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走进古典诗词写作》是人大附中语文组特色课程建设成果之一,源于活泼有趣的课堂教学。

人大附中“中国古典诗词创作课程”教材——

覆盖近体诗、古风、词三大体裁。 名篇领路,点破创作之道,初窥门径。 习作穿插,配合精彩点评,轻松登堂。 视频讲解,攻破重点难点,熟练上手。 重焕诗歌荣光,再现名校课堂。
【作者简介】

解村,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博士生,2013-2016年任教于人大附中语文组,担任人大附中古典诗词写作课主讲人。

王强,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国学专业硕士,现为人大附中高中语文组教师。曾开设“《论语》研读”“中国古典诗词写作”“中国古代文化”等课程,深受学生喜爱。

昌盛,人大附中高中语文教师。本科、硕士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全国高级古筝教师。学人诗社、槐雪诗社、新生文学社指导教师。


【媒体评论】

人大附中要培养善良而有智慧的现代君子,这在今天这个时代是意义非凡的。当我们的学生能够在物流横流之间不忘初心,保持纯良的品性,能够在人生的道路上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认准自己的方向,能够融汇古今、学贯中外之时,我想那才意味着我们教育的成功。

——人大附中校长 翟小宁

《走进古典诗词写作》的编著者一方面把重点放在了诗词创作的基础知识上,侧重探讨对古典诗词的传承,另一方面还引导少年学子以古韵咏今声,鼓励他们写了诸如咏空调、咏高铁、咏微信等带有着时代气息的题材,这些努力对于诗词的改革创新是非常好的尝试。我衷心希望这门课和这本教材能够激发更多的当代学子走进诗词创作这片天地,以他们的试笔描绘生活,书写人民,礼赞时代。

——中华诗词学会顾问 易行


【目录】

引言 从“诗骚”到“诗词”

*章 近体诗的写作

第二章 古风的写作

第三章 填词

附录


【免费在线读】

三、古风的表达技巧

1 古风的语言风格

在《红楼梦》第七十八回中,贾政命贾宝玉就事赋诗,宝玉开篇即道:“恒王好武兼好色。”贾政一看,摇头说道:“粗鄙。”这时,一位清客说:“要这样方古,究竟不粗,且看他底下的。”

我读这一段,觉得曹雪芹真是高人,借宝玉一句诗,清客一句点评,把古风的语言风格说得清清楚楚。前文已说这位“恒王”“*喜女色,且公余好武,因选了许多美女,日习武事。”不正是“好武兼好色”么?这两个“好”,实实在在,把一位落拓不羁的英雄王爷的形象呈现在我们眼前。加之以“兼”字相连,与下句“遂教美女习骑射”衔接得天衣无缝。

清代诗评家方东树在《昭昧詹言》中说:“七言古之妙,朴、拙、琐、曲、硬、淡,缺一不可;总归于一字,曰: ‘老’。”这一番评论虽有些抽象,但也大体概括了古体诗的语言风格。古风的语言是质朴、平顺、完整的,与古人说话没有大的不同。可以说,古体诗近似

用韵的散文。所以我们回头来看贾宝玉的这句诗,确实是得古风之味的。

很多名家的古风作品语言都是非常质朴的,比如杜甫的《醉时歌》中有几句:“诸公衮衮登台省,广文先生官独冷;甲第纷纷厌粱肉,广文先生饭不足”这样的古体诗,对于我们理解来说,只需要知道“台省”“甲第”等古代词汇的意思,诗意就豁然明白了。至于整体的语言表达则是明白如话的。

古风的语言不需要太多的文饰,文饰太多就孱弱了,表达没有力量感,古意也就荡然无存。

我们看韩愈的《山石》中几句:

山石荦确行径微,黄昏到寺蝙蝠飞。

升堂坐阶新雨足,芭蕉叶大支子肥。

僧言古壁佛画好,以火来照所见稀。

像“黄昏到寺蝙蝠飞”“芭蕉叶大支子肥”“僧言古壁佛画好”这样的句子,根本就是说话,毫无文饰。我特别欣赏“飞”“大”“肥”“好”这几个词,都是*质朴的词,不要一点形容,不要一点修辞,一点多余的东西都没有,真是“瘦硬通神”!恰恰是这种质朴的表达,给我们一种力量感。让我感觉诗人不是吟诗作对的小文人,而是襟怀洒脱的高士!

选取*典型的事物,用*精炼质朴的语言表现出来,就是*好的。我们初作诗,总是喜欢用一些比较文艺的词,比如“风吹在脸上”喜欢说“清风拂面”,我看这个“拂”就很造作,而“吹”就比“拂”更有古风味。“南风”“北风”这种说法也比“清风”好,显得干净质朴,要多写“北风吹我”这样的句子,少说“清风拂面”这类话。还有的同学每次写落叶或者飞雪就喜欢用“翩跹”来形容,都是很造作的。

所以,写古风一定要给你的语言“减肥”。

2 散文句法的使用

我们现在知道古风的表达一定要质朴,要有力量感。那么如何呈现出质朴硬朗的风格呢?这里有一个很实用的技巧,就是在诗中多使用散文句。这一点,韩愈可以说是首倡者。韩愈的长篇古风把散文的语法结构和诗歌语法结构统一起来,使诗歌呈现出一种“古”气。后人将这种做法称之为“以文为诗”。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要点。

(1)上下句作一句

什么叫做“上下句作一句”呢?中国古诗一般情况下两句为一组,在律诗中即是一联。这一组句子中的上下两句,从语法上来说常常是两句话。所谓“上下句作一句”,就是说要把一组诗中上下两句在语法上连贯起来,合成一句话,就会大大增加诗句的古意。

像我们刚才说过的贾宝玉的诗“恒王好武兼好色,遂教美女习骑射。”虽然是两句诗,却是一句话。两句诗共用一个主语“恒王”,再加上一个“遂”字,就把上下句连接的更加紧密了。韩愈的“僧言古壁佛画好,以火来照所见稀。”首句一个“僧”,连接两个谓语———“言”、“以火来照”,把两句化为一句,也是这种思路。

我们再看《生年不满百》中“愚者爱惜费,但为后世嗤。仙人王子乔,难可与等期。”这四句诗。前两句共用一个主语“愚者”。后两句中前一句“仙人王子乔”干脆就是后一句的主语。古人创作未必有这个意识,但是我们用现代的语法知识能够把这个现象看得很清楚。

我们知道杜甫有一句诗“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上下句各是一句,在语法上连不起来,这就是典型的律诗语言。当然,我并不是说所有的律诗对仗联上下句都是分开的,也有做流水对的。

我也不是说古风中就没有分开作两句的,我只是说要想增加诗歌的古意,就应该适当地增加一些“上下句作一句”的句子。

我们这位同学的作品:

《庭中有奇树》

庭中有奇树,暗香出繁阴。

风动绵密叶,瑟瑟佐我琴。

撇开诗中的问题不谈,我们单看他的句式,前两句是一个句子,后两句也是一个句子,读起来就有散文的味道,是一首比较成功的古风作品。

有一位同学曾写出这样的句子:“年年春相似,相思满枝桠。”句子本身是很美的,但是作为一首古风,这两句诗缺乏古意。为什么呢?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两句分开了,缺乏散文感。而且像“枝桠”这种词略显花哨了,太像词的做派了。所以大家讨论之后,我们把它改作“相思何所似?郁郁满枝头。”效果就更接近古风。

(2)适当使用虚词

一般来说,诗歌的语言是跳跃的。从语法上来说,诗句不必是完整的句子。因此,写作律诗一般要少用虚词。虚词用多了会白白占位置,影响表意的丰富。

但是古风却不是如此。由于古风需要有散文化的句子,我们恰恰需要结构比较完整的句子,那么就必须要适当地增加虚词。

我们看《涉江采芙蓉》结尾句“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这里面“而”和“以”就是虚词。一个表示转折关系,一个表示修饰关系,这就是散文的用法。看似是没有实在意义的,但是如果换成实词,就会增加意象,古风的味道就没有了。

再比如《迢迢牵牛星》“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这里面“且”和“复”都是起到了增强

散文化的作用。

这里我们还要再看韩愈的《山石》:“人生如此自可乐,岂必局束为人鞿。嗟哉吾党二三子,安得至老不更归。”这是山石的结尾句,你看“人生如此自可乐”一句,只有“人生乐”三个字是实的,剩下都是虚的。“岂必”“嗟哉”“安得”“不更”这一连串的虚词用下来,气势十足。心中的那种长吁短叹也都表现出来了。

顺便说一句,这种加虚词的散文句不仅在古风中可以用,在创作律诗的时候穿插那么一两句,也是别具风味的。比如杜甫的“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好像是散文中一句问答,一个“夫”字,颇有古拙气。

(3)调整句子节奏

什么是句子节奏?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上二下三,这就是句子的节奏。五言诗一般都是上二下三的,当然我们也可以在这个“三”里面再划分。但大的框架是上二下三,那么七言诗一般就是二二三。但在古风的创作中,我们不妨在句子节奏上加以变化,突破

正格。

比如黄庭坚的诗“公如\大国楚,吞\五湖三江”“牛砺角\尚可,牛斗\残我竹”一下四或上三下二。通过句式组织上的变更而使文气反常的句子称为拗句。

关于这种句式的变奏,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以文为诗”,就是把散文式的自由句式运用到诗歌里,使诗歌读起来不那么流畅悠扬,造成一种滞涩,反而给人一种质拙有力的感觉。这种句子偶有一处,能变化诗歌的气脉,增加散文化特征。但是如果全诗都这样写,那就不成篇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