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小说家张大春化身说书人,说市井豪侠江湖快意

★历时十二年,读者翘盼已久,中文简体版首度完整呈现

★说书人张大春重返众声喧哗的说书现场,重述大历史角落的小传奇

★春夏秋冬,今古传奇——系列作品之《战夏阳》《一叶秋》《冬》即将出版,敬请期待!

★秉承中国古典笔记小说的血脉,加入现代小说叙事技巧,民间故事控、评书爱好者

★小说家一支笔×说书人一张嘴,讲遍江湖林野、奇人异事、飞贼走盗、神鬼传说——一切人间稀奇事,都是听说而已

★从文人墨客到神鬼传说,既有凭借一条咸鱼平步青云的拍案惊奇,也有勾心斗角的权势斗争,张大春笔触独树一帜,外门读有阅读快感,内家看门道尽收

★护封采用特种纸张,内封黑卡印银,呈现质感与品相,洗练跳脱,又有古典特质


【内容简介】

春灯公子大宴江湖人物是一年一度的盛事,此会行之有年,几与寻常岁时典祀无二,但设宴人出身成谜,设宴地点更是直似桃花源,在现实空间里以及曾与会者的记忆中都不复寻觅。*存世的证据,是辗转流传的二十则诗、词“题品”——这些题品据闻正出自春灯宴中的高潮:由与宴诸客之中秘密地被挑选出来的说话人,倾一年时光琢磨,务求能令听者咋舌称奇、公子青眼品论的故事。


【作者简介】

张大春

华语小说家。1957年出生于台湾,祖籍山东济南。

好故事,会说书,擅书法,爱赋诗。

著作等身,曾获多项华语文学奖项。

代表作《聆听父亲》《文章自在》《大唐李白》《城邦暴力团》《小说稗类》《公寓导游》《四喜忧国》等。

在笔记体小说“春夏秋冬”系列中,张大春化身说书人,带领读者重返古中国热闹的说书现场、幽邃的故事秘林,一窥其堂奥。

作为一个小说作者,尤其生于现代,经常自诩为创造之人,殊不知我们充其量不过是夷坚、伯益、大禹。一旦听到了、看到了可喜可愕之迹,就急忙转述于他人,此市井之常情,一切都是听说而已。这正是春、夏、秋、冬系列作品的本质,一言以蔽之:民间。——张大春


【目录】

序  春灯宴

壹  方观承 儒行品

贰  达六合 艺能品

叁  朱祖谋 机慎品

肆  李纯彪 洞见品

伍  黄八子 侠智品

陆  双刀张 巧慧品

柒  张天宝 运会品

捌  史茗楣 奇报品

玖  荆道士 憨福品

拾  韩铁棍 勇力品

拾壹 靴子李 义盗品

拾贰 范明儒 练达品

拾叁 金巧僧 聪明品

拾肆 九麻子 诡饰品

拾伍 插天飞 狡诈品

拾陆 潘鼓皮 薄幸品

拾柒 狮子头 褊急品

拾捌 菖蒲花 顽懦品

拾玖 李仲梓 贪痴品

   春灯宴罢


【免费在线读】

原始素朴的故事里有一切关于文学起源的奥秘。那些故事,往往也不在封面上题写着小说(novel)字样的书里。我们一般把*原始素朴的故事称为民间故事,打一包,戳上印,民间二字了事。

众所周知,民间故事以口耳相传的方式流布了许久。社会形态的变异如果不怎么大的话,故事或可能经历了较长时间而依旧能够保持原貌。

然而这并不是恒定的现象。故事在流传途中,历经不同的讲者、穿越不同的语境、透过现实的刺激和打磨,就会像历史、新闻、谣诼及所谓街谈巷议之类的文本一样,产生变化。

《列子•汤问》上有一段对话,汤问革:世上之物,什么大?什么小?什么长?什么短?什么同?什么不同?

本来是空空洞洞的提问,没想到还真有答案。革说了一个格局宏大的故事:

一开始,革描述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是极为遥远的所在,在渤海之东不知几亿万里,此处有五座岛山,周边三万里,顶平之处也有九千里宽。山上遍生金玉之树、珠玕成丛,这些奇珍异宝的植被还都是美味的食物,吃了可以让人不老不死。而此地所居住之人更不得了,都是仙圣之类,朝夕飞来飞去,不可计数。

但是这些仙人圣人仍然有烦恼,原来这五座仙山没有地根,常随波潮上下浮荡,不能恒定。于是便向上帝诉愿,请求稳住岛山的地基。上帝答应了,派遣了十五头巨鳌,分三班分别承载,各鳌班时一次六万年,互相轮替。如此一来,五座仙山才算是稳定了。

谁知道有一个名叫龙伯的巨人之国,国人不过几千,可是仗着他们身形巨大、膂力惊人,居然一口气钓走了六头巨鳌,把龟甲扛回本国去作占卜之用。于是有两座岛山漂流到北极,沉于大海,那些仙人圣人便通通迁移到远方,再也不回来了。

上帝大怒,灭了龙伯之国,而且将巨人变得短小。想当初在伏羲神农时代,龙伯国人还有几十丈高,到了后来,便只有九寸到一尺五寸高了。

汤与革的对话,不只这些。他们还说起了荆南有冥灵树,以五百岁为春,以五百岁为秋。而上古有一种大椿树,以八千岁为春,以八千岁为秋。

此外,在腐朽的土壤上,有一种朝生暮死的菌类;春夏之间更有一种蠓蚋因落雨而生、见阳光而死。

北方再北方,有一个地方叫溟海,也就是天池,据说天池里的鱼有几千里长,它的名字叫鲲;还有一种鸟,名字叫做鹏,翅膀有如天上垂下的云朵。以上所说的这些,有的大、有的小;有的长、有的短,正是汤和革原本对话的宗旨。

列子《汤问篇》接着说:世人怎么可能知道有这些人、事、地、物的存在呢?答案是:“大禹行而见之,伯益知而名之,夷坚闻而志之。”

作为一个小说作者,尤其生于现代,经常自诩为创造之人,殊不知我们充其量不过是夷坚、伯益、大禹。一旦听到了、看到了可喜可愕之迹,就急忙转述于他人,此市井之常情,一切都是听说而已。这正是春、夏、秋、冬系列作品的本质,一言以蔽之:民间。

[正文试读]

·春灯宴

春灯公子大宴江湖人物是一年一度的盛事,此会行之有年,几与寻常岁时典祀无二。虽然说是例行,然而本年与会的是些什么样的人物,又在什么地方举行,行前一向是不传之秘。直到应邀之人依柬赴约,到了地头儿,自有知客人前来迎迓,待得与众宾客相见,才知究竟。

这个一年一度的饭局,总在岁暮年初之间,应邀者感于春灯公子盛情,往往排除万难,千里间关,无论跋涉如何辛苦,总期能与当世之豪杰人物一晤,把酒相谈是幸。据说首会之地是在会稽镜湖之东,地名东关,简直是海内*水榭,古称天花寺的所在。相传吕文靖尝题诗于寺,云:

贺家湖上天花寺,

一一轩窗向水开。

不用闭门防俗客,

等闲能有几人来。

到南宋年间,天花寺仍然完好如初,陆务观也有《东关二首》,云:

天华寺西艇子横,

白苹风细浪纹平。

移家只欲东关住,

夜夜湖中看月生。

烟水苍茫西复东,

扁舟又系柳阴中。

三更酒醒残灯在,

卧听潇潇雨打篷。

不过,到了放翁作诗那时,天花寺三面皆是民间庐舍,前临一支港,景观大异于前。有人说是寺本在湖中,后迁徙于草市通衢之上云云。春去秋来,星移物换,到了春灯公子首会天下英雄的那一年,去放翁作诗之岁,又不免过了数百载,天花寺居然又给修葺完好,依样轩窗向水,绰影浮光,端的是一座庄严、清静又雅洁的兰若,谁也说不上来算不算是恢复了吕文靖题诗之时的旧观,可谁都说相去非唯不远,而辉煌璧丽,怕不犹有过之?当年此会盛况非凡,时时有人说起,总道辗转识得与会者某某,又闻听人说起某人自陈与会之事如何。总而言之,街谈巷议,蜚短流长,一直不曾断绝。

这春灯公子究竟是个怎样出身?什么家世?籍隶何处?资历如何?有些什么事功著述?仿佛谁也说不清楚。有说他是王公贵胄之后的,有说他是达官显宦之子的,有说他祖上有范蠡、邓通之流的人物,家道殷实,却一向禁绝子孙涉足于名利之场,是以积数十代之财货,富可敌国,却鲜有忌之、害之甚或知之者。由于大会江湖豪杰之事甚秘,外人往往无从得窥情实,只能任人谣传讹说,也就没有谁能考辨精详,加之以聚会之地忽南忽北、徂东徂西,令人难以捉摸,一旦宴罢,人去楼空,原先的繁花盛景、灯火楼台,居然在转瞬之间就空旷萧索起来。让参与过盛会的人物追述回忆,亦皆惘然,故而连春灯公子的祖居家宅究竟何在,都是个谜了。

天花寺一会之后,春灯公子暴得大名,人人争相问讯:此君如何能将这么些了不得的大人物相邀共至、齐聚一堂?给问到的与会之人不觉茫然,窃喜一念:原来我也算是个了不得的大人物了?大人物不常见,几年例会下来,反而形成了另一个局面:自凡是有头有脸的江湖大腕,不论是管领着一帮一派,或者传承着某家某学,甚或精通一艺而能闻达于百里之境者,乃至偶发一事而能知名于三山五城之外者,多有到处探听春灯公子行踪的。打从年头直到年尾,总有这么样的话语在口耳之间飘荡盘桓:“可知今年‘春灯宴’邀了些什么人哪?”

“春灯宴”成了个现成的名目,这应该是天花寺之会后五六年间的事。虽说春灯公子本人从来没用过这个名目招徕宾客,可它毕竟是喊响了。传闻之中,“春灯宴”上还有相当动人的花样儿。

风闻打从“春灯宴”初开之岁,就沿袭了成例,每会当天自辰时起迎宾,无何道远路近,客人们总在前一日都齐聚于馆舍了。相识不识一照上面,对于彼此皆为春灯公子座上之客的身份都已经了然于胸,自然相互礼遇,一团和气。即使偶有些人物,曾经闹过大小尴尬,一旦在这场合上相见,也往往收拾起意气,待宴罢之后,相揖别过,有什么过节,也只能等后会之时再算了。正因如此,有许多江湖上碍于情面,不好相商的人物,往往还巴望着能在“春灯宴”上不期而遇,以便排难解纷。可这还不能算是人人期盼于“春灯会”上的花样儿。真正的花样儿,叫“立题品”。

总在开宴当日申牌时分,春灯公子的一十六位童男童女侍从就会引出这么一个人物,此人或老或少,或男或女,年年不同。一亮相,不必多言,众人自然都明白了:这位一定就是今年“立题品”的说话人。这位说话人究竟有些什么能为?是怎么从众宾客之中拣选出来的?其事甚秘,近二十年来,谣诼纷纭,没有能说准的。然而无论如何,应邀与会之人都不免发些想头:说不得今年到会之日,给那一十六位童男童女给请上台去“立题品”的就是我呢。是以人人来到“春灯宴”之前,总不免琢磨着要说一个足以令人咋舌称奇的故事。于是,但见蚁躜蝇聚之人莫不晃脑摇头,挺腰踮脚,满心巴望着有那童男女来请移驾登台——自然,失望的多。

“立题品”之所以成了江湖中人参与“春灯会”的一个想头,自然是有缘故的:但凡是登台说出一则首尾俱全的故事来的,春灯公子登时濡墨挥毫,或吟以诗,或填以词,为这故事所述的人物下一个题品,书成一卷,发付裱褙匠人收了,究竟装裱之后如何庋藏?如何展示?也无人详其下落。倒是有那么一阕词,因为江左裱圣左彦奎不慎丢失,原件辗转沦落,居然在数十年之后给误植进茗畹堂重刻的《纳兰(容若)词》词集之中,亦殊可怪——这是岔话,就不多说了。

回头说待春灯公子将诗、词题品一挥而就,当下就给这说话人也奉上赤金万两,号曰“喉润”。润喉之资,竟过于中人之家一生一世的开销,手笔之大,教人*是啧啧称奇。奉上银票之际,往往就是每年“春灯宴”热闹到极点的一刻。

春灯公子*早流传于世的诗词,就是这二十则题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