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学科权威教师编写,细致讲解*大纲考点,创新性分类解析历年真题,迅速提高各类考生应试水平。本书含5套模拟卷和2016~2018年真题及详解。


【内容简介】

与第16版相比,本书在逻辑复习思路和试题选编方面做了纲领性的修订,以突出考试重点,方便阅读。逻辑考试的实质是“汉语阅读理解”,不专门考核逻辑学理论知识。因此,逻辑学习的起点和终点都应当是“日常思维”:以“初始的日常思维”解答逻辑试题,在解答过程中,发现日常思维的疏漏(不细致、不系统、不深刻),然后以逻辑规则来弥补这种疏漏,*终形成“提升的日常思维”。考生千万不能在“日常思维”以外学习所谓“纯粹的”逻辑思维,因为根本不存在完全离开日常思维的“纯粹的”逻辑思维。

本书强调日常思维在逻辑解题中的应用,希望考生通过学习实现日常思维提升。这本书的编排是根据1997~2009年MBA联考逻辑试题,尤其是2010~2018年管理类联考逻辑试题的特点,对试题给予科学分类,同时,结合*管理类(199)和经济类(396)联考考试大纲,说明怎样从日常思维对这些试题进行思考,并极力捕捉“初始的日常思维”在思考中的疏漏,据此引入相应的逻辑规则,提升考生的日常思维,从而实现对逻辑试题准确而快速的解答。考生可以扫描封面二维码,免费观看配套视频,作者亲自讲解管理类联考逻辑考试的重点、难点。

本书作者从事MBA、MPA、GCT等逻辑考试的辅导教学已长达20年,在辅导界拥有超强口碑,辅导效果和成绩有目共睹;作者曾经参与逻辑考试试题库的命题工作,本书中所讲述的方法和技巧不仅是作者教学辅导经验的理论概括,更是作者长期从事逻辑命题和解题实践的经验总结。通过阅读本书,考生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拥有“提升的日常思维”,从而有效地提高自己的逻辑应试能力。


【作者简介】

孙勇,复旦大学逻辑学硕士,经济学博士,中国注册会计师非执业会员。参加过1994,1995,2003年中国MBA逻辑试题库命题工作,精通逻辑考试命题和应试的规律。2000年开始从事MBA、GCT、MPA、公务员等考试中的逻辑科目的辅导教学,几乎将中国MBA,GCT、MPA以及美国GMAT、GRE,LAST考试中的所有逻辑试题都亲自傲过,深受考生信任与欢迎。本书是其命题、解题和教学经验的结晶。


【目录】

目 录:

丛书序

前 言

绪 论

*章 逻辑考试的实质及其要求 /

一、认识逻辑考试:2018年管理类联考逻辑试题 /

二、逻辑考试的实质 /

1. 逻辑考试要求的实质是“汉语的阅读理解” /

2. 逻辑考试不考逻辑专业知识,但需要理解常识 /

3. 逻辑解题准确率和时间 /

三、逻辑考试试题来源和分类 /

四、逻辑考试大纲和不同类型试题的关系 /

五、准备逻辑考试的方法 /

第二章 逻辑基础知识——概念 /

一、一般背景知识 /

1. 概念的种类 /

2. 概念之间的关系 /

3. 定义 /

4. 划分 /

二、考试中的应用 /

1. 辨析“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 /

2. “混淆概念”(或者“偷换概念”) /

3. 概念之间关系的理解 /

4. 把握关键词的涵义 /

5. 识别机械二分 /

6. 概念涵义的掌握及其辨析是阅读理解的基础 /

小结 /

练习 /

练习答案及解析 /

*部分 推理逻辑

第三章 矛 盾 /

一、一般背景知识 /

1. 矛盾关系涵义 /

2. 判断的种类 /

(1)简单判断的种类 /

(2)复合判断的种类 /

3. 识别判断之间的矛盾关系 /

二、考试中的应用 /

1. 矛盾关系在真假话题中的应用 /

2. 否定和否定词的位置 /

3. 通过辨析矛盾进行削弱、比较和评价 /

4. 联言和选言判断的关键词、涵义及其矛盾 /

小结 /

练习 /

练习答案及解析 /

第四章 推 导 /

一、一般背景知识 /

1. 基本推导 /

2. 扩展推导 /

3. 三段论推导 /

二、考试中的应用 /

1. 基本推导关注范围和程度 /

2. 扩展推导关注周延和逆否命题 /

3. 推导在真假话题中的应用 /

4. 三段论推导的各种题型 /

(1)结论题 /

(2)假设题 /

(3)比较题 /

(4)评价题 /

5. 广义三段论 /

6. 关系判断推导 /

小结 /

练习 /

练习答案及解析 /

第五章 假 言 /

一、一般背景知识 /

1. 假言判断的种类 /

2. 假言判断的涵义及其与其他命题的关系 /

3. 假言推理基本规则 /

4. 扩展的假言推理 /

(1)二难推理 /

(2)选言推理 /

二、考试中的应用 /

1. 假言判断之间及其与其他判断的等价转换 /

2. 假言推理及其试题类型 /

(1)推导结论 /

(2)补充前提 /

(3)削弱加强 /

(4)推理评价 /

(5)结构比较 /

3. 二难推理的应用 /

小结 /

练习 /

练习答案及解析 /

第六章 数 字 /

一、一般背景知识 /

1. 数字涵义辨析和比较 /

2. 数学概念理解试题 /

二、考试中的应用 /

1. 根据已知条件中的数字推结论 /

2. 根据数学概念或者数学、空间关系推结论 /

3. 涉及数学关系的其他类型试题 /

4. 百分比之间的对照 /

小结 /

练习 /

练习答案及解析 /

第七章 计 算 /

一、一般背景知识 /

1. 以假言判断为条件的计算 /

2. 排序 /

3. 分组和组合 /

4. 分组和对应 /

二、考试中的应用 /

1. 以假言判断为条件计算题的验证和推导

/

2. 排序 /

3. 分组、组合和对应 /

小结 /

练习 /

练习答案及解析 /

第二部分 论证逻辑

第八章 结 论 /

一、一般背景知识 /

1. 归纳 /

2. 概括 /

3. 比较 /

4. 调查 /

二、考试中的应用 /

1. 找出*合理结论的经验 /

2. 比较中的可比性 /

3. 调查中的代表性 /

4. 关注论证中的转折 /

5. 两人对话焦点或者分歧点的概括 /

6. 理解论述的层次性 /

小结 /

练习 /

练习答案及解析 /

第九章 削弱加强 /

一、一般背景知识 /

1. 论证的目的和结构 /

(1)A模式论证 /

(2)B模式论证 /

2. 削弱加强的一般思路 /

二、考试中的应用 /

1. 有无他因 /

(1)他因对A模式论证的加强与削弱 /

(2)对A模式削弱中他因和本因关系 /

(3)他因对B模式论证的加强与削弱 /

(4)A、B论证模式分析与加强削弱方向 /

2. 正反例证 /

3. 因果方向 /

4. 因果存疑 /

5. 概念辨析 /

6. 多种加强削弱解题思路的比较 /

7. 无方向加强削弱 /

小结 /

练习 /

练习答案及解析 /

第十章 假设、解释、比较和评价 /

一、一般背景知识 /

1. 假设题 /

(1)寻找假设的两种思路 /

(2)确定假设的三个方向 /

2. 解释题 /

(1)现象解释 /

(2)矛盾解释 /

3. 比较题 /

4. 评价题 /

(1)常见的逻辑谬误 /

(2)方法说明 /

(3)谬误评论 /

二、考试中的应用 /

1. 两种假设思路和*合适假设 /

2. 寻找假设的三个方向与多项假设 /

3. 通过对选项的比较选择*合适的解释 /

4. 多原因解释时要“放宽尺度”寻找不能解释的选项 /

5. 比较的重点在于对选项机械比较 /

6. 评价型试题对选项的理解更重要 /

小结 /

练习 /

练习答案及解析 /

第三部分 逻辑考试模拟试卷及近三年管理类联考真题与详解

模拟试卷一 /

模拟试卷二 /

模拟试卷三 /

模拟试卷四 /

模拟试卷五 /

2016年管理类联考真题 /

2017年管理类联考真题 /

2018年管理类联考真题 /


【前言】

前言

本书已经出版了16年,历经了16个版本。与前16版相比,第17版做了纲领性的修订,突出强调“日常思维”在解题中的重要性,努力重点在于使考生理解“初始的日常思维”存在哪些疏漏,怎样以逻辑规则来弥补疏漏,以达到“提升的日常思维”。在这种新的方针下,作者对试题做了循序渐进的分类,使考生对逻辑规则的理解更自然,接受更方便。另外,基于*近三年管理类联考的特点,本书对例题和练习题做了大幅调整,增加了客观性真假试题的数量,并相应减少了论证性试题,修改了一些例题和练习题的解答,力求这些解答更贴近日常思维。这些修订的目的是使考生能容易实现日常思维更细致、更系统和更深刻的提升,从而能够准确而快速地解答逻辑试题。

目前,有关管理类和经济类联考的逻辑辅导丛书不可谓不多,但纵观这些丛书,它们仍然处在讲解“逻辑知识”的初级阶段,并没有达到“以逻辑规则提升日常思维”的高度。这些书籍大致分以下两种模式。*种模式,也是*常见的一种,就是逻辑学公式模式。这种模式往往给出很多“公式”或者“套路”,要求考生背住这些公式,好像会公式就会做逻辑题。由于逻辑试题都是正常的自然语言写成的短文,没有逻辑公式,这种“逻辑学公式”学习模式完全是缘木求鱼!如果逻辑学公式与日常思维不能融合,考生即使背住了逻辑学公式,可在实际解题时仍然运用自己的日常思维,逻辑学公式很可能还起到负面效果。第二种模式可能没有逻辑学公式了,完全是解答试题的特殊方法。比如读到“平均数”如何处理,读到“专家认为”怎样削弱,等等。这种模式给人一种“秘技”的感觉,掌握“秘技”后,解题好像一下子快多了!可惜,这种“秘技”只是针对某一试题有用,遇到其他试题,或者试题稍微变几个字,“秘技”就没有用了。由于“秘技”不具有普遍性,所以从逻辑上说,“秘技”本身就不合逻辑!考生千万要避免“背公式”和“学秘技”这两种错误的逻辑应试准备方式。

本书的编排既不是“背公式”,更没有神秘的“秘技”。作者将我国的管理类联考逻辑考试的实质界定理解为“汉语的阅读理解”,只要考生认识汉字,就能做逻辑题!考生先不要想什么特殊的逻辑规则,就运用自己的日常思维对试题进行阅读、理解,然后去选择答案。由于日常思维绝大部分都是逻辑的,所以大部分逻辑试题考生运用日常思维都能做对。当然,由于日常思维存在不细致、不系统和不深刻的疏漏,某些逻辑题可能做错了。做错了不要紧,理解为什么做错,这一过程就是引入逻辑规则的过程,通过逻辑规则的引入,明白日常思维存在的疏漏,对日常思维进行细致、系统和深化的总结,从而提升日常思维。正确的逻辑应试准备过程就是一个日常思维的提升过程!

如何提升日常思维?作者从我国管理类和经济类联考逻辑考试大纲出发,对大纲中罗列的知识点做出考试、应试意义上(即“阅读理解”层面)的解读,并以历年MBA和管理类、经济类联考试题为例,细致分析日常思维在解答这些试题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疏漏,在分析过程中引入相应的逻辑规则,使考生能够接纳这些逻辑规则并融会贯通于日常思维中,以达到日常思维的提升。运用提升后的日常思维去解答逻辑试题是一种主动地、快速地解答方法,既不是“套公式”,更不是神秘的“秘技”。

本书结构分为绪论、*部分推理逻辑、第二部分论证逻辑、第三部分逻辑考试模拟试卷及近三年管理类联考真题与详解。

绪论包括两章内容,*章逻辑考试的实质及其要求和第二章逻辑基础知识——概念。在*章中首先以2018年管理类联考试题作为导入,使考生对逻辑考试先有一个感性认识,接着说明逻辑考试的实质、试题的类型以及如何准备考试。在学习完绪论后,考生能够了解试题完整的分类,能够认识推理逻辑试题(真假逻辑试题)和论证逻辑试题(非真假逻辑试题)的不同,同时理解逻辑试题根据不同的问题所形成的结论、削弱加强等六种试题类型。第二章是逻辑基础知识——概念。作为基础知识,概念在考试中直接应用得不多,但它却是推理逻辑和论证逻辑的基础。这一章根据考试大纲介绍有关概念的逻辑知识,重点说明这些知识在后续推理和论证中的应用。

*部分重点介绍推理逻辑(即“真假逻辑”)。按照2018年管理类联考逻辑考试大纲所要求的知识点,对相关逻辑知识和规则进行详细介绍,重点在于介绍这些知识、规则“是什么”和“怎么用”,尽管日常思维拥有这些规则,但只是不自觉地使用。通过学习,提升日常思维,使之从不自觉到自觉地使用推理规则,从而在推理逻辑试题上具有全面而有效的解题方法。

第二部分重点介绍论证逻辑(即“非真假逻辑”)。首先说明做出结论的几种方法和条件,然后根据考试试题的数量,重点介绍削弱加强题和其他论证逻辑试题(包括假设题、解释题、评价题、比较题)的特点与解题思路,说明日常思维在阅读过程可能存在的疏漏,在明了日常思维阅读疏漏的基础上,给出解题的特殊规则和技巧,从而提高解答相关论证逻辑试题的速度和准确率。

第三部分给出具有前瞻性和预测性的五套模拟试题及近三年管理类联考真题与详解,作为对全书学习的总结。

全书结构和内容安排见下表:

结构

章节

主 要 内 容

绪论

*章

第二章

首先以*2017年1月管理类联考试题及其详解作为导入,说明逻辑考试的实质、逻辑试题的分类,给出一般意义的准备备考方法;介绍基础知识概念及其在推理逻辑和论证逻辑中的应用

*部分:推理逻辑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根据试题分类,结合逻辑考试大纲所涉及的知识点,逐项介绍这些逻辑知识“是什么”和“怎么用”

第二部分:论证逻辑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说明做出结论的几种方式及其条件,介绍削弱加强题、假设题、解释题、评价题、比较题的特点及其解题的特殊方法和技巧

第三部分:逻辑考试模拟试卷及近三年管理类联考真题与详解

在前面章节的解题方法基础上,给出具有前瞻性和预测性的五套模拟试题及近三年管理类联考真题与详解作为总结

本书作者早在1994年和1995年就参加过MBA逻辑试题库的命题工作,之后长期从事MBA、MPA、GCT以及经济类专业的逻辑辅导教学,其辅导效果和考生成绩一直非常出色。在辅导教学中,本书作者将我国历年MBA、MPA、GCT等考试逻辑科目的所有试题及美国GMAT、GRE和LSAT考试中逻辑科目的几乎所有试题都一一亲自做过。可以说,书中所讲述的方法与技巧不仅是作者长期教学辅导经验的总结,更是作者从事逻辑解题实践的理论概括。因此,本书是目前我国管理类和经济类联考逻辑科目辅导书中*权威、*实用的一本。相信每一位阅读和使用过本书的人都会有这种感受。

考生还可扫描封面二维码,免费观看配套视频,作者亲自讲解管理类联考逻辑考试的重点、难点。

我们希望读者能从本书中得到*的收获;同时,更希望读者能将在阅读和使用本书过程中所发现的疏漏告诉我们,以便我们做出改进。作者的工作邮箱是sunyong@tongji.edu.cn。作者的新浪微博是@同济大学孙勇逻辑老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