的整寿,仍因咸丰中宫慈安尚在,庆典不越出宫廷。及至慈安死,恭亲王逐,而至光绪十年甲申,她已独自垂帘听政,恰逢五十整寿,不想“普天同庆”的大典,竟被法国“鬼子”和绰号“鬼子六”的恭亲王搅乱。她在这年十月初十生辰前,尽管用冠冕堂皇的借口罢斥了全体军机大臣,将权力中枢变成唯她马首是瞻的奴才政府,甚至不准恭亲王入宫向她拜寿,但她挥霍国帑六十万两举行的庆典,只以宫廷唱戏显示热闹,在她终感遗憾。因此,还在光绪十九年(1893)新正刚过,清廷便发布上谕,要求中央政府和外省督抚总动员,为次年十月初十慈禧六旬“万寿”作准备。慈禧随即发布“懿旨”,说是难拂皇帝和满汉王大臣盛情,同意为她“六旬初度”举行庆典,但要节俭办事云云。何谓“正言若反”?慈禧的懿旨就是楷模。一瞥《光绪朝东华录》,从光绪二十年甲午(1894)初春起,便抄录皇帝上谕复述的慈禧太后懿旨,连篇累牍,昭示皇太后对朝野上下普施甘霖,从奖赏满汉王公大臣到赐予民间耆老银两,一切人都没被遗漏。受恩的举国官民,必须加倍报偿皇太后的关怀,更必须通过祝嘏礼品价值,比谁更忠于皇太后,还用说吗?怎奈人算不如天算。就在甲午年举国上下竞相迎接慈禧花甲大庆之际,东邻日本正磨刀霍霍,首先利用朝鲜内乱出兵,要代替满清的宗主地位。清廷顿分主战与主和两派,目光共同投向慈禧,看她的脸色,决定对日本要不要兵戎相见。
  慈禧早已养成暴发户心态。她出身卑贱,靠偶然机遇,骤然跃居,又成。她对中外态势无知,更对日本崛起过程无知。她对“法夷”搅乱自己五十寿辰庆典已很恼火,及至听说倭人乘她六旬“万寿”捣乱,反应就是应战,否则“中国的面子何在”,就是说她等于中国,她的“面子”如被“倭寇”打掉,岂非奇耻大辱?暴发户心态总体现为大起大落。光绪甲午年日本入侵中国,引发慈禧怒火,为“面子”派翁同龢赴天津,逼迫北洋军头李鸿章应战。不想陆战海战都令李鸿章输光老本,而慈禧的“面子”,也失却“夹里”。她登时变脸,由督战而乞和,令李鸿章代她在日本签定马关条约而丧权辱国达于空前程度,但她感遗憾的,却是甲午战败扫了她欢庆六十生日的雅兴。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