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内容简介】
本书延续了《考古学人访谈录》的风格,对安家瑶、杜金鹏、高星、李伯谦、刘国祥、刘莉、罗泰、赵辉、朱泓、朱岩石11位学者进行了采访,访谈内容关注采访学者的学业经历、工作经历、心路心得等,展现了考古学人缘何从事考古以及从事考古的收获。

【前言】
序言

2013年夏天,上海古籍出版社的同仁来找我,谈起他们出版社想出一套面向社会公众、介绍考古学者的丛书,希望得到我们研究所的支持。我听后很高兴,欣然应允全力支持。我之所以如此痛快地应允,是因为我多年以来痛感民众对了解考古知识的需求与日俱增,但我们学界拿出来的可面向社会公众的,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介绍考古学知识和研究成果的著述却比较匮乏,远远满足不了民众的需求。即便有一些介绍考古学的著述,也多以介绍考古发现为主,对主持这些考古发现和研究的考古人的介绍却极为稀少。因此,社会公众和考古人之间有一个无形“鸿沟”。考古学家在想什么、做什么,他们的学术经历、治学心得、心路历程等,这些十分生动、鲜活的“考古史”却鲜为人知。《考古学人访谈录》系列正好弥补了这一空白。
中国考古网是我所主办的学科门户网站,多年来致力于宣传考古学研究成果,同时积极探索公共考古活动的推广,其举措之一即是精心组织了对考古学者们的专访。《考古学人访谈录》系列收录了中国考古网对老、中、青三代考古学家的访谈,使读者可以了解这些为中国考古学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的考古学家们从事考古发掘和相关考古研究的经历和体会。《考古学人访谈录》系列中收入的考古学家,绝大多数是多年在田野考古*线从事考古调查和发掘的学者。他们发掘的对象的时代和内容各不相同,有史前时期的村落,有历史时期的都城,也有各个时期的墓葬,可谓五花八门,丰富多彩。他们对亲身经历和体会的讲述,可以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还有的学者通过田野考古之外的其他方法和手段,如科技考古,进行考古研究,这部分是考古学不同于一般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要区别所在,他们同样可以使读者领略考古学的博大精深,和与其他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的千丝万缕的联系,体会到考古学本身就是一个*的交叉学科。
虽然接受访谈的学者们的研究领域千差万别、各具特色,但他们有几个共同的特点。一是实事求是、严谨务实的治学精神。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追求真理,言必有据,绝不故弄玄虚,哗众取宠。在社会浮躁之风盛行的当下,考古学家的这种务实精神是特别值得提倡的。二是敬业和奉献精神。这些考古学家多数已经从事考古学研究三四十年,甚至更长,他们把毕生精力贡献给了中国考古事业。考古工作需要到各地去进行田野考古调查和发掘,一年中有大半年出差在外,照顾不了家庭,自己的父母妻儿患病时往往不能陪在身边。田野工作白天八小时在考古发掘现场,晚上回到驻地还要整理发掘记录、撰写发掘日记等,一忙就到了十一二点,因此,每天工作时间往往长达十几个小时。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们有一个信念,就是一定要把工作做好。三是艰苦奋斗的精神。田野考古是室外作业,风吹、日晒、雨淋。一个发掘季节下来,白皙的皮肤会晒成“茄子皮”色,人也“显老”好几岁。春季刮大风,沙土满身满脸,成为“土人”。夏季骤雨突袭,躲避不及,整个人顷刻成“落汤鸡”。酷暑季节,阳光暴晒,汗流浃背,不仅衣服被汗水湿透了,连眼镜片都可能被汗水浸湿。考古学家们正是在这种艰苦的条件下,完成了一个又一个发掘任务,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考古成果。业外人士往往只看到一个个引人瞩目的考古发现,殊不知每个发现背后都有着考古工作者的艰苦努力,每个发现都是他们汗水和心血的结晶!
这套书中收入的考古学家只是中国数以千计的考古学家中的一小部分,但他们可以说是中国考古学人队伍的一个缩影。希望读者们通过阅读这套丛书,能够加深对中国考古学家的了解,他们也是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理想、有志向的学者群体,他们可以说是*执着、*坚韧、*接地气的群体。他们为研究和复原中华民族的历史,展现祖先创造的辉煌文明而孜孜以求。希望全社会更加关心考古和文物保护事业,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更多珍贵的优秀的文化遗产!

王巍 2014年冬于北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