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编辑推荐】
水给北京带来了生命、带来了活力,也为今天的北京留下了灵动的神韵:沧桑的古桥、秀美的湖泊、富有人文气息的河道、文化底蕴深厚的祠庙……。这些文化遗产是水和北京故事的见证,也是地区文脉的载体,承载着北京的“水韵风情”,值得我们每个人去认识和关注。
【内容简介】
在悠久的城市发展中,北京因水而建、因水而兴,和水相互作用,形成了灿烂的水文化遗产。全书根据遗产类型特点主要分为五个章节:*章河渠故道;第二章园林湖泊;第三章桥闸设施;第四章泉池古井;第五章祠庙遗址。本书主要通过历史图片、调研图片让人们直观地了解遗产点的历史沿革、现状和文化艺术价值等,通过文字主要介绍遗产点历史沿革、功能、文化特色,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北京水遗产点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价值意义,让更多人走进和了解北京水文化遗产。
【目录】

莲花河 2

长河 5

通惠河 8

金水河 13

筒子河 16

护城河 18

元大都护城河 21

坝河 23

萧太后河 26

玉河 29

菖蒲河 31

转河 32

南、北旱河 34

元代金水河 36

泡子河 38

大明濠 40

龙须沟 41

月牙河 43

永定河 45

温榆河 48

潮白河 51

凉水河 53

妫水河 56

永济渠故道 58

漷县护城河 60

玉带河 61

方氏渠 62

丁家滩灌渠 64

城龙灌渠 66

目录

*章 河渠故道

第二章 园林湖泊

莲花池 70

什刹海 72

北海 75

中南海 78

紫竹院 81

昆明湖 84

静明园 87

未名湖燕园 89

玉渊潭钓鱼台 91

玉渊潭 93

樱桃沟(周家花园) 95

萃锦园 97

宋庆龄故居 99

棍贝子府花园 102

龙潭湖 104

青年湖 105

柳荫湖 106

人定湖 108

南海子地区 109

西海子公园 112

金中都太液池遗址 114

延芳淀 116

高水湖 118

养水湖 120

太平湖 121

西小海 122

京华水韵——北京水文化遗产

IV

第三章 桥闸设施

第四章 泉池古井

卢沟桥 124

永通桥 127

朝宗桥 130

琉璃河石桥 132

运通桥 135

广济桥 137

金水桥 139

北海大桥 141

万宁桥 143

银锭桥 146

德胜桥 148

高粱桥 150

永安桥 152

陟山桥 154

濠濮间七折曲桥 156

绣漪桥 158

颐和园十七孔桥 160

谐趣园知鱼桥 162

寅辉城关桥 164

德陵五孔桥 165

金龙桥 166

南岗洼古桥 168

长阳桥 170

四柏一孔桥 172

宝胜仙桥 174

万善桥 176

草桥遗址 178

漷县十三孔桥 180

土桥及水兽 182

烈虎桥 184

汉石桥 186

积善桥 188

三家店公路桥 190

勺园娄兜桥 192

马驹桥 194

牛郎桥和织女桥 196

天桥 197

金门闸 199

广源闸桥 202

西城闸 204

澄清闸 205

庆丰闸 207

平津闸 210

普济闸 212

铁棂闸 214

永定河庞村石堰 215

牛牧屯潮白河海墁 217

永定河堤防 219

玉泉山诸泉 222

白浮泉遗址 225

万佛堂孔水洞 227

盆窑清泉 229

珍珠泉 230

黑龙潭(延庆) 232

红龙潭 234

黄龙潭 235

青龙潭 236

韩家潭 237

黑龙潭(西城) 238

清厂潭 239

北京圣泉山古(斜)井 240

古北口三眼井 242

石景山古井 244

金阁寺双眼井 246

李辛庄古井 247

通州文庙古井 248

酸枣岭老井 249

南口村立交桥井 250

目录

V

第五章 祠庙遗址

参考文献 304

汇通祠 260

都龙王庙 262

广源闸龙王庙 264

通州三教庙 265

里二泗佑民观 267

北关龙王庙 270

下花园龙王庙 271

东红寺龙王庙 273

西五里营龙王庙 274

黑龙潭龙王庙(黑龙庙) 275

黄龙潭龙王庙 276

仙人洞 278

南新仓 280

禄米仓 282

北新仓 284

皇木厂 286

张家湾古城遗址 288

石坝和土坝码头 291

清末自来水厂 293

通县发电厂自来水塔 295

元大都下水道遗存 297

西周遗址——陶水管 298

皇木厂古槐 299

金中都南城垣水关遗址 300

“水门”西直门 302

大铜井 251

龙头井 252

回龙观古井 253

大运南仓古井 254

北关石井沿 255

漷县三井 256

马驹桥四眼井 257


【前言】

《幽州赋》中对幽州(今北京)的描述是:“幽州之地,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北枕居庸、

南襟河济,诚天府之国。”的确,北京所处之地实属风水宝地,西部为西山,属太行山脉;

北部和东北部为军都山,属燕山山脉;太行山与燕山在南口附近的关沟交会,三面山脉合

围而成富庶的“北京湾”。

“北京湾”和丰沛的水资源携手,为北京成为历史文化名城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

从*早的燕蓟都城,到明清的北京紫禁城,在数千年的历史中,北京城一直是“临水而建,

依水而居”。

水为北京城市的发展提供着资源的保障,同时也在“润物无声”的存在中滋润着城市

的灵魂,孕育着城市优雅的气质。

与南方城市河湖的“弥漫”与“秀巧”比起来,北京的河湖宽广奔放、壮阔气派。在

这略显粗犷的山水河湖之中,大大小小的园林星罗棋布。金代利用莲花池营建了同乐园、

琼林园,在西山修建“西山八院”,在北海辽代园林的基础上建成了太宁宫;元代在北海、

中海周边建筑皇家园林“西苑”;明代依托元代飞放泊,修建大型游猎园林“南囿”;清代

以后,皇家园林的建设进入鼎盛时期,清代帝王利用西山散布的河湖,兴建了宏伟的“三

山五园”,“紫竹行宫”“钓鱼台”也在这一期间建成。由此,北京成为北方园林*多的城市。

这些园林在改善人居环境的同时,也改变着城市的面貌,让这座古城在艺术层面得到了*

大限度的升华。

北京城的水,不仅是人们生命的源泉,同时也是交通的命脉。以水为体的漕运始终是

北京发展的血脉所在。无论是金代的中都城、元代的大都城,还是明清的北京城,无不依

靠漕运而发展壮大。

水,不仅改变了自然环境,维系了城市运行,美化了城市面貌,同时也潜移默化地造

就了这座城的习俗、文化甚至信仰。街坊巷道的溪流、胡同内外的水井以及散布在各处的

龙王庙、水神庙,使得水在成为一种生活资源的同时再次升华,走进了众多才子的诗词文

章当中。河流水系、皇苑湖泊、府邸园墅、名泉古井……与之相关的词句描绘出了北京的

水韵,也充分诠释着这座城市的人杰地灵。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如今,北京这座城市和水的“情缘”已成往事,

这些“水城韵事”早已积淀成一种斑驳的痕迹。古老的河道湖泊、沧桑的桥闸设施、沉淀

记忆的泉池古井、透着神秘气息的祠庙碑刻……这些散落的水文化古迹见证着北京和水的

缠绵往事,承载着一份“水城”的古老记忆,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

研究价值。

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这批珍贵的水文化遗迹,改变目前它们“有人保护,无人过问”

京华水韵——北京水文化遗产

II

的尴尬状态,我作为负责人申请了北京市*特色资源库——北京水文化遗产项目和北京

建筑文化研究基地重点项目。

一年多的时间里,团队成员查阅文献、搜集北京现存水文化遗产资料,并通过实地调

研、拍摄图片记录下了这些文化遗产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后,调研结果汇成文字,也

才有了今天本书的面世。

我们希望通过此书的出版,能让这批几近凋零的水文化遗产走进大众的视野,吸引更

多的人关注北京水文化遗产,了解古都和水的“往事”,为水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推广尽自

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由于目前对遗产现状评估尚缺乏权威的定量评估标准,所以本书对遗产现状的描述只

能停留在“定性”层面,不免会含有一些主观色彩。若因此给读者带来不便,还望多多谅解!

本书收录水文化遗产一百五十多处,实地调研遗产点一百四十多处。大量工作由北京

建筑大学“新型环境修复材料与技术课题组”的水文化遗产小组成员共同完成。其中,研

究生周坤朋和王鹏老师负责整体工作的贯彻执行,本科生宿玉、刘烨辉、吴礞、赵大维负

责遗产点调研及图文编辑,朱娜、赵晨曦、及晓彤、张玙璠进行了资料的整理,胡潇白和

潘悦也参与了其中一部分工作。这些同学在本书的出版过程中付出了辛勤劳动,在此向他

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同时,感谢北京市*特色资源库建设项目(2016)、北京市属高校高层次人

才引进与培养计划和创新团队与教师职业发展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培育计划”

(CIT&CD201404076)、北京建筑文化研究基地重点项目的经费支持。感谢清华大学出版

社袁琦编辑为本书出版付出的心血。

此外,本书在创作过程中参考了众多业内专家和学者的著作,也正是基于这些前辈的

研究成果,本书才得以顺利完成,在此向他们表示崇高的敬意!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浅思简言,文采粗拙,书中不当之处,还请前辈、同行学者及读

者予以斧正!

王崇臣

于北京建筑大学

2017 年3 月


【免费在线读】
亿万年前,古老的永定河自山西宁武县管涔山天池滚滚而来,在华北平原上蜿蜒流淌。湍急的河流为北京带来了源源不断的水源,也为北京孕育了辽阔的冲积平原、密布的水网和大大小小的池沼。北京城正是诞生于这水网池沼之上,从*早的城市起,北京就注定与河流结下了不解之缘。古燕国在辽阔的燕京大地上,依靠琉璃河汩汩的河水,建成了北京*早的城市。秦时的蓟县、隋代的涿郡、唐朝的幽州治所,到金代的中都则凭借着莲花湖水系繁衍发展。十三世纪末,元帝国的铁骑踏遍整个中华大地,*后将都城落在了蜿蜒的高粱河畔,明清两代则继续沿用元大都的水利格局,在高粱河边建立了全球*辉煌壮丽的都城——北京城。千百年来,河流为北京城市的诞生孕育了优越的自然环境,给北京带来了生命,也铸就了城市的繁荣。北京历*早的人工运河——萧太后河,连接着辽南京城和北运河,自开凿起就一直为城市提供着源源不断的物资给养。中都城畔的莲花河,涓涓的河水流进了都城,为城市提供稳定的水源,也流进皇城内苑,造就了西苑、同乐园、太液池等一大批华丽的园林园囿,为都城增添了别样的灵动。悠久的通惠河,连接着京城和通州,也连接着都城的生命线——京杭大运河,几百年来一直承载着元大都、明清北京的漕运给养,成就了京城的繁华和壮大。大大小小的城市河流流过城市之畔,流进街巷田间,承载着北京的漕运、滋润着皇家的园林、维系着百姓的生活、丰富着文人的诗歌,培育着北京的“水韵风情”。它们流淌在过去,也穿越在现在,值得我们现在的每个人去关注和了解……第 一 章河渠故道京华水韵——北京水文化遗产2莲花河遗产信息开发年代:清代。地理位置:河流发源于石景山区石槽,流经莲花池。保护级别:无。现存状况:部分遗迹被填埋或改为暗渠,水质较差。周边环境:流经城区,环境复杂。北京城历史悠久,从西周时期的燕蓟都城到元明清三朝国都,几千年的沧桑变迁中,京西南的莲花河一直对北京城市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莲花河被誉为“北京的摇篮”,曾是金中都的主要供水水系,是北京历史上一条重要的城市河道。莲花河古称洗马沟,河流源于水系上游的一处天然水泊,这片湖泊古称西湖,即今天的莲花池,洗马沟自西湖流向东南。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燕国就在西湖东侧建立都城——蓟城,西湖和洗马沟为燕都城提供了重要的水源。《水经注》中曾记载:“(洗马沟)水上承蓟水,西注大湖,湖有二源,水俱出县西北平地导泉,流结西湖,湖东西二里,南北三里,盖燕之旧池也。绿水澄澹,川亭望远,亦为游瞩之胜所也。”[1]金代定都北京后,在辽南京城旧址上建立新的都城,史称中都城。金在中都城规划时积极效仿中原汉族城池的规划样式,都城四周深挖护城河,城内建皇城、园囿。然而城市的护城河、园囿建设需要便利的水源,城市人口饮水也需要水源供给,所以金中都在规划时,考虑到水源问题,巧妙地将洗马沟圈入城内,使河流自都城西北流入,自都城东南流出,从西北到东南斜穿整个都城。河流流经都城西城墙时,河水一部分被截留,流入护城河。[2] 另一部分流入城内后转向东南,这条河流流经中都皇城显西门时又被分为两支,一支沿皇城外侧南流、东折,另[1] (北魏)郦道元. 水经注[M]. 北京:中华书局,2009.[2] 朱正伦,李小燕. 城脉 图解北京古城古建[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图1-1 莲花河*章 河渠故道3一支被引进皇城内院,金统治者以这条水系营造了风景秀丽的同乐园,同乐园东南还建有华美的琼林苑。两处园囿水系环绕,碧波荡漾,景色十分优美[1]。流经皇城园囿的水系和另一支水系在皇城南墙汇合,出都城后,在都城东南汇入凉水河。金朝末年,中都城在蒙古铁骑的践踏下成为一片废墟,后来元朝在金中都东北新建都城——大都城,原中都城处也随之成为一片荒野的郊地,洗马沟和西湖也一直处于荒废状态,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不过在明清时期,由于洗马沟和西湖地处郊外,环境优美,成为一处风景名胜之地。清《天咫偶闻》中有记载:“南河泊,俗呼莲花池,在广宁门(即广安门)外石路南。……有大池广十亩许,红白莲满之,以可泛舟,长夏游人竞集。”[2] 西湖因湖中遍植莲花被称为莲花池,洗马沟也因此被称为莲花河。[1] 李裕宏. 北京的摇篮——莲花池水系[J]. 北京水利,2004.[2] (清)震钧. 天咫偶闻:卷九[M]. 北京: 北京古籍出版社, 1982.图1-2 金中都城图(图片来源:侯仁之,岳升阳. 北京宣南历史地图集. 北京:学苑出版社,2008.)京华水韵——北京水文化遗产
【书摘与插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