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编辑】
本书*的特色是以大众耳熟能详的节气为纽带,深入解析了传统节气修身明德文化的内涵和外延,将农事与修身进行对照,将身内之“国”与身外之自然界进行辟喻,详细讲解了修身明德过程中的相应重要规矩法度,以及修身的重点领域和方法要领。
【内容简介】

《中华传统节气修身文化·四时之春》(增订本)一书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系列学术性专著之一。本书将春季立春、启蛰、古雨水、春分、古谷雨和古清明六个节气以及春节、元宵节、二月二龙抬头和清明节四个节日的天文、历法、农事、民俗、养生、文学等知识,与传统修身文化相结合,揭示节气文化的深层内涵,并给出可以致用的修身、养生、治事方法体系。本书不仅具有较强的学术创新性,而且紧扣当前国人文化和生活需求,具有较高的实践应用价值。

本书将每个节气的内容分为“文化篇”“修身篇”“治事养生篇”“民俗篇”四部分,节日部分则单独列一部分。每一部分各有重点,而以文化将其融贯成为一个整体。中华传统节气修身文化系列书籍的一个重要旨趣,在于将节气的修身内涵,以其本来面貌呈现给现代读者,帮助广大修身养生爱好者,顺四时之度,掌握健康和智慧的主动权,并以此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和创新。

在此基础上,本书还重点梳理了古人总结出的春季每个节气里居家、出行、办事的准则性内容,总结了每个节气的养生要点,介绍了古人具有代表性的节气养生方法,并结合现代营养学知识,讲解了节气饮食知识,附以特色养生食谱。另外,还汇集了全国各地春时各个节气的主要特色民俗活动和节气谚语,简要分析了一些特色活动的文化内涵。


【作者简介】

熊春锦,1948年生,湖北麻城人。现任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战略研究培育基地“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开放经济与国际科技合作战略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中医药大学客座教授。2009年被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中华传统文化诵读工程”授予“中华国学公益形象大使”称号。2014年,先后被中国未来研究会教育分会等机构主办的第十一届教育家大会、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主办的2014中国教育家年会授予“教育创新先进个人”和“2014年度中国教育领袖人物”荣誉称号。

主要著作:帛书《老子•德道经》校注、帛书《黄帝四经》(注音版)、《简帛<五行经>释解》、《中华传统节气修身文化要略》、《中华传统节气修身文化·四时之春》、《中华传统节气修身文化·四时之夏》、《中华传统节气修身文化·四时之秋》、《中华传统节气修身文化·四时之冬》、《东方治理学》、《中华国学道德根》、《国学道德经典导读》、《道德复兴论修身》、《道德教育贵修身》、《德慧智慧性图文思维教育》、《龙文化的文明与教育》、《老子人法地思想揭秘》、《道医学》、《太极修身》、《幼儿教育概论》等专著,以及《黄帝四经·道法》、《老子思想在当代》、《五德益智养生》等音像作品。

主编著作:《德道行天下》(丛书)、《德慧智经典诵读教材》(上下册)、《小篆入门指导》《小学经典读本6+1》、《德慧智经典诵读操作指导手册》、《德慧智教育辅导答疑汇编》、《中华德慧智教育方法与实例汇编》、《中华德慧智教育•幼儿经典读本》、《中华德慧智经典楷篆对照本》,中华德慧智教育经典读本系列等。
【目录】

目 录


总序
概述
立春
文化篇
一、立春简述 / 011
(一)立春的时与度 / 011
(二)立春天气气候 / 012
二、立春的寻根探源 / 014
(一)“立”的字源与字义 / 016
(二)“春”的字源与字义 / 020
(三)立春的词义 / 022
三、立春的天文内涵 / 023
(一)天文古籍 / 023
(二)立春物候 / 029

修身篇
一、立春修身顺四时 / 034
(一)立春的能量卦象 / 034
(二)立春农事与龙事修身 / 040
二、身国内的立春修身 / 044

治事养生篇
一、立春运气与治事 / 049
(一)运气古籍 / 049
(二)立春全息兆象 / 050
(三)立春治事 / 053
二、立春的正善治养生 / 057
(一)立春养生要点 / 062
(二)身识养生 / 066
(三)口识养生 / 068
三、立春治事养生宜忌 / 071
(一)治事养生之宜 / 071
(二)治事养生之忌 / 072
四、立春采药与制药 / 073
(一)采药 / 073
(二)制药 / 075

民俗篇
一、立春的民俗文化 / 079
(一)立春文化历史与民俗演变 / 079
(二)感恩祭祀 / 080
(三)民俗活动 / 082
二、立春农谚 / 086

春 节
一、春节简述 / 087
(一)春节的时与度 / 088
(二)春节探源 / 088
二、春节的修身内涵 / 089
三、春节的文化内涵 / 092
(一)备年货 / 092
(二)过“年关” / 094
(三)复兴春节文化的精神内核 / 095
四、春节民俗 / 097
(一)年的传说 / 098
(二)过年的礼仪程序 / 099


元 宵 节
一、元宵节的时与度 / 113
二、元宵节的寻根探源 / 114
(一)“元宵”的本义 / 114
(二)元宵节本即上元节 / 115
三、元宵节的修身内涵 / 116
(一)元宵节“元”之“明三” / 116
(二)三元之节的道德内涵 / 118
(三)元宵节的修身重点 / 120
(四)“元明”于身国 / 122
四、元宵节民俗 / 123
(一)元宵节特色活动 / 124
(二)元宵时节话六艺 / 126
附录: 立春古籍参考 / 130
启蛰
文化篇
一、启蛰简述 / 135
(一)启蛰的时与度 / 135
(二)启蛰天气气候 / 137
二、启蛰的寻根探源 / 137
(一)“启”的字源与字义 / 141
(二)“惊”的字源与字义 / 141
(三)“蛰”的字源与字义 / 142
三、启蛰的天文内涵 / 143
(一)天文古籍 / 143
(二)启蛰物候 / 144
修身篇
一、启蛰修身顺四时 / 146
(一)启蛰的能量卦象 / 147
(二)启蛰农事与龙事修身 / 149
二、身国内的启蛰修身 / 152
(一)潜龙启蛰顺天时 / 152
(二)响应身国之龙的苏醒 / 153
(三)把握信、智、礼三本 / 155

治事养生篇
一、启蛰运气与治事 / 160
(一)运气古籍 / 160
(二)启蛰全息兆象 / 161
(三)启蛰治事 / 162
二、启蛰的正善治养生 / 164
(一)身识养生 / 164
(二)口识养生 / 166
三、启蛰治事养生宜忌 / 169
(一)治事养生之宜 / 169
(二)治事养生之忌 / 171
四、启蛰采药与制药 / 171
(一)采药 / 171
(二)制药 / 173
民俗篇
一、启蛰的民俗文化 / 174
二、启蛰农谚 / 176
附录: 启蛰古籍参考 / 177

古雨水
文化篇
一、古雨水简述 / 181
(一)古雨水的时与度 / 181
(二)古雨水天气气候 / 182
二、古雨水的寻根探源 / 184
(一)“雨”的字源与字义 / 184
(二)“水”的字源与字义 / 186
(三)古雨水的词义 / 188
三、古雨水的天文内涵 / 189
(一)天文古籍 / 189
(二)古雨水物候 / 190

修身篇
一、古雨水修身顺四时 / 193
(一)古雨水的能量卦象 / 194
(二)古雨水农事与龙事修身 / 198
二、身国内的古雨水修身 / 202
(一)身国内的春耕和水土治理 / 202
(二)古雨水修身论水火 / 204
(三)应泰卦修身进火 / 206

治事养生篇
一、古雨水运气与治事 / 209
(一)运气古籍 / 209
(二)古雨水全息兆象 / 211
(三)古雨水治事 / 212
二、古雨水的正善治养生 / 213
(一)身识养生 / 215
(二)口识养生 / 217
三、古雨水治事养生宜忌 / 219
(一)治事养生之宜 / 219
(二)治事养生之忌 / 219
四、古雨水采药与制药 / 220
(一)采药 / 220
(二)制药 / 222
民俗篇
一、古雨水的民俗文化 / 223
二、古雨水农谚 / 225

二月二龙抬头
一、龙抬头日的度与数 / 226
二、龙抬头日解谜龙文化 / 227
(一)龙文化产生与失落的原因 / 227
(二)天地人三才的本质结构 / 229
三、龙在天地人三才之中的功用 / 235
(一)修身再造性命得一聚能之龙 / 236
(二)龙抬头日身国龙腾飞 / 237
四、二月二的运气与治事 / 239
(一)春耕生产拉开序幕 / 239
(二)把握时机驱虫预防疾病虫害 / 240
(三)治事宜忌 / 241
(四)二月二制药 / 241
五、二月二民俗文化 / 242
(一)二月二剃龙头 / 242
(二)龙抬头的饮食民俗 / 242
(三)二月二与寒食 / 242
附录: 古雨水古籍参考 / 245

春分
文化篇
一、春分简述 / 249
(一)春分的时与度 / 249
(二)春分天气气候 / 250
二、春分的寻根探源 / 252
(一)“春”的字源与字义 / 252
(二)“分”的字源与字义 / 252
(三)春分的词义 / 254
三、春分的天文内涵 / 255
(一)天文古籍 / 255
(二)春分物候 / 257
(三)春分是地球村文化 / 259
(四)春分龙象 / 259
修身篇
一、春分修身顺四时 / 262
(一)春分的能量卦象 / 263
(二)春分农事与龙事修身 / 265
二、身国内的春分修身 / 268
(一)心肾能量的升降 / 270
(二)圣人贵精 / 272
(三)脊柱上的春分 / 273
(四)春分之“中”的奥秘 / 275

治事养生篇
一、春分运气与治事 / 280
(一)运气古籍 / 280
(二)春分全息兆象 / 282
(三)春分治事 / 283
二、春分的正善治养生 / 284
(一)身识养生 / 285
(二)口识养生 / 287
三、春分治事养生宜忌 / 290
(一)治事养生之宜 / 290
(二)治事养生之忌 / 290
四、春分采药与制药 / 291
(一)采药 / 291
(二)制药 / 293
民俗篇
一、春分的民俗文化 / 295
(一)感恩祭祀 / 295
(二)民俗活动 / 296
二、春分农谚 / 298
附录: 春分古籍参考 / 299

古谷雨
文化篇
一、古谷雨简述 / 309
(一)古谷雨的时与度 / 309
(二)谷雨清明时序考 / 310
(三)古谷雨天气气候 / 314
二、古谷雨的寻根探源 / 314
(一)“谷”的字源与字义 / 314
(二)“雨”的字源与字义 / 317
(三)谷雨的词义 / 318
三、古谷雨的天文内涵 / 319
(一)天文古籍 / 319
(二)古谷雨物候 / 320

修身篇
一、古谷雨修身顺四时 / 323
(一)古谷雨的能量卦象 / 324
(二)古谷雨农事与龙事修身 / 326
二、身国内的古谷雨修身 / 328
(一)古谷雨时节修身火候 / 330
(二)古谷雨的核心是水 / 331
(三)掌握“浴得一以盈”的能量沐浴 / 331
(四)打开身表之“谷”主动沐浴 / 332
(五)古谷雨之水灌心身 / 334

治事养生篇
一、古谷雨运气与治事 / 335
(一)运气古籍 / 336
(二)古谷雨全息兆象 / 336
(三)古谷雨治事 / 336
二、古谷雨的正善治养生 / 339
(一)身识养生 / 341
(二)口识养生 / 343
三、古谷雨治事养生宜忌 / 345
(一)治事养生之宜 / 345
(二)治事养生之忌 / 346
四、古谷雨采药与制药 / 347
(一)采药 / 347
(二)制药 / 349
民俗篇
一、上巳节民俗 / 353
二、古谷雨民俗 / 355
三、古谷雨农谚 / 356
清 明 节
一、清明节简述 / 358
(一)清明节的度与数 / 358
(二)清明节探源 / 359
(三)清明节与介子推的故事 / 360
二、清明节的文化内涵 / 361
(一)清明节与感恩祭祀文化 / 363
(二)清明节与寒食节 / 369
三、清明节民俗 / 372
附录: 古谷雨古籍参考 / 375
古清明
文化篇
一、古清明简述 / 379
(一)古清明的时与度 / 379
(二)古清明天气气候 / 380
二、古清明的寻根探源 / 381
(一)“清”的字源与字义 / 381
(二)“明”的字源与字义 / 384
(三)清明的词义 / 388
三、古清明的天文内涵 / 389
(一)天文古籍 / 389
(二)古清明物候 / 390
修身篇
一、古清明修身顺四时 / 393
(一)古清明能量卦象 / 394
(二)古清明农事与龙事修身 / 398
二、身国内的古清明修身 / 401
(一)内雨生成涤心身 / 401
(二)阳水与阳土促进心火光明 / 402

治事养生篇
一、古清明运气与治事 / 404
(一)运气古籍 / 404
(二)古清明全息兆象 / 406
(三)古清明治事 / 406
二、古清明的正善治养生 / 408
(一)身识养生 / 408
(二)口识养生 / 411
三、古清明治事养生宜忌 / 412
四、古清明采药与制药 / 413
(一)采药 / 413
(二)制药 / 415
民俗篇
一、古清明的民俗文化 / 416
(一)感恩祭祀 / 416
(二)民俗活动 / 419
二、古清明农谚 / 421
附录: 古清明古籍参考 / 422
参考文献/424
后记/432


【前言】

总 序

春启雨春谷清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

每月两节日期定,*多相差一二天。

一首《节气歌》,五十六个字,将时间之数与空间之度以及曲韵动态之信高度浓缩,隐藏着二十四个节气的信息。世界上用如此简洁而生动的文字来记录一年的变化、解读天地自然与人类关系的,是中国人。

简洁并不意味着简单。现代人提起二十四节气,都知道与气候、农业生产,或者起居、饮食、生活等诸多方面有关。但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爱好者,尤其是重视修身养生的人,就不能不掌握古人创立“节气文化”的意义。所理解的意义不同,则对于节气文化的重视程度和应用方法,亦将随之不同。就节气本身而言,在中国古代是与历法紧密结合,渗透在中国人文化、政治、军事、经济、日常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果不了解节气文化的本来意义,只注重在某一方面来研究节气文化的应用,往往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甚至将历史流变中的错误当作效法的对象。倘若由此产生了差池,人们反倒会将帽子扣到节气文化甚至传统文化的头上,这不仅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不利,而且也辜负了祖先创立这一文化时寄予子孙后代的殷忱之意。

不过,细心的读者会发现,我们这里所引用的《节气歌》,*句与大家所熟知的版本有很大不同。这一句里,“启”是指“启蛰”,是惊蛰这个节气的本名,汉代为避汉景帝讳被改称惊蛰。启蛰原本在雨水前面,但是在东汉时却被调整到了雨水之后。谷雨和清明这两个节气的顺序,原本是谷雨在前,清明在后,其顺序的颠倒也发生在东汉。中国人历来重视历法,节气是历法的重要内容,对于节气名称和顺序的更改,是文化生活中的大事,背后必有重大原因。本书的一个重要宗旨,就是还原节气修身文化的本来面貌,因而为节气正名正位,是其中的关键内容之一。

中华传统节气修身文化系列书籍,其基础是熊春锦先生自2013年冬至到2015年古清明(即现代的谷雨节气)期间所做的30余次讲座。熊先生选择从冬至开始讲授,是为了让大家从起步时,即了解节气文化的本来意义。

节气与修身,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关系。“一阳来复在冬至,心礼火发在小寒,五运六炁(气)大寒始。”从中华传统修身文化的角度来看,冬至实际是二十四节气中的*个节气,一阳初动的地炁能量在这一天发动。祖先们在研究中发现,人体之内同样也有一番天地,称之为内天地。内天地与外天地,遵循着相同的自然法则,原本是天然的同频共率状态。但就现代人而言,除了儿童和婴幼儿,绝大部分成年人的身心由于后天意识非善非正的形成与固化,都已经失去了与天地同频的素质,而处在错时乱日之中。以身心之乱对抗自然的节律,这就是现代人亚健康和各种疾病高发的重要原因。与生存压力、环境污染以及食品安全等相比,这是影响健康的更根本性的因素。

《黄帝内经•灵枢•本神》中说:“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炁也,德流炁薄而生者也。”进入大寒节气点的时候,天地之间能量升降的动机产生,古人将这种运动总结为“五运六炁(气)”。人体内的天地之间,也同样从大寒之日起,开始新一轮天德之炁下降、地慈之炁生升的交汇流布,新的一年中是否能够实现生命体内的风调雨顺、春华秋实,也就要看体内五运六炁(气)与天地自然同步的状况了。因此,《黄帝四经》中指出“顺四时之度而民不有疾”。

中国古人通过对自然和生命的研究认识到,人类要想实现与天地主动且充分地同步,而不是被自然拖着勉强蹒跚前进,甚至是远远落在自然节律的脚步后面,就必须进行以德修身的实践。祖先们还认识到,自然界的所有生命都处在不断的进化之中,这种进化并不同于西方现代进化论的理论概念,而是一种在“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形之,而器成之。是以万物尊道而贵德”总规律下的不断升华。人类作为万物之灵,本身具备通过以德修身自我提升而进化的基因,这是人类*宝贵的优势。修身而进化,也必然要因地而生,顺天而成,更不能背离自然运转的节律。

由此可见,节气文化与修身之间有着甚深的渊源。节气就相当于人类应用五运六炁(气)进行修身养生治事的时间坐标和空间坐标。古人创立节气文化,首先是用来指导内在的修身,让人们把握“顺四时之度而民不有疾”的原则,明明白白、健健康康地活在天地之间,并通过以德修身来提升自己的品格、品质与品行;同时也用来指导外在的农业和工业生产,因此中国在很早的时候就有了农业,也懂得了对矿石进行炼制加工。可惜的是,由于历史文化的变迁,导致了人们对节气文化指导内在修身这一部分内容的疏离和陌生,在历史上也就发生了颠倒节气顺序的现象,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文化的悲哀。只有将节气这个坐标系统调校准确了,我们才能在修身、养生、治事中真正做到“顺四时之度”,这是不言而喻的前提。

在将讲课录音整理编纂成这一系列书籍时,本系列书籍以四时之春、夏、秋、冬进行分册,并将共性内容归辑为一本《中华传统节气修身文化要略》(简称《要略》),一共五本书。

古人将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个节气称为“四立”,可见四时的概念与节气密不可分。在地球上,尤其是中国的中原地区,四季分明,景象各异,很容易看出其中的不同。中国古人的智慧就在于不仅仅研究表面的现象,而且还要探究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并且按照“内取诸身,外证诸物”的路径,通过内外一致的研究来确认节气的时间节点。天地之间的阳气从冬至开始萌发生成后,并不具备生发万物的条件,需要经过冬至、小寒到大寒三个节气的积蓄,方能达到一个变化的临界点,这个临界点就是立春。从立春开始,五运六炁(气)中的仁德木炁能量开始广为输布,带来万物新一轮的生、长、收、成过程。就像人们习惯于从一个婴儿呱呱坠地开始记录他的一生,以四时来为本系列书籍分册,符合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观察特点,也是为了便于现代读者把握和应用。

《要略》主要讲解了节气修身文化的系统观和基础知识,其中包括节气文化的诞生与传承,易理在节气修身文化中的应用,修身求真的系统观、重点领域、主要概念、基础方法,以及节气养生的重要原则等;四时之春、夏、秋、冬,每一个季节都分为“文化篇”“修身篇”“治事养生篇”“民俗篇”四部分。每一部分各有重点,而以文化将其融贯成为一个整体。

“文化篇”首先从寻根探源入手,通过对每个节气名称的咬文嚼字、天文和物候现象的介绍分析,来揭示节气的特征和能量运动规律及其对人类养生、治事的影响。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厘清历史上节气名称和排序变化的脉络,为被错误改变名称和位置的节气正名正位,以使人们能够按照正确的时序调整自己的行为。

“修身篇”将农事与修身进行对照,将身内之“国”与身外之自然界进行譬喻,详细讲解了每个节气的五运六炁(气)特点和修身的重点领域以及方法要领。

“治事养生篇”重点梳理了古人总结出的每个节气里居家、出行、办事的准则性内容。人不能脱离天地而存在,人体的五臟六腑、四肢百骸、筋骨皮肉、经络窍穴等机能活动,无一不受节气变化的影响。只有不违天时,顺道而行,才能保证有好运相伴。《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说:“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在养生方面,本书总结了每个节气的养生要点,介绍了古人具有代表性的节气养生方法,并结合现代营养学知识,讲解了节气饮食知识,附以特色养生食谱。

“民俗篇”汇集了全国各地二十四节气里的主要特色民俗活动和节气谚语。自古以来,人们根据节气来治人事天,形成了传统民俗活动,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特点。本书除了介绍民俗活动的特点,还简要分析了一些特色活动的文化内涵。

春、夏、秋、冬四时,各有其整体性特点,同时每一个季节内的六个节气,又各有其不同特征。从全年来看,四时又构成了年度周期律的稳定性。掌握的关键,是要在四时的系统中了解每一个节气的运气变化、修身重点、治事要点;进而掌握这种变化是如何在四时之中进行更大变化的;再回归到年度周期律这个大系统上,掌握一年中诸项的完整变化过程。在此基础上,才能够上升到更大的系统中,在年与年之间,甚至更广阔的时空系统中,去进行研究、探索和实践天人合一。

中华传统节气修身文化系列书籍的一个重要旨趣,在于将节气的修身内涵,以其本来面貌呈现给现代读者。何谓修身?修身不是文字或口头上往来的空言大道,也不是仅仅伦理教化上的陶冶规范,而是要在理论指导下,运用系统的方法,在自己的生命体内进行一番净化、改造、提升和再造的工程。譬如,首先需从体内的“水土”治理、“大气污染”防控开始;具备一定基础后,再从一名农夫做起,在内丹田里精耕细作;进而再学习工人,在体内的鼎炉内进行冶炼生产,以提高生命体这个小国家的文明程度。老子用十二个字对修身实践的要旨进行了概括,就是“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并告诉人们要遵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层级,实现“修之身,其德乃真”。

在春秋战国以前,中国社会主流文化是幾学之道的修身之法,是内求法的“守一法”;春秋战国乱悠悠,幾学的修身文化也从此历经沧桑,“守一法”隐,而在唐宋之际“金丹学”现。守一或丹道,因适应不同时代的需求而有异,但都是一脉相承的天人合一之学。当今时代,比之唐宋又有不同,修身学正在向“守一法”幾学回归,回归的方法,熊先生将其提炼为“得一法”。“得一法”融“守一法”的基础理论与丹道学为一炉,与节气文化水乳交融,幾学结合现代科学语境进行表述,幾学与科学圆融合一,很便于现代人理解和应用。

关于节气所涉及的天文、历法、农事、养生、民俗等内容,现代学者都有所研究,但从修身入手,揭示节气文化本身渊源及其对于人的*根本用途的,却鲜能见之。读者若能始终不忘修身二字来阅读本系列书籍,自将可见中华文化实则是一部幾学“内文明”的生命文化,在农事、养生、民俗等等各项内容的背后,都有天人合一的修身文化背景。对于如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自会形成更加清晰的见识。

本系列书籍介绍中华传统节气修身文化,目的不是复古,而是传承和创新。

节气者,时空也;时空者,文明的立根之所和成长之机也。我们都知道,中国从鸦片战争开始,被西方的坚船利炮轰开国门,陷入了被侵略被奴役的百年屈辱时期。孰不知这场战争其实早在鸦片战争之前就已经在文化界拉开了序幕。1811年,嘉庆皇帝严行禁止宗教,西方传教士认识到,要想在中国传教,首先非打破中国的“天下中心观”和“夷夏观”不可,要用西方的历法代替中国的干支纪年、六十甲子,也就是要打破中国人的时空观。为此,传教士们通过在南洋办报刊,暗地运回中国发行等手段,做了大量的文化宣传工作,主要内容就是介绍西方的历史和地理知识,传播西方的时空观念。这场起于时空观的文化战争*终落实为现实时空中的军事战争。西方人自信地宣布:“我们现在作这个试验,是在把天朝带进与世界文明各国联盟的一切努力失败之后,天朝是否会在智力的炮弹前让步,给知识以胜利的橄榄枝……我们欢呼这项事业的开始,并欣然参与这一场战争。我们必定是胜利者,而被征服者遇到的只能是共同的雀跃与欢乐。”

鸦片战争以后的中国情况人们大都有所了解,随着领土上沦为半殖民地,文化上的全盘西化时代也终于来临。虽然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中国人终于在国家层面站起来了,但是文化全盘西化的恶果,直到今天才得以充分体现。这期间我们付出的代价,可谓刻骨铭心。

那么,我们的时空观为什么没有抵挡住西方时空观以坚船利炮开路的进攻?关键问题还出在我们自己身上,出在文化的传承上。在中国五千年有文字记录的文明史中,自两千五百年前的春秋时代起,文化的取向就开始从以修身内求“内文明”指导外向发展“外文明”,转向丢失“内文明”而单纯发展“外文明”。内文明的幾学全面被抛弃,外文明的科学却长期未能建立。这种外向发展在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再次发生变异,不仅修身明德的文化灵魂被抛弃,外向物质文明创新发展的空间也被严重挤压,节气文化作为中国时空观的*现实化、生活化的载体,必然越来越空壳化,失去生机活力。只是这种变化过程像温水煮青蛙一样,很少有人能关注到它的严重程度。

没有传承,就没有创新。节气修身的文化知识,蕴藏在浩瀚如星海般的传统文化海洋里,距离今日已然遥远,若无向导,很难准确而系统地搜寻到关键性内容。节气知识在经史子集中都有记载,如在《周礼》《左传》《大戴礼记》《礼记•月令》《史记》《汉书》《白虎通义》等历史著作中,以及《管子》《吕氏春秋》等先秦诸子的著作中,记录都颇为丰富。汉代以后有《淮南子》《周髀算经》《通典》《荆楚岁时记》《演繁露》《蠡海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十四番花信风》《广群芳谱》等,也都记载了节气文化的内容。而与节气修身有关的内容,则大部分记录在《道藏》中收录的道家典籍中。只有两相结合,我们才能明白节气文化的整体系统。为了利于修身爱好者们及时查阅,本系列书籍将相关古籍经典内容进行了整合,择重点略作解析,大部分则原文附录,留予读者思悟空间。相信修身爱好者们能够以本系列书籍为星槎,通过自己的解读,畅享游弋星海之乐。

文化的传承,不仅要传承方法和技术,关键是要有道。如唐代韩愈在《师说》中所说的,传道、授业、解惑,是不可或缺的三个层级,其中“道”是生命力的源泉。通过“道理”的探索,我们才能知道这一文化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会这样,从而明白我们该如何进行传承和创新,做得比古人更好。

人类能够顶天立地而与天地并称“三才”,是因为我们的生命本身就是自然造化的精华,是自然规律的精微载体。要想使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更加健康长久,学习的*榜样,一是天地,再一便是我们的生命本身。节气修身文化,便是华夏祖先向天地和生命学习而诞生的智慧结晶。这一智慧结晶作为文化基因,在数千年的历史中早已融入我们的血脉之中,因而才能历经劫难而未消亡,激活它也并不困难。

诗仙李白曾经天才地感叹:“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宋代陆游也曾在《读老子》诗中曰:“人生忽如瓦上霜,勿恃强健轻年光!”凡有关修身二字,都贵在身体力行。读者若能在读书的同时,结合自身实际进行应用实践,则自然成为这一文化的传承者和创新者。

人之一生,就像天地之一年,也有四时之春夏秋冬。不负年复一年的四时二十四个节气,使我们的生命状态都能够从春暖花开起步,结出金秋的累累硕果,这是节气修身文化系列书籍寄予每一位读者的美好祝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