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内容简介】
孩子是家庭*忠心的守护者。他们会想尽办法挽救父母的关系,会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来承担这个家的问题。通常,孩子会通过行为、情绪、身体上的疾病、人际关系,甚至危害生命等方式来承担。很多时候,我们眼里看到的问题孩子,其实只是家庭的“替罪羔羊”。 本书就是用“家庭系统排列”为视角,来探讨问题孩子背后的家庭问题,从而让父母带着孩子一起,变得更好,让这个家也会源源不断地产生前进的力量。
【作者简介】

周鼎文(中国台湾)亚洲系统排列大会主席;道石教育创办人;生命教育导师;台湾淡江大学教育心理研究所特邀讲师;中科院心理所后现代心理学高峰论坛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EMBA总裁班《企业领导人系统心理学》特聘讲师;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社会心理学兼职教授。他是国际知名导师,不仅在海峡两岸暨香港、澳门开设课程,在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也有课程,协助人们在个人成长、家庭关系与企业组织,面对瓶颈,迈向成功幸福之道。著有《爱与和解》《读懂孩子:周鼎文家庭教育智慧》《家庭系统排列:核心原理、操作实务与案例解析》等书。为了更好地服务更多的生命,周老师发愿:“培育1000名正知正念、谦卑精进的专业导师,携手1万名大爱无疆、服务生命的义工,支持更多的人、家庭和企业实现健康快乐﹑幸福智慧的生命!”


【目录】

序: 看见孩子的爱

*章 孩子如何爱自己的家
人的本能是什么
良知报警器何时响起来
看到如实生命,活出真正的自己
爱就要实践生命的五大法则

第二章孩子是家庭*好的镜子
静观镜照,挖掘孩子行为背后的家庭真相
为爱承担,问题孩子只是家庭的“替罪羊”
家族系统排列,用一种新视角看见孩子
练习

第三章孩子的行为在说什么
面对孩子的问题行为,家长需要一份觉知
孩子心中需要爸爸的位置
离婚的夫妻如何陪伴孩子成长
内在排列:面对父母冲突或离异
系统观读懂孩子:常见行为问题
家有儿女之 Q&A
特别话题:隔代教养
练习

第四章孩子的情绪在说什么
孩子情绪问题里有多少承担
帮孩子与自己走出亲人过世的悲伤
堕胎,痛的绝非只有母亲
内在排列:为堕胎的孩子祈祷
系统观读懂孩子:常见的情绪问题
家有儿女之Q&A
练习


第五章 孩子的人际关系在说明什么
中断的连接如何影响孩子的人际关系
重新连接母亲,帮助孩子建立人际与亲密关系
归属感对孩子而言,等同于爱和幸福
我们要用更好的方式来面对家族秘密
内在引导:连接生命的源头
系统观读懂孩子:常见人际问题
家有儿女之Q&A
练习

第六章 孩子的疾病在说什么
看见孩子,而不是仅仅看见疾病
“多动”孩子的背后,充满争吵与冲突的家
爱阻塞,所以心也阻塞
战争创伤对后代影响有多大
内在排列:世间万物的祈祷
系统观读懂孩子:常见疾病
家有儿女之Q&A
练习

第七章:我的教育观
什么是真正的成功?
永远不能忘记品德教育
表达自己、关怀他人就是成功的情绪教育
爱的能力只能在关系中学习
孩子,我们这一生为何而来?
练习

附录一:给家长的家族关系检视表
附录二:读懂孩子—生命教育 / 家庭教育 推动开展在校项目实施计划
附录三:道石教育集团简介


【前言】

序: 看见孩子的爱

这些年,我帮助了许多孩子和家庭。我看到每对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也看到每个孩子都爱自己的父母与家庭。但既然都有爱,为什么还是出现了许多问题——行为偏差、情绪不稳定、学习问题、人际关系出状况,甚至生出许多疾病呢?

这些问题都是不好的吗?它们是否有什么意义?它们在告诉我们什么呢?

想了解孩子,首先我们要了解自己,因为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个孩子。你要觉察自己,你是什么样的人?你有怎样的身心、情绪、行为与人际模式?你是如何过你的人生的?你是如何在爱的?

在辅导了数千个家庭之后我发现在这所有的信息里,关键点就在“爱与归属感”。它几乎是每个人心中的渴望,也是我们在温饱后要达到人生理想的那座桥梁。尤其对正处于成长阶段的孩子而言,它更显重要。在帮许多家庭做辅导时,我发现

许多孩子的问题就出在找不到“爱与归属感”。

因此,如果你不了解“爱与归属感”,就没有办法真正了解自己,也没有办法读懂你的孩子。

本书用深入浅出的方式告诉你,爱与归属感是什么,爱与归属感如何影响孩子。通过实例与解说,从孩子们的行为、情绪、人际关系和疾病四个方面来了解孩子。更重要的是,我们找到了转化的方式,让这份爱与归属感不再是负面的负担,相反地,可以成为支持孩子们成长的助力;通过转化的方式,让背后所在的系统动力不再是孩子成长的牵绊,而是化作孩子们坚强的靠山。如此,危机就能变成转机,烦恼就能变成智慧,疾病就变成了祝福。

要如何办到呢?父母要以身作则。

觉察自己如何在爱,觉察自己的爱是“盲目的爱”还是“成熟的爱”。什么是“盲目的爱”?就是害怕失去归属感而让自己用牺牲、承担、跟随或受苦的方式,重复家族不幸命运的爱。什么是“成熟的爱”?就是能回到自己的序位,尊重家族系统中所有成员的爱,遵循“生命五大法则”的爱。我们能否将“盲目的爱”转变为“成熟的爱”,不仅为孩子做了一个示范,也直接影响着我们能否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我在辅导的过程中看到许多家长和孩子,因为明白了什么是成熟的爱,明白了生命的法则,他们的人生发生了令人欣喜的改变。怀着这一种感动,我写了这本书。这本书凝聚我多年观察与工作的经验,有新兴的理论支持与真实的案例解说,再加上内在引导与具体实用的练习。各位读者,不管是家长孩子、教育学者或专业助人

者,如果能用心跟着本书的内容走,领悟与实践其中的道理,熟练这些引导与练习,我确信会让你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里,学会爱、收获爱、成就爱,从而将自己与孩子带往一种光明、理性、成熟的爱当中。

如何读这本书?一个核心就是要敞开心胸,反观自己,然后亲身去探索与实践。有爱人的,*好跟爱人一起读,这样你们可以共同成长,一起讨论如何教导孩子。你也可以读给孩子听,循序渐进,一次读一个段落,并和孩子一起做练习,大一点的孩子也可以自己读,相信孩子们会在潜移默化中自行吸收领悟。老师们可以带学生读并做练习,安排进度让学生分组运用创意,例如表演、朗读与讨论等方式,把书中的知识用相对直观的方式呈现出来,这样学生自己会领悟得更多。

本书*后一章是未来教育所关注的新焦点,也就是品德教育、情绪教育、家庭系统教育及生命教育的结合。我在本章做了扼要的重点说明,这几项教育项目在过去十多年中已有许多进展,已经为许多家庭与孩子带来甚多益处,我极欲推广让更多人受益。

本书能够付梓要感谢海灵格老师及我所有老师们的教导,道石教育的支持,还有我的太太游玉凤女士、易兰珍校长、东联教育侯钰蛇先生的大力支持,更感谢教育界的前辈们孙学策老师、魏书生老师、龚正行校长及清华大学附属中学陈纪英老师联合推荐,出版人贝为任先生、柯琳娟老师、吴慧玲老师、赵妍芳老师及所有参与者的付出。*要感谢的是书中提到的所有的孩子们及他们的父母,你们用生命来增长我的智慧,你们面对困难的勇气和渴望成长的决

心更令人钦佩。

是的,孩子是我们的现在和未来,而我们每个人也都曾经是孩子。这本书不但可以启发孩子,也可以启发你自己,读完本书你会发现,孩子问题的背后都是爱,每个孩子的心灵都是美好的,你也会发现自己的心灵也是美好的,通过这份启发,你将实现更美好的未来!

关于本书练习——

本书各章的练习有的是我设计的,有的是几位国际知名亲子专家设计的,我运用过觉得很受益所以也介绍给大家。当孩子有一些状况时,除了系统动力影响外,学习一些沟通与静心技巧是很有帮助的。然而,*关键的是,通过本书我们既然知道了孩子的成长阶段受“爱与归属感”影响*,那么与其被动受影响,不如有觉知地善用它。本书中各章的练习,就是“爱与归属感”在正面方向的运用。父母是孩子*任老师,我们希望孩子养成什么习惯,我们自己要先养成;我们希望孩子成为怎样的人,我们自己要先做到。清楚明白“爱与归属感”的力量,并且能活用它,你就掌握了引导孩子成长的诀窍。


【免费在线读】

*章孩子如何爱自己的家

人的本能是什么

我将人类的需求分成三种,每个人活在世上都有一种本能,就是去圆满这三大需求:

● 个人需求

● 系统需求

● 灵性需求

个人需求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在他的需求层次理论(见图1)中将个人需求从低到高,依次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与归属感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

这也就是说,一个人*基本的需求是活着,有了基本的存活条件之后,他才会进一步生出精神需求,如希望生活在关爱当中,希望拥有归属感,希望得到尊重,进而实现自己的价值。

同样地,当我们的孩子不愁吃穿,生活安全的需求被满足之后, 他自然会想要满足更高层次的需求,而“爱与归属感”正是人在孩童阶段*的需求。归属感就像是孩子心灵的食物,孩子为得到这些食物会采取一些行动,会让一些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只是这些事情并不一定对他自己有利,例如行为触法、情绪困扰、身体疾病、人际问题、学习障碍等。甚至有一些孩子,会无意识地重复家族成员的命运、会生病或者出现意外。

怎样获得归属感?答案就是:做相同的事,与家人发生相同的状况。这样我们会感觉到自己归属于这个家。从哪里*容易看出来?从一个家庭的饮食。比如说,有些家庭喜欢吃辣,一吃辣,他们就会觉得自己归属于这个家,不吃就会对这个家产生疏离感。因此,做相同的事情,会让人有份归属感,这份归属感的需求会影响人生的种种结果。

又比如,父母如果婚姻生活不幸福,孩子要跟他们产生归属感, 就会跟他们发生相同的事情,不知不觉中,他自己的情感也会不顺

利。*特别的是,这种归属感的要求已经超越了头脑中想要幸福婚姻的需求,它是无意识的,它会推动我们不知不觉地复制家人的命运。我见过很多孩子为了归属感,为了让爸爸妈妈复合,他们会生病,或做一些违背健康快乐生活的举动,甚至情绪、学习乃至人际关系都会出问题。因为孩子在潜意识里感受到的都是,如果我做相同的事情或有家人一样的命运,我的心就会得到归属的满足,否则我就会有罪恶感和孤独感。由此我们会发现,孩子对归属感的要求非常强烈,已经超过理智上的判断。

但不论出发点怎样,这些都是一种低层次的归属感,是一种盲目的爱。如此,我们就没有办法实现更高层次的归属感与人生理想。而事实是,当我们用更成熟的爱的方式来爱家人时,我们会发现,其实我们仍旧是归属于这个家的。明白这个事实才是真正的自尊产生的契机。我们内心感知到的罪恶感是无法避免的,但当我们可以用“让自己过得更好”的方式来爱这个家,我们的爱就变得不一样了。

从跟随的、盲目的、重复的爱中解脱出来,活出属于自己的人生,这就是成长。它需要一份觉知与勇气,大人小孩都一样。尤其是为人父母,除了让孩子温饱,*重要的是教孩子学会如何爱,让孩子从“盲目的爱”成长为“成熟的爱”。这样他才能健康快乐地长大,有力量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那么,到底该如何爱?归属感的层次要如何提升呢?要做到这些,我们就要领悟“爱的法则”,也就是“生命五大法则”——整体法则、序位法则、平衡法则、事实法则、流动法则。这五大法则, 后文我们会具体介绍。

系统需求

我们可能对系统知识并不熟悉,但是它却对我们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我们每个人都在系统里。系统是一个集体的组成,小到家庭系统、国家社会系统、生态系统,大到地球、太阳系的系统。其中,家族系统对人的影响比我们想象中的更加广泛。孩子许多行为、情绪、人际、身心等状况无一不受其影响。

家族系统(见图2)就像一个巨人,如同个人有需求一样,家族系统本身也有其需求。家族系统的需求包括:家族系统完整性的需求,遵守先后次序的需求,平衡的需求,为了让家族存活而共同形成的核心事实与共同理念的需求,还有生命传承的流动需求。

系统需求与个人需求的关系就好像我们的某个器官与整个身体

的关系。如果身体无法协调好各个器官,各个器官*终也会出问题。家族系统为了满足这些需求,总是以系统为优先,而不会考虑个人的健康快乐或成功失败。但如果我们明白家族系统需求的规律,学会用更好的方式圆满这些需求——也就是学会并实践生命五大法则。那么,我们的个人需求与家族系统需求的层次都能得以提升,我们和孩子的人生也会变得不同。

灵性需求

灵性成长的需求是每个人来到这世上的*终目的。即通过经历所发生的一切,领悟到生命的真谛,活出真正的自己,与生命大道和谐同行。

灵性需求是超越系统整体的。如果我们说系统需求是太阳系的话,那么灵性需求就是宇宙。宇宙在人类出现前,在太阳系出现前就已经存在。它不受万物的支配,充盈于天地间。它看不见摸不着,但一直在活动运行。老子这样解释它:“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并称之为“道”。

圆满灵性成长的需求就是一个悟“道”的过程,通过领悟与遵循生命五大法则,可以帮助我们一窥“道”的运行奥妙。它超越家庭和种族,超越分别心,帮助我们与孩子领悟圆满人性的爱。

以上三种需求的共同作用,维持着我们所属的群体,并形成了这个世界。

良知报警器何时响起来

个人需求、系统需求和灵性需求共同作用维系着我们所属的群体,但是需求间会不会发生矛盾?需求与良知之间会不会发生冲突?当然会。当它们发生矛盾与冲突时,“良知”这个报警器就会响起。

什么是良知?良知告诉我们与所属群体的关系状况——我们的行为是否危及我们所归属群体的权利。

人类是群体动物,就如同狮子、狼群、斑马等,在深层的生物记忆里,脱离群体对我们来说就代表着危险,例如再凶猛的狮子如果落单,也有可能被狼群吃掉。因此,一个人是否能够适当地与其所在的群体相处,有可能影响到他的生存。当一个人的行为危害到他与群体的关系时,他的内在就会有一个警报器响起。这告诉他: “你的行为危害到你与这个群体的关系了!”这个警报器就是良知。而他所感受到的这个不舒服的信息就是“罪恶感”。当他改变自己的行为,使之不危及自己与群体的关系时,良知的警报器便会发出

另一个信息告诉他:“你现在安全了!”这种舒坦的感觉就是“清白感”。而我们所属的*重要的一个群体就是家庭。

许多孩子的问题,甚至包括成人不幸的命运,都是因为不知如何处理需求间的矛盾,不知如何处理需求与良知间的冲突而产生的。

当个人需求发生矛盾时

比如,孩子对爸爸的个人需求和对妈妈的个人需求发生冲突, 孩子做了爸爸要求的事却违背妈妈的意思。这时候,孩子心中的良知就会对妈妈产生一种罪恶感,担心是否会影响自己与妈妈的关系, 但对爸爸就会有一种清白感。因此,罪恶感和清白感常常是同时出现的。如果爸妈的要求非常不一致,长时间下来孩子就容易形成内外不一致的性格,或学习容易分心、不专注,严重的可能会产生过动的情况。

又比如,孩子交了一群喜欢网络游戏的朋友,他对这群朋友有归属的需求,如果不玩网游他的良知就会不安,就会对这群朋友有罪恶感;再比如,孩子交了一群喜欢偷窃的朋友,他如果不偷窃良知就会感到不安,就会发出罪恶感的警报,因为他的行为危害到与这群朋友的关系,所以他偷东西反而会感觉心安。但偷东西时他对父母及社会又会产生罪恶感。因此,我们要明白,良知警报依据的不是所谓的善恶对错,而是我们与所在群体的归属连接。能明白这一点,你就能明白,孩子的许多问题就是个人归属感的需求在作祟,是为了归属某群体而产生的盲目行为,孩子甚至会在无意识中做出对自己人生不利

的选择,生病、不学习、情绪不稳定、人际关系出问题等。

另外,孩子还有一些问题是因为个人与系统需求间产生了矛盾。因受到家族或社会的集体系统动力影响,孩子产生了许多莫名的行为与情绪,出现莫名的人际关系问题与疾病,这种情况父母更难觉察。但幸运的是,这些年我们通过系统排列心理技术的运用, 帮助我们对良知与系统动力有更深的了解,厘清个人需求与系统需求间的矛盾,已经在全世界为许多父母与孩子开启了幸福、成功的大门,而这也是本书的宗旨和意义所在。

当个人需求与系统需求产生矛盾时

比如,个人喜好的需求与家族系统“完整性”需求间的矛盾。个人因喜好与相处经验会认可某些亲人,忽略某些亲人,甚至排斥某些亲人。但是家族系统完整性的需求是,家族里面特定的这群人,而不仅仅是你曾经相处过的某个人,每个人都必须在这个家族里有一个位置。这个系统特定的人群包括: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叔、伯、姑、舅、姨,甚至是家族系统里面没能存活下来的夭折的孩子,或者是一些发生不幸事件的家人,他们都需要在家族里有一个位置,被接受、被尊重。这份系统完整性的需求要求家族系统里面的每个人都有归属于这个系统的权利。这就和个人需求产生了矛盾和冲突。有些家族成员,比如夭折的或者被送走的兄弟姐妹,我们可能忽略、不知道或忘记他们,但系统需求会要求我们在心里看到他们,接纳他们。这个时候,个人喜好的需求

就会跟系统需求的完整性产生矛盾。

又比如,个人的爱与家族系统序位需求间的矛盾。家族系统要求每个人要遵守长幼的序位,但有些孩子对父母的爱却违背了序位法则。例如当父母亲吵架时,有的孩子会跑上去当裁判,管教对方说,你们必须怎么样好好相处,更有甚者会帮其中一方去责怪另外一方。这样,序位就错乱了。此时,孩子就会因错位而出现很多状况,比如生病、不快乐﹑情绪不稳定,甚至厌学等。这也是个人跟系统需求产生冲突的结果。

再比如,个人与家族系统的平衡需求间的矛盾。个人需求的平衡是我给你什么东西,你也要给我什么东西,是施与受的平衡。在家族系统里,除了这份施与受的平衡是必须外,还有一件很重要的事需要平衡,那就是父母和孩子间生命传承的平衡。父母给我们生命,将我们抚养长大,这其实是一个巨大的失衡。因为我们无法通过给父母生命来平衡它。因此这里就有一个需求,一个隐藏动力, 就是我要去平衡这个失衡,但需要用特别的方式来平衡。

当这个动力往负向走的时候,它就会停留在表面的施与受当中。父母对我好,我很开心;父母对我不好,我就很难过,所以我也对父母不好。其实父母给了孩子生命,甚至不用谈及照顾孩子长大,光是把生命给了孩子这一点来说,就是一个巨大的给予。但是孩子往往没有看到这个巨大的给予,没有看到这个巨大的礼物,他会觉得,如果自己没有被很好地对待,就同样无法好好对待父母。此时,这份巨大的失衡就没被觉察,亲子关系就会变糟糕。

还有一种情况,孩子潜意识里认识到父母对自己的巨大给予,

感受到了平衡需求的巨大压力,却没有回报以平衡之,于是在良知上产生罪恶感,并在潜意识里选择走向贬低自己生命价值的路,让自己过得很糟糕。他的潜台词是:“看,我的人生并不好,所以你给我的礼物并没什么珍贵的,我也不用珍惜它。”他们在潜意识里通过贬低生命的方式来平衡这种失衡。

那么,我们要如何平衡这种巨大的失衡呢?在家族系统里面, 这个平衡需求要求孩子看到父母对孩子的巨大给予,而孩子却没有办法用给予父母生命的方式去平衡,于是系统所需求的平衡就是: 孩子就要像父母把生命给自己一样,生下自己的孩子,并在父母年老时照顾他们,如此来实现一种流动的平衡。这也是一种施与受的平衡,而且是一种正向的流动的平衡。

同时,家族系统的平衡需求要求我们善用自己的生命。我们得到生命这么珍贵的礼物,就要好好珍惜,要让自己的生命价值得到*程度的体现——这也正是马斯洛的自我实现需求。正是由于这样的动力,我们会发现,如果一个人没有自己的孩子,他就要用自己的生命为这个世界做许多珍贵的事情,让自己所做的事情像父母给予生命这么珍贵时才能平衡父母巨大的给予,才能获得内心的平静。

因此,平衡个人需求与系统需求,是灵性需求圆满的途径。当我们圆满灵性需求时,个人需求与系统需求也会得到圆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