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继《爱和自由》《捕捉儿童敏感期》之后,孙瑞雪全面阐释儿童生命自我创造历程的又一经典之作

·孙瑞雪凝结20年的教育经验,倾心打造关于儿童完整的成长和如何成长为完整的人的教育经典。

22年前,故乡宁夏的*批家长,把心爱的孩子送到我这里,我从此起步。

接着是北京、广州、上海、郑州、昆明、西宁等各地的家长,他们关注着远在宁夏的这个教育,并热情传播它,帮助我一路走到现在。

我爱孩子们,始终小心翼翼地仰视他们,他们引领我回到了心灵的故乡,给了我无尽的爱和对生命秘密的探索。

——孙瑞雪
【内容简介】

这是《完整的成长》一书第三次再版。书中修订了一些错误,加了一些注释,旨在更好地为你们——亲爱的读者服务。

书中告诉我们:人的成长从身体开始,经历情绪、感觉上升到心理、认知,然后由精神升华——这是人内在的不同存在层面。这些奇妙的内在部分将协助儿童自己创造出一个独一无二的自我。而我们成人已经失去了或未曾珍惜创造完整自我的机会,我们眼生羡慕地看着儿童的成长,并由此反思自己。他们的成长令我们啧啧称奇,也从中重获完整成长的机会。

究竟儿童哪些行为是在进行自我创造,成就他自己,书中都有详尽的表述。

给自己一个机会,让我们一起成长为完整的人。
【作者简介】

孙瑞雪 

中国著名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

“爱和自由、规则与平等”教育精神创始人;

“完整的人和完整的成长”教育思想创始人;

“儿童敏感期”理论创始人;

专著《爱和自由》《捕捉儿童敏感期》《完整的成长》开创了中国幼儿教育界的新纪元;

多次做客中央电视台《人物新周刊》《心理访谈》《半边天》等栏目,讲述“爱和自由”的教育;

2009年,被评选为“中国教育杰出人物”;

2006年、2007年,中央电视台走进孙瑞雪教育机构幼儿园,连续拍摄16集《敏感期》专题片。

在孙瑞雪老师的带领下,“爱和自由”教育团体深深根植于中国本土文化,以蒙特梭利、卢梭、皮亚杰等人的经典教育学、现代心理学理论为基础,在20年高度专注的教育实践和科学研究中,创造、建构、发展和完善了“爱和自由、规则与平等”的思想理论系统、教育教学系统,“完整的人和完整的成长”的教育思想系统,敏感期理论系统,以及“爱和自由”学校教育体制和教学管理系统。
【目录】

目 录

开篇语 … 001

*章 什么是完整的成长 … 005

第二章 儿童是自己身体的主人 … 009

*节 什么是主人 … 010

第二节 唤醒身体 … 010

第三节 身体的禁锢对儿童成长意味着什么 … 013

第四节 不同阶段的身体发展特征 … 020

第五节 隐藏在儿童身体里的生命力 … 027

第三章 儿童是自己情绪的主人 … 033

*节 儿童天然拥有情绪 … 034

恐 惧 … 035

伤 心 … 037

喜 悦 … 039

愤 怒 … 040

第二节 情绪共生 … 042

第三节 儿童有认知情绪的内驱力 … 045

第四节 怎样陪伴儿童情绪的成长 … 047

第五节 儿童自己管理自己的情绪 … 053

第六节 伴随情绪,儿童进入生命深处 … 060

第七节 精神情绪 … 062

第四章 儿童是自己感觉的主人 … 075

*节 感觉是发现的智慧 … 076

第二节 感觉是儿童认知的基础 … 077

第三节 感觉让儿童发现自己的内在世界 … 086

第四节 感觉带领儿童进入自己内在的精神世界 … 093

第五节 感觉是良知和善(道德)的来源 … 099

第六节 对感觉的新认识 … 102

第五章 儿童是自己心理的主人 … 107

*节 心理,扩展了儿童内在的空间 … 108

第二节 历经心理过程,外在的事件被接纳 … 112

第三节 历经心理过程,外在的人和物被接纳 … 115

第四节 经历不同的心理过程,得出不同的认知结果 … 117

第五节 父母对儿童心理成长的影响 … 120

第六节 关系中,儿童心理的成长 … 125

第七节 心理成长的缺失,阻碍儿童认知的发展 … 138

第八节 心理、意识和思维 … 143

第六章 儿童是自己认知的主人 … 147

*节 从感觉上升到概念,就是智力 … 148

第二节 兴趣,是儿童认知的内驱力 … 152

第三节 环境的真实,是儿童认知的条件 … 159

第四节 意志力的产生和形成 … 161

第五节 认知,在真实的生活中发展 … 164

第六节 认知被局限在头脑的系统中 … 173

第七节 认知和儿童内在生命的成长 … 179

第七章 儿童是自己精神的主人 … 181

*节 儿童是天生的“精神贵族” … 182

第二节 儿童天然向往并敏感于精神 … 182

第三节 走出精神,创造自我 … 191

第四节 与儿童共享精神生活 … 196

第五节 如何为儿童创造精神成长的环境 … 199

第六节 在“爱和自由”中,儿童精神的成长 … 205

第八章 精神胚胎的引领 … 219

*节 精神胚胎 … 220

第二节 无与伦比的觉察 … 223

第九章 自我创造的历程 … 225

*节 自我的萌芽:“我的”便便是我的 … 226

第二节 自我意识的萌芽:“我的”私有财产 … 230

第三节 自我的诞生:“我的”想法是我的 … 233

第四节 自我的力量 … 237

第五节 自我的丧失 … 243

第六节 自我的替代品——小我 … 246

第七节 一切创造始于儿童的自我创造 … 247

第十章 完整的人 … 255

*节 自己做自己的主人 … 256

第二节 完整的人 … 259

第十一章 再谈感觉 … 267

第十二章 不同角度的洞见

       ——儿童成长阶段的几个经典理论 … 277

*节 成长阶段的发现 … 278

第二节 皮亚杰关于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的阐述 … 282

第三节 蒙特梭利关于成长阶段的划分 … 283

第四节 鲁道夫·斯坦纳关于生命成长阶段的阐述 … 285

第五节 爱利克·埃里克森关于生命成长阶段的阐述 … 287

附录:词语释义 … 295

后 记 … 297


【前言】

第三版序:认识自己

这是《完整的成长》第三次再版了,为这样一本书写序,是一件意义非凡的事情。首先,我是“爱和自由”教育理论的受益者,是在这个教育体系中成长起来的*批教师;其次,我是这个教育理论的践行者,20多年来看到许多孩子按照自己生命的特质成长起来,他们是全然的自己;*后,我经历了这本书诞生的全过程,那是一段思想流淌、升华的美妙时光。所以,我深爱着这本书。

这本书的核心是,我们是由这些部分组成:“身体的、情绪的、感觉的、心理的、认知的、精神的。这是我们内在的环境,是我们的一个系统,但不是我们的核心,核心是我们的精神胚胎。儿童要依靠精神胚胎,并借助这些结构,创造一个自我,所以完整的成长的核心点在精神胚胎和自我。”

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感受和体验到生命是一个自我创造的过程,教育帮助这个过程实现,这是生命的伟大之处。教育者一旦有了这样一个清晰的认识,那么符合生命规律的教育就自然而然地实现了。

一个小朋友放了一个屁,他对走在身后的老师说:“这是我的屁。”这个屁让孩子有机会认知“我”的存在。老师说:“是的,是你的屁。”通过老师的确认,孩子对自我存在的认识被加深了。儿童对自己的认识是超出成人的,其建构自我的能力超出我们的想象,因为那个自我是我们成人没有办法预料和认知的,但一定是超越我们的。所以,才有人说我们现有的问题要依靠儿童未来创造的那个成人来解决。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儿童就是成人之父。儿童的这种能力是他们天生具有的,成长就是他们的工作,这就是成长的含义。

在从事教育工作的这些年里,看着孩子们经历着这样一个特别清晰的成长过程,使我产生了巨大的触动。借着对儿童成长的观察,我开始反观自己的成长历程,开启了重新认识自己、认识生命本身的成长之路,这是作为一个教育者收到的*的礼物。

在这本书出版之后,许多读者和我的感受是一样的,借由认识孩子,看到了自己的成长。各地的家长们组织了《完整的成长》读书会。上海读书会的家长们在3年的时间里完整地阅读了3遍;洛阳读书会的一位家长在书上做了满满的批注;深圳读书会的一位家长分享道:“原来成长是可以以这样的方式、可以让儿童自己做主的!从中我也看到了自己成长中那些不完整的部分,开始懂得接纳自己、觉察自己、修复自己。”

如果儿童的成长方式是自己做主,那么成人的成长同样需要自己做自己的主人。一个人只有看清了自己,他才能做自己的主人,因而这是一本认识自我、走向成长的教科书,让你看到成长的过程,看到你自己。

认识你自己,是*幸福的!

王瑞君

2017年11月


第二版序

4年前,我着手写《自由中的规则》。在这本书中,关键性的两个词汇是“自由”和“规则”。基于做实际工作的经验,我担心阐述时被读者误解,就不得不从“自由”开始谈起。

20年的职业生涯让我知道,我们成人都是在权威中长大的。在权威中长大的人,意味着已经有了一套思维模式,例如“没有*的自由,自由是相对的”。这是一种思维的套路。用已有的模式理解“自由”和“规则”,就会回到我们已经走过的老路上,“禁锢又产生了” 。我试图想让读者尝试走出固有的模式。

成长的目标,是尽可能地由儿童自己创造出一个完整的自己,未来达到自我实现的程度。这是衡量成长状态水平的一个度量计。

我还有一个目的,期望不要停留在文字上,我期望思想可以实施在我们的生活中,以此使我们生活得更好。它应该呈现在我们作为人类*显著的特征上——创造一种生活,由此使你的孩子——我们共同的后代,可以以崭新的生命状态活在这个地球上,成为新人类。

自由*核心的概念:做自己的主人——做自己身体的主人,做自己感觉的主人,做自己情绪的主人,做自己心理的主人,做自己认知的主人,做自己精神的主人,由此由儿童自己创造一个完整的自我。

在阐述自由的过程中,我原本想把这个理论系统放在“自由”这个命题里,但发现文字太多了,它是一个庞大的生命系统,正如马斯洛所说:“一个自我实现者,他的成长过程,*重要的是自由。”所以,在阐述一个生命在自由中是如何长大的时候,就先诞生了另一本书《完整的成长》,而且把这一部分内容从《自由中的规则》里完全剥离出来。

在这本书第二版出版的时候,需要再写一个序。这时候生命有了更深入的成长,关于自我的部分,我有了更深切的体会和思考。一个生命成长的历程,从生到死,是有阶段性的,我们称为“成长”。但是,如果把一个生命体,放在整个人类上下6000年的文明史中来看,我们称为“进化”。我提出这样一个思考的结果,就是在我们此刻的这个时代,正进入一个关键的时期——人类开始形成自我。而这个自我的形成是依靠儿童自己完成的,这是个体意识进化的一个标志。也许,几千年以后回视,这个自我的状态可能是一个较为原始的状态,但今天,自我的进化是人类文明的一个标志。有了这个台阶,我们才能从一种意识状态中上升到另外一种意识的状态,这是生命的又一次诞生,意味着我们归属于自己,从权威中走向平等;意味着我们成为自己,从自身的生命中找到真理; 意味着我们可以真正地意识到我们是整体的一部分,而不是迷失在一个整体中。自我的诞生,终于像人类的第二次出生一样,可以在今天被呐喊出来。它的意义是重大的。期望有更多的人发现这一点。也许,这正是这本书的意义所在。

感谢所有孩子的陪伴,感谢所有孩子对我们生命的滋养。

感谢学校里的每一位老师,一起从事“爱和自由”的教育,她们都是“爱和自由”教育精神的实施者。正是她们的努力工作,这个教育才得以实施。

感谢杨利霞,在这本书的编辑过程中,她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和我一起度过了一段又一段的精神时光。

感谢王晓燕,在这本书的精神和情境里面,她总是能和我达成精神的共振。

感谢杨丽宁,她总是能提供自己孩子*翔实且*连续性的材料,并且和我一起探讨。而且也让我有幸去和孩子交谈,并且观察孩子。

感谢叶万红,她总是和我热情洋溢地谈论孩子的状态,我一直为她作为一个母亲为孩子所做的事情而感动。

感谢薛梅和我在教育精神上的讨论。

感谢安长喜、段武宽、李燕,他们总是和我在一起探讨并提供小学孩子*真实的生活情境和资料。

感谢刘红梅、刘佳、王芸、唐双环、吉野宁,她们总是可以和我一起兴高采烈地谈论儿童,谈论一个小的生命发生了什么。那些精微的生活情境,总是给我们很大的热情和享受。

感谢丁淑红,感谢她对精神的敏感,并同时提供了她的孩子内在的真实的想法和记录。也感谢李丁玉丹,丁淑红的孩子,就在前不久,已经成人的她,在学校里义务实习。我对她的生命的觉察和自信,万分感慨。

感谢王树、何智明,没有她们的催促和触动,这本书的*版不会以那么快的速度与读者见面。

也许,还有很多没有感谢到的人,但是,如果这本书对其他人有所帮助的话,那份感谢就存在着。

2014年3月
【免费在线读】

开篇语

婴儿和成人根本不同的、也是高于成人的地方,就是婴儿时刻在成人已经没有感觉的事情中创造着自我。

这个8个月大的婴儿,站在学步车里,看着父亲从客厅的屋门进来又出去……他安静地观察了一会儿,一动不动,表情很专注,然后嘴巴不自觉地微微张开,像是深深地走进了自己的内部,像一台计算机在沉静地运行一样。他沉浸在自己内在的世界里……然后,他警觉地盯着那扇门。

突然,父亲推开了门,婴儿用*快的速度,带着他的学步车滑冲过去……父亲完全明白他的动机,因此在进门的瞬间,门已经在身后严严实实地被关上了。

婴儿又退回到原处等待……

当父亲再开门出去时,婴儿再次滑冲过去。但是,当他滑到时,门正好又被关上了,父亲被关在了门外。婴儿仿佛知道父亲还会再回来,所以他尝试了很多次,但都没有成功。事实上,婴儿无法出去,因为父亲了解他要出去的愿望,但父亲不想让他出去。

父亲也只是婴儿看到的这世界的一部分,对于婴儿而言,父亲的意义似乎并不比门更多。

非常有趣的是,婴儿在反复尝试之后,放弃了这样的做法。

婴儿开始观察屋门,再次进入自己的内在世界,然后再走出来。他发现门把手上拴着一条白色的布带,于是开始尝试用手抓住这条白色的布带。他努力伸展身体和手臂,抓到了它。然后,他用力拉,可是学步车挡住了门,门无法打开。他开始用身体带动学步车向靠近门把手的一边滑动,门被拉开了一条缝。他继续向一旁滑动,门也逐渐被开大、开大,可是手臂的长度又不够了,手开始抓不住布带了。突然,婴儿松开了手,在松手的空当,学步车旋转着挡在了门和门框之间,然后学步车带着婴儿冲了出去。婴儿仰着头咯咯地大笑起来,父亲在门那边微笑……

屋门依然是原来的屋门,父亲依然是原来的父亲,世界依然是原来的世界,似乎什么都没有改变,但婴儿已经变了。婴儿的内在世界已经改变,现在的世界和刚才的已经不同了。

婴儿经历了一个创造自我的历程。

儿童总在绕过或躲过成人有意无意设置的障碍,一步步创造着自己,一步步完整着自己。

10个月前,这个婴儿还是一个胚胎,身体还没有完全成形,作为婴儿的他还不存在。婴儿出生时,身体刚刚形成,那时的他还从来没有使用过手和脚。

现如今,他的意识已经不在手脚上了。他的意识穿过了屋门。随后,他把意识转向了屋门——那阻碍他的意识的东西,并将屋门上的布带和屋门的开启与自己即将出现的能力联系起来。

婴儿和成人根本不同的、也是高于成人的地方,就是婴儿时刻在成人已经没有感觉的事情中创造着自我。

就像成人习惯了光线的明暗,他们想象不到婴儿看见明暗相间的光线所产生的快乐。

我们相信这样的成长过程,相信人的成长都将从身体开始,经历情绪、感觉,上升到心理、认知,然后由精神升华——这是人内在的不同存在层面。这些奇妙的内在部分将协助儿童自己创造出一个独一无二的自我。

*章

什么是完整的成长

我们是由这些部分——结构组成:身体的、情绪的、感觉的、心理的、认知的、精神的。这是我们内在的环境,是我们的一个系统,但不是我们的核心,核心是我们的精神胚胎。儿童要依靠精神胚胎,并借助这些结构,创造一个自我,所以完整的成长的核心点在精神胚胎和自我。

完整指两部分,“完整的人”和“完整的成长”。

“完整”不是“完善”,不是“完美”,“完美”指的是没有缺陷。

你看到一把椅子了吗?无论风格有多么不同,无论你偏好哪一种,无论它是漂亮还是丑陋,豪华还是简陋,它都是由四条腿、一个椅背和一个座椅组成的。这是一个结构,这个结构保证了它的完整性。它不能缺一条腿,缺失了,就不完整了。

人的身体也有其完整性,那是已经既定好的模式,肢体的完整,五官的完整,内在系统的完整,从这个物质化的身体来看,它也是靠一个结构来保证它的完整性的。不能缺失,缺失了也不完整。

我们知道,身体不是我们的全部,它只是我们的一部分,是我们结构中的一个。这一部分是*的以物质形态出现的。作为人,我们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或者说,我们是一个完整的结构,缺少任何一样,都是不完整的。

我们是由这些部分——结构组成:身体的、情绪的、感觉的、心理的、认知的、精神的。这是我们内在的环境,是我们的一个系统,但不是我们的核心,核心是我们的精神胚胎。儿童要依靠精神胚胎,并借助这些结构,创造一个自我,所以完整的成长的核心点在精神胚胎和自我。

图示:完整的人雏形

这就好比人们说的曼陀罗模式[1],人的曼陀罗指的就是人的完整性。

这样一个完整的人,需要一个漫长的完整成长的过程。虽然我们结构性的那一部分,也就是我们系统的部分,在早先的时候只是一个雏形,在自我创造的历程中,这些雏形会逐渐地发展起来,延伸开来,发展出不同的层面,即身体、情绪体、感觉体、心理体、认知体、精神体。

图示:完整的成长

所有这些内在的环境,也就是系统性的部分,都是来支持我们的核心的。它们不能变成我们的主人,但它们可以在自我逐渐形成和逐渐发展的过程中,也发展出自己的次第。

例如感觉,从*初的五种感觉,发展得越来越精微,层次就出现了。有的人由于感觉这部分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所以就会非常迟钝,没有感觉,或者叫感觉的原始化;有的人的感觉在成长的过程中,发展到了一个极高的层面。例如画家莫奈,他对自家门前池塘里光和色彩变化的感觉,达到了极致的状态。一天24小时,几乎每一个时刻,对光线照射在池塘里而产生的变化,他都有敏锐的感觉,能精准地捕捉到。长达20年的时间,他把那种色彩的微妙变化一张又一张描画出来,形成以睡莲为主题的不同光和色的系列画作。

再例如情绪,在完整成长的过程中,有的人在童年时期某一部分由于依然存在于那个原始状态,没有持续而有序地成长起来,所以情绪的状态依然停留在*原始的阶段。这时候,这个人就很容易被情绪掌控。他不是情绪的主人,情绪反而是他的主人。但有的人,情绪的部分得到了非常完整的发展,发展到了一个比较精微的次第。所以,他可以非常好地表达他的情绪,非常好地把他的自我和精神透过情绪彰显出来。例如音乐家马友友,有趣的是,他自己也说:“在分析音乐作品的时候,我使用我的头脑,客观地分析音乐的结构、章节以及章节所要表达的内容。但在我演奏的时候,我使用的是我的情绪。”精神的张力是通过情绪来完成的,认知这一工具就被他放下了,他拿起了情绪,并且能够使情绪彰显到极致,成为一种精神的情绪。

如果生命不能得到完整的成长,就会导致每一个生命都处在不同的次元中。中间的差异之大,以至于有的人的世界对另一些人来说,几乎是一无所知的。他们共有的可能只是一个物质的世界和内在*原始的那部分。

完整的人,是指一个人的精神胚胎(自我)在生命的中心,他和内在的环境——身体、情绪体、感觉体、心理体、认知体、精神体连接着,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成为一个流动的身心灵的复合体。这样一个人是丰满的、立体的、多层面的。

完整的成长,是指儿童依靠自己的精神胚胎,借助于内在和外在的环境,受自己精神胚胎的引领,通过生命年龄的不同阶段,创造出一个完整的自我。自我意识是这一生命系统的中心。这个创造自我的历程就是一个完整成长的过程。


[1] 曼陀罗模式:在心理学中指“成形、变形、永恒的心灵的永恒创造”,即“人格的完整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