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编辑推荐】
顾毓琇形容许渊冲为“历代诗、词、曲译成英文,且能押韵自然,功力过人,实为有史以来*。” Professor Xu is the best translator who translated ancient poems,lyrics and songs in English.

【内容简介】
《翻译的艺术》全书分总论、通论、专论和附录四个部分,主要收录了1978至1983年间作者在全国外语学刊上发表的20篇论文。在此基础上,通论部分和专论部分各增补了五篇文章。该书以大量的比较翻译的实例阐明了作者关于文学翻译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作者多年来从未间断的翻译实践的心得体会和理论提炼。 Xu Yuanchong is a famous translator not only in China but abroad, as well as a professor in Peking University. He has been awarded varied prizes for what he has achieved in translation. He spent almost all his life in doing the translation from Chinese to the foreign languages, especially English and French, or English/French to Chinese. The Theory on Translation is on what he summarized his own translation practices.

【作者简介】
许渊冲,毕业于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文学翻译教授。英文著作有《中诗英韵探胜》、《逝水年华》;中文著作有《文学翻译谈》、《追忆逝水年华》。译作有《不朽之歌》(英国企鹅出版公司出版)、《诗经》、《楚辞》、《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李白诗选》、《苏东坡诗词选》、《西厢记》和《*诗词选》等英译或法译;外译汉则有福楼拜《包法利夫人》等世界文学名著10种。被誉为将中文诗词翻译为英法韵文的惟一专家。 Born in Nanchang City, Jiangxi Province in 1921, he graduated from the Southwest Associated University and Universite de Paris. Mr. Xu is a professor of literary translation at Peking University.His English publications include On Chinese Verse in English Rhyme and Vanished Springs. In addition to Songs of the Immortals published by Penguin Books, he has translated many Chinese literary classics into English or French, such as Book of Poetry, Elegies of the South, 300 Tang Poems, 300 Song Lyrics, Selected Poems of Li Bai, Poems and Lyrics of Su Dongpo, Romance of Western Bower and The Selected Poems of Mao Zedong. He has also translated some world literary classics, such as Gustave Flaubert’s Madame Bovary, into Chinese. Prof. Xu won the Lifetime Achievement Award in Translation conferred by the Translators Association of China (TAC) in 2010, and won the “Aurora Borealis” Prize for Outstanding Translation of Fiction Literature, conferred by the Federation of International Translators (FIT) in 2014.

【目录】
初版前言修订版前言总 论中国学派的文学翻译理论有中国特色的文学翻译理论通 论翻译中的矛盾论翻译的标准忠实与通顺直译与意译意美•音美•形美:三美论浅化•等化•深化:三化论知之•好之•乐之:三之论三美与三似论——《唐宋词选》英、法译本代序三美与三化论扬长避短优化论发挥优势竞赛论——译文能否胜过原文再创论与艺术论翻译的哲学文学翻译与翻译文学文学翻译:1 1=3谈“比较翻译学”专 论评*词《赠杨开慧》英、法译文评《周恩来诗选》英、法译文李白与拜伦评白居易《长恨歌》英译文评李清照词英译文《西厢记》与《罗密欧与朱丽叶》雨果戏剧的真、善、美巴尔扎克译论附 录学术小传著译年表
【前言】
《翻译的艺术》*初是我1984 年出版的论文集,书中收录了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直到1983 年我来北京大学之前,在全国外语学刊上发表的20 篇文章。那时我只出版了6 本书:一本英译汉:德莱顿的诗剧;两本汉译英:中国革命家诗词选《动地诗》和《苏东坡诗词选》;一本法译汉:罗曼·罗兰的小说;半本汉译法:秦兆阳《农村散记》中的五篇散文;一本汉译英、法:《*诗词选》。所以论文基本上是汉、英、法三种文字翻译实践的总结。
后记
1921年4月18日,雄鸡一唱东方红,我就在南昌呱呱坠地了,哭声特别响亮,仿佛要和雄鸡争鸣。8 岁我开始学英文,因为英文的“女儿”读音怪,不如中文“女子”可以合成“好”字,所以并不喜欢学英文。高中二年级时背诵了三十篇英文短文,考试成绩跃居全班第二,才开始对英文发生兴趣。1938 年考入昆明西南联合大学( 抗日战争时期由清华、北大、南开三校联合组成) 外文系。上学期和杨振宁同上“大一英文”N组,杨考*,我考第二;下学期编入钱钟书先生“大一英文”B 组,对钱先生的妙语如珠非常钦佩。1939 年读到林徽因的《别丢掉》,我把它译成英文,这是我译的*首英文诗。大学二年级时,欧洲文学史考试全班*,俄文考试得100 分;三年级时,法文小考又得99 分,这就建立了我学好外文的信心。但英法文学谈情说爱的多,所以大三时找女同学的时间多于读书的时间,结果考试成绩有高有低。1941 年日本空袭珍珠港,美国志愿空军来华对日作战,我为美军担任翻译。在陈纳德将军的欢迎会上,我把“三民主义”译成of the people,by thepeople,for the people,得到好评。1942 年回联大入四年级,读了德莱顿的诗剧《一切为了爱情》,觉得很美,把剧译成中文,这是我翻译的*部外国文学作品。1943 年联大毕业,我在昆明天祥中学教英文,天祥是“小联大”,师生中出了六个院士,生活自由愉快。1944 年我考入清华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课题是“莎士比亚和德莱顿的戏剧艺术”。1946 年我参加出国留学考试,1948 年赴欧,先去英国伦敦、牛津和莎士比亚故乡游历,后去法国巴黎大学攻读文学研究文凭,研究课题是:“拉辛剧中的妒忌情素——兼和莎士比亚的《奥塞罗》比较”。同时在巴黎大学的有程抱一,他后来成了*个中国出生的法兰西学院。翻译的艺术院士,我们曾同去罗马、瑞士等地游历。1950 年我得到巴黎大学文学研究文凭后回国。20 世纪50 年代,我在北京西苑、香山等地外国语学院教授英文、法文;60 年代,在张家口外国语学院;70 年代,在洛阳外国语学院。1983 年,我来北京大学,先后在外国语学院、国际关系学院、新闻学院任教。同时北到天津、大连、秦皇岛,东到上海、南京、杭州,中到武汉、南昌、合肥,西到重庆、昆明、桂林,南到广州、海口、香港等地的高等院校讲学。来北大前,我已经出版了6 本文学作品:英译中有《一切为了爱情》 (1956),法译中有罗曼·罗兰的《哥拉·布勒尼翁》 (1958),中译英有《动地诗》(1981),《苏东坡诗词选》(1982),中译法有《农村散记》 (1957,合译),中译英法有《*诗词四十二首》 (1978)。那时,我已经是有史以来把中国诗词译成英法韵文的*人了。来北大后,20 年内,我的著译增加了10 倍,达到60 多本,现在择要简介于后。先说中文专著:《翻译的艺术》, 《文学翻译谈》, 《文学与翻译》,《译笔生花》,4 本书提出了中国学派的文学翻译理论。散文作品有《追忆逝水年华》和《诗书人生》。英文专著有《中诗英韵探胜》,列入北京大学名家名著文丛,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有一位博士说,这是他见过的*好的译论。还有一本英文散文《逝水年华》,请杨振宁写的序,分别在北京和纽约出版。英文译著有中国古典十大名著:1.《诗经》 ( 美国加州大学韦斯特教授说:读来是种乐趣)。2.《老子》。3.《楚辞》( 墨尔本大学美国学者说:当算英美文学高峰)。4. 《唐诗三百首》( 钱钟书先生说:唐诗与译论“二书如羽翼之相辅,星月之交辉”)。5.《李白诗选》( 钱先生开玩笑说:太白“与君苟并世,必莫逆于心耳”)。6.《宋词三百首》。7.《苏东坡诗词选》。8.《元曲三百首》。9.《西厢记》 ( 英国智慧女神出版社说:可和莎士比亚比美)。10.《不朽之歌》( 由英国企鹅图书公司出版)。法文译著有《中国古诗词三百首》( 诺贝尔文学奖评委说:是伟大的中国传统文学的样本)。世界文学名著汉译则有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托夫》(2004 年的《外语论坛》认为胜过傅雷译本) 等书( 见《著译年表》)。总之,西方译论重视对等,我的译论却强调优化,就是发挥译语优势,充分利用*好的译语表达方式。附 录( 具有意美、音美、形美,而不一定是对等的方式),这个理论可以解决西方译论所不能解决的中西互译问题。2005 年于巴黎大学毕业55 周年之际

【免费在线读】
比较一下鲁迅和傅雷的译文,就可以发现共同之处是:两人都是直译、意译兼而用之,两人都对原文的字句有所增减,两人都把原文的句式改造成汉语的句式。不同之处是:鲁迅的直译多,傅雷的意译多;鲁迅更重“形似”,傅雷更重“神似”;鲁迅有时会“硬译”,傅雷有时会过分“归化”;换句话说,直译过了头就成了形式主义,意译过了头就成了自由主义。两种译法谁高谁低呢? 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实践,我赞成罗新璋在《读书》1979 年第三期中说的“提倡各种翻译风格竞进争雄”,也就是说,在翻译问题上也要执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等历史来作结论。
【书摘与插画】

返回顶部