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编辑推荐】
本书将20世纪中国翻译史研究的演变过程以“起承转合”为线索,对20世纪(1902—2000)中国翻译史研究的起步、发轫,如何经过民国时期的承接、承势,至1949年后的演变、转折,并在20世纪末完成了中国两岸三地汇合、会聚的过程,作了比较系统而全面的梳理。
【内容简介】
一门学科要有开拓和突破,需要深入了解学科自身的发展史。翻译活动在中国有着近三千年不间断的历史,形成了深厚的翻译传统,但将这一翻译活动的演变作为独立的研究对象来进行考察,却是从20世纪初才开始的。本书是一项关于中国翻译史学在20世纪形成和发展过程的历史回顾。作者将20世纪中国翻译史研究的演变过程以“起承转合”为线索,对20世纪(1902—2000)中国翻译史研究的起步、发轫,如何经过民国时期的承接、承势,至1949年后的演变、转折,并在20世纪末完成了中国两岸三地汇合、会聚的过程,作了比较系统而全面的梳理。全书以翻译史研究论著为主要资料,结合其他文献,首次勾勒出20世纪中国翻译史研究发展演变的脉络与系谱。作为一部专门学科的史学史,全书资料翔实,论说丰赡,品评力求客观而深入,填补了学术史研究的一大空白。
【作者简介】
邹振环,1957年出生于上海,祖籍浙江鄞县。历史学博士。现任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导。兼任复旦大学中外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研究员、香港中文大学翻译研究中心名誉研究员。曾任德国埃尔兰根—纽伦堡大学汉学系客座教授,日本关西大学亚洲文化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意大利罗马大学、台湾大学、台湾清华大学和政治大学访问教授,台北故官博物院访问学者;多次赴日本、韩国、德国、意大利、澳大利亚、英国等国访学交流。
【目录】

导 言

*节   翻译 、 中国翻译史与中国翻译史学

第二节   作为专门史 “ 中国翻译史学史 ” 的范围 、 取材与分期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本书结构

上  篇

*章 20世纪初中国翻译史研究的发轫

*节   发轫时期的译书目录与 《 译书略论 》

第二节   梁启超的佛典翻译史研究

第三节   “ 翻译文学 ” 概念的提出及其运用

第四节   早期翻译史研究的三大家 : 郑振铎 、 贺麟与阿英

第五节   综合性历史与文献学著述中的翻译史

本章小结

第二章 20世纪中期中国大陆译史研究的承势与转折

*节   《 翻译通报 》 与 “ 中国翻译史特辑 ”

第二节   俄苏作品的翻译和俄苏翻译史研究的转向

第三节   翻译出版史史料派两大家 : 阿英与张静庐

本章小结

第三章 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台湾翻译史研究管窥

*节   方豪与明清之际西书中译史研究

第二节   张振玉 《 译学概论 》 与孟瑶 《 中国小说史 》 中的 “ 译史 ” 与“ 译论 ”

第三节   释道安 、 张曼涛 、 裴源与王文颜的中国佛典翻译史研究

第四节   60年代至80年代的近代西学翻译史研究

第五节   90年代台湾地区的文学翻译史和翻译文学史研究

第六节   台湾区域性翻译史研究论著的空缺

本章小结

第四章 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香港翻译史研究举隅

*节   韩迪厚与汉文系统的*部英文汉译史

第二节   曾锦漳的 《 林译小说研究 》

第三节   罗香林与西书汉译及汉籍西译史的研究

第四节   中日书籍交流史上*套互译目录 :《 中国译日本书综合目录 》 和 《 日本译中国书综合目录 》

第五节   香港的中文 《 圣经 》 翻译史研究

第六节   董桥的 《 翻译与 “ 继承外国文学遗产 ” 商兑 》

本章小结

第五章 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末译史史料的整理和研究

*节   中国翻译史专题资料的汇编

第二节   1984年 : 中国的 “ 翻译史 ” 年

第三节   翻译家自述 、 口述和访谈的出版

第四节   《 中国近代文学大系•翻译文学集 》

第五节   译名问题讨论集

本章小结

下  篇

第六章 20世纪*后20年中国翻译史研究多元格局的形成(上)

*节   文学翻译史和翻译文学史

第二节   科学翻译史料的清理

第三节   译学理论与翻译思想史

第四节   翻译出版传播史

第五节   翻译教学史

第六节   断代翻译史

第七节   民族翻译史与区域翻译史

第七章 20世纪*后20年中国翻译史研究多元格局的形成(下)

*节   翻译文化史与比较翻译史

第二节   以译作为中心的翻译史

第三节   以译者为中心的翻译史

第四节   编纂形式上的史话本和图文版

第五节   以翻译史研究为核心的专题论文集

第六节   翻译词典中的译史资料与译史研究

第七节   汉籍外译史

下篇小结

全书结语

引用资料

书影索引

后 记


【免费在线读】

学术史的发展,是一个在“常”中求“变”、“变”中求“变”的过程,也是一个“旧”中求“新”、“新”中求“新”的不断推进的过程。而在这一演进的过程中,曾经的“常”与“变”以及以往的“旧”与“新”,常常会成为遗忘的对象,也就造成了事实上学术史的某种断裂,也需要我们不断编纂新的学术史来回顾和总结曾经的以往。一门学科要有突破和发展,首先需要了解学科自身的发展史,只有在认识自身学科史的基础上,才可能有深入的开拓。本书即是一项关于中国翻译史学在20世纪形成和发展过程的历史回顾。之所以将时段确定在20世纪(1902—2000),是因为笔者一直以为真正的历史判断需要一定的时空距离,只有保持一定的时空距离,才能有一种庐山之外看庐山的清晰度。将所要评述的翻译史研究成果限定在2000年前中国的范围内,还因为这一时空内所形成的成果,笔者绝大多数都曾亲眼目睹,或者仔细研读过,比较有把握能对20世纪中国翻译史研究的成果作出一次比较系统的再总结和回顾,提示一条20世纪形成和发展的中国翻译史研究的谱系。笔者曾将这一变化的过程概括为“起承转合”,“起”是起步、发轫,“承”是承接、承势,“转”是演变、转折,“合”是汇合、会聚,即尝试通过有限的篇幅,对整个20世纪(1902—2000)中国学者关于中国翻译史研究的起步、发轫,如何经过民国时期的承接、承势,至1949年后的演变、转折,并在20世纪末完成了中国两岸三地汇合、会聚的演变过程,作一番专门史的初步考察,成为一部简要的中国翻译专门史的学术史,冠名“中国翻译史学史”。

黄焰结在《翻译史研究的层次与特征》一文中指出翻译史学理论的内容,应该包括探讨翻译史研究过程的理论,即如何研究翻译史和为什么要这样研究翻译史的理论探讨,认为这些理论涉及翻译史料学、译史的书写模式研究(如何发掘、整理和编撰翻译史)、译史的元语言研究(对书写翻译史的语言话语的批评研究)、译史阐释理论探讨(批评以往的翻译史论、探讨用什么样的理论话语或框架来解释翻译史实),以及对译家与译作的评价理论,译史批评理论,译史的定义、类型与特征,译史的目的与范围,译史的分期理论,译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辩证过程等问题的探索;而关于翻译史研究本身的理论探索,则涉及翻译史学的学科性质与研究对象、翻译史学史、翻译史学的价值与功能、翻译史学的层次结构等方面的研究。该文可能是汉文文献中首次出现“翻译史学史”这一名称。“中国翻译史学史”是一门专门的学科史研究。一般而言,一门学科的定位与其学科本身的性质和内涵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而学科范围的界定,又直接影响着这一学科的性质。因此,一门成熟的学科应该有比较精确的界定。当年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的“绪论”中就极力提倡专门史的研究:“因为作通史本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专史没有做好,通史更做不好,若是各人各做专史的一部分,大家合起来,便成一部顶好的通史了。”《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中还阐述各种专门史的具体做法,特别是文化专史,如语言史、文字史、神话史、宗教史、学术思想史的不同做法。齐思和则进一步强调专门史又需有专题研究为基础:“语云‘欲速则不达’,世事且然,何况学术?故学者应先着手基本工作,从事专门研究,细目既明,始可察为专史,专史既出,始可谈到通史(编制课本,又当别论)。故今日所亟应从事者为专题研究,而亟有待努力者,亦无过于专题之研究也。”

“中国翻译史学史”,是指对中国翻译的这门学科史研究的进程,加以资料的梳理和历史的反思。与“中国史学史”“中国文学史学史”“中国小说史学史”“中国音乐史学史”“中国科学史学史”等类似,“中国翻译史学史”亦属于新出现的专门学科史,是指对翻译史学科自身客观历史进程的反省,即研究者主体对这一历史客观研究进程的理解和把握,这便是以撰著形态出现的中国翻译史学史。本书既有对“翻译史研究”的考察,亦有对这一学科本身的反省,指以这门学科为对象,就它的实践和理论问题进行反思和总结。换言之,它实际上是对中国翻译史研究的再研究。“中国翻译史学史”是建立在中国翻译史这门学科的基础上,它要对中国翻译史学科的起源与发展、历史与现状、分期与分派、动因与动向等问题,进行考察、梳理、排比和阐说,即中国翻译史的学术研究史和学科发展史。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