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编辑推荐】

★《蒙田随笔》品质精装版,印金烫银工艺,工致手感,匠心呈现。影响每一代学人的思想巨著,后世的帕斯卡、培根、尼采、本雅明等思想家皆受到它的影响。

★以平等之眼正视,以纤微之目洞察,以睿智之脑思考,以谦卑之心怀疑——这种艺术只属于一个人,他就是蒙田。几个世纪过去,人们站在蒙田的作品之前,凝视它的深远和广袤,在其中探寻自我心灵的深处。

★欧洲近代哲理散文三大经典之一。四百年来全球畅销,被译成几乎所有文字。影响每一代学人的思想巨著。愈思考,愈谦逊,愈自由。


【内容简介】

《麦穗至成熟饱满时》是一部谈论哲学、心理、社会、政治的思想著作。蒙田以博学著称,在本书中,天文地理,世情百态,无所不谈,旁征博引,语言平易通畅,不假雕饰,思想深刻绵密,博采众长。
作为十六世纪各种思潮和知识经过分析的汇总,蒙田随笔是人类思想的永恒瑰宝,在法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开创了随笔式作品的先例,使散文作品进入文学领域,后世的帕斯卡、培根、尼采、本雅明等思想家皆受到它的影响。


【作者简介】

米歇尔·德·蒙田(MicheldeMontaigne1533-1592),文艺复兴时期法国思想家、作家、怀疑论者。他的家庭是波尔多的“名门望族”,曾祖靠做酒和咸鱼生意发了财,父亲当过法官,并担任过市长。蒙田精通拉丁语和希腊语,学习过法律,但他厌弃官场生活。三十八岁时他退隐归家,过着“自由、平静、安闲”的乡绅生活,一边埋头苦读古希腊罗马作品,一边撰写心得笔记,这便成为他的《随笔集》。


【媒体评论】

超群绝伦的作家中,蒙田属于特殊的一种。要欣赏他的真正价值,年纪不能太轻,人生阅历与挫折不能太少。他思想的自由与正直给我们这一代被命运抛入纷扰乱世的人,带来了*珍贵的帮助。

——(奥)斯蒂芬·茨威格

在我的精神里,或许还在我的肉体里——谁知道呢?——都有蒙田对离经叛道的爱好。有这么一个人写作,从而增加了世人对生活的乐趣。

——(德)尼采

所有这些组成人类灵魂的摇摆松动的零件,经蒙田的调试*后完成了一次神奇的组合。在他的十指之间掌握了这个世界的美。他完成的是幸福。

——(英)弗吉尼亚·伍尔夫


【目录】

致读者的话——我将在文字中彻底自由

本性驱使我们奔向未来

当心灵的真切目标迷失后,如何转移我们的激情

我们的行动决定于意愿

谈无所作为

论记性与谎言

论说话的语速

谈勇敢与坚毅

惩罚怯懦的行为

论恐惧

死后方可论定幸福

探究哲理就是研读死亡

谈想象力

论损人利己

论习惯和不易改变的习俗

建议的方式决定结果

谈孩子的教育问题——献给迪安娜•居松伯爵夫人

论友谊

论节制与适度

命运的安排往往与理性不谋而合

谈着装

我们为何因同一件事而悲喜交加

荣誉不能分享


【前言】

前言

致读者的话——我将在文字中彻底自由

读者们请注意:这是一本诚挚的书!一开篇我就必须提醒你们,我写这本书的目的很纯粹,只是为了个人及家庭,完全没有想去影响你们的生活,也没有想追求名誉和声望。那些都是我力所不能及的事情。我是为了给予我的亲人朋友方便才写这本书的。当我离开人世时(这事将在不久后发生),他们能够在书中重温我的音容笑貌、性情喜好和其他的一些特征,以便对我了解得更加完整、透彻,记忆得更加长久、牢固。如若只为哗众取宠的话,我完全可以字斟句酌,甚至矫揉造作,以达到给自己脸上贴金的目的。但我希望以一种自然纯真、朴实无华的姿态出现在你们面前,不附加任何的人为雕琢,因为我书写的是我自己的生活。我会在不冒犯公众的前提下,将我的不足,将我的稚嫩文笔,毫无保留地展现在我的书中。假如我身处的国度仍处在大自然原始法则之下,假使我可以自由自在,无拘无束,那么我向你们保证,我会乐于将自己完完全全地赤裸于文字之间。所以说,读者们,这本书的内容全部取材于我自身,你们不必把闲暇时光耗费在这样一本价值甚微的书上。再见!

蒙田于一五八〇年三月一日


【免费在线读】

论忧伤

我是那种很少忧伤的人,尽管大家都对这种情感推崇有加,我却丝毫不喜欢,更不赞赏。人们习惯给理智、德行以及良知披上一层外衣,这是一种愚蠢以至恶劣的修饰。意大利人更是恰如其分地把忧伤称为邪恶,因为忧伤本来就是一种有害、荒谬、怯懦以及卑微的情感。斯多葛派[ 斯多葛派,古希腊罗马哲学学派,创立于公元前300年左右。晚期斯葛派强调唯心主义,宣扬宿命论、神秘主义和禁欲主义。]不允许他们的哲人具有这种情感。

有个古老的传说:埃及国王普撒梅尼图斯被波斯国王康比泽击败并俘虏后,看到女儿从自己面前走过,她穿着波斯用人的服饰去为波斯人汲水。周围所有的朋友都伤心地流下了泪水,他自己却僵立在那里,默默无语,目不转睛地盯着地面;接下来,他又亲眼目睹自己的儿子被敌人拖走、处死,仍然无动于衷;可是,当他在战俘的队列中看到自己的一个仆人时,却不禁捶胸顿足,流露出极大的悲恸。

无独有偶,*近我们的一位亲王身上也发生了这样的事情。他在特朗特得知,作为家族荣耀和支柱的兄长遇害,不久后,他又获悉,作为家族第二希望的二哥也去世了,他以惊人的毅力承受住了这两次突如其来的沉痛打击。但就在几天后,一个仆人的死亡,却令他再也无法承受,难以自持,陷入万分悲恸与极度悔恨之中。有人据此得出论断:只有*后的那次死亡才真正地震撼了他的心灵。其实不然,事实上,听闻两个哥哥的死讯时,他已经悲痛欲绝,之后发生的哪怕一丝微小的刺激都足以摧毁他忍耐的堤坝。

我们可以用同样的道理去解析历史。有明确记载,当康比泽问普撒梅尼图斯为何对子女的痛苦无动于衷却独独悲痛于朋友的不幸时,后者的回答是:“对朋友的悲伤可以用泪水来倾诉,但对子女的悲伤则是任何方式都难以表达的。”

古代有位画家的创作过程与此也有异曲同工之处。在描画伊菲革涅亚[ 伊菲革涅亚,古希腊剧作家笔下的一个悲剧人物。]献祭仪式时,这位画家按照不同人的视角,以人们对这位美丽少女无辜殉难一事的关心程度来描绘他们不尽相同的悲痛。画家极尽艺术技巧之能事,可等到描画少女的父亲时,他已是江郎才尽了。他取巧地设计了这位父亲双手遮脸的动作,暗示已经没有任何方式能够表达他内心的悲痛。

这似乎也可以解释为何诗人们要创造出尼俄柏这位不幸的母亲的形象,来表达极度悲伤的那种委靡不振、沉默不语的麻木状态:在失去七个儿子和七个女儿后,她伤心过度,*终化作了一块石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