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编辑推荐】

【内容简介】
中医药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金钥匙。几千年来,它既是一门致力于防病治病的医学科学,又是充分体现中国传统人文哲学思想的文化瑰宝。我们编纂此套《读故事知中医·中学生读本》系列课外参考丛书,希望能使更多的青少年了解中医药,喜爱中医药,传承中医药,传播中医药,同时通过学习这些中医药小知识提高对于健康和疾病的认识,进一步增强自己的身体素质。愿此套丛书能帮助诸位同学丰富阅历,开阔眼界,健康身心,茁壮成长!能帮助中医学走进校园,走近青少年,走入千家万户!

【作者简介】
何清湖,本丛书总主编。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现任湖南中医药大学副校长,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治未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慢病管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医男科学带头人,湖南省社科研究基地中医药文化研究首席专家。
【前言】
中医药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金钥匙。几千年来,它既是一门致力于防病治病的医学科学,又是充分体现中国传统人文哲学思想的文化瑰宝。中医药的两大特色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强调天人合一、形神合一、藏象合一,其所提出的“治未病”等防病治病的理念更是越来越受到国内外的重视。进一步传承、保护、弘扬和发展中医药,使更多当代学生了解、认可和传播中医药,使其随着时代发展永葆生机,对于中华文化的传承、繁荣以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更应该成为我们每一位中医人身上的责任。身心健康和体魄强健是青少年成长学习,实现梦想,以及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青少年拥有健康的体魄,民族就有兴旺的源泉,国家发展就有强盛的根基,但是,目前学校和社会对于学生的健康教育和思想教育的重视程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对于传授医药健康知识、提升青少年传统文化素养等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值得指出的是,由于社会环境观念的转变,当代的许多青少年较少接触中国传统医药学,对中医药文化知识缺乏了解,甚至由于目前市场上出现的一些良莠不齐的中医药宣传读物而导致他们对中国传统医学产生误解。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编纂此套《中医进校园》系列课外参考丛书,希望能使更多的青少年了解中医药,喜爱中医药,传承中医药,传播中医药,同时通过学习这些中医药小知识提高自己对于健康和疾病的认识,进一步强壮青年一代的身体素质。本系列丛书立足于向青少年一代传播中医药知识和文化。通过生动讲述一篇篇精挑细选的中医古文经典,追随古代医家的行医历程,能够让青少年感受华佗、张仲景等名家大医救死扶伤、拯济天下苍生的医德精神;通过细致讲述一则则关于中草药的美丽传说,介绍各地盛产的道地中药,能够让青少年领略祖国山河的富饶辽阔和中药的多姿多彩;通过深入浅出地介绍一个个常见疾病,分析如何运用中医药治疗感冒、发烧、青春痘、肥胖症等,能够让青少年对中医有系统的了解,掌握一些防治疾病的中医药基础知识。愿此套丛书能帮助诸位同学丰富阅历,开阔眼界,健康身心,茁壮成长!能帮助中国传统医学走进校园,走近青少年,走入千家万户!

何清湖2017年9月1日
【书摘与插画】
*章:高帅白美都能吃出来*节:中医食疗是我们自己的“营养学”青少年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对营养的需求比较旺盛。当父母的也都会非常注重孩子们的营养。像很多家庭,妈妈们经常会给孩子做当归生姜羊肉汤、薏米粥等等。其实,这些咱们经常吃的美味,同学们可能不知道,都是药食同源的食材,本身都有较好的调补作用。《易经》上有句话:“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阴阳的交替变化就叫做道。相继不断就是善,成就万物的是性。仁者从自己的角度看,把它叫做仁;智者从自己的角度看,把它叫做智。平民百姓每天接触阴阳之道而不懂得,因此君子之道就很少有人知道了。像咱们同学们每天也会接触这些食材,不妨多了解一些药食同源的知识,这样对我们的饮食非常有帮助。中医食疗是中华民族的一大瑰宝,如果我们整天用,却不知道,就像我们站在花园的围墙外,却看不到园内的百花争艳、姹紫嫣红,实属可惜!这也是我们写这本书的目的。中医食疗起源与原始社会,咱们的祖先在与自然界斗争的过程中,逐渐发现了有些动、植物既可充饥又可保健疗疾,从而积累了食物治病的经验。随着陶器的出现和使用,食物的炮制不仅限于“火匕燔肉”和“石上燔谷”,烹调方法日益多样化,食物的味道也更加可口。此时期还出现了酒,在《吕氏春秋》中就已有“仪狄作酒”的记载,但*初只限于粮食作物和果实自然发酵而成的酒,此后又出现了复合成分的食用酒和药用酒。商代的大臣伊尹改革了烹饪器具,并发明了羹和汤液等食品,开创了煮食和去渣喝汤的饮食方法。公元前5世纪的周代,出现了专门掌管饮食营养保健的“食医”。食医负责调配王室贵族饮食的寒温、滋味、营养等,职责相当现代的营养师,而且位列疾医(内科医生)、疡医(外科医生)、兽医之首,足见人们地食疗的重视程度。随着中医理论的确立,食疗作为中医的一门分支学科被古代医家论述,我国*部医学理论专著《黄帝内经》,在《素问•五常政大论》中就提出这样的主张“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文中高度评价了食疗的作用。东汉的名医张仲景同学们都知道吧,被尊为“医圣”,他在治疗外感病的时候就提出,服桂枝汤后要“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并告诫在服药期间还应禁忌生冷、粘腻、辛辣等食物,饮食对辅助治疗的作用已经得到具体应用。隋唐时期有很多食疗专著问世,如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卷二十四专论食治,他主张“为医者,当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原则。也就是说,人的健康应以合理的饮食为基础,而不要擅自服药。医生应该先弄清疾病的起因,先以食疗治病,如果食疗效果不好,再用药不迟。正是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孙思邈本人活了100多岁,使当时和以后的人们心悦诚服地接受他的食疗和养生理论。宋代的《圣济总录》中专设食治一门,介绍各种疾病的食疗方法。宋代陈直著有《养老奉亲书》,专门论述老年人的卫生保健问题,重点谈论了饮食营养保健的重要作用。元代饮膳太医忽思慧编撰的《饮膳正要》一书,继承食、养、医结合的传统,对健康人的饮食做了很多的论述,堪称我国*部营养学专著。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收载了谷物、蔬菜、水果类药物300余种,动物类药物400余种,皆可供食疗使用。现在,随着咱们国家国力的增强,中华美食在国际上也越来越受欢迎。但是,对于他们来讲,只是享享口福,对于咱们来说,则是既享美味,又调养身体,何乐而不为呢?第二节:食物是人类*好的药品中国古代,从大自然中获取天然药物,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医药。这种医药学又和咱们的饮食密切相关着。药既可以入食,食又可以为药,就形成了食疗和药膳,中国民间有一种说法,就是“药补不如食补,食疗胜似医疗”。 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的医疗文献中就记载了“药食同源”和“食养、食疗”的养生思想。生活中用日常蔬菜、食物防病治病,几乎是家喻户晓。家里有人伤风感冒,切几片生姜,加几段葱白,用红糖煮汤,趁热吃下,发发汗,一般都能见效。其实在中医中药中,很多药材和食材之间没有特别明显的界限。比如山楂药用有消食健胃、活血化淤、收敛止痢之功能,食用又是酸酸甜甜的风味果实;羊肉具有温阳的作用,冬天手脚冰凉的同学,可以经常喝羊肉汤。试想下,这些原本药食同源的植物或动物,如果在日常生活中就作为食物进补到身体中,那我们的身体是不是在“未病”之前,就拥有了抵御疾病的能力,这样便不用等到生病时再服用苦涩的药汤了。食补是利用食物营养功效结合自己身体情况,通过进补膳食来达到增强抵抗力,免疫力,以达到一个健康的体魄。比如生病的时候,家人总会我们煲上一碗香喷喷的鸡汤,夏季放学回家母亲总会提前制一杯清凉解暑的绿豆汤。这些看起来稀疏平常的关爱之举,其实都是用药物治病养生的实践方式。食物和药物相比较来说,食物的目的是通过纠正身体的偏差,使人永远处于健康状态。而药物是在身体已患疾病的状态下所采用的治疗方法,食疗更符合中医“不治已病治未病”的养生精髓。在服务人类健康的长跑中,药物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此外与药物相比,食物具有天然、绿色、无公害的先天优势。即便是再平和的药物,人们总会有“是药三分毒”的忌惮,而食物却完全没有这份担心。比如说,像咱们青少年,正值学习的年龄,可以多吃些聪脑、安神的食物,比如花生、核桃、葵花籽、芝麻、松子、榛子等等。预防近视,应多吃蔬菜、胡萝卜、猪肝、甜瓜等。这些日常饮食之品,吃了有病治病、无病充饥,就像近代医家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所说的:“食物病人服之,不但疗病,并可充饥。”根本没有毒副作用,非常方便实惠。现代医学认为,食疗是多种疾病疾病防治措施中*没有副作用的防治方式,它是防病治病,把握生命,提高生命质量的根本措施。西方医药之父希波克拉底有句名言:食物是人类治病的*好药品。由此可见,食物能够治病防病的功效在中西方的医学圣贤中早已达成了理念共识。第三节: 会吃的人不生病食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可以满足我们的味蕾,充养我们的身体。但是,俗话讲“病从口入”,很多疾病与饮食不当有直接关系。我们每天都在吃饭,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会吃?成书于2400多年前的中医典籍《黄帝内经•素问》中就有:“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及“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的记载。食物品类繁多,但每一类都有不同的作用。“五谷为养”是指黍、秫、菽、麦,稻等谷物和豆类作为养育人体之主食;“五果为助”系指枣、李、杏、栗、桃等水果有助养身和健身之功;“五畜为益”指牛、犬、羊、猪、鸡等禽畜肉食,对人体有补益作用,能增补五谷主食营养之不足,是平衡饮食食谱的主要辅食;“五菜为充”则指葵、韭、薤、藿、葱等蔬菜,有充实健康之益,是平衡饮食中的重要辅助食。从古人圣贤的论述中我们不难发现,五谷、五果、五畜对人体饮食结构的重要性是依次降低的。像小麦、玉米、稻谷这些是主食,而水果、肉制品、青菜都是锦上添花的辅食。如果搞混了次序,把大鱼大肉当成主食来吃,那我们的健康就会出现问题。像咱们身边的同学,有很多“胖墩儿”。如果过于肥胖,将来得高血脂、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的风险就会非常大。而如果把水果、青菜作为主食,一味追究好身材,就会引起营养不足,导致发育不良。而中医食疗所追究的终极目的,就是维持人体营养达到均衡的状态。《卫生宝鉴》上说:“食物无贪于多,贵在有节。”日常饮食坚持五谷、无果、五畜、五菜的合理搭配,在不偏食、偏嗜、过食、暴食的原则下选择饮食是古而不老的中医食疗观点,也是现代营养学所大力提倡的平衡饮食。此外,中医讲“五味调和,不可偏盛”。食物有 “酸、苦、甘、辛、咸”五味之分。五味各有所入,各走其所喜之脏,而脏腑“虽因五味生,亦因五味损”。《内经》中也说:“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皱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此五味之所伤也。”生活中好吃辛辣食物的,多见血脉凝滞,脸色发黑,爪甲失去光泽,就是因为辛、咸之味会影响气血的生发和运行。饮食有节,调和五味,饮食不能因为各人口味,而偏食某一种味道、而荒废另一种味道。而且宋代张果在《医说》中指出:口味宜“去肥浓,节酸咸”,我们日常应以清淡素食为主,少吃肥甘厚腻、酸咸过重的菜肴。再者,内经》中有“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智者之养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的记载。会吃的人还懂得顺应“天时”,在饮食方面讲究在不同季节、气候、时间,服食不同性味的食物,以适应环境和人体阴阳气血的四时变化。比如,春季,冰雪消融,群蛰皆苏,草木萌芽,古人称为“春三月,此为发陈”。人体也有相应变化,考虑协助人体正气的生发的食物,比如山药、莲子、芡实、扁豆、韭菜、鲫鱼 、银耳、枇杷、荸荠、花生、龙眼等果蔬食用;冬季,天寒地冻,冰野雪厚,为了适应寒冷的环境,储备足够的能量过冬,进补时当以温补为原则。冬令进补选用的大多为脂膏滋腻的药物,或者是脂多味厚的食物。特别是被中医称为“血肉有情”的动物类药食两用之品,滋补力*。民以食为天,吃饭这件事看似是小事,其实却是与咱们的身体健康息息相关的大事。吃饭首要功能是解决温饱,其次满足味蕾,而再进一步则是要达到健康的要求,会吃的人不生病,相信在同学们在阅读过这本书之后,都会成为一个“高级”的吃货。第四节:食材也有自己的“脾气”同学们都听过那句俏皮话吧:泥人也有三分火气!无论人,还是大大小小的动物都有脾气。但是同学们知道吗?植物也有!火辣辣冒着香气的火锅,有的人吃的津津有味,而有的人却无福消受,吃完之后喉咙红肿,或者脸上出痘痘,这都是上火的表现。每一种食物,都是有脾气的,而“热”就是麻椒、辣椒的“脾气”,既麻又辣的火锅就像是脾气暴躁的小野牛,如果对不住脾气,自然是降不住,反而会受它反噬。中医认为,食物分寒热温凉四性,这“寒、热、温、凉”就是代表四种不同的食物秉性,认识食物的性味,使用得当会有效的补养我们的身体,如果使用失当则会发生副作用。一般来讲,温热性的食物有温中、补虚、驱寒作用,适宜于于虚寒体质的人和宜于冬季食用。这类食物如牛肉、鹿肉、鸡肉、鳝鱼、韭菜、核桃、荔枝、榴莲等都列为温热类的食物;寒凉性的食物有清热、泻火、解毒的作用。适宜于体质偏热,平时面目赤红、小便黄、大便硬的人。这类食物如黄瓜、苦瓜、西瓜、雪梨、绿豆、螃蟹、猪肉、啤酒等俱属于寒凉性食物。根据中医“热则寒之,寒则热之”的法则,体质偏寒的人应该以温热的食物进补,体质偏热的人应该以寒凉的食物进补。如果本身有个人爱出汗,易上火,平常在让吃一些生姜、葱、韭菜、辣椒、羊肉、狗肉等火气大的食材,那无疑是火上浇油。这就像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只有相互为补的性格才能处,不能两个人都强势,若让张飞和李逵放在一起,铁定地两个人天天干架。而人于食物,其实这样的相处关系。如果对食物的脾性进一步研究,还能发现,有些食物又有自己喜欢的脏器,就是它进入人体后偏向于找那个脏器玩,比如生姜、桂皮、山楂对脾有好处,可增进食欲;柿子、蜂蜜,可养阴润燥、止咳,芥菜、荸荠能化痰,对肺有好处;枸杞、猪肝可明目,对肝有好处。这又属于食物的“小脾气”。了解了食物的小脾气,就可以有意地去引导这些食物去作用专门的脏器,比如脾失健运不爱吃饭的时候,就可以吃山楂。肝血失养眼睛干涩的时候,可以用枸杞泡茶。中医食疗重视食物的不同性味和作用,就是用食物性味的偏胜来调整人体气血阴阳,扶正祛邪,以期“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了解和掌握食物的性质,选择与体质相宜的食物,才有助于疾病的预防和身体的健康。知晓食物的寒热性质后,我们可以通过适宜的食物搭配、选择合理的调料和烹调方法等,调整和改变食物的性质。那日常中常见的食物都所属什么样的“脾气”呢,我们可以简单了解一下:寒性食物:常用的有桑椹、马齿苋、蒲公英、苦菜、白菜、黄花菜、冬瓜、西瓜、苦瓜、蟹、紫菜、食盐、小米、绿豆、海带、绿豆芽、西红柿、黄瓜、香蕉、甜瓜等等;热性食物:常用的有辣椒、花椒、胡椒、肉桂、干姜、酒醋、小茴香、蚕豆、香菜、羊肉、狗肉等。 温性食物:常用的有芥菜、南瓜、大葱、洋葱、大蒜、韭菜、胡罗卜、生姜、桃、荔枝、桂圆、柑桔、橙、木瓜、李子、莲子、沙糖、大枣、葡萄、糯米、胡桃仁、乌梅、花茶、乌龙茶、蜂蜜、牛肉、鸡肉、鸭肉、鹅肉、虾、鲫鱼、鳝鱼和鲢鱼等。 凉性食物:常用的有梨、香蕉、甘蕉、白果、橄榄、菊花、丝瓜、黄瓜、油菜、苋菜、芹菜、竹笋、茭白、菠菜、莲藕、芋头、茄子、萝卜、空心菜、豆腐、木耳、绿菜、绿豆、蛇胆、兔肉、黑鱼、鳗鱼、田鸡和甲鱼等。平性食物:常用的有大豆、芝麻、山药、花生、百合、黄豆、玉米、豌豆、红薯、南瓜、葫芦、扁豆、小麦、粳米、糯米、苹果、枇杷、西红杮、香菇、蜂蜜、食糖、鲤鱼、乌龟、甲鱼、鸡蛋、鸭蛋、猪肉、蛇肉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