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猎物人”,不是指“猎头”,也不是指“猎人”。这个《新周刊》自造的概念,旨在对人类生活的形态进行一次新的描述,重点是要重新看待人类成长过程中人与物的关系。

人类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与物质世界互相纠缠的历史。我们造物,而物质又重新塑造我们。从起初人类被动接受自然馈赠之物,到后来,人类主导对物的自主选择权,以消费行为驱动物类世界的丰富和多元,如今,我们在选择物的同时更被物选择,塑造物的同时更被物塑造……

在物质消费时代,怎样选择*好的东西变得更为重要。正是因为这种选择,“猎物人”成了把物质带到文明和审美高度的人。他们是这样一群人,在物质消费主义洪流中扮演这样的角色:精选者、引导者、甄别者、集合者……他们可以是匠人、设计师、发明家、考古学家、收藏家、鉴定师、传媒,也可以是其他洞察微物之神,能替当代人选择*好、*适合物质的人。

在物质的乱花渐欲迷人眼之际,在每天都传来物类的*消息之际,如果缺乏猎物人的引领,物质社会充其量只是消费社会,现代人只是新产品的消费者和物质的奴隶。猎物人,也许正是当代和未来中国生活方式的*标配。


【内容简介】

全书分为三大部分,猎物考、猎物人写真和猎物天下。猎物考梳理了人类物质文明发展简史;猎物人写真描绘了诸多生动鲜活的猎物人个体,如蔡澜、李健、洪晃、陈晓卿、马未都,分享他们的猎物清单;猎物天下带你纵观古今中外的个体物件,探讨人与物的关系。


【作者简介】

《新周刊》于1996年创刊,历经二十年的发展,已成为中国社会变迁敏锐的观察者与记录者,是中国期刊市场上*有代表性和舆论影响力的杂志之一,享有传媒界“话题发源地”的美誉。


【目录】

目录:

I 序

II 前言

猎物考

002 猎物:发现物类之美

014 尤瓦尔·赫拉利:人类一造物,上帝就发笑

028 比尔·布莱森:万物表象之下,那些令人兴奋的真相

036 于丹:人与物之间要有典雅而节制的关系

046 文明史就是猎物史

062 猎物史五大关键词

074 改变世界的10种物质

113 商业,重新塑造生活

122 信息文明下的人与物

126 人人都是猎物人

猎物人写真

137 王澍:因为悲悯,所以缅怀

144 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人,艺术地栖息着

149 杨世杰:念旧是一种生活态度

154 本来生活网:用心寻找生活中的好物

158 Airbnb :选择一间民宿,就是选择一种生活

165 马未都:比物利更重要的是神意

170 陈晓卿:在美食中发现中国

174 洪晃:推广有价值观的中国好设计

178 万捷:用艺术抵抗遗忘,用文字记录时间

183 刘洋:他们卖货,我卖品牌的价值观

192 诚品书店:天堂应该是书店的模样

199 李健:除了音乐和旅行,浅尝辄止就是*的快乐

203 蔡澜:人生不过吃吃喝喝

208 花总:借“装腔”外壳端平物质态度

212 黄珂:体悟他者之乐

217 叶放:不出城郭而获林泉之怡

猎物天下

224 十个对物有态度的老师

246 唐宋文明:既是精神的,更是物质的

258 20年中国家电进化史

268 中国东西

270 从物产馆看日本生活美学

280 东瀛猎物笔记

294 物质文明100 物


【免费在线读】

寻找万物中的精致与永恒

猎物:发现物类之美

文/陈艳涛

每个物类都是衡量人类的尺度。

陷在现代消费主义困境里的现代人需要化身猎物人,

在物质洪流中拨云见日,选择、甄别、集合、引领,将物

质带到文明和审美的高度。

你曾经注视过家里的摆设和物品吗?你知道视线所及的每一样,都能写一部历史吗?

正如英国作家比尔·布莱森在《趣味生活简史》中所说:“战争、饥荒、工业革命、启蒙运动等,它们都在你的沙发和五斗橱里,在你窗帘的褶皱里,在你松软的枕头里……住宅不是躲避历史的避难所,它们是历史的*终归宿。”

每一个物类都记录着人类的生活史

我们所选择和拥有的东西,就是*忠实的记录者。它们*客观地记录、叙述着生活,每一样东西里都有一个故事,关乎我们生活的故事。如果把一生所有的物品和财产聚集到一起,每一个杯子、每一把椅子、每一件衣服、每一盏灯、每一幅画,都是一个故事,它们完整地组成了一部你的自传。

还不止于此。

19 世纪50 年代,一个美国人对来访的英国人萨拉·莫利说:“要是你在任何时候听到有人辱骂美国,不要忘记冰。”

没错,让这个美国人洋洋得意的,是冰。

比尔·布莱森在《趣味生活简史》里提到:19 世纪中叶的美国人对自己能够文明利用冰感到相当自豪。他们用它来冰镇啤酒和葡萄酒,发烧时降温,制作包括冰淇淋在内的各种冷冻食品。仅纽约市一年就要消费将近100万吨冰。铁路有了冷藏车,就可以把肉类和其他易腐败的东西运到全美各处。甚至芝加哥之所以成为铁路工业的中心,一定程度上都是因为它可制造和储存大批量的冰。

来自世界各地的食品,开始出现在几千公里以外的餐桌上,这对传统的农业地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9 世纪,英国一大批农场被遗弃,一大批农场主离开农场,“在19 世纪的*后一代人的时间里,英国农业差不多垮了” 。

随之垮台的还有以前靠农业支撑的一切:农场工人、村庄、乡村教堂和牧师。这些被迫离乡背井的人不会想到,深刻改变了他们命运的,是一块小小的、透明的冰。

干掉古典农业的还有罐头,当这种因战争而来的发明走入千家万户时,集约化、产业化的农业成为可能,罐头与冰一起携手开创了大场面。

法国人有种说法——“在烛光之下,山羊也像贵妇人”,赞美烛光的朦胧美。在电灯被发明之前,世界上的光线是多么暗淡。一支好的蜡烛所提供的照度,只勉强相当于一盏100 瓦电灯的1%。打开冰箱门,里面射出的光比18 世纪大多数家庭享有的光的总和还多。在历史的大部分时间里,夜晚,不是意味着夜生活,而是意味着漫长的黑暗。

深刻改变一个时代人命运的,还有火、茶叶、土豆、抗生素、避孕套等今天看来微不足道的东西。同时改变的,还有生活方式、家庭关系,甚至审美观。

没有哪个时代比19 世纪对私人生活的改变更剧烈,那个时代的人看到了一个又一个奇迹的出现:轮船、火车、电报、照相术、麻醉术、室内管道、煤气照明、医药中的抗菌剂、冷冻技术、电话、电灯、录制的音乐、汽车、飞机、摩天大楼、电影、收音机以及成千上万种别的小物品。在19 世纪,特别是19 世纪下半叶,人们到底要经受多少剧烈的变化,我们简直无法想象。

一直到今天,那些号称“我们的时代”的展览,经常是一系列能引起怀旧情绪的物件所组成:招贴画、书籍、水杯、家具、小摆设、帽子、服饰……这种物件自传式描述,比文字更有力量。

每一个物品,也是时代和一个国家与民族文化的忠实体现者。

国人近年热衷去日本购入马桶盖、电饭锅等小物件,据说是因为好用到像是量身定制。这些小物件里,其实深深体现着日本文化。

日本物学研究会会长黑川雅之的《日本的八个审美意识》认为:日本有一句成语叫“一期一会”,意思是现在能够与这个人交流的瞬间,不会再重来。所以,要更加珍惜眼前的这个时间、这个人和这个地方。眼前的这一瞬间包含了过去和未来……这就是“微”的精髓。“细节中包含了一切”的理念,不仅是与时间、与人的关联,也深深植根于建筑、庭院设计、每一个人,乃至整个世界中,构成了日本思想的基石。

日本人会针对每个人的特点制作不同的餐具,准备床具,工具也是一样。由于尊重的是每一个个体,自然也就不会诞生出所谓的“谁都能使用”的通用化设计。也是因为这个缘故,日本才没有孕育出欧洲各国那样的哲学体系,但却使卓越的审美情趣发达起来。

思考如何活着的人生哲学在日本是没有用的。他们不依托于所谓人类博爱、上帝、哲学之类的理论,而是更重视自己的身体感知。餐具会设计成尽量方便送到嘴边,碗的大小会因适用对象是男是女、是成人还是儿童而有所不同。

法国作家罗热- 保尔·德罗亚在他的《物类*消息》里甚至认为我们生活中的那些日用物品都既有个性也有感情,比如回形针有副道德面孔,钥匙串和路灯也可以谈论爱情,垃圾袋有超验感觉,雨伞有智慧,而吸尘器有反骨。它们既能让我们惊愕、疯狂,也可以让我们复归平静。每个物类都是衡量人类的尺度。

“你们要爱物类,就像爱你们自己。”这个在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哲学的作家如此告诫我们。


【书摘与插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