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曾仕强给中国父母的教子忠告中国式教养的绝佳范本

●一个人才辈出的家庭三代人70年汇总的人才成长方案 ;
● 确立一大目标,围绕三大范围,掌握六大重点,解决九大问题,培养身心健康、堂堂正正、自立自强的子女后代;
● 秉承中国传统家训,融合西方现代教育理念,构建中西合璧的人才教养方案。

【内容简介】

“中国式管理之父”曾仕强先生,从小受到身为中学校长的父亲的谆谆教导教导,成家立业之后,与夫人刘君政女士秉承父辈教子之道和中国传统家训,融合现代西方的教育理念,在成功培育一女二子的过程中创造性地提出“中国式教养方案”——父母应从“一大目标”出发,围绕“三大范围”,掌握“六大重点”,解决“九大问题”,引导孩子在成长中打下坚实的底子,去赢得美好的未来。 曾仕强夫妇总结的这套中西合璧的人才成长方案,为中国父母培养身心健康、堂堂正正、自立自强的孩子提供了合乎需要的指导。


【作者简介】

曾仕强,祖籍福建,生于1935年,父亲是华葑中学(华安一中的前身)的首任校长,母亲是小学教师。他自幼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13岁随父母迁居台湾。先后获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学学士学位、美国杜鲁门大学行政管理硕士学位、英国莱斯特大学管理哲学博士学位、英国牛津大学管理哲学荣誉博士。历任台湾交通大学教授兼总务长、台湾兴国管理学院首任院长、台湾师范大学教授等职,著有《易经的智慧》《中国管理哲学》等。刘君政,祖籍福建,生于1935年,先后获台湾师范大学本科教育学士学位、美国密苏里州立大学行政管理硕士学位,曾任台湾师范大学教授。曾仕强、刘君政夫妇共育有一女二子。女儿毕业于美国某著名大学,曾任职于IBM,现定居美国;两个儿子从商,事业成功。三个孩子均已成家,各有儿女,家教有方,三代和睦。


【目录】

章 子女为什么需要教养生养子女是家庭的责任子女必定需要教养教养子女的要点
第二章 怎样提供正常的家庭环境夫妻之间“约法三章”父母与亲友的互动影响子女的教养家庭布置要保持简朴整洁
第三章 父母怎样扮演各种必要的角色父母的角色分工 父亲应扮演的角色母亲应扮演的角色
第四章 怎样了解子女的成长状况了解子女的成长规律全心接纳自己的子女和子女共同成长
第五章 怎样采取适当的管教方法管教子女需要把握原则管教子女应保持正确态度 管教子女应掌握方法
第六章 怎样指导基本的生活技能指导子女生活技能的原则 子女需要的基本生活技能 避免子女沾染的不良习气
第七章 怎样培养正确的生活观念父母应教子女树立正确的生活观念 避免让子女养成错误的生活观念 培养子女正确生活观念的要点
第八章 怎样养成良好的生活态度和习惯培养子女良好的生活态度和习惯 防止子女养成不良生活态度和习惯 养成良好生活态度和习惯的原则
第九章 怎样促进子女的身心健康使子女心理正常的办法使子女身体健康的要领促进子女身心健康的原则
第十讲 父母怎样检讨改进教养的成效检讨的方法评量的标准奖励的方法后记附录


【前言】

没有子女,想要子女;有了子女,担心子女。担心的时间,长达一辈子;只要活着,就得不停地提心吊胆。担心的事情,范围大得很;只要管得到的,没有不尽心尽力的。有些人因此而不要子女,自谓丁克家庭。落得清闲,却惹得愈老愈伤感,后悔莫及。为人父母,似乎毫无选择的余地。眼前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合理地教养子女,使其健全发展。譬如种花,先要心理有所准备,泥土里会长花,同时也会长杂草。子女是人,随时可能变好,也可能变坏。种花人不理会杂草,等到草长得比花还高,再想整顿。杂草可能被清除,而花大概也活不了。子女幼小时不用心教养,等到坏习惯已经养成,再来严加管教,恐怕费尽心血,也难以挽回。若是杂草刚刚萌芽,即予摘除。既不必多费气力,也不致伤及花木。子女的教养,自胎教开始,即能掌握重点,一路带上来,自然轻松而愉快,而且事半而功倍。有心教养子女的父母虽多,却苦于找不到简单易行的方法。现代社会大家工作忙碌,根本不可能担任专职父母。某些既费时又费力的方法,实在难以施行。何况多元化社会,对于教养子女,各有不同的主张。听起来都很有道理,做起来则各有其难以突破的瓶颈。更不容易评估的,是教养出来的子女,到底能不能适应未来的环境和承接固有的道统?仅能适应未来的变迁,势必成为“忘掉祖先”的“断头儿女”,不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只能承接固有道统,却又成为“食古不化”的“断腿儿女”,不知自己要往何处去?家父乃超先生,家慈雪霏女士,生逢乱世,始终以教养子女为主要的任务。不折不挠,一直坚持既定原则,丝毫不因环境迭经变迁而稍有松懈。仕强与君政结婚以来,更是耳提面命,必须重视子女的教养,善尽为人父母的责任。在这种一方面接受父母教养,一方面教养子女的情况下,经过不断的摸索、受教、分析、验证,这才归纳出教养子女的一大目标、三大范围、六大重点、九大问题,不但能够承接道统,而且可以因应未来,简单易行,人人都做得到。——曾仕强、刘君政


【免费在线读】

夫妻之间“约法三章”这里所说的夫妻,除了夫妇的关系之外,更重要的是指为人父母的关系。前面已经说过,有很多人在没有准备好为人父母之前,就糊里糊涂地做了人家的父母,以致手忙脚乱,不知如何是好。有些家庭,看起来只有一对夫妻和一两个小孩,看不出父母的存在。因为这一对夫妇,充其量只是夫妻,还没有表现出父母的水平。常见的父母,大概可以分成三种类型,一种是把自己当作神,一种是把自己看作人,还有一种相当可怕,把自己当作鬼。相信这三种类型的父母,各位都曾经见过。把自己当作神的父母,如果不高兴的话,可以马上处罚子女,没有什么慈爱,不谈什么公正,甚至不需要合法。因为神具有无比的法力,顺我的、信我的,就给他一些好处;不顺从的、不信我的,便给予惩罚。子女还很小的时候,父母的确有神一般的威力。没有父母,幼小的子女没有人爱护,没有人照顾,没有房子住,没有东西吃。这时候的子女,就好像社会上哪些愚夫愚妇一样,相信一切都是神的恩赐,好像只有相信神、依赖神,自己才会平安健康。对无法独立生存的幼小子女而言,父母把自己当作神似乎十分容易,果然一下子就成了神。既神气又不费力,便可以为所欲为,当然像神一样神气活现。可是,子女到了两三岁的时候,就会开始要求独立自主,从抗拒大小便的训练开始,一直到凡是父母的指示都不愿意接受。这种摆脱父母管教的欲望,到青春期会达到点。就好像某些信神的人,愈来愈觉得神不可靠,愈来愈觉得自己比较可靠,因而愈来愈不相信神。这时候把自己当作神的父母,如果执迷不悟,坚持采用神的方式来对待子女,一心一意要保持至高无上的权威,很可能就会像某些神一样,表现出一些神通、神迹,让信徒心生恐惧而加深信仰。做子女的恐怕一辈子都会养成一种不正常的态度,那就是永远认为父母才是完美的,而父母不愉快时对子女不好,一定是子女有什么不对的地方。这种态度,虽然信奉父母有如神明,可以满足父母自认为是神的欲望,却一辈子认定自己是不好的,至少不如父母那样好;认定自己是软弱的,至少不如父母那样坚强。子女像虔诚的信徒那样,永远依靠在神的旁边,一切听从神的指示,是不是表示一辈子都长不大呢?这样的子女,你喜欢吗?你愿意你的子女一辈子都长不大吗?子女一辈子依赖你,你还有什么希望?子女永远不能独立,你不是十分辛苦劳累吗?至于把自己当作鬼的父母,那就更加可怕。他们以加强子女的恐惧感和无助的心理来巩固自己的地位,动不动就威胁、恐吓,要子女完全服从命令。稍不如意,就对子女拳打脚踢,还不许子女有一些怀疑,究竟是为了什么?从子女的大小便训练一直到青春期,子女的任何抗拒,甚至不是抗拒而是个别的差异,都被当成罪不可赦的叛逆行为,看作是对父母的一种攻击,当然十分愤怒地、非常激烈地,甚至事出突然地对子女施以还击。在子女的心中,时时存有一种恐惧感,他们不但知道有雷电,而且知道雷电迟早会打下来。他们不敢期望没有雷电,反而期望雷电早一点出现,然后再莫名其妙地等待着下一次雷电。我们也常看到某些受鬼折磨的人,不管怎么细心,都会令鬼不满,不论怎么用心,结果不是被鬼折磨死,就是找机会想办法摆脱鬼的掌控和纠缠。把自己当作鬼的父母和子女的关系,终导致的结果不是把子女整死,就是把子女逼得离家出走。对子女有爱心,却要求子女百依百顺的,是神父母。对子女根本缺乏爱心,却又要求子女服从的,是鬼父母。这两种父母,对子女而言,都不是良好的家庭环境。我们既然是人,就应该把自己当作人看,不应该看成神,也不应该当作鬼。但是父母把自己看作人,首先要明白“一样米可以养出百样人”,同样是人,也是形形色色的,并不完全相同。父母把自己当作人,还要更进一步,把自己当作正常的人,至少在对待子女方面,坚守三个重要的原则。那就是:,父母双方,都要下定决心,要好好教养子女;第二,父母彼此要诚心相待,爱其所同,敬其所异,如果有不同的意见,不同的看法,也应该避开子女,私底下沟通协调,避免在子女面前吵闹争执;第三,父母不要公开在别人面前夸奖子女,也不要避开另一半,私底下讨好子女,当然,更不应该公开责骂子女。为人父母这一句话,可以解释为做人家的父母,也可以解释为以人的身份来当父母,称为人父母,表示和神父母、鬼父母大不相同。这时候这种约法三章变成十分重要的守则,我们再分别说明如下。,父母要有决心教养子女。生育、养育、教育三者之中,生育比较容易,生下来好像就没有事了。养育和教育就比较困难,费时费力,费神也费钱,教养就是养育和教育。这当中教育又比养育难上几百倍,父母如果没有坚定的决心,往往很不容易坚持,常常半途而废。教养子女,一方面要有本能的爱,另一方面要有理智的情。把子女看作既需要慈爱,又需要教育的孩子。做父母的,既要对自己的子女负责,又要对整个社会负责。一方面要为子女的未来负责,另一方面也要为子女将来所要生活的未来社会负责。教养子女,如果只凭本能的爱,和动物根本没有分别,因为猪、狗、猫、羊也都爱它们的子女。教养子女,必须加上一份理智的情,决心把子女教养成具有正常、健全的人格。


【书摘与插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