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编辑推荐】

《天空之蓝》是一本“失常”之书,恰如巴塔耶自己所说,“《天空之蓝》中种种骇人的异常之举都源于当时撕扯我的苦难。失常是《天空之蓝》的根基。”巴塔耶试图以为狂怒所裹挟的主人公、悖于伦常的越界行为、赤裸裸的暴力和权力关系,这样令人心神不安的故事来揭露生活多面的真实,探求故事可能的面貌,革新小说的样式。


【内容简介】

《天空之蓝》是巴塔耶结稿于1935年的小说,正值西班牙内战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故事以主人公亨利·托普曼为*人称,讲述了这个青年纠缠于三个女性之间,在欧洲城市中酗酒、狂欢、哭泣、迷茫、绝望的黑色流浪生活。整个故事沉浸在压抑、阴沉而绝望的氛围之中,影射了法国知识分子阶层在动荡的时局与暗流涌动的政治势力面前,茫然无措的精神状态。除去创作背景的政治色彩,小说内容洋溢着浓厚的历史氛围,包含着关于20世纪30年代法国左派知识分子的政治寓言;同时,细心的读者也能从中读到巴塔耶理论的影子。


【作者简介】

★作者介绍:

乔治·巴塔耶(Georges Bataille,1897—1962),法国著名哲学家、评论家、小说家,博学多识,思想庞杂,其作品涉及哲学、伦理学、神学、文学、经济学等众多领域。巴塔耶的思想上承尼采、克尔凯郭尔、萨德的批判倾向,下启20世纪后期法国诸家思潮,对福柯、德里达、波德里亚等人的影响尤深,颇具反叛精神,被誉为“后现代的思想策源地之一”。

★译者介绍:

施雪莹,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法语系在读博士生,从事法语文学与翻译研究,译有《三孔桥》(卡达莱著)等。


【目录】

前言/1

引言/7

*部分/21

第二部分/25

噩兆/27

母性之脚/46

安东尼奥的故事/93

天空之蓝/105

死者之日/148

译后记/171


【书摘与插画】

或多,或少,人都悬于故事中,悬于小说里,由它们为之揭露生活多面的真实。只有这些时而读来令人心神不安的故事,才能让他直面命运。所以我们必须怀抱热烈之情感去探求故事可能的面貌——探求如何将努力付诸小说的革新,抑或更甚,付诸小说的永生中去。

我想以沉重的文字表达自我。

但这并非是在暗示单凭狂怒的爆发或苦难的考验就足以确保故事所蕴含的揭示的力量。我这么说不过意在言明《天空之蓝》中种种骇人的异常之举都源于当时撕扯我的苦难。失常是《天空之蓝》的根基。但我从未觉得这个源头有足够分量,所以1935年结稿后,我放弃了出版计划。现在,1957年,读过手稿并为之动容的朋友们希望我能发表这部作品。我*终决定相信他们的判断。

——巴塔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