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鲁迅公认的经典回忆性散文

★一部开创中国现实主义文学先河的伟大经典

★中国现代散文中的经典作品

★一部认识中国人、剖析中国人的经典范本

同类好书推荐

写给儿童的名人故事(民国童书的出版传奇、让孩子受益一生的名人传记,一部写给儿童的中国历史和中华人物故事全书,媲美吴姐姐讲历史故事,比肩极地重生)点击进入

★少年品读史记(专为8-14岁孩子撰写的《史记》入门读本,用孩子的语言,讲述有温度的历史人物故事,让孩子和书中的人物对话,感悟生命,提高生命质量。)少年读史记的入门读本!

★中华经典诵读教材(第二辑)(繁体大字、竖排注音;儿童读经、私塾、国学班教材;全面中华经典诵读教材,儿童中国文化导读教材,包含千家诗、楚辞、神童诗、增广贤文、古文观止、养正遗规、孙子兵法、黄帝内经等中华传统文化经典)


【内容简介】

《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现代文学家鲁迅的散文集,是作者回顾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中不同生活经历和体验的文字,收录鲁迅创作于1926年的10篇回忆性散文。前5篇写于北京,后5篇写于厦门,曾先后发表在《莽原》半月刊上,19275月成集时,改名为《朝花夕拾》。前七篇反映他童年时代在绍兴的家居和私塾生活情景,后三篇叙述他从家乡到南京,又到日本留学,然后回国教书的经历。文集以记事为主,饱含着浓烈的抒情气息,大量的夹叙夹议,把抒情、叙事和议论融为一体,格调明朗,朴实感人。虽然《朝花夕拾》不是专门为青少年写的,内容却有许多关乎少年儿童的趣事,孩子们读起来亲切自然。本作品富有诗情画意,还不时穿插着幽默和讽喻,不同年龄段的读者,都能从中读出不一样的风味来。


【作者简介】

鲁迅(1881年-1936年),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他是中国现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媒体评论】

鲁迅是真正的中国作家,正因为如此,他才给全世界文学贡献了很多民族形式的,不可模仿的作品。

——苏联作家 法捷耶夫

鲁迅的一卷《朝花夕拾》,真是古今少有的书,翻开来看时觉得惊喜,因为得未曾有,及至看完了。又不禁怅然,可惜这太少了。

——周作人

《朝花夕拾》是鲁迅在民间话语空间的闲聊者的形象。

——北京大学教授 钱理群

在爱与死的反顾里,既弥漫着慈爱的精神与情调,显露了鲁迅心灵世界*为柔和的一面,又内蕴着深沉而深刻的悲怆,这形成了《朝花夕拾》的特殊韵味。

——北京大学语文研究所所长 温儒敏

《朝花夕拾》虽然是散文,但它追忆“往事”,却不忘现实,丝毫没有减少其昂扬斗志,同样是鲁迅用来抨击社会黑暗势力的工具利器。

——北京大学教授 王 瑶

《朝花夕拾》在文体上别有创意,小说笔法与随笔韵致交融在一起,行文别是一番境地。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院长 孙 郁


【目录】

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小引

·猫·鼠

阿长与《山海经》

二十四孝图

五猖会

无 常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父亲的病

琐 记

藤野先生

范爱农

后 记

野草

《野草》题辞

秋 夜

影的告别

求乞者

我的失恋

复 仇

复仇(其二)

希 望

风 筝

好的故事

过 客

死 火

狗的驳诘

失掉的好地狱

墓碣文

颓败线的颤动

立 论

死 后

这样的战士

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

腊 叶

淡淡的血痕中

一 觉

投枪与匕首

忆刘半农君

记念刘和珍君

为了忘却的记念

“面子”

娜拉走后怎样

论雷峰塔的倒掉

再论雷峰塔的倒掉

灯下漫笔

拿来主义

“友邦惊诧”论

看镜有感

我的态度气量和年纪

投枪和匕首

我之节烈观

未有天才之前

战士和苍蝇

略论中国人的脸

文学和出汗

无声的中国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如何阅读《朝花夕拾》


【前言】

狗猫鼠

从去年起,仿佛听得有人说我是仇猫的。那根据自然是在我的那一篇《兔和猫》;这是自画招供,当然无话可说,——但倒也毫不介意。一到今年,我可很有点担心了。我是常不免于弄弄笔墨的,写了下来,印了出去,对于有些人似乎总是搔着痒处的时候少,碰着痛处的时候多。万一不谨,甚而至于得罪了名人或名教授,或者更甚而至于得罪了“负有指导青年责任的前辈”之流,可就危险已极。为什么呢?因为这些大脚色是“不好惹”的。怎地“不好惹”呢?就是怕要浑身发热之后,做一封信登在报纸上,广告道:“看哪!狗不是仇猫的么?鲁迅先生却自己承认是仇猫的,而他还说要打‘落水狗’!”这“逻辑”的奥义,即在用我的话,来证明我倒是狗,于是而凡有言说,全都根本推翻,即使我说二二得四,三三见九,也没有一字不错。这些既然都错,则绅士口头的二二得七,三三见千等等,自然就不错了。

我于是就间或留心着查考他们成仇的“动机”。这也并非敢妄学现下的学者以动机来褒贬作品的那些时髦,不过想给自己预先洗刷洗刷。据我想,这在动物心理学家,是用不着费什么力气的,可惜我没有这学问。后来,在覃哈特博士(Dr.O.Dhnhardt)的《自然史底国民童话》里,总算发见了那原因了。据说,是这么一回事:动物们因为要商议要事,开了一个会议,鸟、鱼、兽都齐集了,单是缺了象。大会议定,派伙计去迎接他,拈到了当这差使的阄的就是狗。“我怎么找到那象呢?我没有见过他,也和他不认识。”他问。“那容易,”大众说,“他是驼背的。”狗去了,遇见一匹猫,立刻弓起脊梁来,他便招待,同行,将弓着脊梁的猫介绍给大家道:“象在这里!”但是大家都嗤笑他了。从此以后,狗和猫便成了仇家。

日耳曼人走出森林虽然还不很久,学术文艺却已经很可观,便是书籍的装潢,玩具的工致,也无不令人心爱。独有这一篇童话却实在不漂亮;结怨也结得没有意思。猫的弓起脊梁,并不是希图冒充,故意摆架子的,其咎却在狗的自己没眼力。然而原因也总可以算作一个原因。我的仇猫,是和这大大两样的。

其实人禽之辨,本不必这样严。在动物界,虽然并不如古人所幻想的那样舒适自由,可是噜苏做作的事总比人间少。他们适性任情,对就对,错就错,不说一句分辩话。虫蛆也许是不干净的,但他们并没有自鸣清高;鸷禽猛兽以较弱的动物为饵,不妨说是凶残的罢,但他们从来就没有竖过“公理”“正义”的旗子,使牺牲者直到被吃的时候为止,还是一味佩服赞叹他们。人呢,能直立了,自然是一大进步;能说话了,自然又是一大进步;能写字作文了,自然又是一大进步。然而也就堕落,因为那时也开始了说空话。说空话尚无不可,甚至于连自己也不知道说着违心之论,则对于只能嗥叫的动物,实在免不得“颜厚有忸怩”。假使真有一位一视同仁的造物主,高高在上,那么,对于人类的这些小聪明,也许倒以为多事,正如我们在万生园里,看见猴子翻筋斗,母象请安,虽然往往破颜一笑,但同时也觉得不舒服,甚至于感到悲哀,以为这些多余的聪明,倒不如没有的好罢。然而,既经为人,便也只好“党同伐异”,学着人们的说话,随俗来谈一谈,——辩一辩了。

现在说起我仇猫的原因来,自己觉得是理由充足,而且光明正大的。*,人的性情就和别的猛兽不同,凡捕食雀鼠,总不肯一口咬死,定要尽情玩弄,放走,又捉住,捉住,又放走,直待自己玩厌了,这才吃下去,颇与人们的幸灾乐祸,慢慢地折磨弱者的坏脾气相同。第二,他不是和狮虎同族的么?可是有这么一副媚态!但这也许是限于天分之故罢,假使他的身材比现在大十倍,那就真不知道他所取的是怎么一种态度。然而,这些口实,仿佛又是现在提起笔来的时候添出来的,虽然也像是当时涌上心来的理由。要说得可靠一点,或者倒不如说不过因为他们配合时候的嗥叫,手续竟有这么繁重,闹得别人心烦,尤其是夜间要看书,睡觉的时候。当这些时候,我便要用长竹竿去攻击他们。狗们在大道上配合时,常有闲汉拿了木棍痛打;我曾见大勃吕该尔(P.Bruegeld.)的一张铜版画AllegoriederWollust上,也画着这回事,可见这样的举动,是中外古今一致的。自从那执拗的奥国学者弗罗特(S.Freud)提倡了精神分析说——Psychoanalysis,听说章士钊先生是译作“心解”的,虽然简古,可是实在难解得很——以来,我们的名人名教授也颇有隐隐约约,捡来应用的了,这些事便不免又要归宿到性欲上去。打狗的事我不管,至于我的打猫,却只因为他们嚷嚷,此外并无恶意,我自信我的嫉妒心还没有这么博大,当现下“动辄获咎”之秋,这是不可不预先声明的。例如人们当配合之前,也很有些手续,新的是写情书,少则一束,多则一捆;旧的是什么“问名”“纳采”,磕头作揖,去年海昌蒋氏在北京举行婚礼,拜来拜去,就十足拜了三天,还印有一本红面子的《婚礼节文》,《序论》里大发议论道:“平心论之,既名为礼,当必繁重。专图简易,何用礼为……然则世之有志于礼者,可以兴矣!不可退居于礼所不下之庶人矣!”然而我毫不生气,这是因为无须我到场;因此也可见我的仇猫,理由实在简简单单,只为了他们在我的耳朵边尽嚷的缘故。人们的各种礼式,局外人可以不见不闻,我就满不管,但如果当我正要看书或睡觉的时候,有人来勒令朗诵情书,奉陪作揖,那是为自卫起见,还要用长竹竿来抵御的。还有,平素不大交往的人,忽而寄给我一个红帖子,上面印着“为舍妹出阁”,“小儿完姻”,“敬请观礼”或“阖第光临”这些含有“阴险的暗示”的句子,使我不化钱便总觉得有些过意不去的,我也不十分高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